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告1例下颌骨恶性肌上皮瘤,复习相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治疗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γ照相诊断唾液腺疾病国内报导较少,我们应用γ照相术对30例疑有唾液腺疾病的患者进行了检查,现将其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唾液腺是口腔颌面部的重要器官,环境和遗传因素导致唾液腺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的发生,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模型较为缺乏。类器官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中,它是连接二维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的重要桥梁,也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的非常有潜力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方法 复习了1985~2001年的836例涎腺肿瘤病理切片,确诊涎腺肌上皮瘤病例并复习了相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836例涎腺肿瘤中发现19例涎腺肌上皮瘤,腮腺最常见为9例,腭部次之为7例,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多误诊为多形性腺瘤,影像学检查多提示良性肿瘤,性别间无差异,发病率为2.27%。结论 涎腺肌上皮瘤并不罕见,多以病理确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30例腮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腮腺肌上皮瘤有一较全面的认识。方法 复查了腮部肿瘤855例,对其中确诊的30例腮腺肌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恒分析。结果 腮腺肌上皮瘤占全部腮腺肿瘤的3.5%,其无性别差异,多见于40-60岁。结论肌上皮瘤的瘤细胞形态多样化,组织类型以实体型为主,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是诊断的关键;肌上皮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良性,潜在恶性,恶性的多种特点。  相似文献   

6.
丁文 《口腔医学》2012,32(2):83-83
<正>1资料与方法患者陈某,女,29岁,以"舌尖发现包块20年余"入院,9岁时发现包块约黄豆大小,一直未诊治,20年来渐增大为蚕豆大小,无特殊不适。专科检查:舌尖右侧腹部一直径约1.5 cm圆形包块,质地中等,无压痛,光滑、界清,稍活动,色淡红,舌体活动可。  相似文献   

7.
34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1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等。随访时间3个月-24年。结果 15例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4-72岁(平均50岁)。6例肿物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腮腺及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包块,溃疡,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所有肿瘤均在肿物外无瘤区扩大切除,部分病例实施了舌骨上清扫术或全颈淋巴清扫术。15例中8例系复发病例,3例经病理证实有颌下或颈淋巴结转移,1例肺转移。组织学检查发现,绝大多数肿物侵入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呈多样化,有透明型,梭形,上皮样型,浆细胞样型或混合型。本组以透明细胞为主,占9例。结论 恶性肌上皮瘤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率低但局部复发率很高。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主要引起局部软组织及骨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9.
肌上皮瘤较为少见 ,目前国内外报道不多。此病大小涎腺均可累及 ,好发于腮腺 ,腭部次之 ,上唇、颊、颌下腺和磨牙后腺等也有报道。现将我科经治的上腭巨大肌上皮瘤 1例报告如下。患者 ,男 ,2 3岁 ,因上腭发现肿块 5d收住院。 5d前进食时 ,因食物较烫 ,致上腭部破溃疼痛 ,在外院就诊见上腭部鸭蛋大肿块 ,表面破溃 ,穿刺检查为血性液 ,未查出肿瘤细胞。病程中无恶寒发热 ,无上颌木胀感 ,无流脓血涕。上腭部疼痛 ,语言不清楚 ,来我院就诊 ,拟诊为右上腭肿块待查。  检查 :全身情况尚好 ,系统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 :上腭偏右后方见约直径 …  相似文献   

10.
涎腺肌上皮瘤和肌上皮癌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1.
Advances in imaging have led to improved sensitivity in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that involve the major salivary glands. Ultrasound (US), plain radiography and sial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nuclear scintigraphy/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all play a part, and imaging often assists in the planning of further management, operative or otherwise. We review the methods used for imaging the major salivary glands, and apply the indications for these methods to the principal pathologic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3例唾液腺肌上皮癌的临床资料,为进一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1992年2月—2010年9月诊治的13例唾液腺肌上皮癌病例,从生物学行为、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3例病例中,男6例,女7例,中位年龄40岁,发病部位以腮腺(53.8%)最多见;临床误诊7例,病理误诊2例;全部行手术治疗,术后化疗2例、放疗5例;发生颈淋巴转移4例(30.8%),远处转移2例(15.4%);随访3个月~6a,复发或转移致死亡6例。结论:唾液腺肌上皮癌较罕见,易误诊,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易远处转移,T3~T4期颈淋巴转移率较高;治疗方法为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T3~T4 cN0期唾液腺肌上皮癌应考虑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术后放、化疗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涎腺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1962~2002年间在我院因涎腺RPA住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1例,对其中随诊10年以上的38例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 腮腺、颌下腺及腭腺最多,复发次数分别为6、12、4次.单发14例,多发24例.腮腺及腭腺复发肿瘤除原手术野、手术切口瘢痕处外,6例多次复发后向腮腺深叶、咽旁及颅底扩展.34例中,病理类型以粘液成分为主型4例,细胞密集型13例,混合型17例.结论 结合病理研究,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残留瘤芽及术中肿瘤包膜破裂种植.复发肿瘤位置表浅、单发者可手术局部摘除,多发、位置深在者需行解剖面神经的肿瘤摘除术.避免涎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关键是第一次手术的术式,防止肿瘤包膜破裂并严格遵守无瘤手术原则.  相似文献   

