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力胡坚马继军李小洁李芳芳李崇巍 《中华儿科杂志》2014,(12):923-926
目的 总结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ALPS)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对天津市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2月20日收治1例ALPS患儿的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基因诊断结果、治疗过程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6个月,生后1月余开始反复发热、腹泻、咳喘、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血红蛋白最低50g/L)、血小板减少(最低35×10^9/L),多次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IgG 19800 mg/L,IgA 1710 mg/L,IgM 2590 mg/L),血清维生素B12> 1.5 pg/L,4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 CD4^-CD8^-T细胞数明显增多(>10%),2次检测CD3^+ TCRαβ^+ CD4^-CD8^-T细胞数(DNTs)均>3%,基因检测显示FAS基因编码区第309位杂合突变,诊断为ALPS.补充检查FAS诱导淋巴细胞凋亡功能实验阳性.给予泼尼松15 mg每日1次、霉酚酸酯125 mg每日3次治疗,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维持正常水平,肝脾和淋巴结逐渐缩小,泼尼松逐渐减量,目前已接受治疗8个月,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正常.在近10年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ALPS,国外报道400余例,国内仅有5例.5例中,4例自婴幼儿期发病.5例均有重度肝脾、淋巴结肿大伴随贫血(4例确诊为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3例有反复感染的病史,1例合并肾小球肾炎.5例血清免疫球蛋白>正常上限1.5倍,3例血清维生素B12> 1.5 pg/L(余2例未测),5例CD3^+ CD4^-CD8^-T细胞均>10%,2例DNTs细胞分别为8.9%和15.7%(余3例未测).3例明确检测出FAS基因突变.5例均接受激素治疗,2例增加霉酚酸酯治疗,在初期1~3个月内治疗全部有效,缺乏长期随访报道.结论 自身免疫性淋巴增生综合征是T细胞凋亡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多数有FAS基因突变.婴幼儿期起病为主,临床以淋巴增生和自身免疫现象为突出表现,可伴随反复感染和过敏现象.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和CD3^+ CD4^-CD8^-T细胞数增高.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 患儿 ,男 ,13岁。因间断发热 2年余 ,再发 11d入院。患儿于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初为低热 37.5℃~ 38.0℃ ,偶有高热 4 0 .0℃。反复发作 ,发作时多为高热 ,体温达 39.5℃~ 4 0 .5℃ ,热峰 1~2次 /d ,可自行退热 ,持续时间短则 1~ 3d ,长则 15~ 2 0d ,间歇期从数天至 2月不等。每次发热前患儿均有声音嘶哑、咽痛、口腔溃疡、颈淋巴结肿大 ,高热时有头痛、双膝双肘关节疼痛 ,有时伴有肌痛、呕吐。热退后如正常儿。病程中患儿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 ,生长发育不受影响。起病 1年后患儿曾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 相似文献
3.
卢志威杨军王缨何颜霞白大明马红玲郑跃杰 《中华儿科杂志》2014,(10):792-796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MP-HLH)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3年6月-2013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MP-HL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治疗经过、转归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P-HLH患儿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岁、3岁和6岁,均无基础性疾病.均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起病.明确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在第3周开始出现中性粒细胞[(0.08 ~ 0.68)×109/L]、红蛋白[(79~103)g/L]、血小板[(64~157)×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1.3~1.5)g/L]下降,乳酸脱氢酶[(1 170~1 285) U/L]、血清铁蛋白[(936.7 ~39 789.0)μg/L]增高.2例T细胞减少,1例NK细胞活性显著下降.骨髓增生活跃,并出现吞噬血细胞现象.CT均发现肺内实变伴胸腔积液,2例入住PICU,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3例均使用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2例吸出树样支气管管型.3例均予以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其他抗生素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其中1例给予地塞米松[10mg/(m2·d)]、环孢霉素[6 mg/(kg·d)]、依托泊苷[150 mg/(m2·d)]化疗.最终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8例患儿中,国外患儿在1~2周内诊断并开始激素治疗,治愈10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出血倾向及脑膜脑炎.国内患儿在2周~1个月后诊断及治疗,治愈5例,死亡1例,死于重症肺炎.结论 儿童MP-HLH是一种罕见并发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早期予以激素治疗预后良好,避免免疫瀑布启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死亡可能与诊断过晚或出现其他严重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个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家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检测其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结合文献总结AGS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病房住院的一个AGS家系的临床资料,采用DNA直接测序对致病基因行突变检测.在Pubmed、OVID、CNKI、万方等医学文献数据库,采用“Aicardi-Goutières syndrome”或“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为关键词检素1984年1月至2014年7月文献.并对已报道的252例AGS病例进行复习.结果 (1)临床特点:先证者男,6岁7个月,自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1岁时发现患儿姿势异常表现为四肢扭转,运动时明显.阳性体征:四肢末端较多冻疮,头围小(47.5 cm),活动时有明显肌张力不全.头颅CT示多发钙化,基底节为著;头颅MRI示脑白质长T1W、长T2W信号,颞叶皮质下白质可见囊性变.