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修林 《现代养生》2014,(4):112-112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最佳治疗方式。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我院乳腺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非哺乳期患者4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并总结。结果:在收集的42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中,治疗方式最终均为行手术治疗而获临床治愈。其间,22例诊断明确直接行病灶切除术,5例诊断疑惑者行空心针穿刺取组织送病检确诊,予手术切除病灶;6例炎症较重,局部波动感明显或脓肿破溃,先行病灶区局部切开引流、局部换药,炎性控制局限、肿块缩小后,行病灶所属腺叶区段切除术;9例行病灶及瘘管切除术,4例行乳头矫正术;39例切口Ⅰ期愈合,3例Ⅱ期愈合。所有病例术后疗效满意,随访3-12月,复发4例,为直接病灶切除病例,复发率为12.5%,经二次手术切除复发病灶后愈合可。此次研究无全乳切除术病例,疗效满意。结论:手术治疗是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导管周围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乳腺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晕周围肿块者45例,其中8例伴有乳头内陷,在病理诊断之前均未作出明确诊断,均经手术治愈。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导管瘘者54例,其中30例伴有乳头内陷,经1期手术治愈48例,伴有乳头内陷者同时做乳头内陷矫正。临床表现主要为乳腺脓肿者9例,其中急性脓肿5例,切开引流,2期手术治愈;乳晕旁慢性脓肿4例,1期病灶清除治愈。结论导管周围乳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乳晕周围肿块、乳晕周围脓肿、乳腺导管瘘。其中以乳腺肿块为临床表现者,在病理诊断之前难以作出准确诊断,术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可靠方法。外科手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5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自拟清乳消痹汤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自拟清乳消痹汤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各症状,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确定较难定位乳腺体检阴性病灶的方法,指导手术中定位,提高乳腺癌保乳手术机会。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0月起,应用B超引导塑料套管针穿刺亚甲蓝染色定位乳腺体检阴性病灶17例,行手术切除。结果本组17例患者,15例乳腺病灶为良性病灶,术后3—6个月用B超复查,未发现肿块,2例为乳腺恶性病灶行保乳手术,切除乳腺癌肿块周同适量正常组织,未发现癌细胞,术后随诊6个月,未发现局部复发,17例患者无术后并发症。结论用B超引导穿刺亚甲蓝染色定位乳腺体检阴性病灶,能够精确定位体检阴性病灶,实现早期诊断,提高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机会,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为乳腺脓肿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早期干预和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328例病历资料。根据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无进展为乳腺脓肿,分为乳腺炎组276例和乳腺脓肿组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为乳腺脓肿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学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 328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展为乳腺脓肿52例,发生率为15.8%;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占89.8%。MSSA和MRSA均对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经Logicstic回归分析,初产、乳头(或乳晕)区发病、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等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生乳腺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乳头(或乳晕)区发病者进展为乳腺脓肿的风险最高(OR=4.33,P=0.000)。结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生乳腺脓肿危险因素较多,其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结合细菌耐药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减少乳腺脓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1年10月~1985年12月收治非哺乳期乳房慢性感染13例,介绍于下: 一般资料:13例均为女性,已婚10例(停止哺乳1~10年),其中1例妊娠5月,未婚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49岁,30岁以下10例。病程2月~6年。乳内肿块12例,乳头内陷3例,乳头溢液2例,乳房皮肤溃破形成窦道4例,腋淋巴结肿大3例。诊断:乳晕下慢性复发性脓肿2例,淤乳性乳腺炎4例,浆细胞性乳腺炎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2例。全部均经病理切片证实。治疗方法:切开引流6例(其中3例重行肿块切除),肿块切除或加窦道切除6例,拒绝手术1例。讨论一、病因:1982年Stamm提出,非哺乳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1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发生于经产妇,12例以单侧乳腺肿块就诊者,术前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示慢性乳腺炎或小叶肉芽肿性乳腺炎;3例以单侧乳腺肿块伴脓肿形成而就诊者,行切开引流治疗效果不佳.15例确诊后均手术切除治愈,术后随访3~67个月无复发.结论 肉芽肿性乳腺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酷似乳腺癌,发病率低,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包括病灶在内的腺叶、区段、象限切除术是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中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2年3月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80例,病变不伴肿块、钙化及结构扭曲,于术后分别与病理对照,观察病灶形态、分布、动态增强、时间-曲线及周围影像改变等显示情况,并统计诊断准确率。所有患者在手术前2周内均进行乳腺X线及MRI检查。结果:肿块型强化22例,非肿块型强化58例;病灶强化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66例;其内伴多发脓肿,壁呈均匀或非均匀环形强化34例;患侧乳内异常血管增粗并较对侧丰富28例,皮肤局部或广泛性增厚32例,皮下水肿27例,腋下淋巴结实性增大15例;时间-曲线Ⅰ型36例,Ⅱ型22例,Ⅲ型22例。乳腺良性病变48例,其中乳腺增生症8例,硬化性腺病2例;乳腺炎症37例(慢性炎症23例,肉芽肿性乳腺炎8例,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囊肿伴感染4例),纤维腺瘤1例;乳腺癌32例,其中乳腺导管癌23例,乳腺小叶癌5例,乳腺血管肉瘤2例,乳腺导管癌合并乳腺小叶癌2例。结论:对临床触诊阳性的乳腺X线非对称性致密影病变中,乳腺MRI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疾病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脓肿有增多趋势,且经常复发、伴有乳腺导管扩张和乳头瘘。为研究病因,对122名经手术引流证实为乳腺脓肿的女性病人做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吸烟习惯、临床表现、细菌学和组织学特点结果如下:1.非哺乳期乳腺脓肿85人,其中49人(58%)为吸烟者,哺乳期乳腺脓肿37人,其中仅有10人(27%)为吸酒者,因此非哺乳期乳腺脓肿的发生可能与吸烟有关(P<0.005)。2.分析85个非哺乳期乳腺脓肿病人,发现49个吸烟者中,有13人发展为乳头瘘,而36个不吸烟者中,仅3人有乳头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乳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6例行手术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行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乳腺缺损,对其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肿块切除或乳腺区段切除联合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整形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既完整切除病灶乳房外形又得以良好恢复。结论:转移带蒂背阔肌肌瓣修复肉芽肿性乳腺炎术后乳腺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间发生的一种乳腺炎性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有效且常用的方法,不同病情及患者的不同要求,选择的手术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如病灶切除、皮下腺体切除、即刻乳房重建术等,但手术切除病灶对乳房形态影响较大,即刻安置乳房假体可能出现假体感染、重建失败的风险。