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华  鲁国  邓立霞 《山东医药》2007,47(19):124-125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他汀组)进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二级预防,结果显示他汀组再发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分别为6.52%、2.17%、10.8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的24.44%、17.78%、46.67%(P均〈0.05),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认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复发率,降低1 a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他汀组2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223例给予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治疗。随访12个月,他汀组再发暂时性局部脑缺血发作(TIA)、非致死性脑梗死、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伴糖尿病、颈动脉斑块形成、高脂血症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血管事件的复发率明显降低,与主要终点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进行研究。方法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脑卒中复发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效果更明显;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恶心、腹胀、腹痛及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对伴有脑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短期二级预防有较好效果,且无明显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试验组患者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TC、TG、LD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CR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次)能更有效地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代谢,降低血清CRP及Hcy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入住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观察组6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连续给药6个月。动物试验:将左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阿伐他汀组与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每组20只。对照组20只,仅接受假手术。结果临床试验:两个组别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个组别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IHSS显著降低(P<0.05)。治疗6个月内,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6例,病死2例;观察组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例,病死1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动物试验: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脑梗死面积显著增高(P<0.05),阿司匹林组、阿伐他汀组和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均可降低MCAO大鼠脑内GAP43、VEGF表达和脑梗死面积(P<0.05);阿伐他汀组与阿司匹林组GAP43、VEGF表达和脑梗死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与阿司匹林组和阿伐他汀组比较,阿司匹林联合阿伐他汀组可显著降低MCAO大鼠脑内GAP43和VEGF表达与MACO大鼠脑内梗死面积(P<0.01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良好,可能与降低患者脑内GAP43与VEGF表达、增强脑皮质功能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孙志国 《山东医药》2011,51(3):82-8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肠溶阿司匹林片口服,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疗程均为28d。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脂水平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O.05或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好、安全性高,且可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如下治疗方案:常规治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标准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及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和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d).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6月、12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程度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6月后2组颈动脉斑块大小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组稳定性斑块数目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月后2组斑块大小、稳定性斑块数目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通过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抑制血小板活化,缩小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时间服用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2年跟踪观察.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加他汀类口服,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结果 治疗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1例,根据患者家属意愿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C反应蛋白(CRP)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MCAS)发展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HDL、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低于对照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MCAS发展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安全性前提下,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减轻炎性反应,最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绵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匹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每组70例。匹伐他汀组患者给予匹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LDL-C及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内动脉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周,匹伐他汀组患者尿蛋白阳性率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血肌酐、尿素氮、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肌酸激酶低于阿托伐他汀组,血小板计数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相当,但匹伐他汀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1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94例,应用阿托伐他汀(每晚20 mg)和拜阿司匹林(每晚100 mg),对照组84例,仅予拜阿司匹林(100mg/d),随访2年.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12、18及24月检测血脂、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下肢动脉斑块积分.结果 干预组平均下肢动脉IMT和下肢动脉斑块积分,干预前分别为(1.21±0.17)mm和(3.7±2.3).干预后分别为(0.88±0.14)mm和(2.7±1.1),干预前后差异显著(均P<0.01).随访结束时,干预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联合应用他汀类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延缓和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糖、血脂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6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用药,对比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血糖、血脂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但是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具有推广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羊藿三七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10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羊藿三七胶囊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藿三七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病人血液流变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TIA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及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TIA复发及脑梗死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及外周血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T、APTT长于对照组,FIB、外周血PL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TIA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1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试验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级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DL-C、LDL-C、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LDL-C、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DBP、S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01,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级优于对照组(u=4.532,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4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优于2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脂代谢,降低患者血压,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发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用药后第1、2、3个月治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9.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且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100mg/d、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d、曲美他嗪20mg/d联合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冠状动脉TIMI血流改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长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内径(LAD)、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62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基础上,随机加用阿司匹林或阿托伐他汀,分为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治疗前后LAD、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观察阿托伐他汀对LAD及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组治疗后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LAD、CRP、LDL-C、DD、FIB、ESR及Hct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组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优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阿托伐他汀在降低LAD、CRP及LDL-C方面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在降低DD、FIB、ESR及Hct方面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LAD、CRP水平,改善血栓形成前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能量消耗及左心室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0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能量消耗及左心室功能变化、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缩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心搏量增加,静脉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降低,心肌能量消耗降低,且两组上述指标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肉疼痛、肌炎、胃肠道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及心功能恶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mg的阿托伐他汀相比于10mg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能量消耗与左心室功能,未增加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