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验性大鼠癫痫模型异常脑电波及及物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局灶性及全身性青霉G钠诱发大鼠癫痫模型异常脑电波及其物理参量特征性改变特点。采用170U青霉素G钠置于大鼠硬脑膜外表面诱发癫痫发放是制成局灶性癫痫模型,腹腔注射1,200,000U青霉素诱发大鼠急性全身癫痫模型。癫痫放电的型式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高幅失律等,施加处理因素后可以经起癫痫放电频率、振幅、左右对称性、正、负波相们比例以及癫痫放电型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施加青霉素于动物大脑皮层的表面可以人为地形成癫痫病灶,诱发痫样放电。这种痫样放电与临床脑电图所记录到的棘波在波形上十分相似,因此多年来一直以此作为实验癫痫模型研究痫波的产生机制。当皮层表面出现青霉素棘波时,用微电极在皮层神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促进我国颅内脑电图事业的发展。方法:对11例癫痫病人实行IEEG和EEG、BEAM的对照研究。结果:11例癫痫病人均出现棘、尖波等痫性放电,但IEEG定位比EEG和BEAM更精确。讨论:癫痫源灶的波形特征为棘(尖)波,而原发性棘波具有波形尖锐、周期短、波幅高、常为负相棘波、出现时间最早、范围较局限、突出背景活动和背景活动异常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1992~1994年22名继发性癫痫患者的皮层电图(ECoG)与普通脑电图(EEG)的关系,结合CT及病理所见作了对比。本组3种类型癫痫患者的皮层痫灶主要集中在额中、颞中、前颞,三者占总数的85%。ECoG上相邻3个电极出现棘波发作者,在EEG上可出现相应的棘、尖波灶,反之则不然。EEG多形性δ波灶提示患者脑器质性病变,应进一步作影象检查。ECoG可在病灶周围找到皮层棘波灶。  相似文献   

5.
81例癫痫的临床及脑电地形图(BEAM)结果显示:继发性全身性发作,BEAM显示较高的异常检测率和定位率,病变部位δ、θ频率的能量值增高,α频率显示低能量功率值。原发性癫痫发作的间歇期,棘、尖波与背景脑电活动相比,发放能量较弱,背景活动能量掩盖了真实性棘、尖波能量,计算机很难准确作出异常放电的定位诊断。故4例常规EEG背景中显示棘、尖波发放,而BEAM未能显示棘、尖波地形图.癫痫小发作,BEAM不能反映特异性异常脑波的棘波成份,仅能反映与棘波共同发放的慢波频率范围的能量值。  相似文献   

6.
癫痫波(尖波、棘波、棘慢综合波等)是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临床许多主诉有抽搐等发作性症状的病人,多次常规脑电图检查均未查到痫性波形,使其难于得到正确的诊治。剥夺睡眠可以有效地诱发痫性放电,睡眠时易出现异常波形。本组采用剥夺睡眠——睡眠联合法检查53例常规脑电图检查阴性,但临床诊断为癫痫或可疑癫痫的病人,阳性率达77%。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56例癫痫患者常规脑电图(REEG)与24h脑电图(AEEG)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REEG的阳性率为30%,而AEEG的阳性率为86%;②不同类型癫痫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大脑活动的规律和特点,REEG无1例记录到癫痫发作,而AEEG有27例(48%)记录到癫痫发作全过程的大脑电活动变化。结论发作期的EEG对确定癫痫类型有重要意义,全身性癫痫在发作的同时发作波在两侧半球同时出现,而部分性发作患者在临床发作的同时EEG常局限在某一脑叶有单个棘波发放,此棘波处是癫痫的病灶的部位,这种局限棘波可扩散至全脑而临床出现全身阵挛发作,此类患者为部分性癫痫并非全身性癫痫。  相似文献   

9.
伴有脑电图枕慢波的儿童良性癫痫10例报告王翠欣伴有中央—颞区脑电图棘波灶的小儿良性癫痫(BECCT),是儿童期颇为常见的癫痫,临床上多为部分型发作,脑电图表现为中央—颞区为主的局灶性痫样放电。我院发现10例脑电图中央—颞局灶性放电与双侧枕区爆发性3~...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在脑肿瘤继发癫痫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患者行头皮常规脑电图(REEG)检查,在手术过程中应用皮层脑电图(ECoG)先确定癫痫灶的汜.44-围,切除原发肿瘤病灶后再行皮层脑电描记,并与切除前进行比较,对仍有癫痫样波的皮层行双极电灼,尽量电灼至癫痫波消失。结果:13例患者术前ECoG均异常,均可见较多尖、棘波,尖慢波,切除病灶后2例尖、棘波明显减少,11例病灶周围仍有较多棘波,行双极电灼后9例棘波消失,2例偶见单个尖波。结论:在脑肿瘤继发癫痫患者手术中应用ECoG对准确探查癫痫灶的部位及范围,指导手术切除范围,减少术后癫痈发作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霉素致癎动物模型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霉素致癫癎大鼠样发作的特点以及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在立体定向指导下,将脑电图(EEG)记录电极植入24只Wistar大鼠海马、颞叶和额叶皮质中。手术后1周在大鼠清醒状态下,青霉素300万单位/kg(致组)或等容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后连续描记EEG 120 min,观察大鼠行为表现及海马和大脑皮层EEG变化特点。结果:①青霉素致组大鼠样发作程度均达到Ⅳ-Ⅴ级;②同时在海马和皮层记录到各种形式的癎样放电波,如棘波、棘慢综合波、尖波、尖慢综合波、或阵发性节律等;③大多以同步放电起始,个别以海马或皮层先出现样放电,然后同步化。结论:①青霉素致惊厥大鼠的癎样发作基本上是全面性的,②其EEG主要是大脑皮质、海马同步放电开始。  相似文献   

