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丽萍  许厚琴  秦敏  李芬  金辉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44-4846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2005~2008年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了解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及其评审工作的现状,为探索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健全围产儿死亡评审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全部死亡个案及评审资料。结果:①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5.38‰,其中本市户籍2.95‰,非本市户籍73.00‰。②围产儿死亡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的构成比分别为61.88%、7.92%和30.20%,死胎构成比保持在61.00%,死胎构成比较稳定,死产构成比从2005年的9.08%下降到2008年的7.06%,早期新生儿死亡构成比从2005年的29.18%上升到2008年的31.90%。除了本市户籍者中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略有上升外,死胎、死产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③前5位死因顺位依次为不明原因、严重畸形、优生引产、胎盘早剥和早产儿。④评审结果:区级评审的围产儿死亡中Ⅰ、Ⅱ类死亡者占16.66%,而早期新生儿死亡中的Ⅰ、Ⅱ类死亡占26.25%。区级评审有争议的典型案例经过市级复评审,结果升级的占50.60%。结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需要加强出生缺陷一、二级预防和提高新生儿抢救能力,此外需要规范和提高围产儿死亡评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该地区医疗水平和妇幼保健状况的主要指标。作者对酒泉市肃州区2000~2006年死亡之532例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2000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由18个乡卫生院和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专干上报的围产儿死亡报告卡。由区妇幼站收集、复核并登记,每年作漏报调查1次。1.2方法以围生期I为统计标准,围产儿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以临床诊断的首要死因为依据。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结果2.1围产儿死亡率及…  相似文献   

3.
顾燕芳  于亮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99-5102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9年无锡市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7年间围产儿死亡率为5.83‰,围产儿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围产儿死亡原因前3位分别为畸形(443例,占21.55%)、脐带因素(319例,15.52%)、早产低体重(199例,占9.68%)。结论: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干预、加强围产保健管理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清远市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及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清远市妇幼保健院死亡并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70例围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天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医院建立围产儿死亡监测网、执行围产儿死亡报告、讨论、评审制度。对1999年9月~2004年2月在本院死亡经评审认为是可以避免或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围产儿7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5例,7 d内死亡新生儿15例。造成死胎原因以脐带因素为首位,早期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为早产低体重。有15例死胎孕妇从未做过孕期检查。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产前检查、婚前医学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海县2000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和死亡率变化趋势,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2000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较2000年下降了6.81‰,早期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围产儿死亡人数的50.47%,臀位助产和早产围产儿死亡率最高,在死亡围产儿中母亲是高危孕产妇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高危者.[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和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提高接产技术和新生儿抢救、护理技术,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莹 《预防医学论坛》2000,6(2):166-167
[目的 ]采取有效的围产期保健措施 ,进一步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方法 ]对东阳市围产儿死亡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围产儿死亡率 14 48‰ ,早产儿、出生缺陷儿、低体重儿死亡率与正常围产儿死亡率相比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 χ2 =10 3 4 62、447 67、92 0 73 ,P <0 0 1) ;≥ 3 0岁组孕产妇及经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 <3 0岁组孕产妇及初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 χ2 =2 0 85 ,P <0 0 1) ;7d内新生儿死因以缺氧窒息居首位( 4 4 3 5 % ) ;农村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镇 ( χ2 =13 3 5 ,P <0 0 1)。 [结论 ]要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重点在农村 ;必须提高围产期保健服务质量 ,特别是孕早期 ( 13周内 )保健 ,及时纠正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2003—2008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海市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8年上海市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03—2008年上海市流动人口6年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8.46‰,本市户籍6年平均围产儿死亡率为3.18‰,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人口(P0.01);2)2003—2008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2004—2005年下降幅度最大。而本市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总体虽呈下降趋势,但有一定波动性,2006年较上一年略有上升;3)2003—2008年全市围产儿死亡原因排在前六位的有:原因不明、严重畸形、早产儿、宫内窘迫、脐带因素、胎盘早剥;4)流动人口2006—2008年Ⅰ类(可能避免)死亡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本市户籍Ⅰ类(可能避免)死亡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结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空间大,要重视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围产儿死因及其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 ,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对 1 988年 1月~ 1 999年 1 2月死亡的 90 7例围产儿死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围产儿死亡前五位的死因分别是脐带因素 (1 9.77% )、新生儿肺部疾患 (1 6 .67% )、原因不明 (1 3 .91 % )、先天性畸形 (1 3 .33 % )、早产低出生体重 (1 0 .92 % ) ,主要影响因素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加而干预措施不得力。因此 ,只有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保健工作 ,才能有效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白云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广州市白云区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应对策,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3~2007年围产儿死亡的相关资料。结果共有923例围产儿死亡,死亡率为9.88‰。围产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有:缺乏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系统、基层医院产前诊断技术不高、对流动人口的监控不到位,并相应提出了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干预措施。结论加强围产儿保健工作,有针对性地对高危孕产妇实行重点管理,提高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孔栋玲  范继青  裘谨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1825-1826
