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有关因素对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开封市57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在性别上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在年级纬度上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中,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等因子有显著差异。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越积极,中学生越倾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人格偏离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目的 :探讨北京城区中学生人格偏离的阳性率和分布状况 ,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一般资料问卷” ,以现况研究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海淀区四所重点和非重点中学的学生共 114 8名。结果 :“人格诊断问卷”量表总均分为 2 3 94,轻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14 3 % ,重度人格偏离阳性率为 3 7%。相关分析显示人格偏离得分与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因子呈正相关 ,而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多重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拒绝、过度保护、教育程度及单亲家庭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人格偏离的发生。结论 :中学生人格偏离是值得重视的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 ,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均是人格障碍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5,自引:13,他引:165  
本文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79名高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艾森克人格问卷所测查的人格维度神经质(N)、精神质(P)得分分别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过度干涉与保护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提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职大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311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处理和相关分析。结果①父母养育方式如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和精神质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严厉惩罚与精神质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正相关;②人际信任与神经质(r=0.190,P0.01)、精神质(r=0.150,P0.01)呈正相关;③父母养育方式以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t=3.405,P0.01)、神经质(t=1.985,P0.05)为中介间接影响人际信任。结论高职生父母养育方式对其人格特质有显著影响,高职生人格特质是影响其人际信任的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神经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400例大学生神经症患者和500名正常大学生的EMBU问卷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神经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趋向拒绝型、偏爱型、过度保护型;母亲教育水平较低、受试者教育水平较高、有家庭不幸事件者,则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性较大;父母地位提高或受到嘉奖者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性较小。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神经症组的父母养育方式受父母职业和教育水平、受试者年龄、教育水平、民族及家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结论:父母养育方式不当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与神经征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高一学生人格偏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和学校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人格偏离形成的影响。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PDQ-4、EMBU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北京市9574名高中一年级学生。对PDQ-4总分阳性和阴性者,进行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人格偏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型养育方式、乡村地区和父母关系不和睦是人格偏离的危险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是人格偏离的保护因素。结论:青少年人格发育与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和学校环境关系密切,应该提倡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广泛筛选人格障碍在青春期的生物遗传学和社会心理学可疑危险因素,建立人格障碍的遗传和环境病因假设。方法:按照ICD-10和DSM-IV的标准,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四版、国际人格障碍检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一般情况问卷,抽取北京市10003名高一学生及其父母,分别在高一和高三时调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资料。结果:高一学生资料筛选出总体人格偏离的危险因素有父母关系不良、学校所在区县、父母的过度保护型、偏爱型、否认拒绝型和非情感温暖型养育方式、与父母同住年限短和男性。高一各组人格偏离和高三学生的分析结果类似。总体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有父母关系不良、父母的否认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经计算总体人格障碍的父亲和母亲遗传度分别为0.84和0.85,各组人格障碍的遗传度多数大于0.6。结论:对于人格障碍的发生,广义遗传因素的作用约占85%;人格障碍的家庭环境危险因素是父母关系不良和否认拒绝型及过度保护型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少年体像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BDDS)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淮南市176名高中生进行测评。结果:①青少年体像障碍量表总分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r=-0.392,P0.05),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呈正相关(r=0.504,0.469,0.613;P0.05);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负相关(r=-0.399,P0.05),与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呈正相关(r=0.54,0.573,0.563,P0.05);②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偏爱被试因子、拒绝否认因子,与母亲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对体像障碍有预测作用(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274,0.321,0.817,0.705,1.215;P0.05)。结论:父母越倾向于采取积极养育方式,体像障碍量表得分越低;父母越倾向于采取消极养育方式,体像障碍量表得分越高。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青少年体像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上海市两所中学26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和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等因子呈显著相关;②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等因子以及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呈显著性别差异;父母养育方式中的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等因子呈显著年级差异;③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一些因子的相关受性别差异的影响。结论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onners教师用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测查56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分析各种行为问题与不同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呈现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干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状况与父母养育方式、人格的关系。方法对240名大学新生施测交往焦虑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巷。结果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与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EPQ中内外向呈负相关.与父母亲的拒绝和否认、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人格中的精神质呈正相关;且父亲的拒绝和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及EPQ中的神经质和内外向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08和0.19。