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各种MRI征象,探讨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拟诊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行MRI检查的患者86例,进行MRI检查,对其MRI及CEMRA重建图像进行分析,对椎动脉的MRA评价主要包括其血管形态的观察以及周围组织结构改变。结果:椎动脉可见多段发病或多种病变形态共存的特点,椎动脉形态异常主要为先天发育畸形,包括管腔纤细,双侧椎动脉变细,单侧椎动脉变细以及椎动脉走行变异。血管局部狭窄,包括椎动脉起始段狭窄;颈椎段狭窄,包括椎间盘压迫、钩突关节增生压迫、横突孔增生;椎动脉颅内段扭曲狭窄等。结论:MRI尤其是MRA技术可以简便、直观显示椎动脉以及全面多方位观察它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临床准确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提供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HFS)患者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神经血管压迫(NVC)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原发性HFS患者116例纳入HFS组,非HFS患者116例纳入对照组;每组内再根据是否伴发神经源性高血压又分为伴高血压和不伴高血压2个亚组.对各组进行头颅内听道MRI扫查,评估、对比延髓头端腹外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内镜血管减压术(EVD)治疗面肌痉挛(HP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就诊的HFS患者15例,均行EVD手术。术中探查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压迫程度,术后随访6~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术后即刻缓解率达100%,痊愈14例,明显缓解1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除个例颅神经损害外,无颅内及切口感染患者。结论EVD治疗HFS安全、有效,并能确认责任血管以及面神经受压部位,有助于提高血管减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与方法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横断面3D FIESTA C扫描,将原始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仿真内窥镜重建(megnatic resonance virtual ebdoscopy,MRVE),分析症状侧血管与神经的关系。30例中22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结果 30例症状侧血管与神经接触者6例,压迫者24例;24例接触或压迫部位发生于面神经出脑干段根部,6例发生于面神经远脑干端;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11例,小脑前下动脉10例,椎动脉6例,基底动脉3例;22例MRI显示责任血管与术后吻合,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结论 3.0 T MR仿真内窥镜重建技术在面肌痉挛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研究价值,为明确病因诊断及手术计划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出脑干区(REZ)神经血管接触/压迫(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患者认知及情绪的联系。方法 收集21例HFS患者(HFS组)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21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后,行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和3D-TOF MRA扫描及多方位重建,评价NVC分级;运用Cohen痉挛分级评价患者面肌抽搐分级。结果 HFS组面神经NVC分级:2例未见责任血管(0分),5例轻度(1分),9例中度(2分),5例重度(3分)。HFS患者Cohen痉挛分级结果为2级8例,3级9例,4级4例。HFS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而HAMD及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REZ区面神经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及呈线性正相关(r=0.81,P<0.01),NVC分级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与HAMA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5)。结论 NVC分级可能部分反映HFS患者痉挛的严重程度,且与认知障碍和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联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在面神经磁共振成像(3.0T磁共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临床上疑似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患者采用3D-TOF序列、3D-SPACE序列对其桥小脑角区的面神经进行磁共振成像检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和多平面重建(MPR)行后处理。结果 3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证实均有临近血管接触或压迫面神经。在3D-TOF序列图像上,31例可以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面神经,2例显示不佳,2例显示血管与面神经存在明显间隙。在3D-SPACE序列图像上,35例均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存在接触或压迫面神经,但不能对压迫血管的来源和位置进行有效定位。3D-TOF联合3D-SPACE序列可进一步明确压迫神经的血管来源。结论 3D-TOF联合3D-SPACE序列可清晰显示临近血管和面神经之间是否存在接触或压迫的关系,同时对于患者术前的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迫性颈脊髓损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压迫性颈脊髓损伤患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结果:MRI平扫示25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畸形.27例C4/C7椎间盘膨出、突出或髓核脱出,椎间隙狭窄.28例均合并椎管狭窄,相应病变平面硬膜囊狭窄、闭塞,颈脊髓受压、变形,髓内可见小片状或结节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小弧片状,小结节状轻~中等程度强化,结论:MRI诊断压迫性颈脊髓损伤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越法序列(3D-TOF)联合三雏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面肌痉挛(HFS)的诊断及手术指导的价值。【方法】总结分析71例HFS病人术前MR3D-TOF及3I^CISS序列图像,对两侧面神经由轴位原始像作斜矢状位及冠状位重组,观察面神经近脑干端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了解有无血管压迫面神经,利用3D-TOF及315)-CISS序列的互补性,判明责任血管,术中根据MR结果的指导,探查并处理责任血管。【结果171例患者3D-TOF结合3D-CISS序列显示患侧面神经67例存在血管接触及压迫,阳性率95.7%;手术探查结果69例发现责任血管,3D-TOF联合3D-CISS序列显示与手术探查符合率达98.6Vo。【结论】面神经血管减压术前3D-TOF联合3D-CISS序列扫描具有互补性,可以提高术前责任血管发现的阳性率,防止术中遗漏责任血管,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效果。方法 138例HFS患者采用锁孔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锁孔入路显露面神经脑干段,判断责任血管,将Teflon棉放置于面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固定;术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138例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明确血管压迫,术后面肌痉挛即刻停止106例,1周内停止20例,3月内停止10例,术后复发2例。听力下降5例,听力完全丧失1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HF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Teflon片的放置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术中应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解剖微结构的异常征象研究,以观察脑缺血的程度和预测可能会发生的急性脑事件。材料与方法采用脑缺血CT、MRI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对近3年来收治的脑缺血性脑损伤患者1786例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其中385例在首诊CT检查图像为正常或可疑,并于7 d内又复查CT和MRI。结果385例首诊CT图像正常或可疑,7 d内再复查CT或MRI均证实发生了新的脑梗死灶。而这些病例的首诊CT图像上的脑解剖微结构的变化是可以预测可能发生的脑急性缺血事件的。另5例首次CT异常,又于24 h和30 h复查MRI(DWI)却未发现异常信号。结论应用CT/MRI比较影像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脑缺血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又称为面肌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偏侧面神经支配肌肉不自主抽搐,除部分患者存在下面部轻度面瘫体征外,无神经系统其它阳性体征。