先证者妹妹发育正常,面部及四肢末梢可见冻疮,头颅CT示多发钙化,基底节为主.(2)基因突变分析:先证者及其妹妹TREX1发现两个突变,c.294_295insA为未报道的无义突变,c.868_885del为已知致病突变.(3)文献总结:AGS常见的表现包括发育落后[92%(231/252)],肌张力不全[75%(189/252)],小头畸形[63%(159/252)]、冻疮[42% (106/252)]、基底节钙化[100%(252/252)]、脑萎缩[88% (222/252)]及脑白质病变[86%(217/252)].在AGS6个致病基因中以TREX1[38% (96/252)]和RNASEH2B[23%(58/252)]突变较为常见.结论 明确了该AGS家系中的致病基因为TREX1基因突变,为该家庭进行准确的遗传咨询提供了可能.c.294_295insA为未报道的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西安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患儿的诊治经过。以"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或"neonatal-onset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disease"(NOMID)、"chronic infantile neurologic cutaneous articular syndrome"(CINCA)为检索词, 检索万方、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PubMed及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1月该类疾病报道, 对该疾病临床表现及诊治进行总结及讨论。结果患儿, 男, 生后12 d 8 h, 生后1 h内出现荨麻疹, 生后第2天出现间歇性发热, 有特殊面容(前额突出及马鞍鼻)、肝脾淋巴结肿大、关节炎、结膜炎、脑膜炎、贫血,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眼底异常, 双侧侧脑室扩大及第三脑室增宽。血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增高。NLRP3基因外显子3存在c.1309A>G突... 相似文献
7.
韩玫瑰韩子明黄倩王凌超李壮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14):1104-1106
目的总结1例儿童Cowden综合征临床及基因突变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Cowden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并以"Cowden综合征"、"PTEN基因"、"错构瘤息肉"、"儿童"、"Cowden syndrome and child"、"PTEN and child"为检索词,检索建库至2021年3月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3岁,间断腹痛、腹胀5个月就诊,儿童电子显微胃肠镜检查提示多发息肉,息肉组织活检见灶状淋巴细胞聚集浸润。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PTEN基因存在c.475(exon5)A>T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导致第159号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色氨酸,通过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该变异可能影响蛋白的空间结构,可能导致蛋白功能受到损害.结合患儿临床特点,确诊为Cowden综合征。家系验证变异遗传自母亲,母亲有类似表型。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0篇,与PTEN突变有关的41篇儿童病例报道的英文文献中,仅2篇报道与儿童Cowden综合征有关,该变异未见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导致Cowden综合征的新的PTEN基因c.475(exon5)A>T突变位点,为国内首例儿童Cowden综合征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发病的多系统炎症性疾病(neonatal onset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disease, NOMID)又称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chronic infantile neurological cutaneous and articular, CINCA), 起源于围生期, 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关节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是由于染色体1q44的NLRP3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自身炎症性疾病。NOMID/CINCA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 但新生儿期症状不典型, 容易误诊及漏诊, 需与感染性疾病、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Muckle-Wells综合征、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性周期热综合征等疾病鉴别。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 基因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上常用IL-1靶向药物治疗, 包括Anakinra、Rilonacept和Canakinumab。该文对NOMID/CINCA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方成志彭凯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9,(14):1041-1043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分期界限模糊,常因其他合并症而被忽视,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多为经验性治疗,而诊疗的关键是积极控制原发病及液体管理。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临床诊疗实践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自身炎症性疾病(autoinflammatory diseases or disorders,AIDs)是一组固有免疫缺陷导致的以反复发热、急性关节炎和急性期蛋白增加为特征的复发性非侵袭性炎症性疾病.自1999年McDermott等[1]提出后,由于认识不足以及缺乏诊断条件,这类疾病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了.随着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炎症发生发展机制和信号通路研究的日益进展,近年来对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otos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例Soto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进行报告,综合文献,分析国内现有散发病例,探讨Sotos综合征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诊断方法.结果 Sotos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形巨大、于足大、共济失调.多为散发病例.少数患者有精神行为异常.NSD1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是Sotos综合征的主要遗传学基础,NSD1作为促进生长基因的辅阻遏物发挥作用.家族性Sotos综合征较罕见,其致病基因足NSD1基因上单个碱基的缺失.