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体板层巩膜瓣反转法修复滤过泡渗漏河北邢台眼科医院吕建华,张清生,唐广贤,夏恒需,韩英我们自1990年以来,应用自体板层巩膜瓣反转法,治疗滤过泡渗漏4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我们自1990年1月至1995年1月行自体板层巩膜瓣反转法治疗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大小巩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成功率.方法 比较339例(339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中2 mmx2 mm的小巩膜瓣149只眼,4 mmx4 mm的大巩膜瓣190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小巩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2.55%,3个月时为55.36%.大巩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67.89%,3个月时为77.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较大巩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远期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好于短小巩膜瓣且更安全,故应尽量采用较大巩膜瓣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和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对形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将45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并接受复合小梁切除术者随机分成2组:A组:27眼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球结膜瓣;B组:28眼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术后观察2组患眼眼压、滤泡、前房深度。全部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结果2种结膜瓣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均有显著降眼压效果(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眼球按摩促进滤泡形成中出现被动性滤泡渗漏B组多于A组。结论2种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都有相同良好的效果。鉴于穹隆部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在眼球按摩中有较高被动性滤泡渗漏,因此角膜缘为基底球结膜瓣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发生巩膜瓣较大破损,特别是术中采用过丝裂霉素(MMC)术区巩膜贴敷患者,可以导致术后长时间前房浅甚至消失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临床处理较为困难。1996年-2004年我们对上述情况患者联合运用透明质酸钠(HA)及侧方巩膜瓣转位修补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逐渐变薄渗漏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晚期并发症之一。及时恰当的治疗可减少其引起的危害。现将我院自2000年以来诊治的3例3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和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燕尾状切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35例(48只眼),对照组38例(48只眼),两组在性别、平均年龄、青光眼分类和术前平均眼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将两组术后眼压控制情况、有效滤过泡形成率及前房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眼压控制率在观察组为95.8%,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效滤过泡形成率在观察组为91.7%,在对照组为75%(P<0.05);前房形成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技术能在术后早期灵活地控制滤过量,能更直接、长时间地建立良好的房水外引流通道,控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不同缝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68眼本院确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33眼,术中巩膜瓣采用四针缝合法,B组30例35眼,术中巩膜瓣采用两针缝合法。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6mo。结果:(1)术后第2d两组眼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65,P<0.05);术后2wk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47,P>0.05);术后1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50,P>0.05);术后3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48,P>0.05);术后6mo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53,P>0.05)。(2)术后第2d,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B组为17%,A组浅前房主要以浅Ⅰ度为主,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3,P<0.05);术后第1wk,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0,B组为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1,P>0.05)。(3)两组患者术后1,6mo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术后1moA组为97%,B组为9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01,P>0.05);术后6moA组为88%,B组为86%,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172,P>0.05)。结论: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时,四针缝合的巩膜瓣在短期内可以较好的控制眼压,减少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分组法 ,将 49例 ( 63只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治疗组 2 4例 ( 3 0只眼 )和对照组 2 5例 ( 3 3只眼 ) ,前者为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 ,后者为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随访 12个月。结果 术后 1年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 ,视力有显著差异 (χ2 =4.5 8,P <0 .0 5 ) ;功能性滤过泡经 t检验 ,有显著差异 ( t=3 .88,P <0 .0 5 )。治疗组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90 .2 3 %和 97.3 6% ,对照组的完全成功率和条件成功率分别为 76.8%和 83 .2 7% ,两组有显著差异 ( u=2 .3 6,P <0 .0 5 )。结论 隧道刀制作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显著延长了滤过泡的功能 ,有效降低了眼压 ,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巩膜瓣的大小及缝合与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1例(20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制作4mm×6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3针跨度为4mm的闭合式缝合,并形成前房,观察术后早期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的形成。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8.53±2.55)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24.9±15.3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9,P=0.0001)。滤过泡:7d内Ⅰ型15眼,7d后~半年Ⅰ型13眼。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大巩膜瓣的制作及闭合式缝线技术,术后早期前房自然恢复快,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早,眼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不同形状巩膜瓣的临床疗效。

方法:青光眼患者115例122眼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60眼,术中巩膜瓣采用L形单针缝合法,对照组60例62眼,术中巩膜瓣采用矩形两针缝合法。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6~36mo。

结果:术后眼压情况:直至术后1mo,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3,6mo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前房情况:术后2wk之前,对照组的前房形成情况要好于治疗组,然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滤过泡情况:术后6mo滤过泡形成情况治疗组好于对照组(P<0.01)。

