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灌注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判断梗死相关冠脉再通的间接指标之一。我院在1994年12月~1996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中,98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58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本文就临床特征进行分析。l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8例AMI患者具有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81例,女17例,平均63.6(43~75)岁。溶栓开始距缺血性胸痛症状发作时间平均5.8(0.5~6.5)h。AMI按1979年WHO的有关标准诊断[’]。心肌梗死部位:广泛…  相似文献   

2.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大进展。我们从1994年起采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欣)对13例AMI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凡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及无禁忌证的AMI住院病人,均接受天普洛欣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6~84岁,平均64.6岁;(2)梗塞部位:前壁4例,前间壁2例,广泛前壁3例,下壁3例,下壁并前间壁1例。1.2AMI溶栓治疗适应证:(1)持续性胸痛半小时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者;(2)至少有2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中至少有两个导联的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病死率较高的心脏急症之一,随着AMI治疗的进展,溶栓疗法的广泛应用,其病死率大大降低,但有关AMI溶栓疗法指征,大多认为:年龄越大,溶栓效果越差,我们分析了我院1992年1月~1994年7月50例AMI(两个年龄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资料,结果表明:溶栓疗效与年龄因素关系不大,提示临床医生应避免因单纯年龄因素而将老年人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现报告如下。三资料与方法1二1病例选择50例AMI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44例,女5例。年龄>65岁(684士3.5)13例,<65岁(53.4士7.5)37例。前壁…  相似文献   

4.
吕春美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7):1299-1300
【目的】评估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60例发病至治疗时间≤6h的AMI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氯比格雷、舒降之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病≤4h以内接受治疗45例,血管再通者36例,占80%。发病4h~6h以内接受治疗15例,血管再通者11例,占73.3%。60例中6h内再通者47例,占总例数78.3%。【结论】早期静脉溶栓联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治疗AMI,其越早应用效果越佳,血管再通率达78.3%,在无心脏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情况下,只要认真选择好适应证,行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抢救治疗AMI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前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重要手段,且公认是降低AMI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我科采用国产尿激酶对8例高龄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1996年1月~1997年8月选择80岁以上,胸痛持续超过30分钟,合眼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及酶学检查为AMI,无溶栓绝对禁忌证的患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80~85岁7例,86岁以上1例。1.2方法:(1)溶栓前,予以双管补液,一管静滴硝酸甘油15~60μg/min控制血压在适当水平(21.3kPa≤收缩压≤10.7kPa,舒张压≤12.6kPa),另一管静滴极化液硫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宜血压。方法 68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比较其不同血压状态溶栓的血管再通率及病死率。结果 68例溶栓开始时的血压范围为85~158/45~100mmHg,其中A组及B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4.5%及28.6%(P〈0.01);病死率分别为0及14.3%(P=0.0265)。结论 溶栓治疗时A组血压90-129/60~84mmHg为AMI静脉溶栓的适宜血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溶栓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改善AMI患者的预后,但目前尚光普遍接受的早期确定高危病例的方法。我们观察40例AMI患者溶栓治疗后ST段变化,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ST段抬高恢复与临床预后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40例,均为本院CCU病房住院患者,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8.1(39~75)岁。具有典型临床表现,ST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肢体导联上抬≥0.1mV,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胸前导联上抬≥0.2mV,血清心肌酶谱(CK、CK-MB)符合AMI的变化。发病1~12h内入院者接受尿激酶(UK)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明  邓斌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2):934-935
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与左室功能密切相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是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AMI患者预后的重要决定因素,本观察旨在探讨溶栓后冠脉再通对左室功能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自1996年10月~1998年6月根据WHO制定的标准,确诊为AMI并已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9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56.5±12.4(48~72)岁,前壁或广泛前壁11例,下壁8例。1.2方法:静脉使用链激酶(SK)150万u半小时滴入,口服力抗栓0.25g,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以250ICU/kg,腹壁皮下注射,每天1次…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与传统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与传统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AMI患者56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27例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9例患者接受传统疗法。比较2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与4周死亡率。结果:治疗组患者IRA再通率51.8%,对照组再通率达13.8%,治疗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18.5%,对照组死亡率48.3%,治疗组4周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IRA再通率高,死亡率低,是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7—01~2003—12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例,效果满意,病情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溶栓入选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编委会的溶栓参考方案。发病均在6h以内,男20例,女11例,年龄52~65(平均57.29)岁。  相似文献   

