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姚沁薇 《眼科研究》1991,9(2):114-115
两年间对53例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中的60只眼行氩激光治疗。其中男性46例,女性7例,年龄在16~40岁占85%。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主要是无灌注、新生血管、渗漏。结果60例病人中视力提高到1.0占68%,0.1~0.9占32%。随访两年未发现再出血,但个别病例在随访中再予以激光。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48例(50只眼)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的视网膜静周围炎(Ealse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治疗有效35例(35只眼)占70.0%,无效者13例(15只眼)占30.0%,表现视网膜光凝能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和/或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减少了玻璃体出血,增殖笥玻璃体视网膜病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本文对视网膜光凝的时机,方法及治疗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激光治疗Eales病的疗效。方法对确诊Eales病的88例118眼。根据激光治疗前眼底情况将患者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两组,对两组激光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两组在视力和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对于合并玻璃体出血和牵拉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联合玻璃体手术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血栓通联合氩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中药血栓通配合氩激光治疗视网膜胸脉周围炎20例28眼,血栓通分冲击治疗(静脉推注)和维持治疗(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同时配合氩激光治疗,结果:28眼只有效26眼,有效率92.9%,随访1~3年,早期患才病情稳定,未出现新出血,12眼增殖期中有5眼出现小的反复,经坚持用药及重复光凝治疗,病情稳定,结论:血栓通联合氩激光治疗Eales病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又称青年性复发性机网膜玻璃体出血,多发于青年男性,女性患者年龄稍大。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本文对46例55眼采取玻璃体切除术及术后激光治疗的方法,疗效显著,特报告如下:一般情况:46例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0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4年。单眼37例,双眼9例。均为单纯性玻璃体积血,不伴有白内障及视网膜脱离。术前除全身检查外,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现功能、视网膜电生理及B超检查,并详细询问首次玻璃体出血时间、出血次数、间隔时间。对视力影响及出血后缓解…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2年9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患者13例18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期为7个月~4年,平均23个月。18只眼视网膜均在位,16只眼(88.9%)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0.3者11只眼(71%),最好视力为1.0。术后玻璃体再出血2例,经药物治疗后出血吸收。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伴玻璃体出血的有效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视力;结合术中及术后激光光凝治疗,可有效预防玻璃体再出血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20例(21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疗效,术后14眼(66.7%)视力提高并恢复有用视力(>0.02)眼部原发病变稳定,视网膜复位,结论:对药物控制无效的患者行玻璃体行除术是一种拘救视功能的积极有效方法,手术可以折除玻璃体内增殖的网架,促使新生血管萎缩,术中出血可采用眼内光凝,电凝等方法控制,联合巩膜环扎术可降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玻璃体手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并发症的疗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1年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69例的临床和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12年,平均随访时间45个月。 结果 (1)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显著提高。(2)11只眼有手术中并发症,占14.3%,其中医源性裂孔7只眼,手术中出血3只眼,晶状体损伤1只眼。(3)手术后1个月内20只眼有并发症,占260%,其中玻璃体再积血14只眼,一过性高眼压6只眼,视网膜脱离5只眼,前房出血2只眼,前房机化膜形成1只眼。(4)远期并发症主要为白内障(9只眼)及黄斑病变(6只眼)。 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眼内激光光凝、剥膜等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合并玻璃体积血和(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5-217)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取出物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娟  张卯年 《眼科研究》2001,19(3):217-219
目的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细胞学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其发病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在病理细胞学方面的机制,为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临床确诊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或继发视网膜脱离者45例(48只眼)。结果玻璃体取出物细胞例数为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占首位。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证实检出的淋巴细胞中T淋巴细胞分别占78.8%和61.5%。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引起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与T淋巴细胞密切相关,提示自身免疫反应在发病机理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和血明目片联合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0例42眼早期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治疗组行视网膜病变区光凝治疗外,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3mo。对照组和治疗组中查出病因者,给予相关对症治疗,随访1mo~3a。 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有效率为95.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患者,行病变区光凝并给予和血明目片口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至2003年经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31(41只眼)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男性轻壮年为主,占47.6%,双眼发病,16只眼伴玻璃体积血,6只眼有玻璃体积血伴视网膜脱离。29只眼单纯用激光治疗,12只眼做了玻璃体切割和激光综合手术,所有治疗过的眼均做了随访。29只单纯用激光治疗的眼,大部分都获得了视力的提高。在做了玻璃体切割和激光综合手术的眼中,87%的眼视力有提高,在视网膜脱离患者中5只眼复位成功。结论激光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有效手段,能提高大部分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13.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9,他引:0  
