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遥感用于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生态学调查数据区分钉螺孳生地并监测其变化。 方法 从鄱阳湖共选择10 0个调查点 ,75个为从鄱阳湖 5 74块草洲中随机抽取。根据历史调查 (1982~ 1984 ) ,其中 5 0个有螺 ,2 5个无螺 ,另2 5个为非钉螺孳生地调查点。将每个调查点 (面积 10 0 0 0 m2 )分成 10 0格 ,从中随机抽取 2 0格 ,在每格的中央置钉螺调查框 (4m2 ) ,收集框内所有钉螺。收集与地面调查同期的 TM卫片。采用非监督分类法对卫片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区分钉螺孳生地。 结果 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0 .0 %~ 95 .6 %和 6 1.1%~ 6 8.6 %。 1999~ 2 0 0 0年 ,鄱阳湖区估算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变幅为 6 2 3.4~ 76 2 .8km2。 结论 钉螺孳生地与植被覆盖的区域有关 ,卫片分类能用于区分钉螺孳生地确定其范围并监测其随关键因素的波动而造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区应用卫星遥感资料预测1998年洪水后钉螺分布状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了解1998年洪水后对鄱阳湖区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及其现状。方法 收集陆地卫星TM遥感资料和1999-2000年间鄱阳湖区洲滩钉螺孳生分布情况,遥感资料在ERDAS imaging 8.3软件上分析,建模分析并分别提取出植被指数和水域分布区域,并进行校正叠加,提取出钉螺的可疑孳生地。随机抽取卫星遥感资料分析所示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分别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 遥感资料分析结果预测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近两年春季查出的有螺面积和分布范围基本相符,总符合率为76.92%(30/39),其中大型环境的符合率92.31%(12/13),中型环境符合率85.71%(12/14),小型环境符合率50.00%(6/12);但遥感资料分析结果也显示堤内有钉螺可疑孳生地。结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预测钉螺孳生地对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和易感地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遥感用于钉螺孳生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 ,提取植被、温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的相关指数 ,结合气象、水文以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描述、判断和预测钉螺分布是近年来血吸虫病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图像处理方法的不断改善 ,遥感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地面环境和植被类型 ,而且有能力对房屋的分布和人群的活动范围进行观测 ,从而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 ,完善地理信息系统 ,为预测、监测和控制钉螺分布以及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遥感用于钉螺孳生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提取植被、温度和土壤湿度等因素的相关指数,结合气象、水文以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等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描述、判断和预测钉螺分布是近年来血吸虫病研究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一项技术。随着高空问分辨率、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图像处理方法的不断改善,遥感技术不仅能够准确地识别地面环境和植被类型,而且有能力对房屋的分布和人群的活动范围进行观测,从而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完善地理信息系统,为预测、监测和控制钉螺分布以及进一步控制血吸虫病在人群中的流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导致南昌市鄱阳湖区2011年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的因素。方法 根据草洲高程, 选择涵盖密螺带的高程 (14~17 m) 草洲5块, 收集、 比较近3年的螺情资料和近5年的水文资料。进行现场螺情调查及渔船民访谈。结果 2011年进贤县泥洲钉螺密度比2009年下降了91.2%, 新建县水湖洲下降了95.9% (P均<0.01), 2010年鄱阳湖区4、 5月降雨量分别为312 mm和356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13.90 m和16.07 m, 均超近5年同期; 2011年4、 5月降雨量分别为90 mm 和145 mm, 星子站水位分别为8.73 m和10.31 m, 均较近5年同期偏低。未发现其他明显异常现象。结论 2011年鄱阳湖区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可能与2010年草洲浸水时间长和2011年上半年降雨量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1998年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现场人工调查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按周晓农报道的模型在ERDAS软件上分别进行卫星遥感图象的叠加、校正、提取,用红色在图上标出钉螺的可疑孳生环境,并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1 998年洪水后,江滩钉螺面积增加了 27.20%,25个抽样可疑钉螺孳生地洪水后钉螺面积增加了 61.48%,洪水前(1 998年)和洪水后(1 999、2000年)钉螺密度分别为0.945只/框、1.278只/框和1.289只/框,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的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洪水后两年春季查出钉螺分布范围总符合率为88.00%,其中30×104m2以上环境的符合率为90.00%,10×104~30×104m2环境的符合率为100%,10×104m 2以下环境的符合率为75.00%.结论 1998年洪水后,扬州市钉螺明显扩散,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对快速筛选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和确定钉螺孳生高危地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遥感技术用于洪水期间监测钉螺孳生地和钉螺扩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卫星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TM)遥感图像,探索在洪水季节判别滩地钉螺孳生地和钉螺扩散趋势。方法将遥感资料通过ERDAS IMAGE 8.4软件将其转换为能够分析的栅格数据。用TM3、TM4、TM5波段数据对研究试区遥感数据重新进行假彩色合成,应用图像非监督分类(Unsupervised classfication)模型对假彩色合成图片进行非监督分类。根据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判别所分出的各类别的地物属性,并与未分类前图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非监督分类后,可清楚地辨别所设定的10类地物特征,且与实地勘察结果相吻合。现场调查所获的钉螺分布及其扩散情况与该试区遥感分类图片相比较,发现钉螺分布区域均有草地、芦苇及柳林分布,钉螺扩散区域也仅局限于有草地和林地分布的地带,而同样被洪水淹没的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滩地则未发现钉螺扩散。结论通过计算机处理的遥感资料不仅能够识别江水淹没范围、区分不同的水体(如江水和池塘水),而儿能够分辨出被洪水淹没滩地的植被分布情况。在洪水期间利用遥感技术能够监测钉螺孳生地的变化和钉螺潜在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中巴资源卫星02B星(CBERS-02B)遥感图像在探测湖沼地区钉螺孳生地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将CBERS-02B星HR图像与CCD图像融合形成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并分别应用高分辨率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图像和CCD图像提取江西省星子县地区的潜在钉螺孳生地。