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患者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某三甲医院260例脊髓损伤患者、145名护士和45名医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患者在受伤以前对脊髓二次损伤知晓率较低,仅20%左右,现场实施保护措施的占41.5%;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认知率较高,护士90%,医生100%。结论应大力宣传脊髓二次损伤知识,提高大众知晓率,减少脊髓损伤后的二次损伤。医护人员应强化健康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2.
1 脊髓损伤早期排尿障碍的管理由脊髓外伤所致的脊髓休克即脊髓外伤的早期,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尿闭。肾脏也处于一时性休克状态,因此,尿的生成一时性锐减虽没达到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尿液就自动地流入膀胱,膀胱的逼尿肌弛缓反射力消失,而尿道括约肌闭锁难于开启,是出现尿闭的原因。首先要从处于完全闭锁状态的膀胱,把尿液诱导出来。为此必须遵守以下5个原则:(1)麻痹状态下的膀胱不要处于过度伸展,此时膀胱没有尿意及紧张感,如放置不管,尿液可潴留到1000~2000ml,这样使膀胱壁过度伸展,逼尿肌纤维和壁内神经受到损伤,麻痹状态恢复以后遗留下功能障碍;(2)排尿训练要从早期开始。对处于麻痹状态下的膀胱给予周期性的一定强度的紧张刺激使其恢复机能(膀胱内潴留尿液以500~600ml为限度,多余的尿液要导出去)。(3)保持尿路无菌状态。因麻痹状态下的尿路粘膜对感染的防御机能低下;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改变了人体功能及生活方式,使各个系统器官储备能力降低,超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与生理衰老重叠并出现过早衰老。本文综述近年相关研究,分析受伤时年龄、当前实际年龄、损伤后时间等因素与功能减退关系,预测脊髓损伤患者功能变化,确定影响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后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文献所报道的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后疼痛的发生率差异很大 ,有报道称发生率为5 %— 70 % [1] ,也有报道认为 ,SCI后疼痛很常见 ,其发生率一般可达到 6 5 % ,其中大约有 1/ 3属于严重疼痛[2 ] 。SCI后疼痛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日常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使其生活质量降低[3、4 ] 。但目前对SCI后疼痛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 ,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1影响SCI后疼痛的因素在可能影响SCI后疼痛的各种因素中[5、6 ] ,对损伤性质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损伤平面、心理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叙述了脊髓损伤后烧伤的原因、位置、程度、治疗及损伤节段和烧伤部位的关系。作者对6年中29例脊髓损伤病人的35处烧伤进行了追踪.29例为创伤性脊髓病,另4例为颈椎病、多发性硬化、动静脉畸形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9  相似文献   

6.
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在临床治疗上手段匮乏,为目前医学上亟待解决的难题。2008年本院采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术后尿潴留患者2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运动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和膝关节部位骨密度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到骨骼健康,进而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文综述脊髓损伤对骨健康的影响及相关治疗。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后护理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39-3939
由于加强了脊髓损伤早期的护理支持,有效地防止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指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形成新骨,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常见并发症,发病率10%~53%,儿童及非创伤性脊髓病HO的发生率较低,常见于20~40岁患者。HO常发生在SCI平面以下,髋关节常见,其次为膝、肘和肩关节,手和脊柱也可受累。  相似文献   

10.
由于加强了脊髓损伤早期的护理支持,有效地防止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其中包括髋关节异常。到目前为止,关于脊髓损伤并发髋脱位的报道较少,可能与发病率较低,临床不易发现有关。本文从脊髓损伤后髋脱位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预防及治疗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13.
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是一种因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的疾病。大部分脊髓损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 (os teopenia)。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属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从 40年代开始 ,国内外的大量文献对其进行了报道 ,本文就其发病机制、发生部位、发展规律、诊断及康复治疗措施等综述如下。1 发病机制  近几十年来 ,对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症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 ,对其发病机制有了一定了解 ,但尚不完全清楚。Garland等[1] 报…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后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多发生于年轻男性,不仅引起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而且导致盆底器官功能障碍。本文介绍男性勃起和射精反射的神经机制、SCI对勃起功能的影响、恢复SCI患者阴茎勃起功能的各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侯春林  张世民 《现代康复》2000,4(6):815-817
介绍2种恢复脊髓损伤后控制性排尿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经验。方法:(1)总结国内第1例Brindley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埋置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2)在成功建立犬膝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孤的基础上,对3例圆锥上SCI痉挛性膀胱的病人,进行肌腱-脊髓-膀胱人工反射孤建立术。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后的排尿功能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2种恢复脊髓损伤 (SCI)后控制性排尿的新方法及其临床经验。方法 :(1)总结国内第1例Brindley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埋置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2)在成功建立犬膝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的基础上 ,对3例圆锥上SCI痉挛性膀胱的病人 ,进行肌腱 -脊髓 -膀胱人工反射弧建立术。结果 :安装Brindley电刺激器的病人 ,术后随访6个月 ,控制性排尿良好 ,尿失禁被完全根除。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3例病人 ,1例随访13个月 ,已能通过人工反射弧激发排尿 ,效果良好。结论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和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是恢复SCI病人控制性排尿功能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患者继发性损害的流行趋势及这些损害和原发病变之间的关系。设计:分析2200例病例,确定目标人群。随机选择976例患者并邮寄问卷。统计基于482例完整问卷。问卷包括14个部分,如社会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心理学、环境问题等。对其中医学部分加以分析,包括病变的类型、损伤平面及继发损害的表现。结果:继发损害中尿路感染、痉挛、低血压发生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无关。结论:康复多年的脊髓损伤患者继发性损害仍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与预防性教育及医疗随访无关。这些损害对患者的社会角色及生存质量的…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损伤对大脑皮质产生的影响包括神经元形态和基因的表达、大脑皮质自身的功能和结构重组、局部血流、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等.这些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脊髓损伤后大脑皮质的变化对进一步探讨脊髓损伤的机制,寻找新的脊髓损伤治疗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后大便失禁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大便失禁的康复方法,使大便失禁者能自控。方法:⑴对患者说明大便训练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合作。⑵刺激肛门括约肌、直肠。⑶盆底肌功能训练。⑷卫生棉条塞肛。⑸定时排便训练。结果:每天遗便多次的脊髓损伤患者用棉条塞肛2~4天后,大便次数都减至1~2次或2~3天一次,有效率100%。14例患者(70%)经训练后有便意,20例患者中除1例因经济问题提前出院,1例效果欠佳,都能定时排便,基本  相似文献   

20.
<正>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脊髓损伤(SCI)后结婚又离婚的年离婚率,并与人口中年龄、性别相似的非SCI者中的离婚率相比较,探讨离婚增多的可能因素。 作者这项研究是利用美国全国脊髓损伤统计中心(NSCISC)的数据进行的。NSCISC数据收集中包括病人的人口统计学、紧急救护和康复经历以及治疗结果,也收集有病人状况的年度随访资料和受伤前的个人经历,其中包括对伤后婚姻状况的改变,例如由单身而结婚、离婚,或由寡妇、鳏夫而再婚等。在该基础上本研究包括伤后结婚共622例。对少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