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中枢性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8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法观察各组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β内啡肽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原发足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模型各组关节滑膜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滑膜水肿;逆灸各组较模型组减轻。②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模型早期水平与模型继发组均较正常组高犤(541.65±74.95),(479.70±59.08),(187.14±42.24)ng/g,P<0.01犦;逆灸模型早期与继发组均较同期模型组低犤(365.04±69.87),(367.14±35.93)ng/g,P<0.05犦。③β内啡肽水平:模型早期组水平高于正常组,模型继发组与正常组水平相似犤(24.16±2.16),(15.86±1.37),(13.74±1.24)μg/g,P<0.01犦,逆灸早期组低于同期模型组,但逆灸继发组高于早期组犤(19.28±1.91),(21.75±1.68)μg/g,P<0.05犦。结论:逆灸、佐剂和逆灸后再接受佐剂3种情况对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β内啡肽应激激素产生不同的影响。逆灸和佐剂刺激均可使大鼠下丘脑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的含量产生增高的趋势,但佐剂刺激比逆灸强烈得多,使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在早期和继发期均异常升高,使大鼠下丘脑β内啡肽早期异常升高,但继发期开始下降到正常水平。逆灸、佐剂作为不同的应激原均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只是程度和延续时间存在差异。若将两种性质不同的应激互相前后叠落,即逆灸后再接受佐剂刺激,则呈现局部和全身的早期和继发期的病理应激反应的减轻综合效果,同时使早期,异常升高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β内啡肽开始下调;但到继发期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仍然维持缓降的趋势,β内啡肽却又开始上升,显然两种激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发展的不同时段以及逆灸对其的影响呈现出并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中枢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36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少模型继发组: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后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鼠艾灸不造模,灸结束后取材。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细胞的表达强度以吸光度代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问对比分析。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D与正常组比,模型各组下丘脑中核转录因子P65阳性颗粒染色明显增强,早期强于继发期(97.60&;#177;7.04,359.96&;#177;34.93,258.43&;#177;33.11,P〈0.01)。逆灸早期核转录因子P65阳性染色明显减弱,继发期则接近正常组(242.44&;#177;34.61,191.77&;#177;10.42)。②逆灸虽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104.32&;#177;12.74,P〉0.05)。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阳性细胞处于高表达状态,使细胞因子超量生成,细胞损伤。逆灸可使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高表达状态明显减弱,从而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的免疫性炎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中枢核转录因子P65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9/11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将36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每组6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②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③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④模型继发组:造模第16天取材。⑤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后第16天取材。⑥逆灸正常组:正常鼠艾灸不造模,灸结束后取材。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细胞的表达强度以吸光度代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3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组比,模型各组下丘脑中核转录因子P65阳性颗粒染色明显增强,早期强于继发期(97.60±7.04,359.96±34.93,258.43±33.11,P<0.01)。逆灸早期核转录因子P65阳性染色明显减弱,继发期则接近正常组(242.44±34.61,191.77±10.42)。②逆灸虽可使正常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阳性表达有升高的趋势,但未出现统计学意义(104.32±12.74,P>0.05)。结论: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阳性细胞处于高表达状态,使细胞因子超量生成,细胞损伤。逆灸可使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下丘脑核转录因子P65高表达状态明显减弱,从而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的免疫性炎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继发期关节局部肿胀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进行。以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6组:正常组、模型早期组、逆灸早期组、模型继发组、逆灸继发组和逆灸正常组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预灸;模型早期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福氏完全佐剂0.1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造模第3天取材;逆灸早期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大椎穴处施灸,每次1壮,隔日灸1次,共灸8次,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3天取材;模型继发组: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继发组:于造模前进行艾灸,并于灸结束后造模,造模第16天取材;逆灸正常组:正常大鼠进行艾灸,灸结束后取材。