微血管压迫是HFS的主要原因,压迫血管构成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cerebellar)artery, 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inferior)cerebellar)artery, PI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静脉等。国外资料报道VA压迫HFS比例从0.7%~35%[1~4],差异较大。本次研究旨在研究VA压迫与HFS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3D-DESSwe)序列在面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5T MR 3D-DESSwe序列对15名健康志愿者行面神经扫描,然后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薄层最大强度投影(MIP),后处理图像与格氏解剖学图谱进行比较,由两位阅片者协商采用三分法对图像质量和面神经显示可靠性进行评估:2分:图像均匀,面神经显示清晰;1分:图像局部欠均匀,面神经显示模糊;0分:图像不均匀,无法显示面神经.结果 所有志愿者两侧面神经均获得清晰的描述,面神经与周围结构对比明显,所得图像评分均为2分.脑池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其周围流动的脑脊液呈低信号;内听道段面神经呈相对低信号,内听道内流动受限的脑脊液呈高信号.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及颅外段面神经呈高信号,周围骨质、软组织呈低信号,可显示部分面神经分支.结论 3D-DESSwe序列可以显示面神经全长,尤其对于显示面神经颞骨内段、颅外段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CAAH)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CAAH患者8例,均接受MRI检查,对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图像与常规MRI(T1WI、T2WI)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MRI检查:8例患者中,多发性出血6例,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5例、枕叶4例;单发性出血2例,额叶1例、顶叶1例。MRI图像均可见不同比例的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出血灶混合存在。SWI全部显示为多发性出血,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MRI。结论:CAAH典型的MRI表现为脑叶浅表区域出现多发性出血以及多期出血混合存在,SWI在显示脑微小出血灶方面较常规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进而进展至整个面部。周围神经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最常见的病因学说,其中血管压迫最多见,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其运动核兴奋性增高,因此对于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识别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的鉴别和诊断,该文主要从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四方面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痉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3.0TMR与MRA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无定位体征脑干梗塞的头颅MRI及椎动脉超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头颅MRI及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无定位体征脑干梗塞部位、大小及双侧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 3 0例无定位体征脑干梗塞患者行头颅MRI及双侧椎动脉超声检查 ,前者观察其梗塞部位、数量、大小 ;后者测定其双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 (MAX)、舒张末期流速 (MIN)、时间平均流速 (TAMX)、管腔内径 (D) ,观察双侧椎动脉形态结构、有无斑块形成。分别与 3 0例有临床症状、体征脑干梗塞 (下称脑干梗塞 ) ,3 0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 BAI)及 3 0例健康者组对照比较。结果 无定位体征脑干梗塞的部位在桥脑最多 ( 2 6个 ) ,中脑次之 ( 5个 ) ,延脑最少 ( 2个 ) ,其直径一般在 1~ 8mm之间 ,数量 1~ 2个 ,双侧椎动脉D、MAX、MIN、TAMX与脑干梗塞组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与V BAI组及健康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椎动脉有扭曲变形 ,并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形成。结论 桥脑是无定位体征脑干梗塞的好发部位 ,其梗塞直径一般都小于 6mm ,双侧椎动脉扭曲变形及血流速度的降低可能促进了梗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 MR三维时间飞跃(3D-TOF)与三维稳态采集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在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评估三叉神经、面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VD治疗的36例三叉神经痛(TN)及31例面肌痉挛(HF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2名医师评判三叉神经、面神经与邻近血管关系的一致性,分别比较TN及HFS症状侧及无症状侧神经血管压迫(NVC)征象出现率的差异;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对症状侧神经与血管关系的诊断效能。结果 2名医师评价症状侧及无症状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与血管关系的一致性均好(P均<0.001)。TN及HFS患者症状侧NVC征象出现率均明显高于无症状侧(χ2=26.13、20.81,P均<0.001)。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诊断三叉神经与血管关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22%(35/36)、97.06%(33/34)、100%(2/2)、100%(33/33)和66.67%(2/3);诊断面神经与血管关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55%(29/31)、96.55%(28/29)、50.00%(1/2)、96.55%(28/29)和50.00%(1/2)。结论 3D-TOF与3D-FIESTA序列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可为MVD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期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患儿的头颅MRI图像,并以同期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头颅MRI作对照.该13例患儿临床诊断为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结果 在MRI T2WI上,13例患儿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在T1WI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双侧苍白球对称性T2WI高信号是慢性核黄疸引起脑性瘫痪的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判断脑性瘫瘫的类型.  相似文献   

19.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CT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程度和范围的观察价值及影响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病例术前均经MRI检查,其中19例先行CT检查,分别测量MRI、CT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结果:MRI的T2WI与增强T1WI结合与CT、平扫T1WI图像分别测量19例瘤周水肿最大宽度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明显相关。结论:MRI的T2WI与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准确判断瘤周水肿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观察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并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患者椎动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比观察效果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经DSA诊断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6例、右椎动脉狭窄24例,经MRI血管成像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3例、右椎动脉狭窄23例,检出总狭窄率为90.0%;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采用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可对可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准确性,且操作简便,能作为首选检查方式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