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可能影响疗效及预后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K 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共90例,采用西妥昔单抗(400mg/m2,静滴,第1周,维持剂量每周250mg/m2或每2周500mg/m2)联合化疗方案,主要为含伊立替康为基础方案(FOLFIRI或XELIRI或单药CPT-11)、含奥沙利铂为基础方案(FOLFOX或XELOX)、5 FU/LV方案或单药卡培他滨。回顾性评估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此类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 西妥昔单抗中位治疗时间为16周(6~44周),客观缓解率(ORR)为45.6%,疾病控制率(DCR)为87.8%。其中一线治疗ORR为51.6%,二线治疗ORR为40.0%,三线治疗ORR为18.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灶部位、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与疗效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82例(91.1%)复发转移,60例(66.7%)死亡。患者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为7.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2.5个月。其中一线中位PFS为9.1个月,中位OS为27.6个月;二线中位PFS为7.7个月,中位OS为14.5个月;三线中位PFS为2.9个月,中位OS为6.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者以及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与PFS有关;原发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者、西妥昔单抗治疗时间以及转移侵及范围与OS有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原发肿瘤病灶部位、早期肿瘤缓解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转移侵及范围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西妥昔单抗相关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78.0%),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多种方案化疗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各线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原发灶部位可能是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预测因素,其与患者预后生存可能相关;早期肿瘤缓解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骨的原发性淋巴瘤虽然可以通过化疗和放疗得到有效控制,但复发的比率很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和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CD20阳性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11例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利妥昔单抗用药方法为375mg/m^2,于每周期化疗前1d静脉滴注,每3周为1个循环周期;6~8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1例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完全缓解(CR)8例,部分缓解(PR)3例。随诊时间9—65个月,8例无瘤生存,1例转化为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带瘤生存,2例死亡,患者生存率81.8%(9/11),无病生存率72.7%(8/11);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应用利妥昔单抗的患者5年预期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60.6%。R—CHOP化疗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单纯应用CHOP化疗组无显著差异,主要为过敏和发热,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性,未出现爆发性肝衰竭。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骨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CD20^+)效果显著,如何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双周方案治疗K-Ras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44例K-Ras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双周方案进行治疗。具体方案:西妥昔单抗500mg/m2静滴,2周1次;伊立替康180mg/m2静滴30~90min,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2h,d1;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5-FU 2400mg/m2持续静滴46h。14天为1周期。每例患者至少接受4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不良反应按照NCI CTC 3.0标准评价。结果 全组44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获CR 2例(4.6%),PR 22例(50.0%),SD 17例(38.6%),PD 3例(6.8%);有效率为54.6%,疾病控制率为9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效率与肿瘤原发部位有关,与性别、年龄、转移脏器个数、转移部位和ECOG评分无关,疾病控制率与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部位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P=0.0455)。44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5.7个月(95%CI:20.5~3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8.4个月(95%CI:6.3~11.7个月)。Cox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而性别为影响OS的独立因素。毒副反应主要为皮疹、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消化道反应,以1~2级为主。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IRI双周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肯定,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西妥昔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T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1例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及TP方案同步化疗2个周期,同时接受每周1次的西妥昔单抗治疗.采用CTCAE 3.0记录治疗期间的最大不良反应;观察局部区域控制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21例患者都完成预定调强放射治疗计划,20例(95.2%)患者完成了预定的西妥昔单抗治疗,19例(90.5%)患者完成了2个周期的TP方案化疗.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发生,4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7例,33.4%),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14.3%),血小板减少(1例,4.8%)及4级唑疮样皮疹(1例,4.8%).口腔及口咽黏膜炎、骨髓抑制、放射性皮炎、呕吐为常见的3级毒性.中位随访13个月,21例患者1年局部控制率、区域控制率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100.0%、100.0%及95.2%.[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及T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令人鼓舞,不良反应可控可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K-Ras基因在复发转移大肠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复发转移大肠癌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入选96例病例,K-Ras基因突变率为25%(24/96),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病理类型、转移器官个数、转移部位与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截至2010年12月31日,70例(72.9%)患者病情进展,29例(30.2%)死亡,中位总生存期(OS)为37.39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3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57%和52%。