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病毒性肝炎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在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年报告发病数占总数的1/3,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疾病负担沉重。分析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体征,提出防治策略和建议。尽管甲型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局部暴发依然存在,需要加大疫情监测力度,落实甲型肝炎疫苗的预防接种。乙型肝炎预防接种效果显著,需要进一步实施新生儿以外人群的免疫策略,规范管理慢性感染者。对丙型肝炎的防治需要有规范化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对丁型肝炎需要提高实验室诊断率。研发戊型肝炎疫苗,提高实验室确诊率是应对戊型肝炎的主要策略。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形势仍然严重,造成的疾病负担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落实好国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2.
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9年在全国29个省、市(直)、自治区209个县共抽查277186人(包括城市、农村、民族、职业、性别、年龄的各类整体人群)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炎现患率为2771.4/10万(1978.6月~1979.7月),有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位于5~9岁和30~5。岁年龄段,现患者中半数为慢性肝炎患者.用RPHA检测血清HBsAg的阳性率为8.75%。农村10.17%,城市为7.89%,最低的省份为山西3.81%,最高的为江西16.79%,男高于女分别为10.30%和7.29%,长江以南高于长江以北,在年龄分布上的突出特征是3岁以下幼儿HBsAg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至6岁时已达人群年龄段HBsAg阳性率的最高峰,分析19421户家庭中的HBsAg分布状态,不呈二项式分布,表明HBsAg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总的家庭聚集率为36.”%,在家庭成员中母亲的HBsAg阳性对子女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1993年4月至1997年4月,我们共收治成年人急性病毒性肝炎690例,其中老年人急性肝炎84例,占成年人急性肝炎的12.2%。现结合临床资料,对其病原学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皮肤粘膜黄染称为黄疸.黄疸是病毒性肝炎时常见的体征,因此有关胆红素代谢紊乱的检查成为肝功能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本世纪初发现血清中存在两种不同理化特性的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以来,对胆红素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是由三种以上嗜肝病毒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损害虽以肝实质细胞为主,但机体的各系统均可累及。很多异常表现对诊断及预后估价有重要意义。一、急性肝炎异常表现1.皮疹:约有5%病毒性肝炎发生各种类型的皮疹。皮疹多在黄疸前期出现。三分之二为荨麻疹,其余为斑丘疹、疱性红斑、紫癜、猩红热样皮疹。斑疹处可出现色素沉着。部分患者以皮疹作为唯一表现  相似文献   

6.
近10余年来,临床上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肝脏扫描、B型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诊断肝脏病变已日益普及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些检查均属无刨伤性检测方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然而上述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尤其是对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价值如何,文献上罕有报道。本文就影像学检查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作简要介绍。放射性同位素肝脏扫描(radionuclide scintigraphy):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包括枯否氏细胞等具有吞噬胶体微粒的功能,当静脉注射金、铟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77~1980年间共收治病毒性肝炎156例,其中合并肺吸虫病者12例,占同期病毒性肝炎住院总数的7.6%,现对肺吸虫病夹杂病毒性肝炎的12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特征: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6~42岁。患者均有生食或半生食石蟹史及与肝炎病人接触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纳差、乏力、肝肿大,肝区疼痛与压痛;肝功能均损害,急性期SGPT均  相似文献   

8.
本文前瞻性研究了1978年11月某地非甲、非乙型肝炎流行期,妊娠、非妊娠生育妇女和男性成人中肝炎的发病率及其严重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①新近有黄疸而以往无黄疸和慢性肝病史。②无其它黄疸原因,特别包括药物性肝炎、先兆子痫、子痫,妊娠梗阻性黄疸、严重感染等。③血清胆红素大于2.0mg/dl 伴转氨酶3次高于正常值。暴发型肝炎即病毒性肝炎起病4周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致死型肝炎即死于暴发型肝炎者。结果 208例妊娠妇女中36例(17.3%),2,350例非妊娠妇女中71例(2.1%)和3,822例男性成人中107例(2.8%)发生病毒性肝炎,前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后两者,分别χ~2=154.7,P<0.001;和χ~2=121.3,P<0.001;妊娠头3、4~6和7~9个月发病率分别为8.8%、19.4%和18.6%,与非妊娠妇女相比均见增高(χ~2=7.09,P>0.01;χ~2=92.35,P<0.001;χ~2=101.5,P<0.001)。肝炎妊娠妇  相似文献   

