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143-2144
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对象为80例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根据住院编号奇偶随机分成对症组和综合组。对症组护理措施为对症处理,综合组护理措施为综合处理。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肺部感染治愈时间、ICU住院时间、护理工作评分。综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症组,肺部感染治愈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症组短,护理工作评分明显高于对症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综合处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治愈,缩短治愈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提升患者对护理的认可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从防误吸、吸痰护理、气道湿化、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及时堵管与拔管、心理干预等方面实施系统化有效护理干预。结果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了呼吸道通畅,减少并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结论正确合理的护理干预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并获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进行诊疗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常规气管切开护理与集束化护理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导管留置时间以及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方案在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神经外科7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药敏试验,分析肺部感染的因素。结果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率高,78例中有6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达79.49%。其中45例发生在气管切开后3~10 d内,有2例直接死于肺部感染。结论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加强病房管理、湿化气道、充分吸痰、消毒隔离、准确使用抗生素等是防治肺部感染的关键,且加强气管切开术后3~10 d的护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鼻饲在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气管切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经常被应用于昏迷患者 ,而这些患者因为不能经口进食 ,又常常需要进行鼻饲。在护理工作中 ,笔者发现 :如果鼻饲时间、体位、方法掌握不当 ,观察不仔细 ,由于吸痰的刺激 ,容易导致食物返流至气管内 ,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的机会。1 临床病例我科 1997~ 2 0 0 0年 ,共收治在气管切开期间进行鼻饲的患者 12 4例 ,其中 4例气管内发现明显的返流食物 ,3例发现痰液较平日增多而稀薄 ,疑有食物返流。上述 7例患者经抽胃液证实胃管仍在胃内。经停止鼻饲后 ,患者痰液量明显减少 ,其中 5例出现肺部感染 ,经抗感染治疗后感染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32例行气管切开治疗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常规护理组与加强护理组在住ICU时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肺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年龄、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白蛋白水平低、留置胃管、长期卧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为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长期卧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护理组治疗后住ICU时间、CPIS、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FEV1/FVC、FVC/预计值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郭红梅 《临床医学》2013,33(10):120-12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后预防感染的护理方法。方法将64例脑出血气管切开后患者依据不同护理措施分为两组,气管切开术后即采取类似重症监护室比较严谨的护理措施者作为实验组(32例),感染发生前采取普通病房护理者作为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气管切开后均用头孢三代、半合成青霉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出现感染者均进行痰培养,选择敏感性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14例肺部感染,感染率为43.75%,对照组30例肺部感染,感染率为9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后的脑出血患者即刻采取严谨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与非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高压氧科气管切开与非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的送检痰标本,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进行比较。结果 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检出病原菌前10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分别占25.3%、13.8%、12.8%、11.7%、11.1%、8.2%、5.9%、5.6%、1.7%和1.5%;非气管切开患者的检出病原菌前10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溶血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恶臭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热带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21.1%、20.5%、15.1%、12.9%、6.0%、5.8%、4.7%、4.1%、3.3%和3.3%。铜绿假单胞菌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而在非气管切开患者中对多黏菌素B较为敏感,耐药率都小于25.0%;所有患者均出现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均较高,但在气管切开患者中,阿米卡星、多黏菌素B、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稍低。气管切开与非气管切开患者中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位,但非气管切开患者中真菌类型和感染率较高。结论 气管切开与非气管切开患者的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率有明显区别,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医院感染,以利于肺部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老年患者行气管切开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老年患者32例,对发生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症支持治疗及综合护理后,32例老年患者中有30例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显著好转,1例患者由于原发性疾病严重最后发生死亡,还有1例患者由于肺部感染严重无法控制发生死亡。结论:老年患者行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要重点分析易引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应用集束化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1~12月86例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作为干预组,选取2009年1~12月病情类似的85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对照组肺部感染的持续时间、气管切开及住ICU时间明显长于干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气管切开期间并发症发生较干预组明显增多.