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人布-加综合征(BCS)与凝血第Ⅴ因Leiden(FVL)突变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9例国人BCS(其中25例为散发BCS、4例为家族性BCS)和29名健康对照者,并对其血样进行PCR-RFLP的FVL突变分析。结果:29例BCS中,共有3例FVL突变阳性,均为家族性BCS病例。其中家系A姐妹均有FVL突变,家系B妹妹突变阳性,均为杂合性突变。散发病例无1例阳性。对照组无1例阳性。29例国人BCS中,FVL突变频率为0.0517,而例家族性BCS的FVL突变频率则为0.3750。29例BCS病例组与29例对照组间FVL突变频率无统计学差别,但家族性BCS病例组与对照组间FVL突变频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别。结论:国人家族性BCS与FVL突变相关,国人散发性BCS与FVL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关系,并且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调查并收集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6个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个体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tDNA目的片段,分别用BsmA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对相关的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酶切检测,两家系中全部12例的耳聋患者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中的其他成员、6例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人均为阴性,调查的所有个体(包括患者)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均为阴性。mtDNA测序:酶切显示,1555G突变阳性病例均发现(nt)1555A→G转换,3243^G、7445^G及del961Cn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155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散发型病例中发生率较低:提示1555^G点突变是该类耳聋分子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3.
冯搏  徐克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5):354-357
目的 研究Fv Leiden突变(FvL突变)与我国汉族人散发性布-加综合征(BCS)、家族性BCS的相关性,以及FvL突变在家族性BC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对25例散发BCS、6例家庭性BCS(来自A、B两个家系)及其家系成员(39人)、31名健康对照者进行FvL突变分析。并对两个BCS家系进行病因调查。结果 25例我国汉族人散发BCS中无1例FvL突变阳性。6例家族性BCS中,4例FvL突变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国人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规律。方法:运用PCR-SSCP法对15个FAP家系18例患者的APC基因4个片断的胚系突变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例来自不同家系的患者存在突变,其中一个患者在3个片段有突变,另一个患者在两个片断有突变。结论:此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经济和无同位素污染等特点,可望成为FAP症前及产前基因诊断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致死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高危因素及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预防及治疗致死性肺栓塞提供帮助。方法:对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2002年1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完成的162例成人医疗纠纷尸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致死性肺栓塞病例(21例)及随机对照成人病例(6例)进行FⅤ(factor Ⅴ) Leiden突变和FⅡ(factor Ⅱ) G20210A突变检测。结果:有21例致死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病例,占病例总数的12.96%(21/162)。每例均至少存在1项已知的高危因素,多数病例存在2项以上的高危因素。主要的获得性高危因素包括:手术、创伤骨折、恶性肿瘤、妊娠及产褥期、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感染等。21例致死性肺栓塞病例及6例对照病例均未检测出FⅤ Leiden突变与FⅡ G20210A突变。21例患者中,只有6例生前进行了D-二聚体检查,6例均明显升高;只有1例患者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结论:致死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是临床科室尤其是手术科室引起纠纷的重要原因。中国人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主要与创伤骨折、手术等获得性因素有关,遗传性因素FⅤ Leiden突变和FⅡ G20210A突变不是中国人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对存在肺栓塞高危因素(尤其是创伤骨折及手术)的患者,合理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性措施,并尽可能的早期诊断与处理或可减少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4个Currarino综合征(CS)家系中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遗传学特点。方法 纳入4个CS家系5例患者,收集先证者病历并分析其临床表型特点,完善家属相关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提取DNA,通过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检测MNX1基因致病突变,回顾分析既往携带相同点突变或近似缺失的CS患者临床信息。结果 临床表型分析显示4个CS家系的先证者中3例为散发性病例,1例为家族性病例,家族性病例的母亲也确诊为CS,临床分型5例患者中3例为完全型,2例为轻型,所有患者均有骶骨畸形和肛门直肠畸形表现。高通量测序检出3种来自不同家系的MNX1基因致病突变,包括1个错义突变(p.R293W)为母源性遗传、1个移码突变(p.R19Tfs*37)为父源性遗传和1个位于染色体7q36区域的拷贝数缺失(0.219 Mb)为新发突变。另有1个家系虽未检出MNX1基因致病突变,但检出1个SHH基因的错义突变(p.R163H)。家族性病例中检出的MNX1基因错义突变p.R293W位于高度保守的同源异形盒结构域内。回顾既往CS病例发现移码突变为热点突变,曾在8个CS病例中被报道。结论 4个C...  相似文献   

7.
