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技术在侧卧位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对620例侧卧位手术病人进行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结果 620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605例,2次穿刺成功10例,穿刺失败5例,成功率达97%.结论 采用颈外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提高了外周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也节约了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术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为更好的预防及控制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10月223例行肝癌切除术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结果 223例患者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者24例,感染率10.76%,其中静脉导管留置13例,占54.17%;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分别占41.67%、4.16%;患者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静脉高营养时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高于患者年龄<60岁、未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1~2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无静脉高营养时的感染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2周是引起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发生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原因主要与穿刺次数较多、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有关,因而提高穿刺技巧以减少穿刺次数和减少导管留置时间是预防及控制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规范化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操作技术,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水平。方法对近年来我科实施126例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实施静脉留置针的各类患者126例,出现静脉炎4例,留置期间堵管者6例,穿刺失败者1例,成功115例,成功率为91.27%。结论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实施静脉留置针,并在封管时选择好封管药液及封管方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范化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操作技术,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水平。方法对近年来我科实施126倒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实施静脉留置针的各类患者126侧,出现静脉炎4侧,留置期间堵管者6倒,穿刺失败者1例,成功115例,成功率为91.27%。结论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实施静脉留置针,井在封管时选择好封管药液及封管方法,可以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成功率,延长保留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和置管后感染率.方法 360例拟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术,在超声显像实时引导下进行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结果 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颈内静脉穿刺后置管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长期留置颈内静脉置管出口处分泌物培养阳性者,超声组感染7例,感染率为3.9%,对照组感染20例,感染率为11.1%,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显像定位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感染少,可延长颈内静脉置管的使用,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静脉穿刺时间,对于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8例肝、脾破裂大出血急诊手术麻醉配合过程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抢救措施;观察记录颈内静脉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的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穿刺成功的时间为(17±6)s,置插管完成时间(130±38)s,误穿动脉3例,置管困难3例,没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经积极抗休克,48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应用于肝、脾破裂出血性休克手术安全、操作容易、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危重病人和大手术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危重病人、接受大手术的病人,使用颈内静脉穿刺能在救治过程中确保输液、输血的质量,而穿刺置管术减少病人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颈内静脉穿刺及置管比较容易掌握,有利于适应症的病人使用。 1 一般资料 本组175例病人中男性103人,女性72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12岁。置管时间最长12天、最短2天。成功171例,失败4例。成功率98%,一次穿刺成功152例,一次成功率87%。 2 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40例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140例患者中置管成功率为98.6%,135例(96.4%)1次穿刺成功,5例(3.6%)2次穿刺成功。此外,10例(7.1%)送导丝不畅,5例(3.6%)PICC管送入不畅,3例(2.1%)在送管至同侧锁骨下静脉处受阻,3例(2.1%)PICC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1.4%)PICC管分别在上腔静脉及腋静脉处折返,均经处理,置管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穿刺失败、送导丝不畅或失败、送管不畅或失败,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导航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超声显像颈内静脉管腔、走形及与其它血管的毗邻关系,精确定位皮肤穿刺落点,测量进针深度。分两组进行比较研究,超声导航置管组(Ⅰ组)42例,盲穿置管组(Ⅱ组)46例,分析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首针成功率,两针成功率,失败率,和操作全程所用时间长短比较。结果Ⅰ组首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Ⅰ组两针穿刺成功率高于Ⅱ组,且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短于Ⅱ组。结论超声导航技术在穿刺颈内静脉方面具有精准定位,实时引导及预防术中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穿刺成功率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彭桂芳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179-118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的收治的危重症患者84例,进行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对两组患者穿刺的时间、穿刺次数、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进行穿刺的时间、穿刺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在危重症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过程中具有便捷快速、安全系数高等特点,可有效缩短穿刺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能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甘显娟 《现代医院》2005,5(9):97-98
目的延长颈内静脉置管的时间。方法对颈内静脉置管的病人加强护理,预防或减少穿刺口感染,管腔阻塞,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果无一例置管患者因并发症拔除颈内静脉管,留置时间最长的一例358天。结论加强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可以延长颈内静脉留置的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完成的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32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328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前路134例,一次成功121例(90.3%),二次成功13例(9.7%);中路159例,一次成功146例(91.8%),二次成功13例(8.2%);后路35例,一次成功29例(82.9%),二次成功6例(17.1%),误穿颈动脉5例(1.5%),致血肿1例(0.3%),发生相关性感染8例(2.4%),无血气胸发生。结论颈内静脉中路穿刺置管法具有定位准确、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颈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心静脉有创监测技术 ,现多用“J”型导丝法 (Seldinger法 ) ,即用穿刺针刺入颈内静脉后 ,采用“J”型导丝置入引导导管进入颈内静脉。但该方法穿刺针较粗 ,误穿动脉后损伤较大 ,易形成血肿 ,特别是在肝素化行体循环术中。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代替Seldinger法穿刺针用于颈内静脉穿刺 87例 ,有效地避免了血肿的发生 ,简化了操作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采用欧美达 (OHMEDA)中心静脉穿刺包 ,静脉留置针用碧迪 (BD)静脉套管针 (1 1× 2 9mm或 1 3×48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将200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均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观察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20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194例。一次置管成功率97%。6例因误穿入颈内动脉致局部血肿改为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无气胸、血胸、空气栓塞、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高位进针法提高了一次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临床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主要方法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透析置管的经验,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术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及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同期对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留置透析导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335例。了解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分析不同部位不同置管方法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防治方法。结果操作未完全熟练者深静脉穿刺常需借助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来完成置管操作;常规盲穿、超声定位和超声引导三种穿刺置管方法相比较,超声引导的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颈内静脉与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并发症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安全性及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少,是建立血液净化治疗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对严重创伤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选择并用超声技术定位右侧颈内静脉,局麻后,超声引导直视完成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结果:50例患者均1次穿刺成功并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率100%,穿刺时间为1~3 min;无动脉损伤、出血、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绿色通道手术目的是争取抢救时间,超声引导是提高血管置管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传统的解剖定位法,它可以提高一针到位率、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减少置管时间,其已成为建立血管通路的有力工具,特别适合应用于危重患者的快速抢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CVT)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 206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导管穿刺部位、导管留置时间、4周血流通畅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等.结果 颈内静脉留置2 033例,股静脉留置173例.颈内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40.6±32.7)d,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为(22.4± 16.3)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4周血流通畅率96.4%(1 959/2 033),明显高于股静脉的83.2%(144/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11.0%(19/173),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的3.6%(73/2 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CVT行血液透析便捷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较少,操作技术水平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安碧 《现代保健》2010,(26):116-117
目的 提高肥胖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率.方法 对90例住院肥胖婴幼儿进行颞浅静脉、腋静脉、大隐静脉置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探讨,根据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穿刺.结果 腋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6.6%,颞浅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3%,大隐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 对肥胖婴幼儿的颞浅静脉、腋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不同的灵活方法进行穿刺置留置针能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循环血容量不足时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方法:对132例休克、心、呼、肾衰和晚期癌肿及恶液质患者,采用改良后静脉留置针和“J”型金属导丝先行引导的方法,在不同的体位下进行了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结果:平卧位时颈外静脉充盈度佳的为89例,穿刺失败10例,5例肥胖和14例休克患者各失败1例,8例患者于坐、侧卧和侧半卧位下完成穿刺。择期手术者穿刺全部成功。留管时间最长180天,平均27.80±3.76天。结论:即使循环血容量不足的病人采用本法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亦较高,且不受体位的影响,几乎没有并发症,就是失败也可在不变动体位的状态下直接改为同侧颈内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