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氯沙坦抗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鼠肝组织Smad2/3,Smad7,TIMP-1,TGF-β1的表达及氯沙坦干预后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采用CCL4皮下注射构建肝纤维化模型.行HE和VG染色,判断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程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Smad2,3 Smad7和TIMP-1,TGF-β1的表达.结果 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Smad2,3 TIMP-1 TGF-β1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分别为Smad2,31.69±0.42,1.90±0.59,2.51±0.39; TIMP-11.09±0 28,1.32±0.23,2.60±0.35;TGF-β11.65±0.31,2.04±0.42,2.72±0.36),P<0.05;Smad7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分别为2.50±0.35,2.21±0.59,0.47±0.26),P<0.05.Smad2,3 Smad7 TIMP-1和TGF-β1在氯沙坦预防组和治疗组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氯沙坦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与抑制TGF-β1,TIMP-1,Smad2,3和促进Smad7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气虚血瘀肝纤维化大鼠细胞自噬基因LC3II和p62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扶正化瘀胶囊的干预效果。方法40只SD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正常组、肝纤维化组、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扶正化瘀治疗组,处死后予以天狼星红染色,并分别测定肝重、肝湿重。采用qPCR、Western blot测定LC3II、p6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组体重(375.80±24.36)及肝湿重(11.31±1.13),分别高于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356.10±20.45; 10.34±1.13,p<0.05);天狼星红染色提示,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肝纤维最重,治疗后显著改善;Ishak评分在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20.001.60)最高,扶正化瘀治疗组(12.90±1.90)显著下降(p<0.05)。LC3II mRNA(1.44± 0.01)及蛋白(3.01± 0.57)表达在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最高,治疗组LC3II mRNA(1.20±0.01)、及蛋白(1.12± 0.01)均显著下降(p<0.05);而P62 mRNA(0.95±0.05)及蛋白(0.19±0.12)在气虚血瘀肝纤维化组最低,扶正化瘀治疗组P62 mRNA(2.04±0.30)及蛋白(0.67±0.32)显著升高(p<0.05)。结论 气虚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较单纯肝纤维化大鼠LC3II表达明显增加,而自噬底物p62消耗明显,并与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通过扶正化瘀胶囊干预可以显著抑制LC3II/ p62通路。  相似文献   

3.
王丽春  赵连三  唐红  刘丽  刘聪  尧凡  张红英 《四川医学》2005,26(10):1062-1065
目的以秋水仙碱为对照药物,观察温阳中药复方肝之福预防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的病理组织学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肝之福组、秋水仙碱组及模型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CCl4SC及饮用100ml/L乙醇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的同时,肝之福组予肝之福灌胃,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灌胃,模型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共30d。实验结束后取肝组织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根据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分,观察预防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的组织学变化,同时对肝组织内Ⅰ、Ⅲ、Ⅳ型胶原进行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肝之福组Hyp含量由(1.52±0.35)mg/g减少到(1.12±0.29)mg/g(P<0.05),MDA含量由(16.3±6.0)μmol/g减少到(8.8±2.1)μmol/g(P<0.01),而SOD活性则由(86.33±17.74)nkat/g升高至(122.01±19.12)nkat/g(P<0.01);同时,SSS评分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内Ⅰ型、Ⅲ型、Ⅳ型胶原含量下降。经比较,肝之福抗肝纤维化的上述疗效与秋水仙碱相当。结论肝之福可预防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形成,抗脂质过氧化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γ和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组织学变化和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40例CHB患者分为IFN-γ治疗组、IFN-α治疗组和对照组,IFN-γ组应用1MUIFN-γ治疗9个月;IFN-α组应用干扰素α-2b,3 MU,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用护肝片等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总计分和血清透明质酸(HA)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肝纤维化计分在IFN-γ组和IFN-α组分别下降至(10.2±5.3)和(11.8±6.4),较治疗前(13.4±5.4)和(13.5±7.2)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血清HA水平分别下降到(165.2±98.4)ng/mL和(215.3±132.6)ng/m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治疗后两组比较,IFN-γ治疗组的纤维化计分和HA水平显著低于IFN-α治疗组(P<0.05和P<0.01).两组治疗后炎症总计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IFN-γ是治疗CHB肝纤维化的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常人和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3和CXCL16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9例正常人和10例肝纤维化、11例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的CXCL13和CXCL16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XCL13浓度分别为(2.34±2.05)、(6.04±2.97)和(12.10±10.38) ng/g;肝硬化组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组的CXCL1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XCL16浓度分别为(1.32±0.91)、(3.34±1.81)和(3.49±1.90) ng/g;肝硬化组和肝纤维化组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浓度,肝硬化组和肝纤维化组的CXCL1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损伤时,肝脏表达CXCL13和CXCL16的数量都显著增多,但二者的变化规律不同。