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比探讨肋骨疾病多种.影像学检查价值。方法:101例患者。进行X线平片;CR图像;SCT胸部扫描并薄层重建,薄层横断及倾斜扫描,薄层图像二维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MSCT扫描并薄层重建、MPR和三维容积(VR)及MIP成像。结果:CT扫描对肋骨疾病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R图像,后者利于定位:CT可清晰显示轻微病变,但定位不准;MPR可作为横断图像的补充:三维重建可立体显示病变,利于整体观察及定位。结论:SCT、MSCT扫描及其薄层图像的二维、三维重建对肋骨病变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胆系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系梗阻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胰胆系梗阻性病变46例,均作了厚层法及薄层法MRCP和MRI检查,39例作了FSPGR T1WI抑脂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类病变在MRCP及MRI上的表现。结果MRCP厚层法与薄层法各有优点,对胆管结石总的检出率为100%,对胆管炎性病变及恶性病变引起的胆管扩张显示清晰,炎性病变呈移形性扩张,肿瘤性病变呈截断征或圆锥征。结论厚层法及薄层法MRCP是诊断胆系结石的一种理想方法,结合运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胆系炎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颅底伪影是CT扫描经常遇到的问题,使CT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就薄层扫描及采用听眉线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的方法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分析200例颅脑CT检查病人,均采用薄层及听眉线扫描。结果:通过薄层扫描及听眉线扫描,对颅底结构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结论:采用听眉线扫描及颅底薄层CT扫描,可大部分消除枕内隆突伪影,消除或部分消除中颅窝伪影,清楚显示小脑半球灰白质及第四脑室,清楚显示桥小脑角池,明显优于常规CT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测定排氚片中黄芪甲苷含量方法。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黄芪甲苷含量,硅胶G薄层预制板,氯仿-甲醇-水(13:6:2)10℃以下放置过夜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测定波长530nm,参比波长700nm。结果黄芪甲苷点样量在0.20~0.701μg之间和吸收度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74%,RSD为2.02%。结论薄层扫描法便捷、灵敏、准确,可作为排氚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应用双波长薄层层析扫描定量,己有不少报导。此法可在薄层板上直接定量,较过去一些薄层定量法,如洗脱法、面积测量法等具有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快速等优点。现已发展成为较有用的分析化学研究工具之一。含肼样品进行薄层层析后,用对二甲氨  相似文献   

6.
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底CT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底CT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临床疑颅底病变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薄层扫描以及在薄层扫描的基础上进行图像融合。结果:共检出阳性病例52例,其中常规CT扫描图像检出16例,薄层CT扫描图像检出48例,在薄层扫描基础上进行的图像融合图像检出52例。结论:颅底病变采用薄层扫描加图像融合为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1—2mm)或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在肺内孤立结节(≤3cm)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结果:通过对50例肺内孤立结节的病例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可观察到:分叶征、毛刺、棘状突起、小空洞、支气管充气征、CT晕征、胸膜凹陷征、钙化等征象。结论:常规CT扫描由于受结节组织间部分容积效应影响而产生假象,肺内孤立结节均呈软组织密度影较难区分其性质,采取过度换气呼气末屏气后的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能够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诊断颅底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高分辨力多层螺旋CT扫描对颅底骨折诊断价值。方法 :对 48例患者行常规轴位CT扫描与高分辨力薄层轴位扫描及直接冠状位扫描 ,比较常规轴位CT扫描与高分辨力薄层轴位扫描图像对骨折的显示率 ,同时又对薄层扫描MPR冠状位重建图像与直接冠状位扫描图像对骨折的显示进行比较。结果 :前组二者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 ) ,后组图像骨折显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高分辨力薄层CT扫描对提高颅底骨折诊断率有明显价值 ,并可替代直接冠状位CT扫描成像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技术在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中实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经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结果25例肋骨隐匿性骨折在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上均获得良好的肋骨图像,25例均为单发,其中,9根为完全性骨折,16根为不完全性骨折。结论对不完全性骨折及无明显错位的完全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困难,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可及时准确、直观完整地显示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及程度。  相似文献   

10.
Tolosa-Hunt综合征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Tdosa—Hunt综合征的MR扫描方法、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17例Tolosa—Hunt综合征经临床随访确诊,分别行头颅扫描及海绵窦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并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病变显示的情况。结果 17例海绵窦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显示患侧海绵窦增宽,外缘光滑,T1WI和T2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后信号明显均匀强化;3例同时累及眶上裂,1例同时累及眶尖,3例同时累及眶尖及眶上裂;6例病变包绕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其中4例还表现颈内动脉局部变细。而采用头颅扫描方法,17例中仅11例显示海绵窦增宽及异常信号,其余6例未见异常;2例眶上裂及2例眶尖受累;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变细。海绵窦薄层扫描对Tolosa—Hunt综合征的显示明显优于头颅扫描(X^2=417,P〈0.05)。结论 与头颅MR扫描相比,海绵窦MR薄层扫描与增强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信号表现和范围,有助于Tdosa—Hunt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CT常规扫描与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外伤性颅底骨折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所有检查均采用SOMATOMAR或GEHispeedNX/iProCT扫描机,均先行头颅CT常规扫描,层厚层距均为10mm,再行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层厚层距均为1mm~3mm。结果80例颅脑外伤均有颅底骨折的临床体征,但头颅CT常规扫描仅有23例显示骨折线,而薄层骨算法重建扫描颅底80例均见明确骨折线,其中19例见多发骨折。并且对中颅窝、前颅窝极不容易直接显示骨折的部分区域也可清楚显示。同时可更清楚地显示出筛窦、蝶窦、及乳突气房内积液情况。结论薄层颅底扫描骨算法重建明显优于头颅CT常规扫描,它可以明确显示颅底骨质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而客观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应用薄层扫描法,以硅胶H-CMC-Na铺板,苯-丙酮(4:1)为展开剂.将胎盘中胆固醇与其它成分分离,从而快速、准确地测定出胎盘中的胆固醇含量.结果表明:人胎盘与猪、牛胎盘中的胆固醇含量存在有一定差异.鉴此,可以胆固醇为标准,用薄层扫描法,对胎盘的中成药制剂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3.