针对对术后美容要求高的患者,可选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全切、即刻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Ⅱ期更换假体的手术方式,其几乎可避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发,同时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本文主要对双侧乳腺皮下腺体切除联合扩张器植入乳房重建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1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病,患者均为哺乳者,又称哺乳期乳腺炎,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多在产后3~4周,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当细菌侵入乳管和乳腺组织时,即可引起急性乳腺炎,如不及时处理,则发展为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本文通过采用乳腺动力治疗仪联合消炎通乳汤治疗乳腺炎84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三联外治法治疗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15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将特高频理疗、电动吸乳和乳腺按摩外治疗法结合起来,作为三联外治法为主的治疗方案,检测其对于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4年5月~2005年5月期间收治的1522例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采用该三联方案,3天为一疗程,治疗1~2个疗程。对其中红肿明显、高热或白细胞升高的患者,配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治愈1514例(99.47%),脓肿形成8例(0.53%)。结论:此三联方案治疗效果显著、简便易行、费用低、病人痛苦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60例,将其平均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给予开放组常规手术治疗,微创组则给予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比开放组长,但无明显差异,比较无差异不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开放组短,且微创组切口瘢痕大小比开放组小,比较均有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60例,将其平均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给予开放组常规手术治疗,微创组则给予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比开放组长,但无明显差异,比较无差异不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开放组短,且微创组切口瘢痕大小比开放组小,比较均有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mmotome微创置管引流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治疗措施,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确诊的1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40例作为对照组,乳腺专科检查无异常并且无其他系统严重病变,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情况,对比两组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体质指数、婚姻状况、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流产次数、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口服避孕药史、哺乳期积乳史、哺乳时间,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以上各项是否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记录病例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变多位于乳头乳晕区及外上、内上象限,病理学分型以乳腺导管扩张症及导管周围乳腺炎多见。两组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哺乳期积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年龄、婚姻状况、流产次数、初育年龄、口服避孕药史、哺乳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单纯手术治疗19例,药物治疗121例,其中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85例、皮质醇激素治疗36例,临床效果肯定。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受到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多因素影响,针对患者疾病情况积极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不同阶段的最佳治疗方法及四级预防方案的可行性。方法:0级预防是通过指导围产期母乳喂养,防止发生乳头皲裂和乳汁淤积;1级预防是在乳汁淤积期,采用"理疗+乳腺按摩+电动奶泵吸奶"三联治疗,防止进展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急性炎症期;2级预防是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急性炎症期采用"理疗+乳腺按摩+电动奶泵吸奶+敏感抗生素治疗"四联疗法,防止形成乳腺脓肿;3级预防是指在乳腺脓肿期,采用微创治疗方法,最大限度保留母乳喂养功能。结果:0级预防:研究组病变发生率为16%,对照组32%(P0.05);1级预防: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1.8%;对照组总有效率65.1%(P0.01)。2级预防:"理疗+乳腺按摩+电动奶泵吸奶+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四联疗法效果最好;3级预防:穿刺抽脓和置管冲洗引流是乳腺脓肿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结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四级预防方案可以指导临床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不同阶段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防止病情向下一阶段发展,最大限度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保留母乳喂养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负压引流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哺乳期乳腺脓肿住院患者86例临床资料,以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法为依据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引流方法,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脓肿置管引流术,术后引流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引流。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期间各项指标(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术后恢复期各项指标(换药次数、总体治疗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一次性治愈率)及治愈后各项指标(术后患者对乳房外形满意度和新生儿恢复哺乳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期间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疼痛评分、换药次数及总体治疗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一次性治愈率95.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对乳房外形满意度和新生儿恢复哺乳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负压引流对哺乳期乳腺炎伴脓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明显优于传统乳腺脓肿传统切开引流术的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情况得到改善和促进患者对新生儿的正常哺乳,值得进行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我们近十年来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共33例,其中2例误诊为乳癌而误行乳癌根治手术,20例在术前都被诊断为其他类型的良性乳腺疾病,1例术前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但手术发现导管已有癌变。现作一回顾性的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均是非哺乳期的女性患者,3例未婚,其余30例都是经产妇女,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40岁以下占73%(29/33),病程8个月至4年,单侧患病32例(左右侧相差1例),双侧1例,80%患者有急性发作过程;70%患者以乳腺肿块为第一症状,65%病人有乳头溢液,乳头由内陷或变形者8例,慢性乳腺囊肿型肿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引流微创旋切术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镇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50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218例)和对照组(232例)。研究组行无引流微创旋切术,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单纯型乳腺脓肿和复杂型乳腺脓肿患者中,两组乳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型乳腺脓肿患者中,两组继续哺乳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型乳腺脓肿患者中,两组继续哺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乳腺脓肿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仍然是首选治疗方式,无引流微创旋切术可作为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治疗失败后的有效补充和部分复杂型乳腺脓肿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