单因素分析显示K-Ras基因状态(P=0.004)、肝转移(P=0.002)及辅助化疗(P=0.012)是影响PFS的预后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及一线治疗应用靶向药对PFS无明显影响;年龄(P=0.026)、肝转移(P=0.050)、腹腔转移(P=0.001)及全程用靶向药物(P=0.009)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其他临床病理特征、K-Ras基因状态以及辅助化疗对OS无影响。分层分析显示,K-Ras野生组中使用西妥昔单抗者较未使用者OS明显延长(P=0.01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P=0.002)和K-Ras基因状态(P=0.004)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肝转移(P=0.003)、腹腔转移(P=0.000)和全程用靶向药物(P=0.007)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复发转移大肠癌 K-Ras野生型患者能从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K-Ras基因检测是西妥昔单抗疗效的预测指标;K-Ras野生型患者对化疗的受益程度高于突变型患者,K-Ras基因状态可以预测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夏学明  毛志远  苏丹  白莉 《肿瘤》2014,(11):1035-103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方案与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一线治疗野生型KRAS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生存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4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72例野生型KRAS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别接受FOLFOX方案(28例)、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方案(17例)和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27例)的一线化疗。化疗3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观察化疗不良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计算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结果 :FOLFOX组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4.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5.0%,中位PFS为8.0个月;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组ORR为64.7%,DCR为94.1%,中位PFS为10.0个月;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组ORR为59.3%,DCR为92.6%,中位PFS为9.2个月。FOLFOX组ORR与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组和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101,P=0.000 5;χ2=12.014,P=0.000 5)。3组DCR和中位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方案可提高野生型KRAS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ORR和DCR,延长PFS;并且,这2种方案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均较小,耐受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局部T晚期与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7年11月西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局部T晚期患者102例、局部N晚期患者162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分为两组并分析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局部T晚期与N晚期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2.8%与75.8%(P=0.271)、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3.7%与62.8%(P=0.043),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分别为87.6%与91.6%(P=0.646)、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为87.7%与79.5%(P=0.066),两组间P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的DMFS、OS、PFS均有下降趋势,临床上局部N晚期鼻咽癌患者应更强调系统性治疗以及分层治疗的意义,以争取更高的OS并降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长疗程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联合调强放疗和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从2008年11月至2014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39例确诊为Ⅲ-Ⅳ期鼻咽癌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0例;Ⅲ期20例,Ⅳa期14例,Ⅳb期5例.患者接受长疗程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化疗,尼妥珠单抗200 mg/次,1次/周,所有患者治疗9 ~18周.观察长疗程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化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参考RTOG标准分析患者急、慢性毒副作用;采用Kaplan-Meier方法、Log-rank法检验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接受9周期以上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化疗的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46月(22~86个月),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PFS和OS分别为92.1%、89.7%、82.5%、77.6%和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和新辅助化疗周期对生存率重要影响(3年DMFSⅢ、Ⅳ期分别为100.0%和63.2% (P <0.01);3年LRFS 1~2周期、3~4周期分别为75.0%和96.8%(P<0.05).结论:长疗程尼妥珠单抗联合调强放疗、化疗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并不增加毒、副作用,其远期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9.
蒋朝阳  张涛  高辉  张伶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20):1019-102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患者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预后情况,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鼻咽癌N分期的进一步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6年6月成都军区总医院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406例,分析伴有颈部及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40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ocal relapse-free survival,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分别是75.0%、63.4%、87.2%和81.8%。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51.5%、22.7%、90.0%和41.3%。N3期患者伴或不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的3年OS、PFS、LRFS、DMFS分别是43.9%和84.7%(P=0.002)、12.9%和55.4%(P=0.006)、88.9%和80.3%(P=0.649)、33.0%和85.9%(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是影响OS、PFS、DMFS的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  鼻咽癌患者伴有Ⅴ区后缘间隙淋巴结转移预后差,且该区淋巴结转移预示患者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建议将Ⅴ区后缘间隙作为头颈部肿瘤一个新的颈部分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组29例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治疗方案为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或FOLFIRI方案治疗,西妥昔单抗首剂400mg/m2,然后250mg/m2每周1次维持。