目的:了解围产儿死亡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方法:回顾2001年8月~2003年6月间围产儿死亡病例207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围产儿病死率为3.09%,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构成分别为35.75%、26.09%、38.16%。早产、胎儿畸形、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35岁以下孕妇新生儿死亡占首位,35岁以上孕妇以宫内死胎为主。结论:加强孕期监护及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产前诊断技术,有效治疗妊娠并发症,以及提高新生儿抢救水平,是降低围产儿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惠英  王菁  姜梅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69-2771
目的:通过对孕产妇死亡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孕产妇保健管理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完善妇幼卫生工作制度制定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对苏州市1999~2004年的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分析。结果:6年来苏州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16.9/10万,并有所波动,在死亡的孕产妇中流动人口及未接受过孕产期保健的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前3位死因分别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及妊娠合并心脏病。死亡孕产妇中产时及产后死亡占71.1%,家中分娩者占28.1%。结论:苏州市的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要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必须加强基层产科的建设,加强对孕产妇中流动人口的孕产期保健管理,杜绝非法接生。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海珠区555例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海珠区2003年10月~2008年9月死亡围产儿555例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内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1.50‰,其中死胎占38.20%、治疗性引产占30.63%、早期新生儿死亡占23.60%及死产占7.57%。导致死胎的原因以脐带、胎盘因素为首位,胎儿畸形是治疗性引产的主要原因,分娩期并发症及胎儿因素是死产的两大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发生的重要原因,后者与早产有密切关系。结论:加强孕期筛查及监护,避免早产,防止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强化管理流动孕产妇及贫困孕产妇的分娩救助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青海省海东地区孕产妇死亡和死因变化规律,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总结分析该地区2005~2008年的孕产妇死亡调查表及妇幼保健工作年度报表。结果:该地区2005~2008年孕产妇死亡率为45.43/10万;主要死因为产科出血(35.5%)、妊娠高血压疾病(32.3%)和内科合并症(25.8%)。结论:该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可通过加强各级产科队伍建设,落实各级保健人员的工作职责,提升产科医疗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严重产科并发症评审制度,增强孕产妇急症转运和急救工作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株洲市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株洲市160所助产医院住院分娩5年间剖宫产74 591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①2004-2008年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阴道助产率逐年降低。②剖宫产各因素所占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以社会因素、疤痕子宫上升最快。结论剖宫产率升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提高产科质量,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实行导乐陪伴与无痛分娩,建立卫生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健康教育,优化医疗环境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降低儿童死亡率和改善孕产妇健康状况的指标,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8年度云南省129个县孕产妇信息年报表,对历年死亡率进行预测分析,采用曲线拟合和时间序列自相关分析及做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孕产妇死亡率(MMR)逐年下降,下降率为64.01%,年平均下降率为7.0%;②孕产妇死因构成14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前4位分别是产科出血、内科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产褥感染;③围产儿死亡率(PMR)呈下降趋势,14年中平均PMR由1996年的22.7‰下降至2008年的12.1‰,下降率为47.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ENMR)亦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ENMR由1996年的16.9‰下降至2008年的7.5‰,下降率为55.6%。经升降趋势检验,两者均P0.025。结论:①14年来孕产妇死因构成没有变化,产科出血为第一位死因,高达50%~68%,且14年来死因没有明显变化,防治产科出血是降低MMR的关键;②在孕期、产时及产后为母婴提供优质的、基本的妇幼卫生服务,改善新生儿的早期生存状况是降低ENMR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围产儿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廖军娟  张丽颖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0):2755-2756
目的:探讨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广州开发区围产儿死亡病例的一般情况、死因分布、产前检查和高危妊娠情况,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结果:围产儿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畸形、新生儿窒息、脐带因素;围产儿死亡病例中,超过4/5的孕妇没有接受定期产检;高危妊娠使围产儿死亡的风险增加,OR为8.21;二级、一级医院围产儿死亡构成比不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加强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三方面着手。定期产检、加强高危妊娠监测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力措施,不同级别的医院采取的措施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999~2008年上海市早期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存在主要问题,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上海市产科工作情况报表及上海市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登记表的相关资料。结果:①1999~2008年上海市共死亡早期新生儿2336例,死亡率为2.00‰,其中本市户籍死亡率1.27‰、非本市户籍死亡率2.86‰。②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严重畸形占26.56%,其后依次为早产、产时窒息、宫内窘迫及肺透明膜病;非本市户籍第一位死因为早产占19.75%,其后依次为严重畸形、产时窒息、肺透明膜病及宫内窘迫。③本市户籍早期新生儿前后5年死因顺位的主要变化为"产时窒息"明显下降,后5年的死亡构成较前5年下降53.61%,而死亡专率下降77.78%。非本市户籍的死因顺位主要变化为"宫内窘迫"由第5位上升到第4位,死亡构成较前5年上升6.52%,死亡专率下降44.00%。结论: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围产期保健管理,并针对产前诊断、早产管理、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围产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