以听觉为特征的部分性癫痫病例有时可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分离出来,在一些家族中富亮氨酸神经胶质瘤灭活基因(LG I1)的突变已经被证实。由于散发病例可能会隐匿LG I1原始突变或其低渗透性突变,继而改变某家族患癫痫的风险。选择16例原因不明的颞叶癫痫散发患者和伴有听觉特征的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将以上散发病例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其LG I1突变进行筛查,试验发现,主要的听觉特征与癫痫其他症状均未见差异。对散发病例LG I1基因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未发现LGI1基因的改变,进行遗传学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FⅡG20210A)突变在中国东北地区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中的发生频率,阐明检测该突变基因对中国东北地区人群PT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经核素肺灌注显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结合临床症状确诊的PTE患者60例(病例组)和同期来自相同地区、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80名(对照组)。应用蛋白酶消化及乙醇抽提获得2组研究对象的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态性分析(RFLP)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FⅡG20210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经HindⅢ酶切后,病例组仅出现407和99 bp 2个条带,
FⅡG20210A突变频率为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FⅡG20210A基因杂合子或纯合子突变。结论:FⅡ G20210A基因突变在我国东北地区PTE患者中发生率低,FⅡG20210A基因突变检测可能对中国东北地区人群PTE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甘露糖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基因外显子1区54位密码子(Exon I 54)点突变情况,同时测定血浆中甘露糖凝集素含量及肺炎衣原体感染率。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测试甘露糖凝集素外显子1区54位密码子基因点突变,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e adsorption assay,ELISA)分别测定甘露糖凝集素及肺炎衣原体水平。结果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甘露糖凝集素含量的平均值为(3372.18±660.90)μg/L;健康对照组平均值为(2065.29±195.67)μg/L。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肺炎衣原体IgG阳性58例,占58.00%;60例健康对照组阳性21例,占35.00%。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基因频率:GGC为84.00%,GAC为16.00%;健康对照组:GGC为84.20%,GAC为15.8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甘露糖凝集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健康对照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病肺炎衣原体IgG与甘露糖凝集素水平成正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健康对照组基因点突变频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糖凝集素和肺炎衣原体感染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肌阵挛性肌张力异常(M-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存在散发病例。最近的研究证实ε-肌多糖基因(SGCE)突变与M-D相关。2例M-D患者家族SGCE基因突变伴有多巴胺D2受体(DRD2)和DYT1基因的单突变,在1例M-D患者家族染色体18p11中发现了另一个与M-D相关的基因位点。方法:笔者研究了10例M-D病例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性,其中7例为家族性,3例为散发病例。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对29例M-D患者和40例患病家族正常成员进行了常规检查。研究SGCE、DYT1、DRD2基因突变和SGCE基因缺失的病例,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一家系的CYLD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该家系成员的CYLD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以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均出现CYLD基因c.2711C.TIF>T(p.P904L)错义突变,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未发现序列改变。结论CYLD基因的错义突变c.2711C.TIF>T(p.P904L)是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对照组正常新生儿20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Q49X、F57L和L436V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夏地区IRF6基因Q49X、F57L和L436V位点突变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Pan GZ  Liu WL  Hu DY  Xie WL  Zhu TG  Li L  Li CL  Bi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2998-300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 对10个家系中36例HCM患者及5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B肌球蛋白重链(MYH7)、肌钙蛋白T(TNNT2)及肌球结合蛋白C(MYBPC3)扫描,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家族性HCM患者中,3个家系的13例HCM患者发现MYH7错义突变,分别为18号外显子发生G12601A突变(Arg663His)、23号外显子发生G15373A突变(Glu924Lys)、20号外显子发生T13659C突变(Ile736Thr),散发的5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T13659C突变。所有HCM患者均未发现TNNT2基因突变。家族性HCM患者中有2个家系共4例发现MYBPC3基因突变:2例为18号外显子上的Arg502Trp、2例为13号外显子碱基插入突变,即在7425~7426间插入CGGCA,导致Arg346fs移码突变;50例散发性HCM患者中未发现此基因突变。结论 MYH7和MYBPC3可能为我国家族性HCM的主要致病基因之一,而我国散发性HCM患者MYH7和MYBPC3基因突变率低;TNNT2可能不是我国HCM患者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4.
