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2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作logistic相关分析.结果:126例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66例(占52.38%),无扩张者60例(占47.62%).两组患儿年龄、发热天数、白蛋白、血钠(低钠)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发热时间、血钠浓度和冠脉扩张密切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冠状动脉扩张与患儿年龄小、发热时间长及血钠浓度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害因素及预后。方法 对40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未并发CAL的382例A组KD患儿和并发CAL的21例B组DK患儿的相关检验、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及年龄比例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儿平均热程、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值明显高于A组(P<0.05)。急性期约30%的KD患儿伴有心肌酶谱、肌钙蛋白Ⅰ、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的异常。A组患儿在≤10d内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的占85.08%,B组仅占28.57%。超声心动图随访19例并发CAL的患儿,5例冠状动脉扩张(CAD)于短期恢复正常;11例冠状动脉瘤(CAA)有9例恢复或好转;3例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回缩困难。结论 热程过长及未予静脉注射两种球蛋(IVIG)治疗是KD并发CA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表现有PLT、ESR及CRP的显著升高。部分KD患者伴一过性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内膜炎。KD并发CAA及CAD可好转或痊愈并发GCAA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血沉、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相关联(P〈0.01或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结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BNP)在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10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对其年龄、发热天数、血白细胞计数、白蛋白、ESR、CRP、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等资料进行比较,并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102例川崎病患儿合并冠脉扩张者25例(24.5%),无扩张者77例(75.5%)。两组患儿间年龄、发热时间、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及NT-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T-BNP水平有较高诊断价值,其次为发热时间,而年龄、血清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水平诊断的准确性较差。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清NT-BNP在预测川崎病冠脉扩张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出现冠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阴性预测值0.9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冠脉损害(CAL)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46例KD患儿按诊治时间分为早期诊治组(发热10d内诊治者)和延迟诊治组(发热10d后诊治者);按年龄分为小年龄组(≤12个月)及大年龄组(〉12个月);按CAL情况分为CAL^+组和CAL^-组。收集心超冠脉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延迟诊治组冠脉病变发生率(73.7%)较早期诊治组(45.7%)高(P〈0.05);②小年龄组冠脉病变率为58.7%,明显高于大年龄组的43.1%(P〈0.05);③CAL^+组血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浓度降低,与CA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岁以下,热程,10d,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血红蛋白、血钠、血白蛋白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的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至2016年收治的200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是否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50例)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150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00例患儿中,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患者为25%,两组患儿的热程、年龄、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等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血钠水平及血清白蛋白的降低、发热的时间过长等都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KD)病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临床确诊 KD 患儿103例,按年龄分为0~12个月龄组、13~24个月龄组、≥25个月龄组,分别为45,32,26例,比较3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再将 KD 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3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3例,2组按入院当日或次日分别检测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心肌酶谱(CK-MB)并进行对比。结果 KD 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数在0~12个月龄组为19例,发生率为42.22%;13~24个月龄组为6例,发生率为18.75%;≥25个月龄组为5例,发生率为19.23%,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0~12个月龄组与其余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4个月龄组与≥25个月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D 患儿入院当日或次日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正常组相比较,WBC、PLT、CRP、ESR、CK-MB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HCT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年龄、WBC、PLT、CRP、ESR、CK-MB 可作为预测 KD 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时的变化.方法:选择65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随机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5例同期住院伴发热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CRP水平,比较KD患儿与对照组患儿CRP水平,以及CAL组与nCAL组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CRP水平.结果:KD患儿急性期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L组急性期和恢复期CRP水平均较nCA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时CRP水平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2.
高虹 《中外医疗》2014,(26):41-42
目的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该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川崎病患儿40例,对患儿的超声心电图、临床表现以及血液生化检验等进行观察和检测。结果治疗前患儿的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分别是(3.74±0.73)mm、(3.69±0.61)mm,治疗后分别是(2.72±0.28)mm、(2.64±0.22)mm,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川崎病患儿中,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现象的有21例,所占比例为52.5%,冠状动脉无扩张的有15例,占比例是37.5%,而出现冠状动脉瘤的患儿有4例,占10%。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WBC、CRP、PLT、ESR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无扩张患者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扩张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对川崎病患儿中C—反应蛋白、血脂等进行严格的检查,以保证及时发现川崎病患儿中的冠状动脉扩张现象,以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血沉、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 相关联(P<0.01或 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结论 年龄、ALB 、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74-7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KD住院患儿29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发生CAL将其分为CAL组(97例)和NCAL组(199例)。计算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持续发热时间、临床诊断、诊治时间、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抵抗、WBC、hs-CRP、ESR、PLT、ALB、cTnI、D-二聚体、血钠、心电图检查、激素治疗。结果 我院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为32.77%(97/2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持续发热时间、诊治时间、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抵抗、WBC、hs-CRP、ESR、PLT、ALB、cTnI、D-二聚体、血钠、心电图检查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发热时间(OR=2.195)、诊治时间(OR=3.297)、IVIG抵抗(OR=4.367)、hs-CRP(OR=2.989)、ESR(OR=3.550)、c TnI(OR=5.328)、D-二聚体(OR=3.892)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结论 KD住院患儿具有较高的CAL发生率,且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CAL的发生率,改善KD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住院患儿445例临床特征,探讨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s)的发生、转归与高危因素。方法对2006~2010年在我院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共445例KD患儿,川崎病占75.28%,不完全川崎病24.72%。心脏损害发生率为2146%,CALs发生率为18.72%。丙球无反应型占282%,复发率为157%。经过1—5年的随访:有55例(67.07%)恢复正常,其中15例(2727%)1周内恢复正常,25例(45.45%)1个月内恢复,11例(20.00%)半年内恢复,4例(7.27%)1年内恢复正常。单因素分析显示丙球无反应型,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的下降及血沉(ESR)的上升与CALs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近似反映了苏州地区KD发病情及冠状动脉病变与转归,CALs高危因素研究显示与丙球无反应型、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及ESR的上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周红娟 《当代医学》2014,(34):59-60
目的分析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48例,根据其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2组,A组为冠状动脉扩张组(n=16),B组为非冠状动脉扩张组(n=32),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血液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血脂)。结果存在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与不存在冠脉动脉病变的患儿相比,一般资料中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年龄≤3岁是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于此类患儿应严密监测其心功能与冠脉情况,避免发生严重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血小板水平明显升高,而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高、血小板水平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病变的高危因素。2组患儿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的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分布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岁以下的儿童、血小板水平、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明显升高、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均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对此类指征熟练的掌握有助于医生诊断与治疗川崎病,并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川畸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58例川畸病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两组,无冠脉扩张组24例和冠脉扩张组34例.将两组性别、年龄和发热天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等有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58例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扩张34例,占58.6%,两组血沉及CRP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CRP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KD患儿CRP升高可作为KD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早期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169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169例KD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B组为KD不伴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年龄、发热天数、白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数、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结果 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6.69%。A、B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83、0.353和0.715。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KD的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病变;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I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川崎病(KD)患儿4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KD组)28例,不完全川崎病(IKD组)20例,分别于急性期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NT-proBNP与TNF-α浓度,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另选取同期治疗的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各组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IKD组患儿皮疹、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均较K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KD组草莓舌、肢端改变发生率与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KD组、KD组患儿血NT-proBNp、TNF-α、CRP、ESR、WBC、A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KD组患儿血NT-proBNP、TNF-α、CRP、ESR、WBC、ALT水平与K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NT-proBNP与TNF-α在不完全川崎病急性期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联合测定外周血NT-proBNP、TNF-α浓度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IKD的实验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