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依帕司他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改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2000—07/2001—07解放军总医院院门诊及住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50例。符合标准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依帕司他治疗组(n=20)和甲钴胺治疗组(n=20)。对比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神经功能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4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主观症状均有改善,至16周时改善程度达最大,但两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1)。治疗后第8周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的客观体征开始改善,无论从客观征评分还是从疗效判断上,改善程度不如主观症状改善明显,两组间平均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7)。治疗16周后依帕司他治疗组和甲钴胺治疗组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增加。依帕司他治疗组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下降,甲钴胺治疗组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增加,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增加。有效率上肢分别为50.0%和68.4%,下肢分别为55.6%和61.9%。两组主客观症状、体征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综合疗效分别为76.2%和84.2%。结论:国产依帕司他与甲钴胺疗效相似,且具有安全,耐受性良好,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可有效的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主观症状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2.
刘晓满  孙海鹏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63-2264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确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6倒,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常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治疗纽在此基础上给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连用60d。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治疗前41.72m/s升至治疗后44.18m/s)、尺神经(治疗前43.75m/s升至治疗后45.30m/s)、腓神经(治疗前33.63m/s升至治疗后35.90m/s)、胫后神经(治疗前39.22m/s升至治疗后42.90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P〈0.01)。【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1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在理想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口服依帕司他片50mg、3次/d,连用3周;硫辛酸450mg/d静点,连用15d;对照组患者每天给予维生素B1 100mg及维生素B12 2500μg肌注,连用15d。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满意,在没有更明确治疗方法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依帕司他+甲钴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甲钴胺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患者主观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患者主观症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1], 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临床表现有局部神经病变,弥漫性多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应用临床治疗DPN以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依帕司他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诊断后的十年内常有明显的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临床表现有局部神经病变,弥漫性多神经病变,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多以持续性疼痛、麻木及感觉减退为主要表现,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院自依帕司他联合弥可保应用临床治疗DPN以来,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8.
依帕司他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前列地尔是一种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末梢循环的药物,两药合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0.6&;#177;3.4)m/s,胫后神经(37.0&;#177;3.2)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46.4&;#177;3.6)m/s,胫后神经(37.0&;#177;3.9)m/s】明显高于治疗前【(34.7&;#177;2.9),(30.2&;#177;3.0),(41.1&;#177;3.1),(32.4&;#177;3.3)m/s】(t=6.556,7.753,5.579,4.5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组Ⅰ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lt;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治疗组和维生素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洛他唑100mg/d口服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肌肉注射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症状评分和神经体征评分以判断疗效,并观察药物冶疗的副作用。结果:西洛他唑治疗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维生素治疗组(t=3.67.P&;lt;0.01),西洛他唑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M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神经;SCV中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冶疗前的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5.6&;#177;0.2),(7.0&;#177;0.2)分,治疗后为(2.8&;#177;0.3),(6.4&;#177;0.3)分](t=2.64,2.89,P&;lt;0.01)。结论: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疗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6.4±6.1),(47.2±5.8),(46.9±4.2),(46.4±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5.6),(38.2±5.3),(35.2±4.1),(35.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5.1),(41.1±5.1),(37.8±4.4),(39.1±4.0),P<0.01犦。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犤观察组治疗后:(47.8±5.6),(48.5±5.1),(48.9±5.8),(45.3.±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5.4),(37.6±5.8),(38.1±5.4),(36.1±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5.4),(39.4±4.8),(37.1±5.1),(38.7±5.6),P<0.01犦。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心络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症状及体征改善的效果和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2002-01/2004-07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蝉蜕、蜈蚣、赤芍、冰片组成),6粒/d,分3次口服,连用12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并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自身前后比较。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的改善率: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88%,65%,62%,83%;对照组:33%,32%,29%,27%,P〈0.01)。②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6.4&;#177;6.1),(47.2&;#177;5.8),(46.9&;#177;4.2),(46.4&;#177;4.3)m/s,观察组治疗前:(38.9&;#177;5.6),(38.2&;#177;5.3),(35.2&;#177;4.1),(35.7&;#177;4.5)m/s,对照组治疗后:(41.2&;#177;5.1),(41.1&;#177;5.1),(37.8&;#177;4.4),(39.1&;#177;4.0),P〈0.01]。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观察组治疗后比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增加[观察组治疗后:(47.8&;#177;5.6),(48.5&;#177;5.1),(48.9&;#177;5.8),(45.3&;#177;5.2)m/s,观察组治疗前:(37.3&;#177;5.4),(37.6&;#177;5.8),(38.1&;#177;5.4),(36.1&;#177;5.1)m/s,对照组治疗后:(40.1&;#177;5.4),(39.4&;#177;4.8),(37.1&;#177;5.1),(38.7&;#177;5.6),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改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并能明显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研究--附20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鸣  刘万玲  车金祥 《新医学》2003,34(12):731-73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肌电图检测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20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与病程的关系,并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患者的年龄、血压及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者138例(检出率67%),病程超过10年者与不足10年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1%)明显高于运动神经病变(28%),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9%)明显高于上肢周围神经病变(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水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高血糖状态和收缩压升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三磷酸胞苷(cytridini triphosphatis,CTP)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脑震荡,脑血管硬化,老年性痴呆等的治疗,而该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又如何呢? 目的观察CTP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作用,并评价该药作用效果及神经电生理作用.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的验证性实验研究.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对象1999-09/2000-0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符合纳入标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均知情同意.方法治疗组25例用CTP6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维生素D,1次/d.对照组25例用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1次/d,东莨菪碱(654-2)2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维生素D,1次/d,疗程均为14 d.神经传导速度采用的是表面电极顺行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肢体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P治疗14 d后,双上肢及下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组患者经过三磷酸胞苷14 d治疗后,神经症状、神经体征评分(1.4±0.5,3.0±0.5)明显低于对照组(2.6±0.3,4.0±0 3)(t=3.255,2.005,P<0 05).结论三磷酸胞苷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5.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0.05)。结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功能、醛糖还原酶(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给予动物灌胃给药,连续8周。观察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AR活性、Na+-K+-ATP酶活性及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结果依帕司他可以提高DPN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AR活性,提高Na+-K+-ATP酶活性,增加cAMP和cGMP含量。结论依帕司他对DPN大鼠周围神经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0%,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犤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0.98)ms,胫神经为(5.0±0.5)ms,腓肠神经为(3.0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3.9)m/s,胫神经为(42.9±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犤腓总神经为(5.27±1.33)ms,胫神经为(6.14±1.25)ms,腓肠神经为(4.98±0.67)ms犦,MCV和SCV明显减慢犤腓总神经MCV为(36.43±7.28)m/s,胫神经MCV为(36.0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4.12)m/s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足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足部并发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护理效果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以及尺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6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脚痛、脚趾关节红肿以及红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奇经全息诊疗配脉络宁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奇经全息诊疗法并脉络宁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对照组30例,予弥可保片,治疗前和治疗满疗程后,采用DISA2500C型肌电图仪,对两组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26/3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18例,总效率40%(12/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4.07,P<0.01)。治疗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7.8±8.8)m/s,(44.3±6.4)m/s,(45.2±5.7)m/s,(34.9±6.3)m/s与治疗前(41.8±3.8)m/s,(39.5±4.2)m/s,(39.7±5.8)m/s,(29.8±5.8)m/s比较(t'=3.43,3.43,P<0.05;t=3.71,3.26,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0.85~1.69,P<0.01)。结论:奇经全息诊疗配脉络宁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和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