采用放射免疫、鼠足容积测量法,观察逆灸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血清的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足肿胀率: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早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2.128±0.262)%,(1.301±0.250)%,(0.011±0.018)%,F=26.001,P<0.01,且逆灸组肿胀较正常组明显减轻(P<0.05);模型组和逆灸组右足继发期肿胀率均高于正常组(1.736±0.165)%,(1.156±0.230)%,(0.009±0.018)%,P<0.01,且逆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下丘脑和血液中应激激素及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的影响,探究逆灸对更年期大鼠应激影响及中枢雌激素受体α调节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约大学钊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128只。其中,4月龄(年轻)16只为年轻正常组。随机将10月龄大鼠112H分为7组:12,14,16月龄逆灸组;10,12,14,16月龄对照组;每组16只。自然老化鼠。所有逆灸组大鼠均在10月龄开始艾炷灸,将艾炷点燃后,直接放置在关元穴上施灸,每次灸一壮。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1周灸2次,共灸8周。10,12,14,16月龄对照组及年轻正常组除轻抓仰躺外不做其他处理。②每组取10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促肾上腺激索水平。每组取其余6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含量。③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1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α表达:各模型对照组随增龄,呈波动上升趋势,14和16月龄对照组明显高于年轻正常组(P〈0.05,0.01)。各逆灸组均低丁同月龄对照组,其中逆灸16月龄组明显低于16月龄对照组(P〈0.05)。②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模型对照各组随增龄呈波动下降趋势,14和16月龄组明显低于年轻正常组(P〈0.05-0.01)。逆灸14月龄组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P〈0.05)。③血浆促肾上腺激素水平:模型对照和逆灸各组随增龄升高,14和16月龄组明显高于年轻正常组(P〈0.01)。逆灸12和16月龄与同月龄对照组相近(P〉0.05),逆灸14月龄组明显低于同月龄对照组(P〈0.05)。结论:随增龄更年期大鼠处存一种应激紊乱与失调状态,逆灸可使随后12,14,16月龄大鼠紊乱的应激激素得到一定的调整,并这种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逆灸关元穴对更年期大鼠下丘脑和血液中应激激素及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的影响,探究逆灸对更年期大鼠应激影响及中枢雌激素受体α调节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SD雌性大鼠128只。其中,4月龄(年轻)16只为年轻正常组。随机将10月龄大鼠112只分为7组:12,14,16月龄逆灸组;10,12,14,16月龄对照组;每组16只。自然老化鼠。所有逆灸组大鼠均在10月龄开始艾炷灸,将艾炷点燃后,直接放置在关元穴上施灸,每次灸一壮。灸后局部皮肤略潮红。1周灸2次,共灸8周。10,12,14,16月龄对照组及年轻正常组除轻抓仰躺外不做其他处理。②每组取10只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促肾上腺激素水平。每组取其余6只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含量。③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1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α表达:各模型对照组随增龄,呈波动上升趋势,14和16月龄对照组明显高于年轻正常组(P<0.05,0.01)。各逆灸组均低于同月龄对照组,其中逆灸16月龄组明显低于16月龄对照组(P<0.05)。②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模型对照各组随增龄呈波动下降趋势,14和16月龄组明显低于年轻正常组(P<0.05~0.01)。逆灸14月龄组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P<0.05)。③血浆促肾上腺激素水平:模型对照和逆灸各组随增龄升高,14和16月龄组明显高于年轻正常组(P<0.01)。逆灸12和16月龄与同月龄对照组相近(P>0.05),逆灸14月龄组明显低于同月龄对照组(P<0.05)。结论:随增龄更年期大鼠处在一种应激紊乱与失调状态,逆灸可使随后12,14,16月龄大鼠紊乱的应激激素得到一定的调整,并这种作用可能与逆灸调节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艾炷灸贴预处理对AA大鼠足肿胀率及应激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艾炷灸贴预处理对随后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早期和继发期足肿胀率及下丘脑应激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早期组和继发组、预灸贴早期组和继发组共5组,于造模前用中药膜剂贴敷大鼠大椎穴后加艾灸,观察其对随后AA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β-内啡肽(β-EP)、神经肽Y(NPY)及足肿胀率的影响。结果 造模后,模型早期组和继发组大鼠的右足肿胀率明显升高(P〈0.01),预灸贴各组较同期模型组降低(P〈0.05~0.01);下丘脑CRH水平造模后升高(P〈0.05~0.01),但预灸贴早期组较同期模型组有下调趋势,预灸贴继发组下降(P〈0.05);β-EP水平造模后早期组明显升高(P〈0.01)。继发组变化不大;与同期模型组相比,预灸贴早期组β-EP明显下降,而继发组β-EP却明显升高(均P〈0.01);下丘脑NPY水平造模后升高(P〈0.05~0.01),预灸贴继发组NPY较同期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 艾炷灸贴预处理可减轻随后AA大鼠足肿胀程度,机理可能与其调节下丘脑CRH、β-EP及NPY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急性应激反应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何种信号途径调控下丘脑神经元的神经内分泌活性?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下丘脑神经元内CREB含量变化的调节作用。 设计:重复测量设计。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完成。选择孕17d Wistar胎鼠。 方法:将培养的细胞分组: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②预先分别用尼莫地平(5μmol/L)或CP-154526(500μmol/L)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③分别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对照组用等渗盐水刺激。