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提高胃癌患者胃液中肿瘤相关抗原的检出率及早期胃癌检测的敏感性,应用以胃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的高度敏感性相结合建立的免疫-PCR检测胃液中肿瘤相关抗原MG7Ag。结果胃癌3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及消化性溃疡8例,胃液中MG7Ag阳性分别为30例、2例、0例及1例,胃癌患者胃液中MG7Ag的阳性检出率为81.1%。结果提示该方法对诊断胃癌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者采用CoA-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150例胃癌、25例良性消化道疾病、86例正常人血清中肿瘤标志物MG-Ags(MG7-Ag、MGd1-Ag、MG9-Ag、MGC1-Ag)的含量。胃癌阳性检出率为57.3%(86/150),良性疾病假阳性率为12%(3/25),正常人为9.3%(8/86),诊断符合率为87%;说明应用该法测定血清中MG-AgS对胃癌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8种肿瘤相关抗原(MG7、MGd1、MC3、CEA、涎酸化糖蛋白、CA19─9、PS─4和TAG─72)在110例胃癌、32例异型增生,173例萎缩性胃炎和2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发现胃癌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染色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和正常对照组(P<0.01~0.001)。异型增生组和萎缩性胃炎组8种肿瘤相关抗原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除MC3外,各抗原在胎儿胃或肠粘膜均有部分阳性。以上结果说明,检测胃粘膜组织中的上述8种抗原,对胃癌的诊断和高危人群的筛选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报道了以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的建立及在检测非核核物质-肿瘤相关抗原的应用。首先制备了肿瘤单克隆抗体-重组DNA嵌合体,(MG或MC-PXJ19)以此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同PCR的高敏感性相结合,建立了免疫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免疫PCR技术),胃癌单抗(MG系列)及结肠癌单抗(MC系列)均为本室制备。基础研究中以该技术检测胃印戒细胞癌株KATOⅢ上肿町关抗原,并与ELISA法比较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血清MG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MG抗原(MGAg)是一组新的胃癌相关抗原,本研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建立的一步法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检测了40例胃癌患者,33例慢性良性胃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中的MGAg.结果胃癌患者血清MGAg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良性胃病患者(P<001);Ⅲ~Ⅳ期患者MGAg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有远处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患者MGAg明显高于未有转移患者;贲门癌患者MGAg较胃窦、体癌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0例行胃癌切除术的MGAg阳性患者,术后10d~14d检测血清MGAg明显下降(P<001).结论检测血清MGAg对胃癌诊断、判断胃癌病情、观察手术疗效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在MNNG诱发犬胃粘膜癌前病变过程中,胃镜下定期粘膜活检。应用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免疫经染色法及自动化图像分析仪,连续动态定量地监测犬残 癌前期病孪组织 MG7抗原物质(MG7-Ag)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慢性萎缩小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的组织细胞内已具有胃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2)胃癌前期病变的演变过程可能遵循由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变化规律。(3)临床上,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有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GF-β1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可能与胃癌发生相关[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重要的细胞生长调控成分,与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本文采用PCR技术和Hp快速尿素酶试验(HpRUT)同步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胃粘膜肠化生(IM)、不典型增生(Dys)及胃腺癌(GAC)组织中Hp感染情况并检测其cagA基因型,以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中TGFβ1的表达,探讨Hp、特别是cagA阳性Hp感染与TGFβ1表达在胃癌发生过程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材…  相似文献   

8.
胃癌细胞DNA含量肿瘤相关抗原及其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异质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抗SSEA1,抗胃癌单抗MG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5例胃癌和1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DNA含量和SSEA1,MG7抗原表达的研究.结果正常胃粘膜细胞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的DNA相对含量分别为1160±0207,2176±0703,2214±0663,2206±0602,1196±0279和1665±0491,其中正常胃粘膜958%细胞为2C细胞,而胃癌常见>8C,>12C细胞,在直方图上分布弥散;同一类型的不同病例间,同一病例切片的不同部位呈明显的异质性,但印戒细胞癌的DNA含量接近正常.大部分胃癌标本中可检出SSEA1和MG7Ag,但分布及染色程度呈明显的不均质性.SSEA1,MG7Ag的表达与DNA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DNA含量和SSEA1,MG7的表达是互相独立的,均与肿瘤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清MG-Ag检测在消化系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鼠抗人胃癌单克隆抗体MG建立的一步法免疫放射分析法(ImmunoradiometricAsay,IRMA)可检测血清中的胃癌相关抗原MGAg(MGcorespondingantigen).MGAg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胃癌、结肠癌、食管...  相似文献   