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和人格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社交焦虑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26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自尊在性别、独生与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在学生性别、独生与否上有显著差异;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高于低分组,而父母拒绝否认高分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组;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尊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关系以及移情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武汉市773名初、高中生为被试填写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基本移情量表和网络欺负量表,并用SPSS和AMOS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和青少年网络欺负显著相关,父母拒绝、父母过度保护与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r=0.180,0.155;P0.001),父母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显著负相关(r=-0.136,P0.001);(2)父母拒绝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欺负(ab=0.01);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对网络欺负具有直接预测作用(c’=-0.02,P0.001),还通过认知移情间接预测网络欺负(ab=-0.01);父母过度保护只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c’=0.05,P0.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欺负有显著预测作用,认知移情在父母拒绝、情感温暖与网络欺负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3,自引:5,他引:58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的关系。方法:使用“人格诊断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筛查北京市某重点大学一年级学生共2205人,采用IPDE按ICD-10诊断系统确诊55名人格障碍病例。结果:母亲的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偏爱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父母;你母之间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高度相关关系;人格障碍组的父母偏爱,拒绝,过度保护等各因子分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分值人格障碍组低于正常组。结论:不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是人格障碍形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及父母养育模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筛查行为问题儿童,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幼年版)(EPQ-Junior)及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评估56例行为问题儿童(研究组)及56例正常儿童(对照组)的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结果:(1)研究组的内-外向(E)维度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N)维度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6,P0.05;t=4.020,P0.01);(2)EMBU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两个因子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5;t=-4.607,P0.01),父亲惩罚、严厉与父亲过分干涉两项因子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307,P0.01;t=2.168,P0.05);(3)研究组内-外向(E)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07,0.299;P0.05),情绪稳定性(N)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r=-0.292,-0.264;P0.05),与母亲过度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61,0.359,P0.01;r=0.300,P0.05)结论:行为问题学龄儿童的人格特征、父母养育模式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其人格特征与父母不良养育模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完美主义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 对100名工科大学生的完美主义心理5个维度和父母养育方式11个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 发现学生完美主义的适应性雏度,即“条理组织度”与父、母的“温暖理解”这个因素呈正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过保护”、“过干涉”、“拒绝否认”等因素呈负相关。而完美主义的4个非适应性雏度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素有关。结论 说明不良的教养方式不利于个体在完美主义的适应性方面的发展,但并不必然强化完美主义的非适应性方面。  相似文献   

17.
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成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及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性。方法:对139名成年男性罪犯进行EPQ人格问卷,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试。结果:罪犯E、N、P分高于常模,L分低于常模,暴力型犯罪E分高于财产型犯罪。幼时家庭不完整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分比幼时家庭完整者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与E因子显著相关;“母子过分干涉、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N因子显著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与P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罪犯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医务人员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有针对性的对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成人型)对东莞市厚街镇644名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医务人员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中国常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Q评分P、E、N及L分与中国常模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PQ量表的N分和P分与SCL-90各因子分存在正相关关系;有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者的N分和P分均较高:不同个性类型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率从高到低顺次的个性类型为内向不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外向稳定型和内向稳定型。结论医护人员心理卫生水平总体较好,其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具有神经质倾向、精神质倾向、性格内向的个性特征者容易出现不良心理体验.应重视和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动机量表(AMS)、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河北省两所初级中学316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追求成功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52,P0.01);回避失败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54,P0.01);合成动机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85,P0.01);2父母的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与追求成功呈正相关(r=0.371,0.269,0.153,P0.01),母亲的严厉惩罚与追求成功呈负相关(r=-0.123,P0.05);父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与避免失败呈正相关(r=0.166,0.163,0.125,0.112,P0.01或P0.05);父母温暖与合成动机呈正相关(r=0.275,0.195,P0.01),父母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合成动机呈负相关(r=0.-0.190,-0.202,-0.175,-0.160,P0.01)。父母温暖与自尊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315,-0.286,P0.01),父母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自尊量表得分呈正相关(r=0.223,0.248,0.148,0.165,P0.01);3父亲温暖、自尊、父亲过分干涉对追求成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母亲严厉惩罚对回避失败动机有明显的预测作用(P0.01);自尊、父亲温暖、母亲严厉惩罚对合成动机有明显地预测作用(P0.01)。结论自尊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成就动机间起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外向人格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强迫性倾向的影响。方法根据方便取样的原则,在武汉市3所大学抽取在校大学生276名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强迫倾向与外向人格(r=-0.231,P<0.0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r=-0.147,P<0.05)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r=-0.135,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r=0.19,P<0.01)、父亲拒绝否认(r=0.14,P<0.05)、父亲过度保护(r=0.192,P<0.01)、母亲惩罚严厉(r=0.162,P<0.01)、母亲拒绝否认(r=0.184,P<0.01)、母亲过分干涉、保护(r=0.191,P<0.01)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外向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强迫倾向影响时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人格与各种教养方式交互项回归系数对应的P都大于0.05)。结论外向人格及父母教养方式是大学生强迫倾向的2个重要影响因素,但这2个因素是相对独立地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