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移植冠心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移植冠心病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骨髓,用人骨髓间质细胞专用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扩增、标记。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使用超声筛选出合格的动物模型。然后动物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4)和培养液注射组(对照组,n=13)。在移植前后对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进行超声评价和对比,取材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移植后进行超声评价,治疗组较对照组射血分数值和缩短分数值显著改善。免疫组化显示移植细胞在宿主体内可以向肌源性细胞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心肌Ⅰ型、Ⅲ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非梗死区低于对照组。细胞治疗组梗死区间质细胞源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cl-2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患者骨髓间质细胞移植后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减轻左心室重塑。作用机制可能为新血管生成增加、细胞外基质改变、旁分泌、抗凋亡和心肌再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是临床上一种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isease,IHD)。梗死的心肌细胞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由于瘢痕组织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心脏收舒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方法 54只成模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n=18)、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n=18)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n=18).MSCs从正常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得,体外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制模前、制模1周和细胞移植后第3、7、14天检测血糖及体质量,胰腺组织行HE染色、胰岛素和BrdU免疫组织化学.多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三组各时点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404、0.578及3.670,均P>0.05).MSCs移植后第7及14天,三组间体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及4.8,均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和经心内注射MSCs组体质量较成模时增加.MSCs移植后第7天,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岛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0,P<0.05).MSCs移植后第14天,三组间胰岛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13,P<0.05).经尾静脉注射MSCs组及经心内注射MSCs组胰腺内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结论 心脏注射MSCs是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起效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于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后在体内的分布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心肌梗死后1周将标记的MSCs注射到大鼠舌下静脉内,在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取心、肝、脾、肺、肾脏器,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布。通过心脏超声复查移植后3周、6周心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MSCs 经静脉注射后各脏器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改变。移植细胞在早期主要分布在正常心肌组织内,1周后主要分布在梗死及交界区内,正常心肌组织内很少见细胞存留。细胞移植后3周、6周实验组左心室没有进一步扩大,心功能没有进一步恶化。结论 静脉注射移植MSCs后细胞可以分布到重要组织器官内,并不影响其组织结构;移植细胞有向梗死心肌组织内迁移的趋势,能明显延缓左心室重构而导致的心功能恶化。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心肌梗死治疗方法的进展,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其中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本文通过介绍BMSCs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BMSCs的促血管新生作用;BMSCs对心肌细胞保护和抗凋亡作用;改善心室重构等总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很高,目前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措施和药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微环境诱导下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而且已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将其成功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为脑出血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同种异体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心肌梗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梗死大鼠心脏局部存活、迁移、分化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明确同种异体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MI)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 3 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及MI MSCs治疗组。分离纯化雄性Wistar大鼠骨髓MSCs ,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 1~ 3h植入到雌性大鼠心脏组织 ,移植后 10周检测心功能并取心脏检测各种相关指标。结果 异体大鼠MSCs经纯化后可在梗死心脏组织定居、生存 ,并与宿主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 ,免疫组化检测胞质心肌特异蛋白染色阳性 ,与MI组比较 ,异体细胞移植组左室收缩压升高 (P <0 0 5) ,舒张末压明显降低 (P <0 0 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显著增快 (P <0 0 5) ,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数目明显增加 (P <0 0 5) ,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显示MI面积缩小 (P <0 0 5)。结论 同种异体MSCs移植治疗MI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次与多次经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单次移植MSCs)、B组(多次移植MSCs)、C组(单次移植MSCs对照)和D组(多次移植MSCs对照),每组15只。A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天、B组在心肌梗死后第1、4、7、10、13天经尾静脉移植MSCs 5×10~6个,C组和D组注射等量培养液。大鼠心肌梗死后4周测定左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后4周A组和B组大鼠梗死心肌中均可以观察到4’,6二脒基-2-苯吲哚标记阳性细胞存在。与C组和D组比较,A组和B组大鼠左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毛细血管密度增高(P<0.05)。