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 ,明确全基因组芯片技术在染色体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反复进行核型分析及全基因组芯片扫描,并分析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结果染色体嵌合2例,分别为46,XY/45,X,del(Y);46,XX/47,XX,del(Y)(p11)。染色体倒位1例:46,XX,inv(9)(p11q13)。平衡易位1例:46,XX,t(4;7)(q24p25)。染色体微缺失1例:46,XX,der(22)(p11q34)。2例染色体嵌合患者提示Y染色体缺失,1例为AZFc、d区的s Y152、s Y157、s Y253、s Y255位点缺失,1例为AZFb、c、d区的s Y126、s Y152、s Y157、s Y253、s Y255位点缺失。1例染色体倒位显示为阴性。1例平衡易位提示多片段缺失。1例染色体微缺失提示为8号染色体插入合并22号染色体缺失。结论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技术分辨率高,可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类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约50mb,Y染色体上有男性性别决定密切相关的基因存在,若Y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或结构异常则会引起男性性发育异常或生殖异常等遗传效应,同时,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变异性,这种长度变异性是否具有临床效应,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89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及染色体核型。方法 根据精液化参数,189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分为无精子症组(257例)、少精子症组(293例)和精液正常组(1342例)。采用多重PCR法扩增患者序列标签位点,检测位点的缺失情况,并对其外周血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性染色体异常与男性生育及无精子因子关系。结果 189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检测出Y染色体微缺失44例(2.33%)。与精液正常组相比,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Y染色体微缺失率较高(10.89%、3.75%vs.0.37%)(P<0.01),且无精子症组更高(P<0.01)。189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检测出性染色体异常17例(0.90%),包括无精子症组15例、精液正常组2例。17例性染色体异常患者同时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共计8例,均为无精子症组患者。结论 无精子因子基因缺失影响精子发生,可能联合Y染色体核型异常进一步降低精子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Y染色体结构多态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Y染色体结构异常进行检查分析。结果46例受检者共检出Y染色体多态性变异13例,变异检出率为28骀.26%(13/46)。其中包括大Y染色体10例,异常发生率为21.7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del(Y)2例,异常率为4.35%;t(Y;15)1例,异常率为2.17%。结论 Y染色体多态性与临床疾病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男性不孕不育,其妻习惯性流产、死胎、死产,畸形儿、智力低下儿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低形态学评分的D3卵裂期胚胎X、Y及18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情况。方法:收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剩余的废弃胚胎,胚胎固定后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细胞核内的X、Y及18号染色体。结果:共收集废弃胚胎60个,其中正常胚胎29个,18号染色体异常胚胎12个,X/Y染色体异常胚胎8个,18、X/Y染色体均异常胚胎11个。观测到荧光信号的细胞核有233个,其中正常细胞核115个(49.4%),异常细胞核118个(50.6%)。18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率40.8%,X/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P>0.05)。18号染色体三体发生率(21.9%)与X/Y染色体三体发生率(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P<0.01)。结论:D3形态评分低的胚胎有相当大的比例存在染色体异常,通用的胚胎形态学评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胚胎的染色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Y染色体核型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常规外周血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备,并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114例大Y染色体患者中生精异常22例(包括少精、弱精、无精)、外生殖器发育不良2例、其妻习惯性流产56例、胎停育22例、有其他不良孕产史12例(包括出生缺陷、死胎、早产等);男性的不育除性或常染色体结构、数目异常及Y多态性外与性激素水平亦有明显的关系.与正常对照组发生率8.9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大Y染色体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7.
孟小波 《医药世界》2010,(8):811-812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流产的男性因素。方法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以98例不明原因流产1~3次患者的丈夫作为流产组检查,以100例生育男性为对照研究。结果流产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Y染色体微缺失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可能导致女方流产。  相似文献   

8.
