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风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中风从肾论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肾法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之一。本文试从肾与脑的关系探讨从肾论治中风,选用补肾益阴、补肾壮阳、阴阳双补、滋肾平肝、滋肾填精、补肾活血、补肾化痰等八种方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风从痰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毅 《河北中医》2001,23(6):442-443
中风以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 ,而日益引起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临床论治中风病 ,因受金元医家治风、治火、治痰、治虚的影响 ,目前认识尚不尽一致。笔者受“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丹溪心法》) ,及“大法中风诸症 ,总属风痰 ,初中之时 ,不论在表在里 ,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 ,待其苏醒 ,然后审其经络 ,分其气血而治之 ,不可因其内气之虚 ,而骤用补剂”(《丹台玉案》)之说的影响 ,复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 ,深感治痰法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临证心得 ,择要概述如次。1 急性期…  相似文献   

5.
中风从毒论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立新 《中医杂志》2002,43(9):715-716
中风从毒论治是在中医学传统的中风病因病机学说及毒邪理论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卒中病理生理学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以解毒通络法作为中风治疗新方法,尤其以黄连解毒汤为代表治疗缺血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完善,毒损脑络学说仍有许多问题需深入探讨,本人不揣浅陋,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 中风从毒论治存在的问题中风发病中“毒邪”的泛化:众所周知,“毒”是中医学中一个含义多样、应用广泛的概念。或言病因,或言治法,或言药性。  相似文献   

6.
杜少雄  罗燕 《光明中医》2009,24(4):643-644
中焦的邪实与正虚使得脏腑失和,气血不充,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故调理中焦是治疗不寐的良法。  相似文献   

7.
中风肢痛从痹症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霞  陈萍  乔凯 《四川中医》2000,18(7):12-13
中风病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留有患侧肢体疼痛,多见于脑血管病所致的丘脑性疼痛。西医主要治疗原发病,如常规治疗脑梗塞或脑出血,中医不外补气活血通络,但疗效尚难满意。近年来,我们从痹症的角度治疗中风肢痛证,取得较好疗效,介绍如下。1 中风肢痛从痹症论治的理论基础中风肢痛的病因病机当为中风后由于正气亏虚,风寒湿邪或邪热闭阻经络,气血不通而发病。早在唐宋以前,关于中风的病因学说就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即“外风”,《内经》中“冬病善痹厥”,说明冬季多中风,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与气象季节因素有一定关系。隋·巢元方《诸…  相似文献   

8.
从肝论治中风失语理论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肝论治中风失语理论与临床山西稷山县中医院程怀庆(043200)脑血管病即属祖国医学“中风病”范畴,其所致失语(分完全性失语和不完全性失语)和肢体偏瘫在临床上均为难治之症,而语言畅利与否给肢体功能的恢复影响极大,故中风伴失语者应着重解决失语,言畅心...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风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脾胃与肝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肥之人,形盛气弱者,健脾化痰可防止中风的发生。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应调理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期患者,标实之象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0.
11.
缺血性中风从肾虚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继涛 《陕西中医》2003,24(8):719-721
从历代医史文献及医家名案和作者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肾气虚弱 ,是产生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而采用补肾益气法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法则。  相似文献   

12.
从痰论治中风后遗症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一症,临床颇为多见,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射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历代医家多从气虚血瘀论治,实为常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富贵病的增多,但遵古训从血论治,已失其三宜之法,笔者临床20余年,根据中医“百病皆由痰作崇”的理论,结合临床实际辨证分析,自拟“涤痰通络汤”为  相似文献   

13.
赵倩  李顺民 《新中医》2007,39(3):87-88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存在明显的“三高一多”(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现象,常遗留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基于其危害性与难治性,中风被列为古代中医四大难症之首。历代医家对中风及其后遗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均有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中风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从毒论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疾患 ,病理上称为脑梗死。历代中医文献对中风病机的论述 ,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 ,一般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益气活血为法。而我院神经内科主任李如奎老师 ,积其数十年临床经验 ,提出了内生毒邪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重要致病因素的观点 ,主张从毒论治 ,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中风的疗效 ,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了新的思路。1 传统中医对中风及毒邪的认识中风的记载 ,首见于《内经》 ,有仆击、薄厥、偏枯等描述。自此以后 ,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有论述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  相似文献   

15.
唐茂成 《山西中医》2000,16(1):63-63
中风证常见于脑溢血、脑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等病。多年来,中医将中风病归为年老体弱、积损正衰、肾精亏耗、经络失养,或将息失宜,或外邪侵袭引发致病,故治疗多偏重于滋养肾精,或攻邪通络施治。笔者临床观察发现,中风病位在脑,病本在肝、在脾,因此临床从肝脾...  相似文献   

16.
中风从痰论治六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从痰论治 ,始于丹溪。其后经历代医家继承研究 ,治痰之法已成为中医治疗中风病及其后遗症最为重要的治法之一 ,且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本文将治痰之法归纳为以下六条。1 豁痰除壅卒中之际 ,风火相煽 ,痰浊内生 ,风痰上涌 ,变证蜂起。或蒙蔽神窍 ,致神志昏愦 ;或阻塞喉关 ,令气机出入升降将废 ,危在倾刻 ;或内窜脏腑 ,变生它证。《金匮翼·卒中八法》云 :“卒中口噤目张 ,两手握固 ,痰壅气塞 ,无门下药 ,此为闭证。闭宜开 ,不开则死”。近贤冉雪峰先生亦曰 :“中风脑部病变 ,痰邪最易壅滞 ,痰不去 ,则窍不宣……故除痰为宣窍透络捷法” ,…  相似文献   

17.
从气虚论治中风并发癃闭验案2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勤 《河北中医》2003,25(5):360-360
中风后期 ,部分患者常会出现癃闭 ,症见小便滴沥不畅 ,甚至点滴全无 ,小腹胀满 ,痛苦难忍 ,每于导尿后方能解除疾苦。舌质多淡或黯红 ,苔薄白 ,脉细或涩。此类患者若单纯予以疏利气机 ,通利小便 ,或清热利水 ,行瘀散结 ,或温肾利水 ,或滋肾通关之剂 ,往往难于奏效。笔者临证 ,每每从气虚辨治 ,用益气通窍法治疗收效甚佳 ,现举验案 2则如下。例 1 张某 ,女 ,62岁 ,退休工人。因左侧半身不遂 1h入院。入院时血压 2 5 .1 1 3.3kPa( 1 88 1 0 0mmHg) ,嗜睡 ,纳呆 ,泛恶 ,定向力障碍 ,左侧肢体瘫痪 ,脑脊液均匀血性。西医诊断 :脑出血 ;高血压…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中医将中风病归为年老体弱、积损正衰、肾精亏耗、经络失养,或将息失宜,或外邪侵袭引发致病,故治疗多偏重于滋养肾精或攻邪通络。笔者根据临床观察发现,中风病无论是临床表现还是病因病机,与以往观点均有很大区别。中风病位在脑,病本在肝、脾,因此临床上从肝脾论治,兼顾气血阴阳的调整,尚能收到一定的疗效。1 中风病与肝脾的生理、病理关系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性喜条达;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四肢,开窍于口,性恶湿,在志为思是其特有的生理功能。怒则伤肝,忧则伤脾又是肝脾两脏的重要特征,而中风病的临床表现大多与…  相似文献   

19.
20.
中风病从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 ,《灵枢·刺节真邪篇》有比较明确的描述 :“虚邪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营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灵枢·热病篇》亦云 :“痱之为病也 ,身无病者 ,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其言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