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首发表现为腹部症状的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及误诊原因,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且均行CT平扫者3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37例中,胃肠道淋巴瘤20例,18例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或肿块,其中5例伴有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脾淋巴瘤3例,2例伴有腹主动脉周围、小网膜多发淋巴结肿大.肝脏淋巴瘤2例,胆囊淋巴瘤1例.单纯累及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11例,主要累及到肠系膜、胰周、小网膜、腹主动脉周围等部位,多数肿大淋巴结呈实性,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术前误诊共9例.结论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以腹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恶性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以指导临床确立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杜丽娟  宋文秀 《河北医药》1998,20(5):267-268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与其它器官中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由淋巴组织细胞系统恶性增殖所引起。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病(Hody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ykin lymphoma, NHL)两大类。在我国发生数为2~4/10万人口,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11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患者居多。临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为多见。HD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是腋下淋巴结肿大;NHL也多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而皮肤损害的特异性较差,故以皮肤损害(皮疹、瘙痒、粗糙、苔藓样变等)为首发症状者易被忽视,常被误诊。我院近几年收治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王熹 《江苏医药》1998,24(7):535-535
恶性淋巴瘤(ML)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实体瘤,临床表现不一,与很多常见病、多发病症状相似,诊断、漏诊率高。现将我科1995年4月~1997年6月收治56例恶性淋巴瘤初诊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56例MI。病人均经病理活检证实。其中何杰金氏病(HD)5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51例。女娃19例,男性37例。年龄5~75岁,以4O~6O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低度恶性患者8例,中高度恶性患者48例。病程(从症状开始到就诊时间)最短5天最长2年。以1~2个月为最多。原发于淋巴结结内49例,占87.5%(49/56),原发于淋巴结结外7例,…  相似文献   

4.
恶性淋巴瘤多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部位,但首发结外的淋巴瘤并不少见,患者临床表现各一,易造成误诊。1985~2000年我院诊治恶性淋巴瘤358例,其中首发于结外142例,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5.
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笔者自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共诊治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年龄23~68岁,中位年龄52岁。病后就诊时间3天~10个月,平均3·5个月。左侧5例,右侧4例,双侧1例。首发症状:8例为睾丸无痛性肿大,2例为睾丸鞘膜积液。睾丸大小6cmXscmX4cm~16cmXI6cm\14cm,质地较硬。4例睾丸内可触及给节或呈结节状肿块.1例为多发结节。3例伴睾丸坠胀感,l例伴发热、盗汗、体重减轻,1例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0例病理均为睾丸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低度恶性7例,中度恶性1例,高度恶性2例。按AnnArbor分期法分期…  相似文献   

6.
<正>为探讨高频超声鉴别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临床价值,回顾分析超声检测6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6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龄10~65岁,中位年龄31岁。其中淋巴结炎11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4例,转移性淋巴结21例,恶性淋巴瘤2例,结核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椎管内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  周岱 《江苏医药》1996,22(11):774-774
本文报道以脊髓压迫症状为首发或主要表现的16例硬脊膜外淋巴瘤,着重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0~65岁,其中20~5岁13例。症状和体征:首发症状以腰背酸痛11例,下肢麻木2例,低热2例,全身乏力1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2例,肝脾肿大4例。入院时双下肢完全瘫痪者10例,肌力卜~刀v例,豆\IV“2例。肌张力降低Ic例,正常4例,增高2例,位反射亢进6例,减退10例。瘫痪至术前的时间2~5天者6例,6~10天者6例,30~40天者4例。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括约肌功能障碍。术中所见:肿瘤侵及胸段最多,有12…  相似文献   