用PTI荧光成像系统测量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②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 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较低,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胞浆内游离钙立即升高;预先应用尼莫地平或CP-154526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的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的增加明显被抑制,同时也可明显抑制神经元内P-CREB含量的增加。 结论:在急性应激反应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与下丘脑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受体结合,开放膜L-型钙离子通道促使钙离子内流使胞浆内游离钙明显增加,从而进一步激活神经元内P-CREB信号通路。说明在调节下丘脑神经元激活过程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雷公藤多甙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其治疗过程中对关节滑膜炎症的影响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相关指标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选用20只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质量(200&;#177;15)g,鼠龄二三个月,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氟氏完全佐剂为Sigma公司产品,雷公藤多甙为湖南株州制药三厂产品(批准文号:湘卫药准字(2005)第055172号。剂量:10mg/片)。方法:实验于20014-05/2006-03在四川大学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抽签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及治疗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造模,不给药物治疗;模型组于实验开始后,分别在各个大鼠左后足垫部皮下注射氟氏完全佐剂0.2mL,不给药物治疗;预防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用药剂量以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公式计算,1次/d,每次30mg/kg,共7d;治疗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19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方式和疗程同预防组。①采用足跖容积法于造模前,造模后2,10,15,19,22,26d不同时间点观察记录大鼠原发侧与继发侧关节后肢肿胀程度。②根据其余未注射的3只肢体的病变程度及指间趾间关节是否发炎,评价大鼠关节炎指数(0分:肿胀度≤5%:1分:肿胀≤15%;2分:15%〈肿胀≤30%;3分:30%〈严重肿胀≤60%;4分:肿胀〉60%),把每个关节的得分累计起来,即为每只大鼠的关节炎指数。③造模后28d取材,将大鼠灌注固定后,取完整踝关节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及踝关节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2d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原发侧关节均出现明显肿胀,造模2~26d各时间点大鼠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t=2.315~3.041,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后10,15,19,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064~2.683,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后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112~2.578,P〈0.05)。造模15d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继发侧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拄2.201~2.546,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15,19,22,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拄2.373~2.425,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P〈0.05)。②造模14d,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为(8.3&;#177;2.0)分,预防组为(0.4&;#177;0.95)分,预防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2.64,P〈0.05);造模26天,治疗组为(7.3&;#177;1.3)分,明显低于模型组(11.2&;#177;0.9)分(拄3.26,P〈0.05)。③正常组大鼠踝关节腔内干净,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软骨无退行性变,滑膜组织无增生。模型组大鼠原发侧踝关节滑膜增生,滑膜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排列为多层;滑膜下组织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继发侧继发性病变表现为滑膜增生,踝关节滑膜下组织水肿。预防组原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炎症反应减弱,增生程度减轻。继发侧踝关节滑膜未见明显增生。治疗组原发侧及继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增生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雷公藤多甙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跖关节肿胀度,关节炎症指数,减轻踝关节滑膜病理改变,且能预防继发性病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载脂蛋白AI(ApoAI)、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选择素(E-selection)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方法将27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分别为模型组15只,正常组12只,用弗氏完全佐剂(CFA)向模型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1 ml诱发大鼠产生关节炎,观察各组大鼠ApoAI、HDL和VEGF、E选择素的变化,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1)ApoAI模型组与正常组升高率分别为93.33%和50.00%,HDL模型组与正常组升高率分别为86.67%和41.67%,模型组升高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VEGF、E选择素、IL-1β、CRP显著升高(P<0.01或P<0.05);IL-10显著降低(P<0.01)。(2)模型组ApoAI、HDL与VEGF、E选择素、IL-1β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IL-10无明显相关。