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流变学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方法: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方面进行探讨。结果:(1)分析前:选择压力传感式仪器,用肝素或EDTA抗凝。空腹采血,避免标本溶血,4 h内测定。(2)分析中:控制检测温度,仪器彻底清洗。标本要混匀,量要足。制血浆应控制离心转速。积极做室内质控和校准。(3)分析后:制定本室的参考值和作业指导书,按规程执行操作及保养。结论:流变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是全过程的,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血液流变学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血管的流动性、变形性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一门科学,他是力学和血液学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血液流变学检验不仅影响因素较多,而且缺少标准化方法;方法不统一,操作也未完全实现规范化。故难以保证实验质量,给质量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实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一项重要措施,血液流变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临床检测标准是一个全程质量控制过程,要使之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操作技术,实行全面控制。本科室于2007年6月引入一台LBYN6COMPACT全自动血液流变仪,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本室结合日常工作中的使用以及参考一些相关资料,摸索总结出一些质量控制经验,现与大家交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 ,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血粘度等指标的测量也在不断地推广应用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从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输、储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认识不足 ,使标本分析前就已潜在着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 ,目前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仪器很多 ,如何对全血粘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已引起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的质量控制作如下分析。1 血液标本的采集[1,2 ]1.1 采血的一般要求 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的质量控制 ,受检患者取坐位 ,清晨空腹静息…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标本采集中的质量控制是准确检测血液流变学诸指标的质量控制之一。现介绍我们在血液流变学际本采集中的质量控制的几点体会。1一般注意事项所用之器诫、针管、针头、试管等均应干燥无污物,否则易使标本溶血而影响测定结果。2采血时间、采血标本和用药的影响2.1血液粘度有昼夜节律性变化,与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关,一般在上午11时,下午8时粘度最高[1],为增加可比性,患者治疗前后应统一采血时间。抽血前一天忌高脂肪食物,并于清晨7时抽取空腹血。2.2采集标本时压脉带不易过紧,应尽可能缩短静脉阻滞时间[2…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流变学检测对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变异敏感,去除这些变异或使之标准化对于好的质控检测是必要的;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血液流变专家组(Expert Panel on B lood Rheolo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Standardization in Haematology)已经推荐了流变学检测的准则。改善质量控制的下一步即提出一个无论何时进行检测都要使用的流变学质量控制才法,本文推荐一可保证流变学检测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层医院中血液流变学质量控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的条件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在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中,加强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探讨   总被引:19,自引:9,他引:10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质量控制是血液流变学检测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行质量控制的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一项重要措施,但要使临床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必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计划(QP)、质量的实验室运作(QLP)、质量控制(QC)、质量保证(QA)和质量改进(QI)等。  相似文献   

9.
血液粘度测定质量控制物实验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血液粘度测定的质控方法,以保证测定结果的不可靠性。用聚二乙醇6000制备高值和低值质控物,浓度分别为150g/L与75g/L。质控物随每批标本测定,并将结果点入质控图,定期评南控情况。在切变率200s^-1、30s^-1、5s^-1、1s^-1时,高值质控物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67%、5.68%、6.31%、10.20%。低值质控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40%、8.95%、7.07%、7.3  相似文献   

10.
11.