肝内CXCL13水平在肝纤维化阶段开始升高,至肝硬化阶段升高到显著水平。肝内CXCL16水平在肝纤维化阶段就已经升高到显著水平,至肝硬化阶段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正常人和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趋化因子CXCL13和CXCL16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9例正常人和10例肝纤维化、11例肝硬化病人肝组织中的CXCL13和CXCL16含量。结果 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XCL13浓度分别为(2.34±2.05)、(6.04±2.97)和(12.10±10.38) ng/g;肝硬化组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组,正常对照组与肝纤维化组的CXCL1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CXCL16浓度分别为(1.32±0.91)、(3.34±1.81)和(3.49±1.90) ng/g;肝硬化组和肝纤维化组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浓度,肝硬化组和肝纤维化组的CXCL1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脏发生纤维化损伤时,肝脏表达CXCL13和CXCL16的数量都显著增多,但二者的变化规律不同。肝内CXCL13水平在肝纤维化阶段开始升高,至肝硬化阶段升高到显著水平。肝内CXCL16水平在肝纤维化阶段就已经升高到显著水平,至肝硬化阶段仍维持在高水平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苦参碱注射液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并以复方苦参碱注射液进行防治,观察4、6、9周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肝功能指标、IL-1β及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血清中IL-1β浓度在实验4周时分别为(25.51±14.31)和(10.49±7.49) pg/ml;6周时为(109.67±20.87)和(15.06±2.65) pg/ml;9周时为(40.26±10.63)和(23.27±7.56) pg/ml,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在治疗组均明显好于模型组;病理切片显示,各时间点的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程度及纤维间隔形成程度,治疗组均好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复方苦参碱注射液有防治四氯化碳诱发的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15年2月—2017年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B组行开腹肝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以及近远期效果。 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用量[(145.48±12.59)mL、(1.65±0.52)d、(4.60±0.78)d、(10.07±1.17) d、(139.24±62.47) mg]均明显低于B组[(202.56±13.68)mL、(2.73±0.75)d、(6.84±0.90)d、(13.22±1.36) d、(282.79±80.01) mg],t=23.782、9.166、14.596、13.601、10.954,均P<0.05。术后1周,A组CD3+、CD4+[(55.33±5.70)、(46.18±7.33)]显著高于B组[(51.97±3.29)、(41.60±6.53)],t=3.955、3.614,均P<0.05,A组CD8+(30.07±3.26)显著低于B组(33.60±3.31),t=5.886,P<0.05。A组并发症率(3.33%)显著低于B组(13.33%),χ2=3.927,P<0.05。 结论 相较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阐明肝纤维化与门脉高压的关系,以及后向血流学说与前向血流学说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肝纤维化程度与门脉高压增高幅度及侧枝循环开放有密切关系。肝纤维束宽度为469.3±137.5μm时,门脉压为1.91±0.23kPa,无侧枝循环开放及(或)腹水形成;肝纤维束宽度为806.02±125.6μm时,门脉压为2.54±0.37kPa,出现侧枝循环开放及(或)腹水形成。肝纤维束宽度与门脉高压的相关系数(γ)为0.685(P<0.05),提示后向血流学说是门脉高压症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Touch与FIB-4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肝脏病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共计110例,FibroTouch测量肝脏硬度值(LSM),同时完善FIB-4数值.结果 LSM数值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分别是0.532,0.670;均P<0.001).LSM数值在HBV DNA(copies/mL)<103、103~105、>1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3±4.39)kPa、(14.57±5.17)kPa、(22.45±10.68)kPa,P<0.05].FIB-4及FibroTouch预测严重肝纤维化的AUROC分别为0.789(95%CI 0.711~0.854,P<0.001)及0.866(95%CI 0.788~0.924,P<0.001);预测早期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778(95%CI 0.689~0.852,P<0.001)及0.830(95%CI 0.746~0.895,P<0.001).结论 LSM数值与HBV DNA水平,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FibroTouch及FIB-4对于慢乙肝严重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Fi-broTouch优于FIB-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间型(血浆置换)和混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51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PT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物理型(血液灌流吸附)、中间型(血浆置换)及组合型(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安全性. 方法: 75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液灌流吸附(24例)、血浆置换(17例)和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34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 结果: 血液灌流吸附、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三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血浆置换及血浆置换 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PT、总血清蛋白(TSP)下降,PTa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三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 结论: 三种人工肝支持方法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中间型及组合型人工肝的支持效果优于物理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的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肝纤维化的SD大鼠,行56.3%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12例,95.8%比例的全肝移植12例。