12.
<正> 目的:探讨癫痫与脑电活动的关系.方法:脑电图检查采用日本光电7209型脑电图仪记录,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银盘电极,常规作单、双极导联描记.每个病人都作3分钟过度换气及睁闭眼诱发,有时加用剥夺睡眠诱发或蝶骨电极描记.脑电图诊断标准参考冯应琨专著标准作出.结果:1121例癫痫患者中,正常脑电图192例,占17.48%;轻度异常745例,占66.46%;中度异常171例,占15.25%;高度异常9例,占0.8%,总异常率82.52%.结论:本组病人脑电图的改变是以局灶性阵发性慢波为主要特征,癫痫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及尖慢综合波仅在部分病例中出现.脑电图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描记时间,与癫痫末次发作时间的距离,发作频度及发作类型有关.如果发作次数越多,病情越严重,脑电图出现的异常率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弱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正常及痫样放电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放电及场电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5只(150~250g), SPF级。分对照组45只和青霉素致规则痫样放电组10只。第一组分离其颈部左侧迷走神经,结扎外周端,弱电(10Hz,0.5ms,1.5~5.0V,15~20个/串)刺激迷走神经,每5min刺激1次,共20次。记录右侧海马CA1细胞放电及双侧海马CA1场电。第二组是在第一组的方法中用浸有青霉素钠溶液的明胶海绵(400u~600u∕mm3)置于左侧皮层诱发痫样放电,待稳定30min后进行实验。结果 第一组大鼠双侧场电出现3~6.5Hz 的周期性theta电振荡(38/45,84.4%),伴有theta-on (n=30) 和theta-off(n=5)两种形式细胞放电。第二组大鼠痫样放电尖波电压幅度降低,尖波间隔延长(n=10)。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出现theta振荡,伴细胞紧张性放电(n=10)。细胞放电的动作电位个数与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呈正相关(p<0.001 ),与痫样放电尖波电压降无相关性。结论 海马theta振荡可能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海马 theta-on细胞可能参与抑制癫痫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EEG具有14和6Hz正相棘波的儿童进行病因学和EEG的分析,以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视录相EEG对2~14岁各种症状儿童进行自然睡眠监测,分析正相棘波的出现率及相关因素。结果:262例各种症状的患儿中有32例出现这种正相棘波,出现率为12%。癫痫组、植物神经症状组和精神行为症状组儿童正相棘波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别。对出现这种正相棘波的EEG分析表明,伴随其他非特异性异常脑电现象者正相棘波出现率明显高于具有正常EEG或癫痫样放电EEG者(P<0.05)。结论:这种正相棘波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异常脑电现象,无病因学方面的意义,和癫痫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痫样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痫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痫样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痫样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马θ振荡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弱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正常及痫样放电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放电及场电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5只(150~250 g),SPF级.分对照组45只和青霉素致规则痫样放电组10只.第1组分离其颈部左侧迷走神经,结扎外周端,弱电(10 Hz,0.5 ms,1.5-5.0 V,15-20个/串)刺激迷走神经,每5 min刺激1次,共20次.记录右侧海马CA1细胞放电及双侧海马CA1场电.第2组是在第1组的方法 中用浸有青霉素钠溶液的明胶海绵(400-600 u/mm3)置于左侧皮层诱发痫样放电,待稳定30 min后进行实验.结果 第1组大鼠双侧场电出现3~6.5 Hz的周期性theta电振荡(38/45,84.4%),伴有theta-on(n=30)和theta-off(n=5)两种形式细胞放电.第2组大鼠痫样放电尖波电压幅度降低,尖波间隔延长(n=10).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出现theta振荡,伴细胞紧张性放电(n=10).细胞放电的动作电位个数与痫样放电尖波间隔旱正相关(P<0.001),与痫样放电尖波电压降无相关性.结论 海马theta振荡可能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海马theta-on细胞可能参与抑制癫痫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7.
报道100例新生儿惊厥的常规脑电图,异常率为28%。异常者多数表现为不规则尖波、棘波、尖慢波及单节律性放电,少数为低电位异常、平坦波异常。新生儿惊厥脑电图表现与病因密切相关,以癫痫、颅内出血等肯定的脑器质性病变异常率高,其它则较低,脑电图动态观察发现,其结果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儿童良性癫痫脑电图与临床追踪报告霍彦芬1孙正纤2李启芦11北京军区252中心医院(河北保定,071000)2保定市儿童医院儿童期良性中央—颞区棘波灶性癫痫(EBCCT)已正式列为原发性部分性癫痫中的一个独立类型,脑电图上多为一侧中央区域局限性痫性放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期良性癫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的相对改变。方法:对46例临床及脑电图表现符合儿童期良性局灶性癫的患儿,在同一时间进行了常规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电图在中央-颞区有阵发性尖波者,临床发作为单侧面颊部抽动,脑电地形图显示放电多在中央区形成最高电位,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附近传播,不波及其他区域;而脑电图表现为额-中央-颞区频发尖波者,临床发作常常为全身性、运动性发作或发作始于双上肢,脑电地形图则显示放电于前额区形成最高电位,并以此为中心向中央区、前颞区及顶区传播。结论: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的这种相对改变将有助于典型儿童期良性癫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