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右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转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右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特点及转流经验.方法:对1998年7月-2004年6月286例右侧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转流时间17分~168分(36分),阻断腔静脉时间5分~114分(22分),术中心脏停搏3例,其中手术死亡1例.鱼精蛋白过敏死亡1例.282例恢复顺利,痊愈出院.结论:右进胸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且功口小,创伤轻伤口愈合好、美观、胸廓稳定等优点.有一定的外科技术难度,灌注师应根据不同病种和术者技术水平,平估体外循环时间,对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处理对策,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后并发症,为手术的成功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0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小切口右侧开胸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20例先正确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ASD)17例(继发孔缺损15例,原发孔缺损并发二尖瓣裂2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右腋征小切口13例,右前外小切口7例,经第4肋间开胸。全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缺损修补术。结果: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结论: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下  相似文献   

3.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 历史回顾 自1953年Gibbon应用体外循环技术为一房间隔缺损患者直视修补成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与之相随的心肌保护技术也不断发展。首先在手术过程中是否维持心肌供血方面经历了供血-缺血-供血的过程;其次心脏停跳也有化学-非化学-化学的反复;然后体外循环过程的全身及心肌温度也出现常温-低温-浅低温变化[1]。而在心脏静止与跳动方面,出现停跳与不停跳的研究。自1950年Bigerlow,Lindsay和Greeword把低温技术导入心脏手术,1973年Gay成功应用冷钾晶体心停跳液术中心肌保护以来,传统的低温停跳液便成了心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心肌不可避免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及低温所致全身生理紊乱,心肌保护效果欠佳,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  相似文献   

4.
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多年来尽管冷钾心脏停跳液结合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已成为大多数医疗机构常规的心肌保护方法。由于心肌不可避免缺血缺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对心脏高度增大、心功能不良和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较长者,心肌保护效果欠佳,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仍是主要死...  相似文献   

5.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右侧开胸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房间隔缺损 ( ASD) 1 7例 (继发孔缺损 1 5例 ,原发孔缺损并发二尖瓣裂 2例 ) ,室间隔缺损 ( VSD) 3例。右腋下小切口 1 3例 ,右前外小切口 7例 ,经第 4肋间开胸。全部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缺损修补术。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 ,术后无脑部并发症。结论 :小切口右侧开胸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具有美容效果好、创伤轻、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体外循环和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不适合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胸骨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行心内直视手术 2 0例。术后随访 1~ 18个月 ,心功能恢复良好 ,切口瘢痕小。认为本术式符合微创、美观的要求 ,便于掌握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心脏不停跳、常温体外循环方法实施心脏直视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方法 建立体外循环后,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停跳液,心脏在窦性心律跳动下进行手术。结果 全部患者在转流过程中氧合效果良好,各项监测值均在正常范围,能顺利脱离体循环,术后心功能恢复好,痊愈出院。结论 常温体外循环方法,不用停跳和降温,维持冠状动脉的血流和氧供,避免因心脏停跳导致心肌缺血损伤及再灌注损伤,又可避免低温对心肌的损害,减少了并发症发生,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5年8月采用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技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3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1998年 2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院采用右胸前外小切口心不停跳下心脏直视手术 18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 5例 ,女 13例。年龄 7~ 37岁。ASD10例 ,VSD 5例 ,风心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MSI) 3例 ,心胸比 0 .5 2~ 0 .80 ,心功能 级 10例 , 级 6例 , 级 2例。1.2 手术方法 :病人仰卧位 ,右胸垫高 4 5°,右上臂固定于头架上 ,取右胸前外切口第四肋间进胸 ,切口长约 8~ 12 cm。暴露心包 ,于膈神经前纵行切开心包 ,显露心脏 ,行主动脉插管 ,上下腔静脉插管 ,左心房引流管 ,建立体外循环 ,不阻断…  相似文献   