结论:L形巩膜瓣单针缝合法术后虽可出现短时的浅前房,但在控制眼压及滤过泡形成方面较传统两针缝合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9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 2组 ,改良组 40例 43眼行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48例 5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 ,观察两组术后浅前房、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改良组 4 65 % ( 2 /4 3 ) ,对照组 2 0 75 % ( 11/5 3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眼压控制在 2 1mmHg以下者改良组42眼 ,对照组 45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Ⅰ、Ⅱ级功能性滤过泡改良组 40眼 ,对照组 40眼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小梁切除术可明显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 ,并能理想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2.
Spencer  NA  李建军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5):337-337
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晚期渗漏日益增多,可造成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渗漏、晶状体混浊、周边虹膜前粘连、眼内炎等。对其进行手术修复的并发症有滤过失败眼压升高、感染、上睑下垂等。修复技术有多种,成功率各异,通常需切除滤过泡联合游离结膜植片移植或带蒂结膜前移,并使结膜切口闭合达水密状态。本文报告5例患者采用滤过泡切除联合结膜松解切口与前移,而不必使结膜松解切口达水密状态,不必行结膜移植并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大小切口的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对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2名68只眼,依据穹隆为基底的“L”形切口结膜瓣的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结膜瓣切口为5mm×10mm,B组结膜瓣切口5mm×7mm,C组为A组基础上辅以角膜缘连续缝合。对术后功能泸过泡进行密切观察随诊,干预治疗,比较三种方法对眼压控制的效果。结果术后滤过道瘢痕形成A、C二组为0,B组31.81%;术后早期滤过过强A组30.40%>B组9.0%>C组8.70%。术后稳定期功能性滤过泡的保存率C组91.30%>A组86.96%>B组63.64%。结论以角膜缘连续缝合的以穹隆为基底的大切口结膜瓣联合调整缝线术可以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  相似文献   

14.
小梁切除术不同结膜瓣滤过泡的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结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方法:比较372例(372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不同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其中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165只眼,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207只眼.结果: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观察.3个月时只有127只眼进行了随访.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3.03%.3个月时为78.69%.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55.07%,3个月时为53.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本组研究发现.传统的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术后滤过泡成功率高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术后降压效果相应亦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结膜瓣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方法:比较372例(372只眼)原发性青光眼不同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其中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165只眼,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207只眼。结果:术后1周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观察,3个月时只有127只跟进行了随访。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83.03%,3个月时为78.69%。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手术组术后1周滤过泡成功率为55.07%,3个月时为53.03%。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结论:本组研究发现,传统的以角巩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术后滤过泡成功率高于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术后降压效果相应亦较好。  相似文献   

16.
袁洁 《国际眼科杂志》2009,9(2):367-368
目的:探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不同大小结膜瓣切口对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施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1例66眼,根据结膜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两组,A组33眼为大结膜瓣(3个时钟范围),B组33眼为小结膜瓣(2个时钟范围),密切随诊观察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及眼压情况。结果: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A组(91%)>B组(73%);眼压控制率A组(94%)>B组(76%)。结论:采用以穹隆部为基底的大结膜瓣可提高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从而能更好地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渗漏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3例(25眼)滤过泡渗漏患者,根据滤过泡渗漏的临床特点,9例(10眼)采取自体结膜瓣掩盖术,14例(15眼)施行异体巩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4a。结果23例(25眼)术后平均眼压由术前(3.96±1.58)mmHg(1kPa=7.5mmHg)提高至(12.23±5.13)mmHg,其中2眼眼压于术后2个月后≥27mmHg,1眼加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另1眼行滤过性手术后出现前房再次消失,最后失明。大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渗漏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巩膜瓣不同缝合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于2009-01/2013-05来我院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14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年龄36~72岁。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传统巩膜瓣缝合法对本组所有患者巩膜瓣进行缝合;对照组采取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法对巩膜瓣进行缝合。 结果:术后1 d;2 wk;1,3 mo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和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术后6mo两组眼压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浅前房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mo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改良巩膜瓣可拆除缝合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是安全有效的,较传统方法更能降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两种巩膜瓣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 ,将159例(167只眼)本院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大薄瓣组,79例(83只眼),B组为小厚瓣组,80例(84只眼),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术前眼压、术前所用降眼压药物种类等临床参数均衡,均为初次手术。A组患者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大小约5mm×6mm、深约1/2~1/3巩膜瓣,B组患者采用大小约3mm×3mm、深约1/2~2/3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态等,随访1年。结果 (1)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的3次复诊眼压均值进行比较;术后第3天两组眼压对比(t=6.863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1个月眼压对比(t=1.5943,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眼压对比(t=3.8751,P〈0.05),差异有显著性。(2)将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1周的两次检查浅前房发生率进行对比,术后第3天,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0.12%,B组为11.90%,A组浅前房主要以浅Ⅰ度为主,两组对比(χ2=8.3622,P〈0.05),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第1周,A组浅前房发生率为6.02%,B组为2.38%,两组对比(χ2=0.62171,P〉0.05),差异无显著性。(3)将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两次检查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进行比较,术后1个月A组为98.79%,B组为95.24%,两组对比(χ2=0.80021,P〉0.05),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年A组为87.95%,B组为69.05%,两组对比(χ2=9.2412,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时,小而厚的巩膜瓣在短期内可以较好的控制眼压,减少浅前房的发生率,但大而薄的巩膜瓣则在远期疗效上更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对15例20只眼行小梁切除时采用巩膜瓣松解缝线法,术后3~14天拆除缝线,前房在24小时内形成19只眼(95%),远期限压均值1.71±0.38kPa(1kPa=7.5mmHg),功能性结膜滤过泡17只眼(85%)。前房恢复时间、远期眼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0.001)。该手术方法具有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辅助长期滤过作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