8.
吕翔  治可为 《江苏医药》1991,17(3):162-162,T000
Lenncrt 氏淋巴瘤较少见,Catherine 报告仅占恶性淋巴瘤的3.1%。本文就4例Lennert 氏淋巴瘤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报告如下。病例与方法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7~70岁,平均32岁。病程(出现症状至病理确诊)14~18月,平均57月。4例均表现为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小者直径2~3cm,大者13×6×6cm 大小。患者常有不规则发热。1例既往有脾肿大。1例x 线检查示纵膈增宽,纵膈淋巴结肿大。1例骨髓穿刺未见异常。随访:3例经联合化疗后分别已存活20、55及96个月,1例仅用转移因子治疗已存活84个月。本文收集4例Lonnert 氏淋巴瘤,其淋巴结活检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对石蜡切片采用PAP 法和ABC 法进行免疫标记。用DAB 显色。所用的抗人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K 及λ购自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所用的MOAB B_1、T_1、T_4、T_8及αAT 购自DAKO 公司。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 (primarygastricmaligantlymphoma ,PGML)在临床上属少见疾病 ,占胃肉瘤的 70 %~ 80 % [1] ,占胃恶性肿瘤的 1%~ 3% [2 ] 。1964~ 1999年共收治 10例PGML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例中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19~ 67岁。平均就诊时间为 6 7个月。1 2 诊断标准 PGML病例均符合Dawson诊断标准 :全身无病理性浅表淋巴结肿大 ;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 ;手术时证实病变局限于胃与引流区域淋巴结 ;肝脾正常[3] 。1 3 临床症…  相似文献   

10.
1987~1997年,我院共收治胃恶性肿瘤425例,其中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5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采用Bawson五条标准,即:()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3)末梢血象及骨髓无幼稚或异常细胞。()肿瘤定位于胃肠道或该引流区域淋巴结受累。(5)肝脾无侵犯(临近病变直接扩散除外)。本组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9~60岁,平均42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不适、疼痛10例,胃肠道出血4例,腹部肿块4例。术前经胃镜取活俭确诊3例,其他12例均误诊为胃癌,术后经病理检查均为胃恶性淋巴瘤。经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2例,姑…  相似文献   

11.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不一且变化多端 ,症状缺乏特异性 ,易误诊和漏诊。我院近 1 0年来收住治疗的恶性淋巴瘤中 ,经不完全统计有 1 2例误诊 ,现将误诊病例分析如下。1 淋巴结肿大 ,误诊为淋巴结炎、淋巴结核 7例例 1 ,男 ,34岁。发热、淋巴结肿大 2周于 1 991年 7月 2 6日入院。体检 :体温 38.6℃。右颈部触及 2个蚕豆大淋巴结 ,质软、活动、有压痛。心肺无异常 ,肝脾未触及。诊断淋巴结炎 ,淋巴结核可能性大。给予消炎抗痨治疗 2 0多天 ,症状无缓解 ,仍发热 ,住院期间双侧腋窝、双颌下及腹股沟均出现肿大淋…  相似文献   

12.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非癌性胃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由于本病预后远较胃癌好,所以正确认识本病颇为重要。本文总结本院1994年12月至2008年12月近14年来资料较完整的30例,以提高对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自1994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30例均符合Donon提出诊断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五条诊断标准:①无浅表淋巴结肿大;②白细胞分类及记数正常;③胸透及胸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④病变以消化道为主转移亦仅限于所属淋巴结;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甲状腺癌患儿6例,年龄8~13岁,平均10岁,男2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2,其中左腺2例,右腺4例。首发症状均为颈部发现肿块,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提示:甲状腺占位病变。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转移性淋巴结大小直径1.0~2.5cm,均经病理学确诊.4例经本院淋巴结活检.2例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穿刺确诊,术后病理结果示:  相似文献   

14.
陈为民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0):42-42,44
恶性淋巴瘤首发于淋巴结以外的任何器官或组织者称为结外型淋巴瘤(PENL)。原发性结外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现分析2000—2005年收治的24例FENL患者资料。  相似文献   

15.
陈卫红  陈胜民  刘军 《贵州医药》2003,27(4):358-359
睾丸恶性淋巴瘤较少见,我院1975~2002年共收治11例,占同期睾丸肿瘤的12%,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4.7%,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年龄22~76岁,平均52岁。左侧6例,右侧1例,双侧4例(其中2例同时发病,1例一侧术后4年发病,1例一侧术后4个月发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15天至1年。临床均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表现,3例消瘦伴低热,1例右上睑恶性  相似文献   