HRCT在支气管扩张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星君 《西南军医》2008,10(3):37-39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价值。方法对经胸科手术或呼吸科随访观察确诊支气管扩张症的38例患者的8mm层厚的螺旋CT扫描及1.5mm~2mm层厚的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螺旋CT常规扫描(8mm层厚)诊断支气管扩张症20例43个肺段,2mm层厚薄层扫描诊断支气管扩张症38例78个肺段。结论螺旋CT薄层扫描对支气管扩张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可作为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临床可疑胆总管下段结石97例,均行上腹部常规MRI、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检查,同时对感兴趣区行薄层扫描.比较增加薄层扫描前后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ERCP证实.结果 常规扫描诊断符合率为76.29%,增加薄层扫描后符合率为94.8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P<0.05).结论 薄层扫描可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诊断符合率,有助于小结石、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特点和薄层扫描的价值。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锴构溜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含脂肪组织明显的肿瘤9例,少脂或无脂的肿瘤1例。结论:含脂肪较多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典型,诊断容易;少脂或无脂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容易漏诊,薄层扫描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CT薄层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薄层扫描在消除颅底伪影中的应用谢应朗胡贵康常青毛素蓉李洪波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骨骼形态极不规则,在普通CT扫描时该处经常形成大量伪影,使CT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我院自1994-05~1995-05对68例患者的颅底进行薄层CT扫描,对消除颅底伪...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薄层CT扫描对小叶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扫描比较,设备采用日立PRATICO螺旋CT扫描仪,常规CT扫描自肺尖至肺底,采用10mm层厚,层间距10mm;常规CT扫描后,在右肺中间段支气管水平加扫薄层CT,6-8层,采用1、2、3、5mm层厚,层间距≤3mm,所有扫描照相条件肺窗为窗宽1000HU,窗位-550HU。结果:30例患者经常规CT扫描(层厚10mm)显示小叶间裂之形态、宽度与薄层(1、2、3、5mm)扫描比较有显著差异。常规扫描肺窗图象中,小叶间裂显示三角形、片状少血管区占80%,余20%显示不清;而薄层CT显示为弧带状(59%)、C形(32%)或线状(9%)较清晰之稍高或高密度影,未发现一例呈低密度少血管区。结论:薄层CT扫描对了解小叶间裂的正常解剖形态及变异,以及微小病灶在右肺叶的准确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检查502例外伤性颅底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颅底骨折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CT轴位颅底薄层扫描确诊为颅底骨折的病人502例,分析骨折情况;其中65例病人加作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并与自身常规薄层扫描进行比较.结果:颅前窝骨折者272例、颅中窝骨折者122例,颅后窝骨折者135例;两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3例,三个颅窝同时骨折者7例;在经两种不同扫描方法检查的65例中比较骨折显示率,常规薄层扫描为80.26%;3mm薄层螺旋扫描再作1mm薄层骨算法重建为1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0.05≥P>0.01).结论:常规CT轴位薄层扫描能直接显示颅底骨折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对外伤性颅底骨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螺旋CT轴位3mm薄层螺旋扫描、1mm薄层骨算法重建能明显提高颅底骨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9.
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苦参碱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薄层扫描法对复方苦参注射液中苦参碱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以甲苯-丙酮-乙醇-氨水(10:10:l:0.1)为展开剂,在CS-9000飞点薄层扫描仪上以反射式锯齿扫描方式进行测定,λ=515nm。结果:样品含量在2.16~7.5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2(n=6),平均回收率99.O%,RSD=0.61%。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精确,重现性好,可作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最大似然法用于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高分辨率CT(HRCT)及薄层CT扫描片,采用最大似然法总结对鉴别随机分布结节,淋巴管周围结节及小叶中心结节有价值的影像学征象。方法:对150例肺部HRCT或薄层CT表现有微小结节的病人,应用最大似然判别法,把微小结节的各种征象转化为记分值,判定病人所属结节。结果:最大似然判别法对随机分布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94.0%;对淋巴管周围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76.0%;对小叶中心结节的诊断正确率为90.0%。平均判别正确率为86.7%。结论:HRCT及薄层CT扫描对随机分布,淋巴管周围分布及小叶中心分布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应用最大似然判别法有助于鉴别结节类型。对有肺弥漫性微小结节的患者。应有胸部常规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行HRCT扫描或薄层CT扫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