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完备的治疗理论和治则。《内经》的治则治法可以概括为:早期治疗,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两者相互关系和具体运用;调整阴阳,掌握阴阳相互关系和作用,损之有余,补之不足;因势利导,病位不同立法各异;三因制宜,根据天时、地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内经》的治则治法可分为内治、外治和内外合治三种。《内经》的治则治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内经》的治疗思想和精髓。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完备的治疗理论和治则。《内经》的治则治法可以概括为:早期治疗,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两者相互关系和具体运用;调整阴阳,掌握阴阳相互关系和作用,损之有余,补之不足;因势利导,病位不同立法各异;三因制宜,根据天时、地域、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内经》的治则治法可分为内治、外治和内外合治三种。《内经》的治则治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内经》的治疗思想和精髓。  相似文献   

3.
《内经》是辨证论治之鼻祖。《内经》确定辨证论治的理论原则:“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内经》建立了辨证方法的基本模型,以咳嗽为例析脏腑辨证施治;病因辨证,惯称辨证求因,在诊断学中多不论述,《内经》中虽无专论,其实际内容为病因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热论》、《灵枢·经脉》篇又是六经和经络辨证的核心。《内经》关于辨证论治的思想异常丰富,不止一次的提出“同病异治”;特别强调“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要求做到“求其属”和“适事为故”等治疗原则、法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同证异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两个法则,而同证异治的提法却很少见,在古籍当中也未见明确记载,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临床的角度,同证异治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应是中医治疗的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最大特色,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又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关于“同病异治”这个课题,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素问·五常政大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此段经文明确地指出,同是一种外感病,由于患者所处的地理环  相似文献   

6.
《内经》治则思想中关于医疗气象学内容有三方面:其一、治则应用的气象学规律及特点。《内经》认为不同气象学条件下标本先后、补虚泻实、调治气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则之应用有所不同。如《师传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治与反治法”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关于“正治与反治”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何谓逆从:歧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医圣仲景对《内经》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伤寒杂病论》中对正、反治法运用颇为纯熟,对后世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本文就个人学习《伤寒杂病论》的  相似文献   

10.
同病异治,乃中医治疗法则之一,它与同病同治的常法相对说来是一种变法。同病同治是建立在病同,证同,个体差异不大,病机一致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种相同的治疗方法;而同病异治则是建立在同病异证,或同病同证而异质(个体差异),或病机截然相反的基础上采取的另一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既然是同病,那么,其在症状的表现上就必然有其相似或相同的地方,然而,由于异证或异质或病机的不同,故虽为同病,也就只能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疾病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内经》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等基本法则阐述了《内经》养生的精髓与实质,突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性。今人只要遵循《内经》的养生法则,持之以恒的自我保健,就能长寿百岁。  相似文献   

12.
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将病位和病性相结合提出"肺痿"一词。肺痿是以咳吐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肺系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都会表现为肺痿。笔者通过研读《内经》和《金匮要略》中与肺和痿相关的论述,发现《内经》所论"痿"与仲景所述"肺痿"有相似之处。《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仲景在治疗肺痿时也非常注重顾护脾胃之气。后世医家对肺痿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故笔者试从"治痿独取阳明"来论治肺痿,希望能对中医治疗肺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撰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医学著作,每篇篇名均冠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先辨病后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灵活运用了"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治疗法则,为后世医家诊疗疾病的典范。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通过分析发热的病因和临床所见的症状,提出十种治疗法则及相应的方药,体现了中国同病异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法则,在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对疾病的本质作出认识和判断,从而得出“证”的概念。证是机体的“功能态”,全身性病理改变的综合表现。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它的核心是辨证法思维、辨证地对待病证、症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对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应着眼于病位的认识,异不在于病的异同,因辨证结论已包函着病机和属性。1论治与施治的认识辨证论治既是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病因、病机的性质和诊疗过程的两个相互…  相似文献   

16.
能,通态;病能,即指病态。病能,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但《素问》另有《病能篇》。李士材选辑《内经知要》(以下简称《知要》)也采用病能作为篇名。病能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呢?《素问·病能篇》列举了几种病症,由病能推论到病因、治疗并提出“同病异治”的问题,内容比较简单。李氏所辑,包括内、外科一般病症,证侯分类,各种病因、病机及病的传变等,内容比较广泛具体。古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认识病症,只能靠直观觉察到的形体上的病理变态,根据病态认识各种病症.并以病因、病机等方面加以解释,这就是病能所包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概括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一,《内经》在对这一规律加以运用时,除了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疾病存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规律,要防止疾病向对立面转化以外,还试着从“反用其理”的角度对该命题进行了运用,即利用事物由极转化的规律,顺从疾病发展趋势而用药,促使疾病状态由“极”而回复到初始的健康状态,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反治之法的提出。本文大胆地对反治之法从反常规治法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理论基础、临床运用以及西方的顺势疗法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试图说明《内经》在“反者道之动”思路下顺病而治的反常治法与在“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思路下的正常治法共同组成相对完善的法则治法体系,“反治”对并非完美无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对《内经》这一宝贵遗产不应废弃。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医治疗疾病,主要抓住疾病所引起的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理以及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征”,因而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反之,不同疾病,由于病因、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因而又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实事求是的治疗方法,疗效是很好的,是符合辩证思维方法的,可以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辩证学的精髓。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是建立在解决矛盾的普遍性和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其中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常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内经》中怒之为病所致的多种病证进行了梳理,并对历代医家针对怒致病证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在辨脏腑论治方面,提出“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从心脾论治”为辅,同时应兼顾肺肾,并在怒之为病的不同阶段,根据虚实不同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