在研究区域内随机抽取2 000个验证点,应用McNemarχ2检验比较验证点在钉螺孳生地内外分布的差异。结果高分辨率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图像与CCD图像提取的星子县潜在钉螺孳生地面积分别为98.23 km2和94.89 km2,位于两者内的验证点数分别为255个和248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779.52,P=0.23)。结论在大尺度范围内,应用高分辨率中巴资源卫星遥感图像提取的钉螺孳生地与CCD图像提取钉螺孳生地范围和面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最大熵模型在提取钉螺孳生地方面的应用。方法根据鄱阳湖地区采集的钉螺孳生地数据和相关环境因素构建最大熵生态位模型并生成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分布图;利用鄱阳湖地区丰水期和枯水期的Landsat7 ETM+遥感图像,根据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及归一化植被指数的相关阈值提取钉螺孳生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灵敏度和特异度指标对两种方法的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应用刀切法对影响钉螺孳生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遥感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仅为0.56,灵敏度为0.23,特异度为0.89,而最大信息熵生态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为0.88,所提取钉螺孳生地分布图的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74。鄱阳湖地区钉螺孳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永修县东北部、余干县西北部,鄱阳县西南部以及新建县中部,而影响钉螺孳生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是高程,其次是陆地表面温度。结论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钉螺孳生地提取方法较基于遥感技术的提取方法更为准确可靠,对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选择钉螺孳生重点区域开展防治措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应用ETM^+遥感图像监测山区钉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4,17(3):143-145,F003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12.
Guo JG  Vounatsou P  Cao CL  Utzinger J  Zhu HQ  Anderegg D  Zhu R  He ZY  Li D  Hu F  Chen MG  Tanner M 《Acta tropica》2005,96(2-3):213-222
A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ies for habitat identification of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snail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the Poyang Lake area, China. In a first step, two multi-temporal Landsat TM 5 satellite images, one from the wet and the second from the dry season, were visually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Next,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was extracted from the images and the tasseled-cap transformation was employed to derive the wetness feature. Our model predicted an estimated 709 km2 of the marshlands in Poyang Lake as potential habitats for O. hupensis. Near-grou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in April and August yielded a range of 22.8-24.2 degrees C, and pH values of 6.0-8.5 were derived from existing records. Both climatic features represent suitable breeding conditions for the snails.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at 10 sites around Poyang Lake revealed an excellent accuracy for predicting the presence of O. hupensis. We used the predicted snail habitats as centroids and established buffer zones around them. Villages with an overall prevalence of S. japonicum below 3% were located more than 1200m away from the centroids. Furthermore, a gradient of high-to-low prevalence was observ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entroids. In conclusion, the model holds promise for identifying high risk areas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and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the ongoing national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programme. The model i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 schistosome-affected regions that lack accurate surveillance capabilities and are large enough to be detected at mos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remote sensing scale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和钉螺的影响及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对鄱阳湖4块典型洲滩高、 中、 低3个高程地带, 以分层机械抽样、 定点导航方法进行时间跨度为8年的植被演替观察, 并同步调查钉螺分布情况, 分析不 同高程的植被优势群丛及钉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4块洲滩在三峡工程蓄水后的2004年和2008年, 平均水淹日数较蓄 水前的2002年分别减少了74.8 d和65.8 d。2005年以来,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 植被优势种群及分 布发生了演替, 多种植被有向湖心推进的趋势。在湖区14 m高程以上的洲滩, 湿生植被退化, 并逐步为中生性草甸替代; 在14 m以下高程洲滩, 苔草、 虉草大面积显现, 向湖心缓慢扩张, 湿生植被蓼子草面积扩大且下移。苔草群丛下检获的钉 螺相对较多, 但钉螺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钉螺孳生地呈现向高程较低的地带迁移的趋势。结论 结论 三峡工程蓄水对鄱阳 湖的水文情势产生明显影响, 湖区洲滩植被出现了新的演替, 中生性草甸植被与钉螺呈现向洲滩低高程区域缓慢迁移的 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钉螺孳生环境和钉螺密度与遥感指数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方法选择鄱阳湖区有螺洲滩一块.采用系统(20m×10m)和环境抽样两种方法对洲滩进行钉螺调查,同时对查螺时间段的遥感影像进行影像解析.分别提取NDVI、GVI、GEMI、PVI、MSAV12指数,并结合螺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指数值均能区别反映有螺孳生环境和无螺环境。钉螺密度的自然对数值与各指数值之问存在着正相关关系(P〈0.01):并建立了钉螺密度的自然对数值(Y)与综合指数值间(X)的综合数学模型。结论遥感数值能反映钉螺数量分布,但用综合指数建立的数学模型所反应的数据与实际调查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16.
