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
n=23)、非血栓组(
n=112)。...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并发症小等优点,可以为肿瘤病人提供一条无痛、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占第3位,占所有感染的19%[1]。我科自2008年开展PICC以来,已置管354例,随着置管例数的增多,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日益突出,我室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00例发生CRBSI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评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关联强度,为临床预防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截至时间到2018年12月31日关于新生儿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运用RevMan 5.2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PICC感染率为5.91%。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穿刺次数≥2次(OR=23.71,95%CI:6.28~89.48)、穿刺时间>30 min(OR=23.65,95%CI:6.09~91.83)、导管堵管(OR=71.72,95%CI:17.05~301.64)、导管插入场所(OR=3.63,95%CI:2.17~6.08)、非计划拔管(OR=42.17,95%CI:23.36~76.11)、胎龄<37周(OR=4.17,95%CI:1.55~11.21)、置管时间>10 d(OR=1.53,95%CI:1.21~1.94),各危险因素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穿刺次数≥2次、穿刺时间>30 min、导管堵管、导管插入场所(新生儿ICU)、非计划拔管、胎龄<37周、置管时间>10 d是新生儿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重点关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已成为老年临床护理中广泛使用的静脉给药方式,但PICC作为异物长期存于患者体内,使用过程中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其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研究导管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110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 110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11例,感染率为10.00%;其中局部感染9例占8.18%、血行感染2例占1.8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类型、选择静脉、置入长度无显著关联,与导管留置时间有显著关联.结论 对长时间留置PICC的患者,护理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护理导管,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研究导管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10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细菌学培养。结果110例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感染11例,感染率为10.00%;其中局部感染9例占8.18%、血行感染2例占1.8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类型、选择静脉、置入长度无显著关联,与导管留置时间有显著关联。结论对长时间留置PICC的患者,护理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护理导管,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开发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并进行效度和信度检验.方法 参考美国斯坦福大学患者教育研究中心创建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及其评分标准,结合PICC患者自我管理内容,经参考文献、专家评定,修订成《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量表包括5个维度,19项量化指标,共78个条目.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192例乳腺癌PICC化疗患者参加了调查.结果 有效问卷178份,量表的CVI为0.906,总体Cronbachα系数为0.892.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特征根>1的公因子4个,解释总方差的41.180%,每个条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荷均在03以上.结论 此测评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为研究者提供了PICC化疗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价和干预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颈外静脉(新生儿还可通过下肢大隐静脉、头部颞静脉、耳后静脉等)穿刺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1]。PICC 自从19世纪80年代第一次应用于静脉治疗后,使用量就以指数方式增长[2]。美国俄勒冈健康科技大学的医院[3]报道,在过去的9年中 PICC 置入增加了3倍。PICC 日常维护包括 PICC 带管期间定期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更换肝素帽、固定装置、冲管封管等。目前,没有标准的 PICC 维护规范。本文就国内外成人 PICC 日常维护的发展现状综述如下,旨在为制定统一的 PICC 维护标准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 PICC 专业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总结其护理措施。[方法]在50例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中应用PICC,同时加强护理。[结果]本组病人PICC置管成功率100%;出现穿刺部位渗血3例,自动脱管1例,静脉炎4例;均顺利完成化疗任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恶性肿瘤病人化疗中应用PICC,具有方便、安全有效、创伤小、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而高质量的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总结184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便携式化疗泵联合应用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做好卫生宣教,加强便携式化疗泵的护理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重视口腔溃疡防护。184例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ICC置入患者的日常维护行为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104例PICC置入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ICC置入患者对于基本维护知识知晓率高,而对于PICC的并发症相关知识及不能从PICC推注造影剂的知晓率低。PICC日常维护行为与穿刺时问、文化程度和子女个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对肿瘤PICC置入患者,应进一步做好健康教育,提高其对PICC日常维护行为的重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60例恶性肿瘤病人行PICC,选择肘关节处的贵要静脉(43例)、肘正中静脉(12例)、头静脉(5例)为穿刺部位置入导管,置管前后及化疗期间严密观察护理。[结果]置管未成功1例,一次置管成功59例,无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断裂、化疗药物外渗发生,顺利完成化疗。[结论]PICC在肿瘤病人化疗中应用安全、方便、效果好,为化疗病人提供了一条较好的用药途径,加强观察护理是顺利实施PICC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用于白血病化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51例行PICC的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本组患者采取健康教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管维护及预防并发症等多种护理措施,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51例白血病化疗患者,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时间24~39 d,平均(31.2±6.8)d.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置管期间出现局部红肿,1例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引起导管脱出3 cm,1例糖尿病患者置管期间发生血管栓塞,经对症处理后,未引起严重后果,未对化疗造成影响.结论 PICC作为白血病化疗患者的一种给药途径,易引起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但通过采取对应的护理防范措施,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如期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至2014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PICC导管异位相关因素的文献资料.应用RevMan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综合效应量.结果 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头静脉置入PICC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肘正中静脉置管患者;患者卧位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高于坐位;>60岁患者置入PICC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置管患者;男性与女性患者置入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置管静脉、患者置管体位、年龄是引起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性别与PICC导管异位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评价床边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87例肿瘤患者根据肘部静脉情况,良好者,即肉眼或触摸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作为对照组(n=109);差者,即肉眼和触摸均不可及有弹性的静脉,为观察组(n=78).对照组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观察组通过超声影像技术选择上臂中下部的贵要静脉或舷静脉作为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并结合赛丁格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术后患者带管的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带管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