凝血因子Ⅴ基因的一种新突变的发现与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u WJ  Hou J  Wang DX  Yu RQ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4-26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并进行了一个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先证者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存在AG→GG的突变,这在家系和10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研究中得到证实。结论:FⅤ基因8号内含子3′端剪接位点的突变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颜虹  陆勤康  王惠云 《浙江医学》2019,41(3):220-224
目的检测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患者的CYP4V2基因突变位点。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BCD患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完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电生理及眼底荧光造影等眼科相关检查。同时招募15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先证者、先证者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提取DNA,并进行CYP4V2基因11个外显子的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确定突变位点。测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的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收集3个BCD家系,均为散发患者,先证者眼底表现为典型的结晶样物质沉积,伴不同程度的脉络膜萎缩,角膜均未累及。DNA测序发现2个家系的先证者存在c.802-8_810dell7insGC(Exon7del)突变,另一家系先证者存在c.219T>A(p.F73L)突变,此外3个家系均检测到c.775C>A(p.Q259K)突变。150名健康志愿者中有32人发现c.775C>A(p.Q259K)突变。结论中国人群BCD患者中最常见c.802-8_810dell7insGC(Exon7del)突变为家系1、家系2的致病突变,此外c.219T>A(p.F73L)突变可能为家系3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疑为MODY的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HNF-1alpha基因分子筛查,探求该基因的分子缺陷是否为中国人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MODY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同时期望能寻找到HNF-1alpha致病基因新的突变位点.方法 对7个疑为MODY的中国人早发2型糖尿病家系先证者进行HNF-1alpha全基因外显子的突变筛查--DNA直接测序以明确具体的核酸突变及其编码的氨基酸突变.对测序明确的突变类型用DHPLC方法筛查出标准突变峰型,并用同样的条件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HNF-1alpha相关位点基因扫描.结果 在7个家系先证者中分别发现HNF-1alpha基因编码区的Leu17Leu同义变异,I27L错义变异,E105V、E73K和G184W错义变异,Leu459Leu同义变异, Gln486Gln同义变异,S487N和S574G错义变异.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人群I27L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A 0.70,C 0.30,其中4例I27L位点的CC基因型纯合变异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但家系内不同基因型频率关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0.25<P<0.50).结论 尽管I27L变异在各家系中无典型共分离现象,但在两个家系中发现的4例该位点CC基因型纯合变异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推测HNF-1alpha基因I27L位点的CC基因型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致病过程.需要对在先证者中发现的E73K、E105G、G184W拟为突变的位点进行家系内其他成员的分子缺陷筛查,以期望证实为新致病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Ⅷ(F)Ⅷ)Val34Leu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103例DVT患者与106例正常对照的F)ⅧVal34Leu基因多态,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103例DVT患者F)ⅧVal34Leu基因型均为野生型V/V,未见突变类型;106例对照组中发现1例突变杂合子V/L。2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ⅧVal34Leu对中国人群DVT有保护作用的可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以及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13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家系和61个散发SCA患者的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结果:在139个SCA家系中,11个家系(7.9%)有SCA1突变,9个家系(6.5%)有SCA2突变,71个SCA家系(51.1%)有SCA3突变,4个家系(2.9%)有SCA6突变,2个家系(1.4%)有SCA7突变。未检出SCA17,DRPLA亚型。在散发患者中发现1例SCA2患者、3例SCA3患者、1例SCA6患者。结论:SCA3为最常见类型;其次为SCA1,SCA2;SCA6,SCA7患者少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家族性青年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以及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的临床病理组织特征的差别。方法应用 PCR 扩增联合 DNA 直接测序法检测新疆地区50例非家族性青年 TNBC 患者 BRCA1基因突变情况,同时对比分析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的临床病理组织特征。结果①50例非家族性青年 TNBC 患者 BRCA1突变率为26%(13/50),其中汉族高于少数民族(27.6% vs 2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9)。②50例非家族性青年 TNBC 患者中发现13例 BRCA1突变的12个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2个 BRCA1基因突变“热点”;③50例非家族性青年 TNBC BRCA1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69.2% vs 35.1%),TNM 分期晚(77% vs 3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地区非家族性青年 TNBC 患者 BRCA1基因突变率高;212+1G > T 和2077G > A 可能为新疆地区非家族性青年 TNBC 患者遗传易感位点,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存在临床病理组织差异。  相似文献   

20.
背景: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是一种表现为梦境行为的深眠状态。RBD多导睡眠图的电生理基础是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尽管尚不清楚累及何种特殊的网络,但RBD可能缘自脑干的神经元网络功能紊乱。RBD通常与散发的突触核蛋白病相联系,但很少与散发的tau病相关。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与任何家族性tau病的RBD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尚无报道。目的:描述1个家族性tau病家族的临床睡眠和多导睡眠图特征。方法:对苍白球脑桥黑质变性家族中的11例成员进行标准多导睡眠图检查,而不考虑任何睡眠相关疾病。结果:对6例受累和5例从家系上而言有患病风险的家族成员进行研究,11例受试者均无梦境行为病史。11例家族成员中9例的多导睡眠图表现为充足的快动眼睡眠,所有受试者均缺失无张力减低的快动眼睡眠电生理特征和RBD的行为表现。4例受累受试者的神经病理检查显示3例受试者表现为显著的黑质变性以及蓝斑、脑桥神经核和被盖部、延髓被盖部的轻度变性改变。结论:上述试验结果与黑质变性是RBD主要原因的观点相反,该家族缺乏RBD的病史、电生理学和行为表现,进一步为RBD在散发性和家族性tau病中罕见的观点提供了证据。与tau病相比,RBD相关突触核蛋白病发病率的不同提示,突触核蛋白病与tau病之间脑干环路的选择性损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