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预防褥疮护理用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昏迷、偏瘫、肢体活动受限的病人易发生褥疮,多发生在受压和骨隆突处。预防褥疮的关键是勤翻身、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翻身常用的护理用具有枕头、海绵垫和气圈,按摩常用的护理用具有滑石粉、50%酒精等。随着气褥、水褥、海绵褥及“尿不湿”等新产品的使用,给预防褥疮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在临床工作中,诸多护理用具各有利弊,基层医院物资条件有限,自制糜子垫、糜子小枕、长枕等护理用具,与其他用具配合使用,起到很好的支撑卧位作用。 相似文献
3.
褥疮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室病人与其他科室相似的都是老年病人居多,不同的是:我科以心脑血管专科病人为多,重危病人、偏瘫、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乏其中。老年人由于全身机能状态衰退,皮肤分泌物减少,透过性增强,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减弱。且生病后自主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如在长期卧床过程中得不到家庭很好的照顾,易使皮肤出现不可逆的损害,也使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发生褥疮的机率增高。一旦发生,组织修复功能下降,即使解除致病原因,褥疮愈合期也较长,因此治疗难度更大,在护理老年病人时尤其应注意减少各种有害因素,预防褥疮的发生。因此我科特别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5.
褥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临床效果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及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6.
阳建清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0):1447-1448
褥疮是临床护理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可涉及到医院的各个科室。一旦发生褥疮不仅增加病人感染的机会,造成身体不适,而且可能威胁到病人生命。但只要护理措施得当,就可预防褥疮的发生。因而护理褥疮的首要措施是预防。 相似文献
7.
褥疮预防护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褥疮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 16 6例褥疮监控评分≥ 15分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改良组采用透气薄膜保护皮肤 ,不以按摩的方式护理因受压而发红的皮肤 ;不使用消毒剂于清洁或感染的褥疮伤口 ;不暴露伤口于空气中使其干燥 ,保持伤口的适当湿润 ;不使用气垫圈和烤灯。传统组护理方法与之相反。结果 改良组褥疮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P <0 .0 5 )。结论 改良褥疮护理方法能增进护理人员对褥疮的认识 ,提高褥疮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预防褥疮护理卡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卧床病人易发生褥疮,除与病人自身疾病有关外,也与护理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褥疮预防进行有效管理,可使褥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我科应用自制的预防褥疮护理卡,对容易发生褥睡的41例病人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营养缺乏,从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坏死。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对压疮的防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全球范围来看,压疮的发生率近年来并没有明显的下降。因此,护理人员对压疮的危险因素应有正确的认识,应在压疮发生前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从而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及发展。本文综述压疮发生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压疮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渭良伤科油预防压疮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渭良伤科油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应用随机单盲法将148例压疮高危患者分为渭良伤科油组和红花酒精组,分别给予渭良伤科油和红花酒精按摩、外涂,翻身1次/4 h,密切观察皮肤受压情况1次/h。若受压部位出现可逆反应性充血,则马上予以翻身减压。结果两组压疮发生高危部位未有院内压疮发生,预防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渭良伤科油组较红花酒精组的药效好。使用渭良伤科油可以延长翻身时间至1次/4 h,且患者无主诉不适。结论渭良伤科油预防压疮有效、方便,无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科学、快捷、客观的预防压疮管理新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利用医院计算机与网络,研发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并应用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进行实时的评估、监控管理。结果应用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实现了临床压疮评估和管理的全程信息化。与实施预防压疮管理系统前相比,实施后高危患者压疮发生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对预防压疮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压疮管理系统的建立改变了传统护理工作模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作用形式(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对压疮的影响,为其纳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并给予相应分值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2只远交群大鼠(sprague dawley,S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A组)、垂直压力组(B组)、摩擦力组(C组)和剪切力组(D组),建立大鼠压疮缺血再灌注模型。肉眼观察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完整性和颜色变化,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在光镜下对受压部位的表皮及肌肉组织进行观察。结果除对照组外,肉眼及光镜观察其他3组大鼠的受压部位均出现损伤,其中剪切力组肌肉损伤比垂直压力组更明显;摩擦力组表皮损伤比垂直压力组更明显。摩擦力组和剪切力组血清SOD和NO含量下降,MDA含量增加,与对照组及垂直压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垂直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可以纳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且分值依次递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调查医院压疮现患率、发生率及压疮预防工具的使用情况,分析导致压疮发生的医院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医院压疮管理对策。方法采用压疮现患率调查表,分别于2013年7、10月及2014年1、4月某日(8:00-18:00)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严格按照护理部制定的统一标准填写调查表及统计数据。结果4次调查共纳入住院患者11624例,实查率为98.59%;医院压疮现患率为1.46%,发生率为0.59%;压疮首发部位为骶尾部与足跟部,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为压疮现患率高发科室;Ⅰ期压疮患者预防性措施(压疮敷料、减压气垫、翻身措施)的落实率分别为32.5%、42.5%、82.5%,Ⅱ期压疮患者预防性措施的落实率分别为79.3%、79.3%、93.5%。结论该院在压疮管理与预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改善与加强压疮监管及预防力度,早期合理采取预防性措施,对压疮现患率较高的科室采取重点干预,及时发现日常监测工作中的疏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压疮大鼠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骨骼肌的形态学变化。方法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R0h组、IR4h组、IR12h组、IR24h组、IR3d组、IR1周组、IR2周组、IR4周组,每组6只。观察受压部位骨骼肌的大体形态及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骨骼肌结构发生进行性损伤,肌纤维出现溶解、断裂、空泡变、水肿、骨骼肌横纹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等病理改变。在施压后24h损伤最严重,施压后4周,仍未完全修复。结论压疮形成过程中受压部位骨骼肌的损伤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受压后不同时间损伤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18.
Cassendra A. MunroAuthor Vitae 《AORN journal》2010,92(3):272-287
The high incidence of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indicates the need for improved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us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A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used Dever's Epidemiological Model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develop a perioperative pressure ulcer risk-assessment scale. The risk factors for the scale were based on findings fr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scale, along with a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and an evaluation form, was distributed to 12 nurses and three anesthesiologists to obtain expert opinion to further the design of the scale. Twelve participants returned the forms. Only four of the participants had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a pressure ulcer risk-assessment sca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abetes should be included as a risk factor category and that preexisting skin ulcerations, breakdowns, and conditions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in the scale. The participants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ssess. Validation of each risk factor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before its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