10.
应用PCR技术检测孕早期绒毛组织弓形虫DNA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PCR技术检测270例孕6-12周妇女外周血及相应绒毛组织中的弓形虫DNA,结果弓形虫DNA阳性26例,相应的绒毛组织中检出8例,垂直传播率为30.77%,同时用ELIS法检测血清中弓形虫循环抗原、IgM和IgG抗体,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70%、7.03%和15.5%。IgM和/或CAg阳性者,外周血皆检出弓形虫DNA。提示应用PCR技术检测绒毛组织弓形虫DNA结合ELISA进行筛选,可早期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DNA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含量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对56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检测其骨髓单个核细胞DNA含量及PCNA阳性率。结果白血病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初治组G0/G1期百分率87.4%±11.3%显著高于完全缓解(CR)组45.1%±10.2%及对照组48.4%±6.9%(P<0.05),同时初治组S期为8.9%±7.4%及S+G2/M15.7%±10.1%低于对照组及CR组;亚二倍体组CR率56.3%低于整二倍体96.4%及超二倍体组91.7%,PCNA阳性率分别与CR率、生存率呈负相关;PCNA阳性率与非整倍体DNA检出率两者有显著相关性,呈正相关。初治组之间r=0.642,P<0.05,复发组之间r=0.583,P<0.05。结论将急性白血病患者PCNA阳性率与DNA的含量相结合,才能正确全面评估急性白血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免疫—PCR新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免疫-聚合酶链反应(免疫-PCR)技术,提高肝癌肝病相关抗原的检测敏感性。方法 29例原发性肝癌(1组)34例肝硬化(II组),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Ⅲ组)患者血清中的肝癌相关抗原PCR产物以2%琼脂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体观察记录,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 利用免疫-PCR技术I组中有23例呈阳性反应(79.3%)而Ⅱ,Ⅲ组阳性分别为为3例和1例,I组AFP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的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  相似文献   

14.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小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胺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标记物的胃腔释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乙肝病毒粪-口途径传播的可能,用ELISA法检测160例胃病患者胃液HBsAg和抗HBc,发现各型患者之胃液均可检出--“腔释放。因HBsAg为乙肝病毒囊膜,不受胃液和肠液破坏,经口而入的HBV既可使人受染,又可随粪-口途径传染他人。胃癌(Ga)、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合并十二肠肠球部溃疡(DUA)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CSG/CAG、CSG/DUA和CSG之HBsAg检出率分别为3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中P53、PCNA和GSTπ表达及意及。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5例正常胃组织和54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5例正常组织中未见P53PCNA和GSTπ表达。54例胃癌组织中P53,PCNA和GST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111%,7037%和6852%。表达阳性P53和PCNA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内,GSTπ定位于胞浆。P53、PCNA和GSTπ表达率与胃癌组织类型和淋巴转移关系密切。结论:检测P53、PCNA和GSTπ有助于评价胃癌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移码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胃癌微卫星不稳定( MSI) 与移码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了44 例胃癌8 个微卫星位点和hMSH6 、BAX和TGFβRⅡ移码突变。结果 胃癌MSI的检出率为25.0 % (11/44 例) 。6 例(13 .6% ) 为高MSI(4 个以上位点),5 例(11 .4 % )为低MSI(1 ~3 个位点)。肠型胃癌高MSI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弥漫型胃癌( P< 0.05) 。44 例胃癌中检出TGFβRⅡ移码突变4 例,BAX 和hMSH6 基因移码突变各1 例。以上移码突变均发生于高MSI组,而低MSI和MSI阴性组未见有移码突变。结论 高MSI胃癌有单核苷酸移码突变倾向。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基因)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了29例手术切除人胃癌组织中的mdr1mRNA.术前未用过化疗.结果mdr1mRNA的阳性率为483%(14/29),mdr1mRNA的表达在肿瘤浸润浆膜者为333%(7/21),明显低于未浸润浆膜者(7/8),基因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无关.结论化疗前胃癌组织中mdr1基因即存在较高的表达率,这为选用化疗药物和MDR逆转剂提供了参考指标.mdr1mRNA表达减少似与肿瘤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筛选数个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粘膜中检出率高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筛选出的gcys1 至gcys18 的新基因片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RTPCR 技术检测48 例胃癌、16 例其他肿瘤及110 例活检的胃粘膜标本.结果 ①在48 例胃癌中,表达检出率高的6 个片段依次为:gcys10 为90-5 % ,gcys1 为80-9 % ,gcys18 为69-5 % ,gcys11为61-9 % ,gcys4 为42-8 % ,gcys8 为35-7 % ,在癌旁组织中检出率< 10 % ;6 个片段的检出率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 P < 0-01) ;②在16 例其他肿瘤中, 表达率依次为:gcys10 为37-5 % ,gcys1 为14-3 % ,gcys18 为27-5 % ,gcys11为43-7 % ,gcys4 为14-3 % ,gcys8 为31-3 % ;③33 例萎缩性胃炎中,表达率依次为:gcys10 是40-5 % ,gcys1 是16-7 % ,gcys18 为44-5 % ,gcys11 为43-3 % ,gcys4 为33-3 % ,gcys8为48-3 % ;28 例肠腺化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免疫-聚合酶链反应(免疫-PCR)技术,提高肝癌肝病相关抗原的检测敏感性。方法29例原发性肝癌(Ⅰ组),34例肝硬化(Ⅱ组),1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Ⅲ组)患者血清中的肝瘤相关抗原,PCR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观察记录。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利用免疫-PCR技术Ⅰ组中有23例呈阳性反应(79.3%),而Ⅱ、Ⅲ组阳性分别为3例和1例;Ⅰ组AFP升高者14例(48.3%),而Ⅱ、Ⅲ组则分别为6例和2例;结论该技术可用于检测血清中肝癌相关抗原,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而且检测率明显高于AFP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