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到老年能安乐,诚可谓悟养生之要也。 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主张以安乐来延年益寿。宋代理学家邵雍把自己的居处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并为此吟诗道:“老年肢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明人沈复对此讲得更形象,他在《浮生六记》中说:“余自四十五岁以后,讲求安心之法,方寸之地,空空洞洞,朗朗惺惺,凡喜怒哀乐,劳苦恐惧之事,决不之入。譬如制为一城,将  相似文献   

2.
周贻谋 《长寿》2003,(10):34-35
在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通过“延年却病笺”集中表明,养生的直接目标是健身防病和延年益寿。该怎样做才能达到此一目标呢?高氏提出了如下几点:首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养生,绝不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氏引述前贤的话说:“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认为人的健康和寿命在乎各人自己掌握,并非决定于上天,愚昧妄为的人夭折短命,善于养生者可以益寿延年。高氏进而指出:“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依,全在摄养。设使形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靠的是精…  相似文献   

3.
周贻谋 《长寿》2003,(12):44-45
高濂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在其《遵生八笺》里,除了收有“饮馔服食笺”三卷之外,又在“延年却病笺”中撰写了《饮食当知所损论》一类专篇。高氏曾说,饮食是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乃生命之依靠,人离开饮食就不能生存。他又说,饮食具有二重性,饮食适度则有利于养生,若贪吃无度则反而有害。那么在饮食方面该怎样趋利避害呢?一是不要过于饱食。高氏认为,少食有利于健康,可以减少或防止生病。经常饱食就容易成为营养过剩的肥胖者,会使人早衰短命。二是不要贪图异味,不要捕食野生动物。高濂说:“贪异味以悦吾口者,往往隐祸不小。”复又指出:倘若嗜食“…  相似文献   

4.
继壶 《药物与人》2003,(1):10-10
说到旅游,常常被人理解为"游山玩水",实际上旅游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放松活动,它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强壮筋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久在都市的心换一个贴近自然的环境。我国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去接近大自然,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说:"时值春阳,季风和景,芳树鸣禽,邀朋郊外,踏青载酒,湖头泛掉。问柳寻花,听鸟鸣于茂林,看山弄水。" 一些古代的大诗人、大文学家如徐霞客、王羲之、白居易、苏轼等都喜欢旅游。而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千变万化,再加上历史悠久,众多的文物古迹旷世不衰,也为人们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在都市生活的人,每年应安排几次外出旅游的计划。但为了保证出游时的健康,健康出游计划中还应包括:出游前的准备,携带药品,预防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说过:谁不想“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如何让每个人“死得体面而富有尊严”,应戍为文明社会、文明公民经常思考的问题。本刊2009年第1期“本月聚焦”栏目报道了金溯先生所作《安乐的死还是痛苦的活》一文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读者纷纷给本刊编辑部打电话、发邮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本刊现将部分读者的观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小的处方笺里有学问。患者学会阅读和把握处方笺的知识,在诊病后取药时核对从药房取得的药品,按照处方笺正确地服用药品,从而医治疾病,早日康复。 处方笺是医师开给病人具有法律和医疗责任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的凭证,也是药房凭以发药、进行药品计量和计价,以及登记药品帐目的依据。处方笺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笺首,包括医院  相似文献   

7.
《清修妙论笺》篇第六讲:情生情止话情欲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性贞则情消,情炽则性灭。桀以奢亡,纣以淫败。  相似文献   

8.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我国于2000年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今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目标人群是老年人群及其家属、照料者,老年卫生工作者,基层卫生、民政等机构以及残联组织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夜,父亲有事出门,母亲睡在牛屋里看牛。半夜里,窃贼把牛屋的后墙掏出一个大洞,偷走了牛。母亲自责得吃不下饭。父亲回来,不但没怪她一句,反而安慰她说:“不要气。大风刮走鸭蛋壳,财帛去了人安乐。”后来,父亲借钱又买了一头小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卫生》2012,(11):6-6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在当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给出了2012年中国精神卫生宣传3个要点:社会老龄化应当重视精神疾病危害,老年人要积极应对老龄伴随的身心改变,家属和照料者要帮助老年人维护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饱肥甘,衣轻暖,不知节者损福;广积聚,骄富贵,不知止者杀身。诚无悔,恕无怨,和无悲,忍无辱。养性,修养品质性格。我国道家主养性,认为修心炼性就是清心寡欲,补充后天消耗的精气神,恢复到原始的状态。苏东坡有言:"道如黄金",珍贵也。养性的核心是"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显现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上。《遵生八笺》载录的以下内容,值得借鉴。一、"四字"引领《遵生八笺》载《梓童宝章》曰:"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身心之精和。"饶一着,意为  相似文献   

12.
小小的处方笺上有不少学问,患者有必要学会其中的一些知识,以便取药时核对从药房取得的药品;服药时按照上面的医嘱正确服用。处方笺是医师开给患者具有法律和医疗责任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的凭证。处方笺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笺首,包括医院全称、处方笺的编号,以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就诊科室和病案号等内容。下半部  相似文献   

13.
养生格言     
《长寿》1995,(6)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类修要诀》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邱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老老恒言》 食后徐徐行百步,两手摩肋并腹肚。——《遵生八笺》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我国古人对人类的道德修养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有极深刻的阐述。孔子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唐代孙思邈更进一步强调:“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悉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径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更是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之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5.
王延群 《现代养生》2011,(11):26-27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一)品德形成环境品德,是品行道德的简称,为评判每个人的标准,观察做人做事的准绳。《遵生八笺》在描述品德成长环境时说:"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源泉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pǔ)广大之意]。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相似文献   

16.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一)品德形成环境品德,是品行道德的简称,为评判每个人的标准,观察做人做事的准绳。《遵生八笺》在描述品德成长环境时说: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水有所养,则源泉壮而流派长,灌溉之利溥[(pǔ)广大之意]。人有所养,则心神安而识见达,修道之事成。  相似文献   

17.
《清修妙论笺》篇第六讲:情生情止话情欲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性贞则情消,情炽则性灭。桀以奢亡,纣以淫败。一、情欲的概念情,感情也,为外界事物所引起的爱憎、愉快、惧怕等心理状态。欲,欲望也,即想得到的某种东西或  相似文献   

18.
处方笺是医师开给患者的药剂及使用方法的凭证。处方笺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笺首,包括医院名称、处方笺的编号,以及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就诊科室和病案号等内容。下半部分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侧是病情的诊断,右侧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具的药品。医生的处方是有一定的格式的,其写法为:  相似文献   

19.
气功修炼,功夫日积月累,一旦得“意”,便会忘“形”。所谓得“意”,得的是真意,而真意正是元神的体现。在元神主事的情况下,主体忘却了客观社会,忘却了物质世界,乃至忘却了自我,让自己融入宇宙之中,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当然便会忘“形”了。那么,怎样才能得“意”呢?实际上要想得“意,”正需要在忘“形”上不断用功夫。具体说,必须经过以下3个阶段修炼:1.清除杂念;2.破除身见;3.忘即自我。古人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淮南子》)“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养生延命录》)人作为生命体,就是因为有了“形”,才产生…  相似文献   

20.
《长寿》1997,(12)
人们通常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其实养心比养身更为重要。 清代著名医学家石成金曾提出“养身必先养心”。所著《长生秘诀》里,他主张,“养生者必须常存良善想、和悦想、安乐想、健康想”,“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乱求,不妄念,不贪欲,则心无病矣”。 养心应在“慎独”上下功夫,一切言行必须有利于他人,绝不可“专门利己”。古人云,“长生不老是如何?胸内宽平积善多”。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