结论 采用集束化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感染持续时间、置管时间及住ICU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我院颅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内2009年1—4月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可能引起的因素并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并于2009年5月起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2009年1—14月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3.33%;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感染率为1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2,P〈0.05)。结论开展目标性监测、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并开展系列教育项目和现场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观察组给予沐舒坦联合纤维支气管镜下肺灌洗。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术第1、3、5、7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和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0 d内气管套管拔除例数。记录两组患者气管切开30 d后肺部感染例数、控制例数、控制天数和二次感染病例。结果两组气管切开7 d后的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较第1天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分别从第5天和第3天白细胞数和多形核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66.67%(30/45),控制率为86.67%(26/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30 d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气管套管拔除率分别为60.0%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沐舒坦联合肺灌洗可以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更好地控制肺部感染,促进气管修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质量追踪表在预防重型肝炎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的296例重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342例重型肝炎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重型肝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质量追踪表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跌倒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院内跌倒1例(0.29%)少于对照组的7例(2.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9.7%,高于对照组的95.3%(χ2=13.608,P<0.001)。 结论集束化护理质量追踪表的应用能够发现传统检查中不易发现的问题,寻找到跌倒防范措施未落实的环节和根本原因,有效预防重型肝炎患者发生跌倒,降低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暖箱集束化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50台宁波戴维YP-920型暖箱进行集束化管理,以2011年的消毒管理方法作为对照组,2012年更新后的消毒管理方法作为实验组,两年的监测结果进行合格率的比较。结果 实验组552次培养中不合格次数为6次,不合格率1.1%,而对照组546次培养中不合格次数75次,不合格率13.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集束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暖箱内病原体的定植。从而控制病原体经暖箱进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ICU气管切开病人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预防和控制ICU气管切开病人的肺部感染。方法分析我院ICU28例气管切开病人痰培养细菌分布情况。结果ICU气管切开病人肺部感染与多因素相关。结论应加强对ICU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可控制因素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减少老年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探讨有效的气管内给药途径。方法 将44例老年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临床上常用的3种气道湿化法,13例超声雾化组,17例间歇气管内滴药组,14例持续气管内滴药组。分别采用细菌学培养,并定时测量痰液、血液的药物浓度。3组进行效果观察对比。结果 14例持续气管内滴药组痰液的细菌明显少于其他组(P〈0.01),而血液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结论 采用套管内持续气管内滴药可充分湿化气道,促进患者气管、支气管内痰液稀释并排出,促进气管上皮柱状纤毛有效摆动,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痛苦。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的降低感染率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4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66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昏迷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肺部感染程度与昏迷持续时间呈正相关。66例患者中治愈51例,死亡7例,自请出院8例,控制肺部感染时间平均36d。结论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合作、综合治疗护理,早期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可有效提高颅脑损伤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use of the sepsis bundl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the last decade. Clinical studies have reported beneficial, as well as negative results.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evidence and to evaluate survival effects.

Data source

Database searches (2004–current) of Medline, CINAHL, Pubmed, Cochrane, Scopus and Google scholar databases which covered full publications, abstracts from conferences and digital thesi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earch terms sepsis, septic shock and/or bundles, processes of care, guidelines, 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 resuscitation.

Results

From 253 identified studies, 21 sepsis bundle original studies were selected and included 23,438 patients. The Resuscitation 6 hour Bundle pooled analysis (1819 patients) achieved the greatest survival benefit (odds ratio (OR) 2.124, 95% CI 1.701–2.651, p < 0.000) with the Management 24 hour Bundle pooled analysis the lowest survival benefit (16,521 patients) (OR 1.646, 95% CI 1.036–2.614, p < 0.035). Both bundles together (Complete Bundle) achieved a combined survival benefit (OR 1.744, 95% CI 1.421–2.141, p < 0.000). ScvO2 and blood glucose components were analysed individually to asses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rvival.

Conclusion

The Resuscitation 6 hour bund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patient population at hand is unlikely to do harm and is yet to be established in primary research in Australia. The Management 24 hour Bundle could not establish a strong enough survival benefit above current routine practice. The sepsis guidelines and bundles have demanded more credible process measurements and debate to induce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car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