3—4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9例患者治疗6—8周后取得CR1例,PR13例,SD10例,PD5例,有效率40.6%,疾病控制率69.6%。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中性粒细胞降低和腹泻。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耐药性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效。除皮疹外,不良反应较单用化疗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治疗鼻咽癌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01月至2015年08月691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后长期生存及晚期损伤,为鼻咽癌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03—2009年间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IMRT的 13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其中Ⅰ、Ⅱ、Ⅲ、ⅣA、ⅣB期分别为3、22、61、43、3例。中位剂量73.37Gy (66~85Gy)分33次;单纯放疗 20例,同期放化疗 112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及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TOG/EORTC标准评价晚期放射损伤。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28个月(3~191个月),全组10、15年鼻咽癌局控率分别为86.0%、79.9%,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2.5%、63.2%,总生存(OS)率分别为65.2%、57.1%。全组局部区域复发率12.1%,远处转移率16.7%。共 53例死亡,其中 15例死于局部区域复发、20例死于远处转移、18例死于其他疾病(肺炎、颅内出血、意外等);10、15年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1.3%、13.6%。单因素分析示年龄、吸烟史、乳酸脱氢酶、T分期、临床分期是鼻咽癌OS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示乳酸脱氢酶、T分期、同期放化疗是鼻咽癌OS的预后因子。1-2级晚期损伤(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较高)发生率为90.4%,3-4级晚期损伤(皮肤纤维化、听力下降、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率8.5%。结论 鼻咽癌患者IMRT后10、15年OS较好,但随着生存期延长非肿瘤相关死亡率升高;远处转移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晚期损伤主要为1-2级听力下降、吞咽困难、龋齿、口干。  相似文献   

13.
调强放射治疗的应用使得鼻咽癌的生存得到显著改善,但Ⅱ~Ⅳa期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仍为远处转移。诱导化疗由于具有减轻肿瘤负荷、消除微转移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关注,但诱导化疗在Ⅱ期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局部晚期鼻咽癌中的最佳治疗模式尚不明确,全文回顾分析近年来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的相关研究,就调强放疗时代诱导化疗在Ⅱ~Ⅳa期鼻咽癌中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分析IMRT治疗鼻咽癌的10年生存结果及失败模式,为鼻咽癌的优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1-2008年间865例采用IMRT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全组患者10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PFS)、肿瘤特异生存(DSS)分别为92.0%、83.4%、75.7%、78.6%。共210例死亡,其中124例(124/210,59.0%)死于远处转移, 47例(41/210,22.3%)死于局部区域复发。DS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年龄>50岁(P=0.00)、LDH≥245 IU/L (P=0.00)、Hb<120 g/L (P=0.01)、T2-T4期(P=0.00)、N1-N3期(P=0.00)和GTV-nx>20 cm3(P=0.00)。Ⅱ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放疗组与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MFS、DSS均相近(P=0.83、0.22、0.23),Ⅲ期鼻咽癌患者联合化疗组10年LRFS、DSS均优于单纯放疗组(P=0.01、0.01)但10年DMFS相近(P=0.14),Ⅳ a+Ⅳ b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结论 IMRT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生存,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而Ⅰ-Ⅱ期患者采用单纯IMRT可取得满意生存结果,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Ⅲ期患者LRFS及DSS,而Ⅳ a+Ⅳ b期患者治疗模式仍需更多探讨。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To define favorable pre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for overall survival (O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locoregional control, and 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 for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second primary head-and-neck cancer treated with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and reirradi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Our study population comprised a subset of 115 previously irradiated patients without overt metastases from 304 poor-prognosis head-and-neck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in seven consecutive phase I-II protocols. Of the 115 patients, 49, who had undergone surgical res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a median of four cycles of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irradiation and 66, who had not undergone surgical resection, were treated with a median of five cycles. The following regimens were used: 5-fluorouracil and hydroxyurea concurrent with reirradiation (FHX) (n=14), cisplatin plus FHX (n=23), paclitaxel plus FHX (n=42), gemcitabine plus paclitaxel and 5-fluorouracil concurrent with reirradiation (n=26), and irinotecan plus FHX (n=10). RESULTS: The median lifetime radiation dose was 131 Gy. The median follow-up for surviving patients was 67.4 months (range, 18.5-158.7). The median OS and PFS was 11 and 7 months (range, 0.2-158.7), respectively. The 3-year OS, PFS, locoregional control, and 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 rate was 22%, 33%, 51%, and 61%,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analysis identified reirradiation dose, triple agent (cisplatin-, paclitaxel-, or gemcitabine-containing 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before protocol treatment as independently prognostic for OS, PFS, and locoregional control. Triple-agent chemotherapy was prognostic for freedom from distant metastasis. Nineteen patients died of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y, five of these of carotid hemorrhage. CONCLUSION: For recurrent and second primary head-and-neck cancer, trimodality therapy with surgery,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irradiation for a full second dose offers potential for long-term survival. Owing to the substantial toxicity and lack of an optimal regimen, reirradiation of recurrent head-and-neck cancer should be limited to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江苏省初治局部晚期(Ⅲ、ⅣA、ⅣB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后长期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鼻咽癌6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调强放疗,其中604例患者接受了含铂方案为主的化疗。