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病名考证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一组慢性综合症性质的疾病.病史长,多呈慢性发展过程,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临床表现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中医的消渴病症状范围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也包括部分"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现代疾病的临床表现,但这并不妨碍目前"消渴病"作为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被大家所接受.但早期的消渴病名原本是表示两种消耗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消渴病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中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疾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中医的消渴病症状范围在某种程度上,包括部分“尿崩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现代疾病的临床表现,但这并不妨碍“消渴病”作为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被大家所接受。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据估计,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一亿五千万,我国已超过四千万。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并发症多,致残率、病死率以及对总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已居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第3位,并呈现流行势态。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对本病和它的并发症的研究和治疗历来备受重视。长期以来,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一直有着较好的疗效,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特别是对消渴病的兼症的诊治更具有中医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在防治糖尿病上有悠久的历史,其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并有一系列理论与治疗方法,临床上确有一定疗效。近年来随着防治糖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寿命增加,病程延长,心、脑、肾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出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占糖尿病死亡原因的70%以上。因此人们运用中医理论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正逐步深入,现就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最新进展做一献综述。  相似文献   

4.
试论糖尿病脾虚湿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的全身性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且容易并发多种疾患,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学会认为消渴病为糖尿病的同义词.在消渴病的中医辨治方面,历来多从阴虚燥热的角度出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消渴病的概念、诊断依据、辨证分类方面均强调了阴虚燥热[1].  相似文献   

5.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血糖升高为临床特点,进而导致多个系统、多个脏器损伤的综合征。属祖国医学消渴病的范畴。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发病率也在日益上升。关于消渴病的病机,中医传统观点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西医结台研究的逐渐深入,气虚、血瘀学说在消渴病发病机理的研究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考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古今文献,结合临床实际,对糖尿病肾病相关中医病名进行了辨析。指出糖尿病肾病与“肾消”关系密切,临床期以水肿为主证者,可诊断为“消渴病.水肿”,而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则相当于中医“消渴病.肾劳”,糖尿病肾病晚期肾衰尿毒症者,则为“消渴病.关格”,总属“消渴病肾病”范畴。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N)又称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高达 30-50 %,笔者治疗本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或在中药复方中加大黄芪用量,获得满意疗效,现结合有关文献就黄芪在DN中的应用体会略述如下。 1.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分析 古籍中虽无糖尿病肾病之病名,但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似与中医的“水肿”、“肾劳”等病名相合。《圣济总录》认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气化失常,开阖不利,能为水肿。”明戴原礼《证治要诀》曰:“三消久而…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0.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中医上又称为消渴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症状,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近年来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中医对糖尿病是怎样进行诊断的?如何治疗?能否根治? 答: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三多”,即多饮、多食及多尿。这与中医医籍中关于消渴病的症状叙述大  相似文献   

12.
再论消渴病概念与临床面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与2型糖尿病(T2DM)均为饮食相关性疾病,从脾瘅到消渴病,再发展为偏枯、雀盲等,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再到并发症期的自然发展过程相吻合,但在T2DM中约85%的患者肥胖或超重,60%血脂异常,80%的症状不典型,50%的无任何症状。许多患者初次诊断为T2DM就已经存在早期血管并发症,故与传统具有“三多一少”,病机为“阴虚燥热”的消渴病有本质的区别,见于肥人的消渴病符合《内经》“中满内热”理论,由此推测,在消渴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另外一条非“阴虚燥热”的发展/转变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肝论治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病”范畴,“热结阴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临床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小便量多、尿有甜味、疲乏无力或消瘦。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诸多,涉及人体的眼、脑、心、肾、血管、神经等。中医中药在防治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依托,结合当前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应用情况,试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期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中医论治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和脑血管病都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二者关系密切,往往合病,且相互影响。糖尿病合并的脑血管病中以缺血性中风为多.缺血性中风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机率是非糖尿病人的4倍[1]。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近年来的临床资料表明,中医对这两个病的病机认识颇为深人,且治疗方药较多,效果较好,对二者合病的病机目前也有不少的研究,其治疗研究发展较快,现综述如下: 1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中风认识颇为深入,…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中医称糖尿病肾病为消渴病.肾病.目前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应与西医分期相结合.本文从名老中医辨证分型经验和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情况对糖尿病肾病分期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作概述.  相似文献   

17.
辩治Ⅱ型糖尿病64例临床分析靳虹(包头铁路医院中医科,包头014010)糖尿病现已成为继冠心病、肿瘤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中医辩证分析,多属消渴病范畴。笔者运用中医“滋阴清热、益气养阴、通经活络”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以感觉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的主要危险因素,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或疼痛。麻木表现为双下肢对称性的麻木、蚁行感、冷感等,多从足趾开始,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至足及小腿,可呈袜套样感觉异常;疼痛多表现为下肢远端、大腿内侧、小腿自发性的刺痛、灼痛、凿痛;还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等[1]。在中医古籍中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应中医病名的记载,而将其作为消渴病的变证,划归在中医“痹症”范畴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根据中医对消渴的认识、记载与描述与糖尿病极为相似,糖尿病当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消渴之“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多饮善饥;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不足;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围。据历代医籍记载如《内经》所说的“消中”、“消瘅”、“肺消”、“消渴”等皆属本病。提出了“……数食甘美丽多肥……转为消渴”之说,认为糖尿病发病与过食脂肪类食物以及与肥胖有关。又如《金匮要略》中所描述的饮多,尿多的症状与本病极为相似。在《诸病源候论》中以及明代戴思恭所提到的“其病多发痈疽”、“三消之久或目无见或手足偏废”等等与糖尿病所引起的某些并发症非常相似。此外《外台秘要》还谈到尿中有糖的特点。同时还指出治疗本病必须饮食管制。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