对85对自然流产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10例,阳性率为11.77%,涉及到异常染色体有3、4、5、9、21、22号及X Y,结合临床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异常及染色体变异与自然流产的关系,说明了染色体分析在自然流产夫妇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绍坤  李洁  余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63-1063
人类Y染色体是一个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约50Mb.Y染色体上有与男性性别决定密切相关的基因存在.故若Y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或结构改变则会引起男性性发育异常或生殖异常等遗传效应.同时,在人群中Y染色体的长度具有变异性,这种长度变异性是否具有临床效应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进行辅助生殖的遗传咨询者进行外周血细胞遗传学分析,探讨生育异常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为临床诊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岳阳市某医院1 340例遗传咨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异常情况。结果 1 340例患者中,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54%(34/1 340),其中性染色体异常21例,占异常核型的61.76%(21/34);常染色体异常11例,占异常核型的32.35%(11/34);同时检出46,XY性反转1例,标记染色体1例。1 340例患者中,共检出染色体多态性变异201例,多态率为15.0%(201/1 340)。染色体多态变异以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长短和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检出率最高。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等生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生殖遗传咨询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可为临床诊断与辅助生殖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常州地区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闭经患者细胞遗传学分布情况。方法:按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01例闭经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59例异常,占29.4%,原发闭经55例,继发闭经4例。其中X染色体数目异常26例,占44.1%;单纯X染色体结构异常16例,占27.1%;出现Y染色体12例,占20.3%;X合并常染色体结构异常4例,占6.8%;常染色体异常1例,占1.7%。结论:原发性闭经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细胞遗传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研究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检测的效果分析。方法在我院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中抽取60例为研究对象,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患者胚胎绒毛的5条染色体:13、18、21和X、Y染色体进行快速检测。结果采用FISH检测,所有结果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检测率为100%,患者中出现染色体异常25例,占患者总数的41.7%。结论FISH检测技术用于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检测具有方法简单、过程迅速等优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HSH)技术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3、18、21、X和Y染色体特异性DNA探针对108例孕20~25周孕妇的未培养羊水细胞进行HSH检测,同时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HSH检测108例成功104例(96.3%),其中染色体数目正常100例(58例为46,XX;42例为46,XY),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3例47,XX,+21;1例45,X/46,XX).正常染色体数目中99例与传统核型分析结果一致,而另1例HSH结果为46,XX者传统核型分析显示为47,XX,+mar.染色体数目异常的4例与传统核型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核型分析为47,XX,+mar者因标记染色体来源不是13、18、21、X和Y染色体故HSH未能诊断.对于13、18、21、X和Y特异性探针来说,敏感性、特异性及与核型分析的符合率均为100%.结论:HSH技术用于产前诊断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所用样本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细胞遗传技术的日臻完善和成熟,已查明过去许多不明原因的先天性精神发育不全与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染色体的异常.关于精神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国外研究较多,染色体异常与精神病因相关是近年来细胞遗传学重要课题之一.现将我院14例Y染色体结构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细胞遗传学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妊娠中期进行产前诊断的高危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了解此期异常核型出现的频率、类型及与各种产前诊断指标的关系。方法2006年1月-2009年7月来我中心就诊的2830例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妊娠17~24W,在B超定位下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细胞进行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2830例羊水检查的标本中,发现染色体多态性110例,占3.89%,主要为1qh+、inv(9)和Y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区域的变异;发现异常核型102例。占3.60%。平衡易位为主要的染色体异常(23例),占异常核型的22.5%(23/102)其次为非整倍体,其中,21三体占23.5%(24/102),18三体次之,占13.7%(14/102),其他的异常核型如罗伯逊易位、部分缺失、衍生染色体等,所占比例较小。结论通过对广东地区产前诊断高危孕妇的羊水,在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为3.60%,染色体平衡易位、三体、尤其21三体是妊娠中主要的异常核型,是高龄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16.
沈汝端  善志红 《云南医药》1994,15(2):140-142
本文分析了我室1982年1月-1993年7月10年多来进行人体外周血培养染色体检查2244例,检出染色体异常233例,异常率为10.38%,其中8例为世界首报异常核型,233例中属常染色体异常75例,占82.18%。数目异常38例,结构异常37例,性染色体异常96例,占41.20%,数目异常(包括X和Y染色体)74例,结构异常(X染色体异常)22例。此外发现染色体异态性61例,占21.89%。文中就受检者的性别、年龄、检查指征等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探讨不良孕产史与异常染色体核型之间的关系,为再次妊娠提供产前咨询。方法对1320对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抽取静脉血,经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收获中期分裂像、Giemsa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1320对2640例患者中检出异常核型107例,异常率为4.05%;染色体数目异常8例,异常率为0.30%;结构异常99例,异常率为3.75%,其中平衡易位42例、罗伯逊易位18例、染色体多态性20例、倒位27例。有906对夫妇1812例患者因流产而就诊,占总研究对象的68.6%。通过分析,不同流产次数之间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应进行产前咨询并常规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夫妇再次妊娠时应进行产前诊断以降低染色体异常患儿的出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对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的染色体异常的检出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自然流产检查的240例绒毛组织,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这些绒毛组织的13、16、18、21、22号和X、Y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并根据孕妇的年龄、是否反复流产比较不同类型孕妇之间染色体异常的差异。结果在240例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共计110例,异常率为45.83%,其中13-三体共计7例、16-三体共计27例、18-三体共计4例、21-三体共计8例、21单体共计4例、22-三体共计14例、X单体共计24例、三倍体共计8例、四倍体共计9例和5例其他异常。在高龄妊娠和非高龄妊娠孕妇中,异常率比较无差异(P>0.05);在反复流产与非反复流产孕妇中,其异常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对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自然流产的检测中,具有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等特点,能为快速诊断自然流产的病因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羊水染色体检查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避免异常染色体婴儿的出生。方法对924例疑似胎儿染色体异常孕妇实施羊水染色体检查。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8%,检查出染色体异常的有38例,其中21-三体的有8例,18-三体的有8例,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有6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有2例,常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有14例。结论羊水染色体检查是产前诊断中比较安全、可靠的一种技术,在指导我国优生优育工作者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69例习惯性流产夫妇进行染色体分析,发现大Y染色体出现的频率为18.9%,明显高于一般群体中大Y染色体出现的频率,提示大Y染色体与习惯性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