9.
根据5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后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两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不发展为慢性;另一类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常变慢性。1 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如下表)2 五型肝炎的病原学及其特异性诊断指标2.1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其为单股RNA病毒,属于微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为直径27~32um的正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有蛋白衣壳和核心,无壳膜。病毒表面有32个亚单位结构,称壳粒。在氯化铯中浮密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诊断学方面的认识不断提高。目前认识的病毒性肝炎是指下列五种:甲型肝炎(HA)、乙型肝炎(HB)、丙型肝炎(HC)、丁型肝炎(HD)和戊型肝炎(HE)。  相似文献   

11.
慢性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肝的诊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HBV和1.7亿人感染HCV,而一半以上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中国。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性肝病明显增多,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病因。由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病同为常见肝病,因此病毒性肝炎合并脂肪性肝病非常普遍。国外文献报道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大约35.7%(298/835)慢性乙型肝炎(CHB)和55.7%(3896/7160)慢性丙型肝炎(CHC)伴有肝脂肪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转化生长因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el,TGFβ1)蛋白及TGFβlmRNA的分布状况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蛋白表达,并做其中21例TGFβ1m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TGFβ1蛋白肝组织表达阳性率为8889%,主要为间质细胞、汇管区及纤维化发生活跃部位阳性,且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表达增强(r=073,P<005);TGFβlmRNA检测阳性率为57.14%,不仅定位于间质细胞,某些肝细胞也有阳性信号。结论TGFβl与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病毒性肝炎,不仅间质细胞能够产生TGFβ1,肝细胞本身也能分泌TGFβ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13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痰液、气管分泌物、尿液、胸腹水、周围静脉血、深静脉导管导管尖端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判定医院感染。计算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类型及感染部位。比较医院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113例患者中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8.94%。共分离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最常见,占59.42%,其次为真菌,占33.33%。白色假丝酵母菌为感染率最高的病原菌,占30.43%,大肠埃希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19%与17.39%。重症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患者中腹腔感染率31.82%,呼吸道感染与尿道感染率25.00%与18.18%。医院感染患者的单一并发症发生率、合并2种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75.00%、52.27%与47.73%,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患者的31.88%、23.19%和20.29%(P0.05)。结论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较为常见,感染部位多发生于腹腔与呼吸道。医院感染会增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使患者因器官衰竭而死亡,应积极防治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止凝血异常及其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各种重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重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甚至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病例均可发生止凝血异常。轻者无相应临床症状,一般可有不同程度出血倾向,严重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及时检出止凝血的异常,探索合理治疗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病变形态学特征的差异,方法:按1995年全国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对224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穿刺组织进行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切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抗原(CP10),并据此将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组,HCV组及HBV+HCV组,比较各组患者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内胆,嗜酸小体及毛玻璃样肝细胞的差异。结果: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内淤胆均较HBV组重,HBV+HCV组患者的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介于HVB和HCV组之间,而肝细胞内淤胆比单独感染组轻,毛玻璃样肝细胞仅出现于HBV感染者中,脂肪变性及嗜酸小体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HCV引起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HBV重,合并感染的病变不比单独感染重;肝细胞内淤胆可能是肝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患者HGV-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7.
韩絮琳  汪伟业 《肝脏》1997,2(3):166-168
凝血因子主要在肝内合成,人体凝血系统共有12种凝血因子,其中有10种(即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Ⅸ、Ⅹ、Ⅺ、Ⅻ及13)在肝内或主要在肝内合成,此外还有如激肽释放酶原(PK)、高分子量激肽酶原(HMWK)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也是在肝内合成(见附表),其中Ⅱ、Ⅶ、Ⅸ及Ⅹ因子在肝内合成,并需维生素K参与,所以又称维生素K依赖性因子。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研究,除血清免疫外,尚包括免疫病理研究。免疫病理从广义上说,是指感染肝炎病毒后机体免疫状态的异常表现,包括体液和细胞免疫的改变。而狭义的免疫病理指通过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肝组织内病毒抗原及其它标志(Marker),探讨肝炎的免疫损伤机理。由于免疫病理研究足对肝组织病变、病毒标志及其它免疫成分的研究,与血清免疫研究相比,具有直接、精确及原位(in situ)的特点,更有说服力。现将病毒性肝炎免疫病理研究所涉及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是一常见的传染病,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理、病理学及临床诊断治疗等国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刊邀请了曾均国、常德成、金风林、裴立等医师,对内科医师所关心的问题,以问答形式加以叙述。内容参考了近年国内外文献及第二届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性传播作为病毒性肝炎的一种重要传播方式尚存在争议,目前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在高危成人人群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与性接触密切相关。阐述了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性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期引起对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的更多认识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