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树农教授的学术思想特点是什么?有人说是“活血化瘀”.不见刘老的几篇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如《用通的观点探讨活血化瘀原理》、《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一些慢性病的体会》等等,对活血化瘀法是何等推崇:有的认为刘老治疗早期肝硬化很有特点,曾专门开设一专科门诊;有的说刘老对《内经》最有研究,被誉为活字典:淮安的同仁则说刘老是山阳学派的一代传人,对吴鞠通的《温病条辩》精熟。诚然,以上所言均确凿无疑。然而不论活血化瘀或治疗早期肝硬化,或  相似文献   

2.
《儒门事亲》是金元著名医家张从正所撰.该书是张从正数十年行医经验的总结,书中对刺血疗法见解独到、应用广泛,为刺血疗法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材料.本文笔者就该书中张从正刺血学说的特点进行了总结:(1)承《内经》,善创新,主攻邪,喜泻血,邪祛正安;(2)审虚实,辨气血,重养血,勿伤血,刺血补虚;(3)擅铍针,刺穴多,血量大,刺法猛,疗效奇佳;(4)广证治,明禁忌,传后世,道深远,功德无量.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炎病程长,病情重,表现为虚实错杂,治疗上多以温补脾。肾以化水湿为主,但有时却效果不显。笔者认为,治疗既要重视正气,又要正视邪气。通过祛除邪气,解决正邪相搏的矛盾,才能使邪去正安,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还正祛邪论内涵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流秀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34-2335
疾病不过是正的失常和/或邪的存在,治病即是还正和/或祛邪.把复杂的疾病问题合理简化为执简驭繁的正邪矛盾,并通过正邪概要、诊断思路、施治方案三个部分,论述了正邪概念的全新定义及作用关系和怎样从正邪的思考角度来诊断、治疗疾病,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中国传统岐黄医学的另一些中心概念,如气、精、阴阳、证、标本等,也随文作了精要而恰当的重新诠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流秀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334-2335
疾病不过是正的失常和/或邪的存在,治病即是还正和/或祛邪。把复杂的疾病问题合理简化为执简驭繁的正邪矛盾,并通过正邪概要、诊断思路、施治方案三个部分,论述了正邪概念的全新定义及作用关系和怎样从正邪的思考角度来诊断、治疗疾病,对其中所涉及到的中国传统岐黄医学的另一些中心概念,如气、精、阴阳、证、标本等,也随文作了精要而恰当的重新诠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万海同 《新中医》1995,27(10):1-3
本文论述了祛邪与养阴在温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认为祛邪是温病治疗的首要大法,养阴是温病治疗的重要原则,在临床实际运用时,两法应用 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8.
阴阳学说与中药药性之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1041-1042
用中医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原则,深入地探讨了中药四气、五味、升阴浮沉及归经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张从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以用“汗、吐、下”三法著称,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分析归纳其在小儿调护和疾病治疗方面特点,发掘张从正在儿科治疗方面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0.
祛邪反应是疾病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正确认识祛邪反应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如何认识祛邪反应,如何区分祛邪反应与不良反应、心理反应。应对祛邪反应,要密切关注病情发展变化,在辨证准确基础上坚定治疗,加之良好的沟通,获得患者积极配合,就会取得疗效。并详述导师张福利教授处理祛邪反应的典型病案,以期增加医者相关经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从理论来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张从正的攻邪理论。张从正主张祛邪以扶正,认为外邪是导致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气血壅滞、肠胃不洁是热病发生的内在关键;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并将刺络放血法归于汗法范畴,扩大了汗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浅析寒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寒属病因范围,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主收引。内寒属病机范围,是阳气虚衰,机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又称虚寒,其中阴寒为标,阳虚为本。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内寒、外寒的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撰的《伤寒杂病论》紧扣血与津的关系,将瘀血的形成与发展分为瘀血停滞、瘀水互结、瘀热互结、干血四个层次,对其主症、病机要素、治法、方药等分别进行论述,形成了独特的瘀血学说,若能仔细体会,灵活运用,必可对临床辨治瘀血病证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温病之"温疫".其致病因素为"戾气""疫毒",从中医毒邪学说对其致病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其具有致病暴戾、传染性强、易兼夹六淫邪气及从化于体质等特点.在预防中应用芳香避秽,形神调摄;治疗中排毒逐邪,知常达变.上焦芳香解表,中焦燥湿解毒,下焦利湿泄浊,同时注重养阴,愈后防复.通过对毒邪学说的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5.
张介宾为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提出"阳非有余"论。该理论从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从形与气、寒与热、水与火的关系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并从阳气主导生化之权和阳气难得易失两方面强调阳气之不足。此外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阳气理论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的心脑相通理论,认为神明有元神与识神之分,神明之体在脑、神明之用在心,心脑之间相通,这个通路就是神明运行、神机升降的道路。生理状态下,心脑之间息息相通,神志正常;病理状态下,痰浊内生或痰火上泛,"瘀塞其心与脑相连窍络",则神志失常。他还提出,思考和记忆是神明运行的2种不同方式,是神机升降的两种相对的过程。思考是神机发散的过程,神由脑及心而发挥作用;而记忆是神机收敛的过程,神由心及脑而贮藏积蓄。心脑相通理论是对传统中医神志病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创新,能够有效地指导一些神志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陈珊珊  危剑安 《环球中医药》2010,3(5):355-357,391
瘟疫的致病原因是疫气,与前人一贯推崇的六淫致病学说有所不同。伏邪是指人体外感后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的一种邪气。艾滋病具有瘟疫性质和伏邪致病特征,中医伏邪理论可指导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介绍从瘀血方面对顽固性肾性水肿病因病机认识及临床治疗用药经验.临床上诸多疾病均可有血瘀证,如胸痹、水肿、腰痛等,这主要与多种因素均可致瘀有关,各种致病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导致瘀血出现,因此临床上对血瘀证论治及其重要.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认为,水肿除需考虑一般病因引起,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能忽略瘀血的存在,瘀血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