粘度是血液的重要力学性质,是衡量血液流变性的指标,也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血液粘度对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均有重要意义。依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关于血液粘度测定的意见,结合血液粘度研究的新进展,根据我科室普利生血流变仪的操作程序和经验,现提出有关血液粘度测定规范化和质量控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方法及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利用玻璃毛细管法原理的全自动血流变仪,以不同的方法来检测同一来源的标本,比较其所用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血浆粘度正常组均值为1.438±0.121,新方法对照组的均值为1.657±0.109,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仪器的日常保养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建议血液流变学检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应同一来源标本分两次单独检测,避免同一标本测全血粘度时,给下一步测量血浆粘度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凤兰  程虎英  刘莹 《家庭护士》2009,7(4):328-328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集血液标本是护士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血样采集标准直接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不正确的采集方法会使化验结果失真.血化验检查是临床诊断、治疗不可缺少的一项辅助检查.化验结果不准确不但延误临床诊断和治疗,也给病人带来心理影响和经济负担,甚至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笔者经临床实践,现将血液流变学(血流变)标本采集中的质量控制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全血质控物并应用于血液流变检测室内质量控制,建立血流变质控方案.方法 静脉采血,与输血用1号抗凝液(简称抗凝液)8:1混合;每100mL全血加入1640液25mL,混匀后无菌分装全无添加物灭菌真空管(简称真空管),每管3mL,置2℃~4℃保存.调节血浆量制备高,中,低值制控物.粘度计应用清洁程序并通过本底实验后,分别重复测定10次3种全血质控物150s-1,60s-1,和10s-1全血粘度(表观)和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积(H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计算管间精度;测定正常人肝素抗凝血全血粘度,与中值质控物全血粘度曲线比较拟合度;分别以不同值全血质控液作监测,第1月为中值,其后为高值,第三个低值,测定以上6项数据,结果作Westgard多规则质控图.统计变异系数(CV%)和第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每周测质控液的全血和血浆血红蛋白(简称Hb),计算溶血百分率.结果 高、中、低值全血质控液重复测各项目管间CV%均〈5%;每月测定值CV%均〈5%;每月每1周与最后1周数据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P〉0.05);溶血率〈1%;室内Westgard多规则质控结果满意.结论 该法制备全血质控物成本低、简便,可保存3个月,可进行高、中、低值监测,配合应用仪器清洁程序和本底试验,应用于血流变室内质控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加强血液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提高血液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方法:认真做好血细胞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多方位管理。结果:通过一系列措施实施,使得血细胞分析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结论:开展多方位血液细胞分析质量控制,使血液细胞分析更加可信,避免误诊、漏诊,减少医患纠纷,更好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6.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流变学目前在医学研究上应用最多的是血液的表观粘度和比粘度与疾病间的关系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变形性和聚集性 (尤其是血小板聚集性 )与疾病间的关系。本试验检测 12 2例患者 ,其中 4 9例为临床诊断为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组及 32例主诉有症状组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测定 ,并与 4 1名排除心脑血管病的体检人员对照分析来探讨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 :清晨空腹肘静脉取血 5ml用肝素抗凝 ,使用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R80a锥 /板自动血流变仪 ,测定自控 37°时全血粘度 (2 0 0 ,30 ,5 ,1s-1)、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血压作为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 ,是造成脑血管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功能衰竭和周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我国 ,其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 。本研究通过检测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 ,旨在探讨血液流变学与高血压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根据 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选择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2年 7月在延安市医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 10 8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 6 7例 ,平均 (5 4 .81±13.11)岁 ,女 4 1例 ,平均 (5 5 .32± 7.93)岁。正常对照组 :选择同期健康体检…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分期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5):1270-1272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结果与高血压分期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Ⅰ、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血黏度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黏度值升高趋势依次为Ⅲ期高血压、Ⅱ期高血压、Ⅰ期高血压、健康对照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情越严重,血液流变学结果升高趋势越明显,可通过对血液流变学的检测,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51年Copley就提出:“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亚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的细胞成分和血浆的变形和流动性,以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血管结构的流变特性”。从而明确地概括了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自1962年Burch等首次提出血液高疑状态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因素以来,国内外对冠心病血液流变特性和机理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一、血液流变学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Nilsson等在冠脉硬化(冠脉造影证实)梗塞后的病人与同年龄健康人对照研究中发现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ED_(50)(降低50%的光密度所需的ADP剂量)数值低;采用抗血小板生长因子抗体显示血浆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世鹏  梁衍舜 《临床荟萃》1992,7(7):326-326
近年来,随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其临床应用的开展,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现象已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为探讨高血压病血液流变学变化,我们观察了100例各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