11.
施超  刘学刚  唐震  刘以尧  李小军  刘戈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41-1342,1417
目的总结右胸小切口微创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室应用右胸小切口完成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内直视手术共275例,其中175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完成,另外100例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完成。随机选择同期常规手术(胸正中切口+常规体外循环)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结果右胸小切口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停跳手术组CPB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右胸小切口组;术后监护时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胸微创小切口是一种简洁、高效、经济的微创技术,可和不停跳技术联合应用达到双微创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心脏跳动下手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方法房间隔缺损(ASD),肺动脉瓣狭窄(PS)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停跳组)和对照组(停跳组)。实验组在体外循环(CPB)浅低温(31—34℃)、心脏跳动状态下施术;对照组在冷晶体停跳、中度低温(28—30℃)CPB下手术。分别在术前、术后2、6、24h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心肌钙蛋白I(cTnI)含量;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同时观察术中CPB时间和阻断时间)。结果不停跳组CPB时间较停跳组短(P<0.01),腔静脉阻断时间长于停跳组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不停跳组术后LDH、AST活性低于停跳组,SOD活性高于停跳组,MDA、cTnI含量低于停跳组。心内操作完毕后不停跳组较停跳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小,线粒体肿胀轻。结论 心脏不停跳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肌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总结11例先心病施行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术中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鼻咽部温度维持34-37℃,均在心脏空跳的条件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用量很少,无栓塞,心律失常及脑部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3年,均能参加正常活动,无残余分流和杂音。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能避免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及再灌注损伤,使术中心肌代谢处于接近生理状态,具有较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优缺点。方法 4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20例。心跳组不阻断升主动脉,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停跳组在常规方法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停机即刻、术后 6h、12h、24h、48h分别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心肌酶(CK)、肌钙蛋白-I(cTnI)的血浆浓度并观察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多巴胺和硝普钠的用量及患者在ICU时间等。结果 停机即刻、术后 6h、12h,停跳组的CK含量较心跳组显著升高 (P<0.01);停跳组cTnI的量在停机即刻至 48h均高于心跳组;不停跳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52. 4±17. 5)min,明显低于停跳组(84. 8±16. 6)min(P 0. 01)。心跳组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但对复杂心内畸形的操纵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体温体外循环(CPB)下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和不停跳行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同种健康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I组冷晶体间断灌注组,Ⅱ组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组,Ⅲ组不停跳组。分别在PCB的不同时刻测定心肌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及静脉血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II)的含量,并切取心肌组织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I组CPB期间MDA,PRA,AⅡ逐渐升高,恢复正常灌注后升高更明显:Ⅲ组,Ⅲ组虽也有所升高,但较I组低。超微结构的改变及I组改变明显,而Ⅱ组,Ⅲ组则基本不变。结论: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和不停跳行心内直视手术可有效避免心肌的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方法1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手术治疗,对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围术期的处理,特别是术中采用心脏不停跳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全组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无空气栓塞并发症。1例室缺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其余患者均于术后2~5 d脱离呼吸机顺利恢复。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9例无分流,Pp/Ap为0.45~0.63。3例有右向左单向分流,Pp/Ap为0.76~0.82。术后3个月复查仅1例存在分流,Pp/Ap为0.74,术后6个月分流消失。12例生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心功能为Ⅰ~Ⅱ级。结论采用心脏不停跳加单向活瓣补片法拓宽了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的适应证,同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术中的心肌损伤,取得了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测定体外循环(CPB)术中、术后心肌酶的变化,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了解术后升压药及库血的用量。方法60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不停跳组(实验组)和停跳组(对照组)。两组间术前心功能等指标无显著差异。效果评价包括:心肌酶、心肌超微结构半定量分析,升压药(多巴胺)及库血用量分析。结果心肌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两组病例在术后均升高(P<0.01),停跳组比不停跳组峰值提前,且持续时间长。心肌超微结构显示停跳组比不停跳组改变明显。术后升压药用量及库血用量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CPB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在心肌保护方面优于停跳组,且库血用量、升压药用量亦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6例,其中二尖瓣替换手术7例,二尖瓣替换加室缺修补1例,室缺修补1例,室缺术后残余漏修补1例,房缺修补2例,窦瘤破裂破入右房手术修补4例,16例病人手术满意,均顺利康复,痊愈出院。并就体外循环中的技术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部小切口在胸心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行胸心外科手术的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胸手术;试验组采用胸部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除了手术时间比试验组短外,体外循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无切口感染发生,对照组有2例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1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心外科手术中,采用胸部小切口,虽手术时间延长,但具有切口小、术中流血量少、体外循环时间短、切口愈合时间快和住院时间缩短的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少,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