14.
辣椒素对健康人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辣椒素对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 8例健康人应用口含辣椒水刺激,分别检测静息状态下和辣椒素刺激后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的相关指标,即总唾液流率和施墨试验Ⅰ。结果 静态下唾液平均总流率为0 .374±0 .2 1 9g/min ,施墨试验Ⅰ显示的滤纸湿润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9.71±5 .5 1mm ,右侧1 0 .87±5 .75mm ;辣刺激后唾液平均总流率为1 .379±0 .6 71 g/min,施墨试验I显示的滤纸湿润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1 5 .5 6±7.5 9mm ,右侧1 7.1 2±7.5 1mm。统计学分析表明辣椒素刺激后唾液及泪液分泌量均明显增加;其分泌量在老年人中显著降低,而与性别无关。结论 辣椒素对健康人唾液腺及泪腺分泌功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涎腺肌上皮瘤细胞之间及粘液样区域中纤维的形成机制及纤维的类型。方法 采用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的组织学特殊染色方法及鞣酸-电镜组织化学技术观察4例涎腺肌上皮瘤。结果 组织学染色表明,在肌上皮瘤细胞之间及粘液样区域内分布有红染的胶原纤维(苦味酸-酸性品红法)和呈深蓝黑色的弹性纤维(间苯二酚品红法),鞣酸电镜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在肌上皮瘤细胞周围分布有数量不等的胶原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团块,在肌上皮瘤细胞的胞浆内,可见两种类型的高尔基复合体来源的分泌囊泡,一种着色深黑,电子密度均匀,内含致密的前弹性蛋白分子;另一种着色浅灰,电子密度不均匀,内含微丝状结构的前胶原蛋白分子。肌上皮瘤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将这些物质释放到细胞外,形成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结论 肌上皮瘤细胞具有合成前胶原蛋白及前弹性蛋白的能力,构成肿瘤细胞外及粘液样区域中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相似文献   

16.
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分型和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从1873例涎腺肿瘤复查后确诊的43例涎腺肌上皮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显示:该瘤的患病率约占涎腺肿瘤的2.3%,好发于腮腺(48.84%)和腭腺(41.86%);该瘤在病理上可分为5型:即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透明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其实质细胞——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为一个连续变化的瘤细胞谱,各种形态的瘤细胞可以互相转化;免疫组化CK-18、actin染色显示上述各型瘤细胞均为程度不等的阳性。作者认为提高该瘤确诊率的关键是对各型瘤细胞的认识;联合应用CK-18、actin有助于该瘤的诊断和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Ⅱ(interleukn—2,IL—2)在体外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 取呈对数生长的第12代人多形性腺瘤细胞(SPA—02),采用TNF—α与IL—2单独或联合用药。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利用光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采用TNF—a24h后凋亡峰开始形成,72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联合应用IL—2较单独应用TNF—α凋亡率显著增高;光镜观察发现用药后大量多形性腺瘤细胞胞浆皱缩,胞核染色质固缩,呈大小不等的点状。结论 TNF—α可诱导体外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发生凋亡,IL—2可增强TNF—α诱导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凋亡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涎腺肌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治疗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为了总结涎腺肌上皮癌的生物学行为及有效治疗,作者对19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临床特点为:发病部位以腮腺为最常见,其次为腭部;部分肿瘤生长迅速,广泛侵犯周围组织;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不很高,但血行性转移率高;治疗后极易复发;患者预后差。其生物学行为属高度恶性肿瘤。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原则上不作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放射治疗不敏感。对于局限性肿瘤复发灶及时手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Salivary gland tumours are a relatively rare group of lesions best managed in specialist centres. We review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prognosis. Clinical sta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with large malignancies having a poor prognosis regardless of histological grade and other features such as perineural invasion. Even high grade neoplasms may do well when they are small. A helpful guide to the management of salivary cancers is the “4 cm” ru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