与A组比较,B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P<0.05)。结论经静脉单次与多次移植MSC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均有效,但多次移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冠脉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MSCs移植组(n=12)和培养液对照组(n=12)。从兔股骨抽取骨髓,体外培养MSCs。通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冠脉结扎后7d,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直接经冠脉注入MSCs和培养液。于心肌梗死前、细胞移植前、细胞移植后1、2和4周对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移植后4周处死动物,进行BrdU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后2周,MSCs移植组在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直径(LVESD)方面与移植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移植4周后,LVEF、LVESD和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在MSCs移植组与移植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免疫组化检测发现,MSCs移植组BrdU染色阳性,血管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经冠脉移植的MSCs可在梗死区心肌内存活并逐渐分化成心肌样细胞,促进毛细血管生成,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干细胞移植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分离、纯化、扩增,4’,6-二脒-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入AMI大鼠体内,对照组则注射等量培养液。4周后测定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心肌梗死4周后,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冷冻切片中可以观察到DAPI标记细胞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阳性标记细胞a-Actin肌动蛋白检测阳性。干细胞移植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MSCs经静脉移植可以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能改善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经心内膜心肌注射移植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治疗心肌梗死(MI)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5只雌性健康小型猪通过股动脉入路采用冠脉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左前降支60 min建立MI模型。以超声确定MI后两周,采用心肌注射器经心内膜向心肌内注入1×108个小型猪自体红色荧光染料Dil标记的BMSCs,并观察心电图(ECG)的变化。移植BMSCs 8周后,取心肌组织行病理切片,选取含有移植细胞的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4只小型猪成功地建立MI模型(1只因术中室颤死亡)并完成经心内膜的细胞移植,注射过程可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以及短阵室速。通过心肌免疫荧光染色证实,移植的BMSCs已在宿主心肌内存活。结论: 使用心肌注射器经心内膜心肌移植自体BMSCs创伤小,方法可行,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常规药物治疗可挽救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不能从根本上恢复心肌细胞数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骨髓中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及心肌重构,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BM-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方式,移植的时机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扩增后经心内膜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开胸结扎再通形成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抽取骨髓,1.077 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扩增培养后2~3周经导管心内膜移植,移植前后心功能及血生化检查,3个月时取梗死心肌、肝、肾、脾等组织冰冻切片及HE染色,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蛋白desm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Ⅰ(cTnI)的表达.结果小型猪MSCs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每40ml骨髓液经2~3周传3代平均获得(3.81±0.09)×107个细胞,移植后6周及3个月LVEF较心梗后明显改善(P<0.05),肝肾功能、血糖、动脉血气结果正常,3个月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移植细胞,免疫组化提示desmin及cTnI表达阳性,HE染色提示肝、脾、肾等主要脏器结构正常.结论体外扩增MSCs体内移植安全,各重要脏器功能及结构正常,心内膜注射移植操作方便,移植后的MSCs体内定位明确,心功能改善,并有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应用自制心内膜注射导管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内膜注射导管应用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将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自制的心内膜注射导管梗死心肌内移植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无血清培养,移植前后、6周及3个月超声评价左心功能,3个月时取梗死周围心肌组织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蛋白(desm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自制的可调节注射导管,制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MSCs移植数量平均为(3.81±0.09)×107个;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为(69.3±2.5)%,心肌梗死后降为(34.9±0.9)%,移植后3个月升至(56.7±0.8)%,超声提示室壁运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左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改善更明显(均为P<0.01),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API标记胞核为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免疫组化提示结蛋白及cTnI表达阳性。结论实验用注射导管可以完成细胞的心内膜移植,移植的MSCs体内定位明确,移植后心功能改善,并有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经心外膜、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为临床选择移植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体外获取、培养大鼠骨髓MSCs。建立AMI模型,分别经心外膜、静脉移植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MSCs。移植3周后超声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右颈总动脉插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组化分析心肌内MSCs。结果:静脉移植组、心外膜移植组LVEF、FS较对照组均升高(P<0.05),心外膜移植组比静脉移植组升高更明显(P<0.05)。静脉移植组、心外膜移植组左心室收缩压、压力变化上升及下降速率最大值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压降低,心外膜移植组的变化比静脉移植组更明显(P<0.05)。心外膜移植组梗死心肌内BrdU阳性的MSCs数多于静脉移植组。结论:经心外膜移植MSCs治疗AMI的效果优于静脉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