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E .Coli,EHEC)因其引起出血性肠炎 (hemorrhagiccolitis,HC)而得名 ,O1 5 7∶H7是最主要的血清型之一 ,其它血清型还包括O2 6∶H1 1、O1 1 1∶H8等十余种。O1 5 7∶H7是目前与HC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有关的主要病原菌。该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1] 。 1 982年首次在美国爆发HC中分离出病原菌以来 ,在发达国家已发生多次流行 ,主要分布在北欧、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 ,年发生人数为 8/1…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叠氮溴化乙锭 (ethidium monoazide bromide,EMA)与PCR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有效、快速检测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方法 以rfbE为PCR检测靶基因,O157∶H7培养物经EMA处理后制备模板进行PCR检测,并对EMA使用浓度、作用时间等进行优化。结果 不抑制O157∶H7活菌PCR扩增的最大EMA浓度为10 μg/mL;抑制2×107 CFU/mL死菌PCR反应的最小EMA浓度为0.5 μg/mL;该法对O157∶H7检测的灵敏度为2×104 CFU/mL,结果显示能检出混合体系中含有的1%的活菌。结论 EMA-PCR技术能有效检测活的O157∶H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用RAPD技术分析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RAPD技术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多态性并对其分型.方法用两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3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3株其它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得到指纹图.结果共得到12个不同的DNA指纹图谱,经统计软件SPSS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分类树状图.结论 RAPD技术方法简便、快速、分辨力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芜湖县动物宿主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芜湖县境内家畜粪便、水样以及各类养殖场饲料等标本821份,以免疫磁珠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EHEC O157:H7.结果 821份标本检出1株EHEC O157:H7,检出率为0.12%.结论 芜湖县部分动物携带EHEC O157:H7.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了解芜湖县动物宿主携带肠出血性大肠杆菌P157:H7的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芜湖县境内家畜粪便、水样以及各类养殖场饲料等标本821份,以免疫磁珠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EHEC0157:H7。结果821份标本检出1株EHEC O157:H7,检出率为0.12%。结论芜湖县部分动物携带EHEC O157:H7。  相似文献   

7.
WHO不久前指出在过去的 2 0年里 ,世界上出现了大约 30种新的传染病 ,1982年美国首次报告的O15 7:H7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coliO15 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即是其中之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hemorr hagicE .Coli,EHEC)是大肠埃希氏菌众多血清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组 ,其中目前公认的能引起人血性腹泻的血清型有O15 7:H7、O2 6 :H11、O111:H8等 ,而O15 7:H7则是其主要的血清型[1] 。近年来 ,EHEC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卫生问题。由O15 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在发…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是 1885年由德国科学家埃希发现的 ,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的一种很常见的杆状细菌。直到1945年Bray从小儿腹泻粪标本中分离到大肠埃希菌 ,并发现这些细菌能使家兔发病时 ,人们才知道原来有一部分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的。 1982年在美国俄勒冈州和密执安州首次报道了两起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 orrhagicEscherichia .Coli,EHEC)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爆发流行 ,此后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发生流行或爆发流行。 1996年 5~ 8月 ,在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地相继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AH07株志贺样毒素2B(Stx2B)亚单位基因,应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重组蛋白质。方法:根据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引物,采用PCR法克隆EHEC AH07株Stx2B的编码基因stx2b,靶基因经TA克隆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阳性重组子转化表达宿主菌E.coli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应用SDS-PAGE和Western-blot(WB)分析重组蛋白生物活性。结果:PCR扩增stx2b基因约220 bp,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tx2b,并在原核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目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500,约占蛋白质总量的40%;WB显示目的蛋白质可与特异性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EHEC O157∶H7stx2b基因,在原核系统获得目的蛋白质的高效表达,为O157∶H7感染机制及疾病诊断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海口市在腹泻病人监测发现的1例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O157:H7感染性腹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在常规监测中发现的1例腹泻病人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肛拭子标本实验室检测结果为O157:H7大肠杆菌阳性,并参考海南省肠道传染病监测资料和疫情信息,认定该病例系海南首例报告O157感染性腹泻病例。疫情得到有效处理,病人痊愈,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海南省存在有O157疫情的威胁,今后应加强该病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免疫微珠的微流控芯片识别捕获EHEC O157:H7的效率.方法 采用化学共价连接的方法将抗EHEC O157:H7抗体固定于粒径为50 μm的玻璃微珠上,再将微珠填充于PDMS/玻璃复合芯片中,建立由流体控制、免疫反应构成的细菌分选芯片;通过对进样流速、冲洗流速及冲洗时间的优化,在降低芯片对细菌的非特异性吸附的同时,增加芯片的特异性捕获效率.结果 在10μl/min和5 min的最佳冲洗流速和冲洗时间下,该芯片在10 min内可完成对EHEC O157:H7的捕获,捕获效率达到40.00%~63.96%,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 EHEC O157:H7识别芯片具有较高的捕获效率.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建湖地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建湖地区腹泻患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情况,家禽、家畜O157∶H7带菌情况,水源水中O157∶H7污染情况. 方法 在2008年5月-9月采集腹泻患者和家禽、家畜的粪便以及水源水、肉制品、苍蝇等标本计836份,应用免疫磁珠浓集、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分离、生化和血清学反应进行鉴定.结果 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阳性标本17份,其中腹泻患者阳性率为1.15%,4种动物粪便、肉制品均检出阳性标本,但水、苍蝇标本中均未检出阳性.菌株对青霉素耐药性最高,达100%,对其他受试抗生素均敏感.结论 该地区腹泻患者和家禽、家畜中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且具潜在的流行性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和掌握O157:H7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便选择防治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药物,方法 按照NCCLS药敏试验法,选用MH平板,参照改良K-B法药敏试验判断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结果 对选择的29种药物,其中21种为敏感,4种为耐药。结论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5.
16.
17.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流行特征和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O157:H7)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菌。1982年首次在美国引起出血性肠炎暴发,其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发生了O157:H7感染的疫情,特别是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O157:H7暴发,9000多名儿童感染,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O157:H7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986年我国首次在江苏省徐州地区从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O157:H7,到1998年之前我国已经在14个省市分离到该菌,  相似文献   

18.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体外抑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临床常用抗生素和生活中常用植物果蔬类对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_(157):H_7的体外抑杀作用,研究发现蒜头液汁具有极强的抑杀效果。药物敏感试验表明,O_(157):H_7大肠杆菌对新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以下简称 O157:H7)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菌。1982年首次在美国引起出血性肠炎暴发,其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发生了O157:H7感染的疫情.特别是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 O157:H7暴发,9000多名儿童感染,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O157:H7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986年我国首次在江苏省徐州地区从腹泻病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 O157:H7,到1998年之前我国已经在14个省市分离到该菌,并在8个省市发现了由该病原体引起的腹泻病人,但未出现过暴发。1999年在江苏淮北部分地区及邻近的安徽部分地区突然  相似文献   

20.
用RAPD技术分析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RAPD技术分析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DNA多态性并对其分型。方法 用两条10bp的随机引物对3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和3株其它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得到指纹图。结果 共得到12个不同的DNA指纹图谱,经统计软件SPSS系统聚类分析得到两个不同的分类树状图。结论 RAPD技术方法简便、快速、分辨力高,在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