16.
本科近 2 5年共收治 5 8例恶性淋巴瘤 (何杰金氏病 2 6例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32例 ) ,其中 36例曾误诊 ,误诊率高达 6 2 .0 7% ,现将 36例误诊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 5 8例患者初诊确诊为恶性淋巴瘤 2 2例 ,误诊 36例 ,误诊时间最短 18天 ,最长达 33个月。其中男 32例 ,女 2 6例 ,年龄 5~ 13岁。所有病例均经我院淋巴结活检或 (和 )骨髓细胞学检查或 (和 )剖腹探查肿块组织学检查等证实为恶性淋巴瘤。1.2 诊断  36例淋巴瘤中 ,慢性淋巴结炎 7例 ,占19.44 % ;淋巴结核 5例 ,占 13.89% ;结核性胸膜炎 (包括合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部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我院就诊的15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检查,按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肿大组及恶性淋巴结肿大组,分析其各自超声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①良性淋巴结肿大组43例(反应性淋巴结23例,结核性淋巴结20例),恶性淋巴结肿大组107例(淋巴瘤26例,转移性淋巴结81例)。②恶性淋巴结肿大组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L/S)〉2者有94例(87.8%),淋巴结边缘模糊有60例(56.1%),淋巴门消失101例(94.4%),与良性淋巴结肿大组相比[分别为9例(20.9%)、7例(16.3%)、8例(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淋巴结肿大分为中央型、边缘型、淋巴门型、混合型及无血流型5种血流分布类型,良性组的比例分别为16.3%、9.3%、46.5%、18.6%、9.3%,恶性组比例分别为32.7%、24.3%、22.4%、13.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结外淋巴瘤(PENL)可首发于淋巴结外的任何组织或器官,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1].为研究原发性结外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本文将我院收治的39例原发性结外淋巴瘤进行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3年12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诊断明确的PENL患者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男女比例为1.79:1;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8.72岁.1.2 发病部位 发生于鼻咽部14例,胃肠道10例,睾丸、乳腺、颊面部及胸壁各2例,眼、肺、皮肤、前列腺、卵巢、甲状腺及腮腺各1例.1.3 临床表现 首发症状与原发部位有关.14例鼻咽部淋巴瘤中鼻塞11例,血涕4例,发热4例,头痛2例,耳鸣、听力下降1例.10例胃肠道淋巴瘤中腹痛6例,血便1例.其他部位的病变大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相似文献   

19.
儿童恶性淋巴瘤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恶性淋巴瘤在儿童时期比较多见 ,其病发率位居我院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仅次于白血病、脑瘤。本病早期常被误诊 ,使病人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而早期确诊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改善预后的关键。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就我院儿科1974年 1月~ 1998年 12月的 2 4年间收治、经组织学证实的儿童恶性淋巴瘤 5 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4例中 ,何杰金氏病 (HD) 14例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 4 0例。发病年龄 HD为≤ 5岁 3例 ,6岁~10岁 9例 ,>10岁 2例 ,年龄为 3月~ 12岁。NHL 为≤ 5岁14例 ,6~ 10岁 19例 ,>10岁 7例 …  相似文献   

20.
一、本文报告成人结核性纵隔淋巴结炎(简称TML)6例,其中2例经手术病理诊断,4例为临床确诊,在确诊前均误诊为纵隔型恶性淋巴瘤或肺癌。6例的年龄17~54岁,5例小于32岁。起病徐缓,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2例以上腔静脉综合征伴声带麻痹就诊;另2例中有小量、短暂的胸腔积液。正位X线胸片显示两侧气管旁、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分叶状如纵隔淋巴瘤2例;向一侧肿大2例(左、右侧各1例);左、右肺门肿大各1例。肿块边缘清晰,侧位片均位于上、中纵隔障,未见明显内界。无一例有肺实质浸润。额面倾斜断层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