本文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定义、发病机理、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特点进行了综述,目前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常用两种方法:①巩膜外顶压术。可使网膜得以复位,但有导致网膜下出血及术后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有时还导致眼球循环障碍、角膜散光等与术后视力恢复有关的并发症。②玻璃体手术。优点在于手术中易检出网膜裂孔及切除与裂孔相关的玻璃体牵拉条索,同时可以在眼内确切地排除网膜下液使脱离迅速复位,而且利用光凝封闭裂孔,对裂孔损伤小,对那些术后必然发生晶状体进行性混浊的高龄患者同时进行玻璃体白内障手术。因此玻璃体手术不仅复位效果良好,而且迅速恢复良好的视机能,手术适应症不断扩大,对某些特殊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效果优于巩膜外顶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各种病因导致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34例36眼,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随访3-6(平均3.8)mo.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者32眼(89%);术后3mo内视网膜再脱离4眼,其中2眼经再次手术后复位,2眼眼球萎缩未再手术.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中牵拉性裂孔、术中及术后玻璃体积血、术后高眼压、视网膜再脱离等.结论: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存在广泛固定牵拉、视网膜大范围脱离、玻璃体积血、合并严重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是唯一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眼科显微内镜在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32眼)人工晶状体术后视网膜脱离在眼科显微内镜下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视网膜解剖复位率、裂孔检出、视力、并发症。平均随诊时间14.6月。结果首次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复位29眼(90.63%),最终视网膜完全复位30眼(93.75%);术后6个月时矫正视力0.1以上者21眼,0.5以上者4眼。术前6眼未发现裂孔者术中内镜下全部找到裂孔,裂孔检出26眼中,术中发现新裂孔6眼,手术后10眼一时性高眼压,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结论眼科内镜在人工晶状体眼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降低了裂孔的遗漏,使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7例,分别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病理性近视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并视网膜脱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硅油眼视网膜脱离复发。结果:一次手术复位24例,复位率89%。主要并发症有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扣带是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玻璃体腔硅油注入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结合硅油充填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30例30眼复杂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即玻璃体切除、膜剥离、应用重水、氩激光、冷凝、重水—硅油交换或气—液交换,以及硅油眼内充填。结果 30例30眼近期有效25眼(83.3%),失败5点眼(16.7%)。结论 玻璃体腔硅油充填可使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在短时间内复位,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破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中、术后巩膜扣带术的应用范围。方法:在玻璃体切割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不能与脉络膜紧贴的患,或术后视网膜裂孔封闭不理想并伴有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按常规行巩膜扣带术。结果:87眼中,玻璃体切割术中行巩膜扣带术36眼,术后行扣带术42眼,玻璃体切割术中及术后各行1次扣带术6眼,术后行2次扣带术3眼,其中视网膜复位79眼,失败的8眼中,有6例行第2次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复位5眼。结论:巩膜扣带术适合于视网膜增厚及视网膜前后膜增殖不严重、裂孔小、视网膜脱离范围不大的患。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体手术治疗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  徐格致 《眼科研究》2006,24(5):542-545
目的 探讨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的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特点和玻璃体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45例(45眼)继发于BRVO的RD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 45眼RD患者术前和术中检查发现,合并视网膜裂孔25眼,完全玻璃体后脱离(PVD)16眼。44眼均完成玻璃体手术,术后随访6—84个月。视力提高28眼(63.64%),稳定11眼(25.00%),下降5眼(11.36%)。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04,P〈0.01);完全PVD组与无或仅部分PVD组的手术后视力比较,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97,P〈0.01)。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39/45眼(88.64%),最终视网膜成功复位44/45眼(97.78%)。结论 继发于BRVO的RD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玻璃体手术能有效地治疗继发于BRVO的RD,术后绝大多数患者视力改善,视网膜成功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