结论AA大鼠在足跖肿胀的同时出现ApoAI、HDL的升高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示免疫应激导致AA大鼠ApoAI、HDL的改变,并与疾病的活动度、细胞因子的紊乱、血管内皮的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急性应激反应中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何种信号途径调控下丘脑神经元的神经内分泌活性?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下丘脑神经元内CREB含量变化的调节作用.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完成.选择孕17 d Wistar胎鼠.方法将培养的细胞分组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 mol/L)刺激组.②预先分别用尼莫地平(5 μmol/L)或CP-154526(500 μmoL/L)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 mol/L)刺激组.③分别设置相应的对照组,对照组用等渗盐水刺激.用PTI荧光成像系统测量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②神经元内P-CREB的含量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较低,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胞浆内游离钙立即升高;预先应用尼莫地平或CP-154526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的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含量的增加明显被抑制,同时也可明显抑制神经元内P-CREB含量的增加.结论在急性应激反应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与下丘脑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受体结合,开放膜L-型钙离子通道促使钙离子内流使胞浆内游离钙明显增加,从而进一步激活神经元内P-CREB信号通路.说明在调节下丘脑神经元激活过程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针灸在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已为临床及实验所证实,但是临床仍缺乏系统、完整、可遵循的治疗原则和规律。 目的:观察针刺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纹状体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3-01/06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健康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18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电针组、模型组、盐水组,每组6只。 方法:①模型组:将6-羟基多巴(12μg溶于5斗L含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尾壳核,建立纹状体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不干预。②盐水组:将6-羟基多巴改为等刺量的生理盐水,其余处理同模型组。③电针组:同模型组造模,术后6周丘脑底核埋针,1周后进行电针治疗(频率为100Hz,强度1mA左右),1次/d,15min/次,连续治疗2周。 主要观察指标:所有大鼠在电针组大鼠电针2周后麻醉状态下断头取脑,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结果:1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浓度: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5.53&;#177;0.71),(4.10&;#177;0.27),(5.53&;#177;0.71)μmol/L,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5)。②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低于盐水组(P〈0.01),但电针组高于模型组(P〈0.05)。③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和电针组均高于盐水组【(113.36&;#177;2.17),(73.85&;#177;5.17)。(42.34&;#177;1.83)μkat/g,P〈0.01],但电针组低于模型.组(P〈0.01)。 结论:针刺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抗氧化防御能力得到恢复,神经损伤减轻。说明针刺脑内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雷公藤多甙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其治疗过程中对关节滑膜炎症的影响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作用有待研究。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踝关节相关指标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四川大学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材料:选用20只健康清洁级雌性SD大鼠,体质量(200±15)g,鼠龄二三个月,由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氟氏完全佐剂为Sigma公司产品,雷公藤多甙为湖南株州制药三厂产品(批准文号:湘卫药准字(2005)第055172号。剂量:10mg/片)。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03在四川大学组织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完成。抽签法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及治疗组,每组5只。正常组不造模,不给药物治疗;模型组于实验开始后,分别在各个大鼠左后足垫部皮下注射氟氏完全佐剂0.2mL,不给药物治疗;预防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用药剂量以大鼠体表面积换算公式计算,1次/d,每次30mg/kg,共7d;治疗组造模方法同模型组,造模后第19天开始灌胃给予雷公藤多甙,方式和疗程同预防组。①采用足跖容积法于造模前,造模后2,10,15,19,22,26d不同时间点观察记录大鼠原发侧与继发侧关节后肢肿胀程度。②根据其余未注射的3只肢体的病变程度及指间趾间关节是否发炎,评价大鼠关节炎指数(0分:肿胀度≤5%;1分:肿胀≤15%;2分:15%<肿胀≤30%;3分:30%<严重肿胀≤60%;4分:肿胀>60%),把每个关节的得分累计起来,即为每只大鼠的关节炎指数。③造模后28d取材,将大鼠灌注固定后,取完整踝关节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大鼠踝关节滑膜组织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关节炎指数及踝关节滑膜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2d后,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原发侧关节均出现明显肿胀,造模2~26d各时间点大鼠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t=2.315~3.041,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后10,15,19,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064~2.683,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后22,26d原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112~2.578,P<0.05)。