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收集病理存档的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石蜡包埋组织块,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肿瘤细胞DNA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中癌基因C-erbB_2表达,同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情况、有无远处转移、病理分级、有无术后复发或死亡、复发或死亡的时间及原因等,应用Cox风险模型对上述资料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影响PTC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依次为DNA倍体水平、C-erbB_2表达、有无远处转移、年龄、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回归分析得出PTC术后的预后指数为1.64(远处转移) 1.98(DNA倍体水平) 2.08(C-erbB_2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总结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78例胃癌术后复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8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中位复发时间为术后16.8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手术的根治程度、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直接影响肿瘤的复发时间(P<0.05).术后复发转移部位与首次胃癌手术方式无明显关系(P>0.05).再手术36例,其中因单一肝转移行肝叶或肝段切除3例,因局部复发再手术33例.结论 首次手术的根治程度、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积极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影响3cm以下小肝癌患者术后生存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小肝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03年12月间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105例小肝癌(≤3cm)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对有无结节性肝硬化、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血清AFP水平、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包膜、肿瘤分化程度(Edmondson分级)、有无门静脉癌栓、肿瘤是否多灶性(包括卫星灶)及手术方式等9项临床、病理参数与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截止2004年5月,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70.3%、55.2%,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0%、58.9%、45.6%。再次手术死亡1例。随访期内36例肝内复发,34例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多灶性是影响手术后生存率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及多灶性是影响手术后无瘤生存率的预后因素。结论距肿瘤1cm以上切缘的局部切除是治疗小肝癌的合理手术方式,手术后的肝内复发和转移及肝功能不良是导致小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胃癌术后复发多是由于胃癌腹膜广泛转移而在临床不能达到治愈性切除,因此,如何在术前判断有无腹膜转移,对是否再次手术有重要意义。近年有用血清CA125检测疾病复发、决定化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犤1犦。我们对1998~2002年间已行胃癌根治术、但因肿瘤复发再次行开腹探查术的25例患者进行血清CA125检测,探讨CA125水平与胃癌术后腹膜转移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本组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47.5(32~63)岁。术中情况判断标准:P0,肿块局限、与周围无明显浸润或浸润局限,无远处转移,可切除;P1,局部广泛浸润,如侵及胰腺、肠系膜根部和部分腹膜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结果:全组腹膜转移的发生率为15.1% (53/352).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腹膜转移与性别、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方式及局部复发等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腹膜转移独立危险因素是胃壁浸润深度( P=0.016,95%CI=0.570~0.945),TNM分期(P<0.001,95%CI=2.414~4.027),淋巴结转移(P=0.027,95%CI=1.041~1.964),手术方式(P<0.001,95%CI=1.203~1.870),局部复发(P<0.001,95%CI=1.376~2.871);腹膜转移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44%和10%,而无转移患者分别为97.0%和74.0%,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9.411,P<0.001).结论:胃癌伴腹膜转移预示肿瘤的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而胃壁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及局部复发等因素是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25例胃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病理确诊行根治手术治疗。依照淋巴结是否转移进行分组,91例患者纳入未转移组,34例纳入转移组。将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整理分析,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的计数资料用"例"表示,行χ2检验,首先将P<0.05各项指标进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灶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以及有无神经侵犯等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肿瘤直径、肿瘤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以及有无神经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访结果表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胃癌患者中,肿瘤大小、脉管侵犯、神经侵犯以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是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其生存时间以及生存率均有明显降低,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威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上三分之一胃癌(upper third of gastric cancer,UTGC)病人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联合化疗UTG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Kaplan-Meier分析确定了OS和单变量分析,并用对数秩检验计算了曲线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来确定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UTGC病人1、3、5年的OS分别为81.0%、47.6%和38.6%;单变量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9)、肿瘤浸润深度(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5年O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肿瘤浸润深度(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01)是UTGC病人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淋巴结转移的UTGC病人,肿瘤大小(P=0.023)、肿瘤浸润深度(P=0.002)和浆膜浸润(P=0.004)是5年OS的危险因素;多变量分析确定肿瘤大小(P=0.048)、肿瘤浸润深度(P=0.004)和浆膜浸润(P=0.031)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远处转移或肿瘤复发的UTGC病人,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UTGC病人,肿瘤浸润深度和(或)淋巴结转移是5年OS、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8.
[01] Ⅲ期胃癌DNA倍体类型的临床意义(英)/Sakusabe M…∥World J Surg—1996;20(1):27自日本报道1972~1987年经根治性切除的Ⅲ期胃癌患者216例,用石蜡包埋标本经流式细胞计测定细胞核DNA含量,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判定预后的价值。结果表明临床病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淋巴或血管侵犯、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均与DNA倍体类型无关。DNA倍体类型是除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外有价值的独立预后因素。二倍体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异倍体者,对估计行根治切除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尽管在化疗、放化疗与生物免疫治疗等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晚期胃癌的预后仍然欠佳。在多数医学中心,姑息性化疗与最佳支持治疗仍作为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晚期胃癌存在着各种转移形式,其肿瘤特征与预后主要取决于转移的部位与体量。转化治疗主要针对因手术技术或肿瘤学因素等已无法切除或勉强可予切除的晚期肿瘤,通过术前治疗等,争取使肿瘤能达到R0切除。为了能进一步改善晚期胃癌转化治疗的效果,临床上应充分关注如下几个重点因素:(1)首先,应该尽可能筛选出转化治疗潜在的获益者,包括远处“寡转移”或局限性远处转移者,例如N2融合转移(Bulky N2)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No.16a1或16b2)、潜在可切除的肝转移与非弥漫性腹膜转移;肿瘤内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即如何能正确地筛选出转化治疗的适宜对象并给予合适的综合治疗。(2)转化治疗的目的是使肿瘤降期,并能达到根治性切除(R0切除),包括完全切除转移灶,尽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使病人术后可按计划接受后续化疗等;由于肿瘤系多途径转移,因此,围手术期全身治疗十分重要,但是R0切除仍然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另一方面,对于施行姑息性切除应持非常谨慎的态...  相似文献   

10.