江滩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安徽省无为县江滩钉螺,采用现场螺笼放养法,对其在巢湖的生存繁殖情况进行观察,为期14个月,同时设立对照区.结果 放养后2、4、6、8和14个月,钉螺在巢湖两个实验区和对照区的存活率分别为50.56%~87.76%、54.35%~92.39%和51.76%~9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个月=3.581,0.769;χ24个月=5.545,5.389;χ26个月=1.646,4.394;χ28个月=2.288,1.445;χ214个月=0.025,0.118;P均>0.05);研究期间,各观察区均有子代钉螺产生,且子一代钉螺生长发育良好,能产生子二代钉螺;螺口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钉螺可在巢湖环境中存活、繁殖."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期间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钉螺向巢湖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钉螺在山东省微山湖区生存繁殖的环境温度因素。方法在微山湖区设立钉螺放养点,连续26个月每日定时采集钉螺放养点温度和泥皮下6cm地温,并以Excel建立数据库。统计年平均温度、1月份平均温度、年极端低温和高温等,计算钉螺和血吸虫的年有效积温(ET)。结果放养点钉螺能生存繁殖。ETs/SDTs比值为1.03,说明钉螺在微山湖区可生存繁殖;E%/SDTp比值为2.31,表明在微山湖区钉螺体内血吸虫幼虫全年可完成2.3个发育周期。结论微山湖区的环境温度适宜钉螺的生存繁殖。  相似文献   

18.
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现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钉螺能否在巢湖生存繁殖.方法选择巢湖湖区的马尾河口和巢湖闸两处为实验区,巢湖东岸高林山区为对照区,投放无为县江外滩的肋壳钉螺和巢湖东岸高林山区的光壳钉螺,观察钉螺在放养不同时间后的生存繁殖情况.结果1年后,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有相当数量存活的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成螺;研究期间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均检获了一定数量的光壳钉螺和肋壳钉螺幼螺;产卵期间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光壳钉螺存活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产卵期间无论是光壳钉螺还是肋壳钉螺,各实验区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与同一月份对照区同类雌螺卵巢中所含螺卵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肋壳钉螺、光壳钉螺均能够在巢湖生存繁殖,但光壳钉螺在巢湖的生存状况不及其在高林山区的生存状况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被人为迁移至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后其子代钉螺壳形变化特点。方法 方法 取微山湖区独山岛饲 养的钉螺, 以亲代钉螺107只为对照组, 同时测量子1代螺115只、 子2代螺107只, 收集螺体壳长 (L)、 壳宽 (W)、 壳口宽 (AW)、 壳口长 (AL)、 唇脊厚度 (LIT) 等数据, 并计数体螺旋纵肋数。结果 结果 子代钉螺LIT明显减少, 并随子代数增加呈递减 状态, 三代螺两两比较, LI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同时, 子代螺L和AL降低, W和AW增加, 壳口长与宽之积增加, 体螺旋纵肋数增加。结论 结论 微山湖子代钉螺的螺体变小、 螺壳变薄, 提示微山湖区非完全适宜钉螺孳生, 但是种群可以生 存多年。  相似文献   

20.
Epidemiologic studies' on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Obitsu River basin of central Boso Peninsula, a newly found habitat of Oncomelania snails in Japan. Forty-five (4.1%) of 1,102 schoolchildren and 64 (10.4%) of 61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positive for the skin test with veronal buffered saline-extracted Schistosoma japonicum antigen. None was positive by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double diffusion test in agar, and 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 About one fifth of 356 adult inhabitants showed positive reactions in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as well as in the skin test, although only 25 individuals (7%) were positive for the 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 All of 70 individuals who had shown positive reactions in at least two of the immunological tests were negative for a series of 5 stool examinations with the AMS III method. Release of S.japonicum cercariae was not observed in 15,000 O. hupensis nosophora collected in this area. Repeated examinations by dipping mice into irrigation ditches were negative. These observations, with the fact that all of 15 patients reported from nearby hospitals to have schistosome eggs in their tissues were over 45 years old, suggest that schistosomiasis has become a disease of the past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