造模15d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继发侧足跖容积均大于正常组(t=2.201~2.546,P<0.05),预防组大鼠造模15,19,22,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t=2.373~2.425,P<0.05);治疗组大鼠造模26d继发侧足跖容积小于模型组(P<0.05)。②造模14d,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指数为(8.3±2.0)分,预防组为(0.4±0.95)分,预防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2.64,P<0.05);造模26天,治疗组为(7.3±1.3)分,明显低于模型组(11.2±0.9)分(t=3.26,P<0.05)。③正常组大鼠踝关节腔内干净,关节软骨表面光滑,软骨无退行性变,滑膜组织无增生。模型组大鼠原发侧踝关节滑膜增生,滑膜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排列为多层;滑膜下组织水肿,充血,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继发侧继发性病变表现为滑膜增生,踝关节滑膜下组织水肿。预防组原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炎症反应减弱,增生程度减轻。继发侧踝关节滑膜未见明显增生。治疗组原发侧及继发侧踝关节滑膜与模型组比较,滑膜组织增生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雷公藤多甙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跖关节肿胀度,关节炎症指数,减轻踝关节滑膜病理改变,且能预防继发性病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的变化并对其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将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每组8只,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向模型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0.1ml诱发大鼠产生关节炎,观察两组大鼠血小板参数(PLT、PCT、PDW、MPV)和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小板参数PLT、PCT、IL-1β、TNF-α显著升高,IL-10降低(P<0.05或P<0.01)。AA大鼠的血小板参数PLT、PCT与IL-1β、TNF-α、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佐剂关节炎大鼠PLT、PCT是升高的,且与IL-1β、TNF-α、IL-10、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具有正相关性;升高机制可能与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升高,抑炎因子IL-10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佐剂关节炎(AA)大鼠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10)。方法将16只清洁级W 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组8只,用弗氏完全佐剂(CFA)0.1 ml分别向除正常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诱发大鼠产生关节炎,观察两组大鼠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10)的变化。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IL-1β显著升高,而RBC、HGB、MCV、IL-10的值降低(P<0.05或P<0.01)。(2)AA大鼠的RBC、MCV、HGB与IL-1β、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呈负相关,与IL-10呈正相关。RET#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炎症与佐剂关节炎大鼠RBC、MCV、HGB下降与疾病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春  唐怡  刘军  陈德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02-4804
目的:研究具有活血祛瘀、利湿化痰功效的痛风灵方对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步态和关节周径变化的作用。方法:以尿酸钠溶液注射大鼠距小腿(踝)关节,造成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模型,观察痛风灵方对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理形态学影响,对大鼠步态的作用,造模前后大鼠关节周径的变化,以及痛风灵方的镇痛作用。结果:①步态变化:模型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步态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关节周径变化:各组造模前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模型组增大明显。③镇痛作用:各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痛风灵方有抗炎镇痛作用,对实验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应激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对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的增加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关于通过何种途径调控下丘脑神经元表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神经内分泌活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能否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通过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培养下丘脑神经元,以观察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和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1999-12/2002-03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完成。取孕17d胎鼠下丘脑分散培养下丘脑神经元。方法:用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培养下丘脑神经元,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P-154526预先处理下丘脑神经元。将培养的细胞分组: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②预先用CP-154526(500μmol/L)处理再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12,10-10,10-8,10-6mol/L)刺激组。③分别设置相应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用等渗盐水刺激。