<正>术后复发、转移是导致进展期胃癌预后差的重要因素。胃癌术后复发主要包括残胃复发及吻合口复发,胃癌术后转移则常见于淋巴结、腹膜和肝脏转移。影像学对于判断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有重要价值,常用手段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近年来鲜见关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影像学诊断的文献报道,但其早期检出及诊断对提高胃癌病人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文献及临床经验,对影像学在胃癌术后复发、转移诊断的应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人胃癌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3者与人胃癌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一氧化氮(NO)和VEGF的相互作用及NO在VEGF促肿瘤生长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4例人胃癌手术切除标本VEGF、iNOS和eNOS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1)31例胃癌组织表达VEGF,25例表达iNOS,28例表达eNOS;(2)VEGF与iNOS的表达正相关,与eNOS的表达无相关;(3)VEGF、iNOS的表达与胃癌MVD呈正相关,表达与不表达eNOS其胃癌MVD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VEGF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iNOS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eNOS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关。结论(1)iNOS对VEGF的生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有重要影响;(2)MVD随着VEGF和iNOS表达的增强而增加,说明两者对胃癌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伴有浆膜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很常见。对于这类肿瘤尽管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许多病人仍死于肿瘤复发。迄今为止,关于该期肿瘤的标准治疗依然存有争议。为了分析影响该期胃癌预后的因素,作者对该院1979年11月至1988年12月期间78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12月163例18~30岁青年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间的关系。结果:青年甲状腺癌复发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TSH抑制水平、复发危险度分层及是否行~(131)I治疗相关(P0.05);与性别、是否为多灶性、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及包膜是否完整无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和术后TSH抑制水平是影响青年甲状腺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年甲状腺癌预后较好,依据肿瘤大小、包膜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等进行个体化手术方案,结合分化型甲状腺癌复发危险度分层规范随访监测及术后治疗,可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99例胃癌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胃癌组织中PGC1α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GC1α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 PGC1α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Borrmann分型密切相关(P0.05),而与复发、肿瘤大小、远处转移、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GC1α的表达水平与总生存预后(OS)及无复发生存预后(RFS)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GC1α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OS和RFS明显相关,其高表达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影响滋养细胞肿瘤复发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复发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至少复发1次且在本院随诊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采用SPSS 13.0软件,对复发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末次妊娠性质、转移部位、FIGO分期、评分、首次术前β-HCG水平、首次术前化疗种类、化疗疗程、术后病理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6例患者,复发患者的总完全缓解率为84.9%(73/86);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初次于外院复发(P=0.038)及首次复发时间≤3个月(P=0.045)是影响复发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的预后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复发发生于外院(P=0.025)、年龄≥31岁(P=0.048)是复发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大多数复发患者能够通过化疗、手术与放疗的联合治疗治愈,对于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仍期待有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195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0例妊娠期及哺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与肿瘤分期、治疗时妊娠和哺乳时间、病程、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肿瘤复发转移和雌激素受体状况均有明显关系,与患者年龄和是否终止妊娠无明显关系。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比普通乳腺癌差,二者5年  相似文献   

17.
杨广林  张一楚 《外科》1996,1(4):139-142
收集病理存档的6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石蜡包埋组织块,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肿瘤细胞DNA含量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细胞中癌基因C-erbB2表达,同时结合临床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肿瘤大小、颈部淋巴结情况,有无远处转移、病理分级、有无术后复发或死亡、复发或死亡的时间及原因等,应用Cox风险模型对上述资料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影响PTC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依次为DNA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酶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酶(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酶(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病生存率(DFS),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9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中94例为单侧发病,2例为双侧发病;良性36例,交界性34例,恶性26例。有27例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4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4例患者死亡,1、3、5年累积DFS分别为81.2%、64.9%、64.9%,5年累积总生存率为92.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类型和手术方式与局部复发有关(P0.050),未发现各临床病理因素与远处转移有关(P0.050),发现肿瘤类型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0)。结论乳腺叶状肿瘤复发率较高,年龄及肿瘤类型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因素,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扩大切除术或乳房全切除术为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复发是影响胃癌病人手术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复发的基础是肿瘤的微转移。在肿瘤细胞未形成影像学可观察到的转移结节前,血液的包含成分或一些与肿瘤有关的蛋白、因子就会发生改变。因此,及早的检测这些改变,发现存在的微转移并给予治疗是胃癌术后预防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措施,对提高胃癌病人术后生存质量和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