11.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00-1201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梗死相关血管再灌注疗法。但因老年患者的出血风险及并发症较多 ,故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国内大多数医院仍采用年龄低于 6 5岁的溶栓指征[1 ] 。为了探讨国人中不同年龄 AMI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 ,我们回顾总结 3a内我院溶栓治疗经验。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连续收集本院心血管监护病房 (cardiovascularcare unit,CCU) 1994~ 1999年收治的 AMI6 4 3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30 2例 ,男 2 19例 ,女 83例 ,年龄 31~ 89岁…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其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娜  吴刚  孔磊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3):222-222
许多资料表明QT离散度(QTcd)延长反映心电不稳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然而,溶栓后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QTcd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72例尿激酶(UK)溶栓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按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和未通分组对比,以探讨溶栓后QTcd变化规律,判断溶栓后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住院AMI患者72例,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8.9)岁。均符合WHO标准,即有病史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2方法测发病后6小时AMI首次及溶栓后2小时和第2…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充分而持久的恢复心肌组织水平的血流再灌注。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就我国目前医疗状况和患者的接受能力,溶栓治疗是我国AMI治疗的最常用的再灌注治疗手段。本院内科、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AMI162例,其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50例,占30.8%。本文就此对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在此区的疗效进行评价,旨在边疆地区大力推广AMI溶栓疗法,提高AMI患者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争取时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辽AMI)治疗的重要进展,80年代以来AMI的溶栓疗法在国内广泛开展,现分析我院近4年来103例AMI中13例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1)胸痛持续>3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胸前导联或Ⅱ、ⅢaVF中两个导联ST段抬高分别大于0.2mV、0.1mV;(3)发病在6小时之内;(4)无溶栓禁忌证。1.2一般资料:13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40~50岁3例,51~60岁4例,61~70岁6例;梗塞部位:下壁5例,广泛前壁4例,前间壁+后壁4例;溶栓…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无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我们对15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证实为AMI,根据Killip分级,心功能在Ⅰ~Ⅱ级,心律失常能被药物控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0岁)。全部病例入院后按AMI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cK峰值、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例数上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1.2方法(1)早期康复组治疗方案:第一二天,…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在基层医院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基层医院规范救治流程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008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98例AMI患者在发病的不同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转院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保守治疗情况。结果:36例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再通23例(63.9%);死亡1例;转院补救性PCI8例;直接PCI14例;保守治疗48例。结论:发挥基层医院急诊科优势,按流程救治AMI患者,在有效时间窗内溶栓,根据病情转院实施PCI,实现早期、完全开通冠状动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LVRM)和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方法:将1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溶栓组和非溶栓组。采用Doppler超声心动图仪进行监测。结果:140例AMI患者LVRM总发生率为42.1%。溶栓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LVRM对LVSF产生明显影响。溶栓再通组LV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P<0.01),且LVSF明显得到改善(P<0.01)。结论:AMI患者的LVRM发生率高,对LVSF有明显的影响。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减少LVRM发生,改善LVSF。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疗效观察,评价COPD并发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及预后影响。方法:收集同期住院接受溶栓治疗的179例AMI的临床资料,将其中合并COPD的56例与非COPD的123例行对比分析,观察两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在<4h时间段比较两组结果相似,而冠脉总再通率在COPD组(51.79%)低于非COPD组(63.42%),但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胃出血的发生率在COPD组显著高于非COPD组(P<0.01),而并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OPD组(17.86%)与非COPD组(9.80%)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OPD并AMI患者对溶栓的耐受性良好,静脉溶栓的效果与非COPD组相近。缩短开始溶栓的时间是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不同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旨在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静脉溶栓治疗对AMI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