用PTI荧光成像系统测量和分析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培养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变化,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②下丘脑神经元内环磷酸腺苷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较低,外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后,胞浆内游离钙浓度立即升高,神经元胞浆内环磷酸腺苷生成明显增加[(240±22),(153±11)nmol/L;(3.26±0.19),(0.44±0.02)pmol/dish,P<0.01];CP-154526可明显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0-6mol/L)刺激的下丘脑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的生成[钙离子浓度:(240±22),(171±16)nmol/L;环磷酸腺苷含量:(3.26±0.19),(2.33±0.21)pmol/dish,P<0.01]。结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通过与其1受体结合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使神经元胞浆内游离钙浓度和环磷酸腺苷含量明显增加,在调节下丘脑神经元激活过程中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刺内关穴后下丘脑室旁核及该区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1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4—06于湖北中医学院针灸实验室完成。选取8-12月龄大耳白家兔56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假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组、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模型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组、正常组,共7组,每组8只。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电针内关穴对心电图ST段电位的影响;同时观察下丘脑室旁核电解损毁预处理对心电图ST段电位的影响;并且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室旁核内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1表达变化。 结果:①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假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ST段回复的时程及幅度显著快于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组(P〈0.05)。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假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又优于下丘脑室旁核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P〈0.05),下丘脑室旁核电解损毁导致家兔出现一过性轻度心肌缺血,下丘脑室旁核预先电解损毁显著降低电针内关穴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效应。②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假损毁+急性心肌缺血+电针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组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 结论:①电针内关穴能显著降低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家兔心电图ST电位,抗急性心肌缺血损伤。②下丘脑室旁核参与内关-心脏相关的中枢通路,损毁室旁核会在一定程度上显著降低电针内关穴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应,室旁核内β-内啡肽、白细胞介素1可能参是电针内关作用的中枢效应物质。  相似文献   

19.
纳甲法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家兔亮氨酸脑啡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676-6677
目的:观察纳甲法对家兔血清和下丘脑亮氨酸脑啡肽(leucine-enkephalin,LEK)的影响。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纳甲法治疗组、常规针刺治疗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6只。前3组动物均用完全福氏佐剂造成关节炎模型。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动物不予治疗,其他2组动物分别给以纳甲法(循环取穴)和常规针刺法(悬中穴)。20d后检测所有家兔血清和下丘脑LEK含量。结果:模型动物LEK均较正常动物偏低,纳甲法治疗后,血清和下丘脑LEX水平均有显著升高(t=2.46,2.51,P&;lt;0.05),常规针刺治疗后,仅有下丘脑LEK含量有所增加(t=2.67,P&;lt;0.05)。结论:纳甲法针刺能提高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清和下丘脑:LEK含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丘脑底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酸和3,4-二羟基苯乙酸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1/06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进行,取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①模型组:将6-羟基多巴(12μg溶于5μL含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尾壳核。建立纹状体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不干预。②盐水组:将6-羟基多巴改为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其余处理同模型组。③电针组:同模型组造模。术后6周丘脑底核埋针,1周后进行电针治疗(频率为100Hz,强度1mA左右),1次/d,15min/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大鼠在电针组大鼠电针2周后同时麻醉状态下处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脑内纹状体多巴胺、高香草酸和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 结果:模型组大鼠左侧纹状体多巴胺、高香草酸和3,4-二羟基苯乙酸含量比盐水组分别低80.13%,79.26%,79.06%(P〈0.01);经过治疗后的电针组多巴胺、高香草酸和3,4-二羟基苯乙酸的含量较模型组高15.23%,21.16%,10.51%(P〈0.01),但仍低于与盐水组(P〈0.01)。 结论:针刺后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环境得到改善,减缓了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多巴胺的合成、代谢处于相对增强的状态。说明针刺脑内核团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