结果成功构建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受体肝纤维化大鼠的全肝移植组术后24 h肝功能、7 d生存率明显优于小体积肝移植组(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受体肝纤维化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有效动物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5例等待供肝患者,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5例等待供肝患者中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结果:人工肝支持后患者肝性脑病有所好转,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3例成功过渡到肝移植的患者中2例痊愈出院。已存活4~6个月。结论:术前使用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改善患者一般情况;原位肝移植加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治疗慢加急肝衰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5例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患者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一12小时,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6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养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01和P<0.05)。2例患者痊愈,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存活率为60%。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能是治疗急性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实验性家兔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高脂饲料诱发脂肪肝的方法建立家兔非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并于高脂饲料喂养2、4、8周末,以及停止高脂饲料喂养(用平衡饲料继续喂养)12、16周末分别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经心脏灌流后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VG苦味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窗孔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的LSEC扁平,远侧胞质呈薄片状,有许多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BM);高脂饲料喂养2周末,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远侧胞质窗孔数减少,内皮下尚未见基底膜形成;4周末,窗孔数减少或消失,内皮下已开始有不完全的基底膜形成,同时有功能活跃的纤维母细胞形成;8周末进一步加重,内皮下已有完整的BM形成。停止高脂饲料喂养12周末,肝组织内胶原纤维仍大量沉积,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有所减轻,内皮下基底膜成不连续状。16周末,仍可见胶原柬,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明显减轻。结论随着高脂饲料的喂养LSEC的失窗孔及内皮下BM形成逐渐发生,严重时可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纤维化;去除病因后这种肝纤维化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绕肝提拉法在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中的技巧和效果。方法:收集17例肝尾 叶肿瘤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细胞型肝癌1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3例和结肠癌术后肝尾叶转移1例,采用绕肝提拉法的 前正中入路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全切除。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绕肝提拉法经前正中入路进行全肝尾叶切除术, 手术时间166~427(211.5 ±20.1) min,术中失血372~1 208(472.7±83.6) mL,无手术死亡。全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 为76.5%,52.9%和23.5%。结论:绕肝提拉法适用于前正中入路进行单独肝尾叶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8.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症,其病变之脏多在脾肾,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GRIM-19蛋白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收集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各5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26例、正常肝组织标本10例,用免疫组化检测GRIM-19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组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非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终末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衰竭)且未合并感染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以非感染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3例作为对照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PCT基线水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判断PCT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及肝衰竭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分别为(0.08±0.013),(0.20±0.019)及(0.76±0.051)ng/mL,3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83.646,P<0.001)。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与代偿期肝硬化、终末期肝病非感染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r分别为0.741,0.669,0.725及0.691,P<0.001)均呈正相关关系: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血清PCT水平与TBIL,ALT,AST及MELD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2,0.468,0.569及0.202(P<0.05); 肝衰竭组中,血清PCT水平与ALT,AST,MEL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5,0.329,0.262(P<0.05); 代偿期肝硬化组中,PCT水平与ALT及AST的关系差别并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不伴随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PCT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肝功能指标呈正相关。当PCT用于这类人群进行感染的诊断时,要考虑肝功能状态对PCT基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