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5~9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3.5个月。全组患者的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LRFS)、 区域无复发生存(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进展生存(DFS)、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4%、94.2%、79.2%、71.9%和76.3%。175例(27.6%)治疗失败,其中远处转移(131例,74.9%)是主要的治疗失败形式。T分期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临床分期、N分期和化疗是RRFS、DMFS、D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调强放疗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疗效。除了T、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外,化疗对预后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缩小临床靶区调强放疗(IMRT)的长期疗效,为小靶区IMRT技术在NPC中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2003-2007年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413例,中位年龄45岁,男311例、女102例。按第6版AJCC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66例、Ⅲ期235例、Ⅳa期78例、Ⅳb期31例。336例患者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结果 随访率100%,5年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93%、96%、81%和75%。多因素分析提示T分期、N分期、年龄是影响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1、0.001、0.002),T分期、N分期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00、0.001)。进展期鼻咽癌患者中诱导化疗组5年总生存有高于无诱导化疗组趋势(78%∶68%,P=0.053),辅助化疗者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低于无辅助化疗者(65%∶83%,P=0.003)。结论 鼻咽癌小靶区IMRT技术安全可靠,远期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8.
调强放疗技术对鼻咽癌UICC/AJCC分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应用对鼻咽癌第六版UICC/AJCC分期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7年间在本院接受IMRT的57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资料,比较不同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之间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全组随访2~94个月,中位值42个月;随访满5年者为184例.全组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3.0%、85.4%和83.3%.T分期中T_1、T_(2a)与T_(2b)期间5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100%、100%、9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P=0.166;χ~2:035,P=0.555),T_(2b)与T_3、T_3和T_4期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62,P=0.106;χ~2=1.55,P=0.214).N分期中N_2与N_1、N_3期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80.2%、86.2%、6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136;χ~2=1.92,P=0.165).临床分期中Ⅰ、Ⅱ_a、Ⅱ_b期间的5年总生存率(91.7%、100%、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574;χ~2=0.25,P=0.617),Ⅳ_a和Ⅳ_b期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16).结论 采用IMRT技术治疗鼻咽癌患者,目前的鼻咽癌第六版UICC/AJCC分期系统存在不同期别5年生存率差异不明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592例食管癌3DRT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食管癌3DRT (3DCRT、IMRT)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02—2012年间本院接受3DRT食管癌患者592例,其中3DCRT者123例、IMRT 者469例,单纯放疗360例、放化疗232例。中位放疗剂量60 Gy。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5年样本数分别为142、53例。1、3、5年OS和PFS率分别为65.3%、34.0%、23.5%和52.1%、28.0%、19.6%。中位OS时间20个月(95%CI为17.9~22.1个月),中位PFS时间14个月(95%CI为11.8~16.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和PFS因素有性别、N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剂量、治疗前体重下降、吸烟和饮酒(P=0.002和0.000、0.000和0.000、0.001和0.000、0.000和0.000、0.000和0.000、0.024和0.026、0.009和0.005、0.000和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性别是影响OS、PFS因素(P=0.000和0.000、0.000和0.001、0.036和0.027)。结论 食管癌3DRT的生存有所提高,临床TNM分期、放疗剂量和性别是影响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 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IMRT)的远期疗效并分析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95例(根据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Ⅰ、Ⅱ、Ⅲ、Ⅳ期分别为9、24、70、92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的临床诊治情况。收集195例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Kaplan 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预后分析用Log-rank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本组患者的随访率达995%,随访时间满5年者为150例;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2%、81.9%、76.9%和66.2%。经多因素分析,T分期、N分期以及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5年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性别是影响5年无远处转移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初治鼻咽癌患者采用IMRT能够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和生存质量。除T分期和N分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外,性别也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联合化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