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是检测5q35的微缺失和部分NSD1缺失的可靠方法;DNA测序分析可检测NSD1突变.结论 Sotos综合征是较罕见的综合征,其主要遗传学基础是NSD1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多数可根据临床表现、骨龄测定、产前超卢等确诊.本病无需特殊治疗,对表现为学习困难、行为异常、抽搐等患儿可予对症治.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生后6d,因“生后反应差伴肌张力低下6d”入院。患儿为第1胎第1产,胎龄35周,因胎膜早破15h经阴道侧切娩出,出生体重2.5kg。Apgar评分不详。生后因“反应差、哭声弱,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D)是一种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血管炎,易并冠状动脉瘤,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部分冠状动脉瘤长期存在,远期可能发展为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甚至心肌梗死,严重威胁儿童健康。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被公认为由遗传、免疫、炎症、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白细胞介素-1在K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白细胞介素-1及其受体拮抗剂Anakinra在K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李海贝韩亮尚清高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2,(1):57-60
对2019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MYT1L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拷贝数异常(CNV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儿存在MYT1L基因15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186T>G,p.Met729Arg),患儿为嵌合体,突变率约为10%,该突变未在父母及患儿哥哥中出现。检索到MYT1L相关基因异常报道共18篇文献,共53例患者(含本例),包括22种点突变及30例携带包含MYT1L基因区域在内的2p25.3染色体条带微缺失患者。患者孤独症行为发生率为45.0%(18/40例)、超重/肥胖发生率为70.2%(33/47例)、智力障碍/全面发育迟缓发生率为96.2%(51/53例),嵌合体的症状相对较轻。提示MYT1L基因是ASD重要的易感基因,但嵌合体的症状较轻。ASD患儿共患肥胖或超重时应警惕可能存在MYT1L基因突变,可进行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并注意嵌合体存在的可能性,本研究扩大了ASD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5.
李丽红李娜朱静秋姜轶 《中华儿科杂志》2011,(5):380-380
先天性视神经乳头缺损常单眼发病.本病为胚胎时眼泡胚胎闭合不全所致,常伴有脉络膜缺损,而仅有视盘缺损则少见[1].患者多因视觉发育期出现视力不良、斜视、眼球震颤等症状时才得以发现.新生儿期就发现视神经缺损未见报道,我们经新生儿眼病筛奋发现的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27在鉴别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诊治中心具有呼吸窘迫表现的早产儿,根据诊断结果分为ARDS组(n=18)及NRDS组(n=2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儿血浆IL-6和IL-27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ARDS的价值。结果 ARDS组血浆IL-6及IL-27水平均高于NRDS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IL-6取56.21 pg/m L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7、61.1%、95.0%;当IL-27取135.8 pg/m L时,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1、83.3%、80.0%。结论 血浆IL-6和IL-27可作为早期鉴别早产儿ARDS与NRDS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1例6岁9月龄地中海贫血患儿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2年10个月,浮肿2个月余、蛋白尿、血尿1个月余”于2020年9月收治于江西省儿童医院,后在医院完善检查提示低白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肾活检病理提示为II期膜性肾病,诊断为继发性膜性肾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他克莫司治疗后尿蛋白达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18.
崔涵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2):216-222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是儿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后出现的类似川崎病的过度炎症症状,多发于8~10岁儿童。首选治疗药物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文献报道危重症患者可选择生物制剂如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该文通过阐述上述生物制剂的作用机制,结合案例具体分析生物制剂在治疗儿童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后出现MIS-C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对具有严重症状的MIS-C治疗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1例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SP-C)基因I73T突变相关性婴幼儿肺间质疾病的诊断过程,复习文献,探讨基因检测在诊断婴幼儿肺间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分析本病例的临床、胸部影像学及基因检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病例资料:患儿女,8月龄,因咳嗽,呼吸急促5个月余入院.3月龄时因重症肺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拔管后需持续氧气治疗,生长受限.入院体检:身高58 cm,体重6.4 kg,呼吸50次/min,三凹征(+),唇周稍紫绀,双肺散在细湿哕音,杵状指.病原学检查均阴性,多次血气检测提示低氧血症,胸部CT:两肺纹理增多,两肺磨玻璃样改变伴弥漫细小结节影.SP相关基因检测提示:SP-C基因I73T突变.(2)复习文献:3例SP-C基因I73T突变婴幼儿肺间质疾病患儿资料显示: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影像学多表现为弥漫性肺部浸润或弥漫性磨玻璃影,肺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结论 (1)初步诊断1例SP-C基因I73T突变相关性婴幼儿肺间质疾病.(2)基因检测在诊断婴幼儿肺间质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贺艺璇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18):1419-1422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TA-TMA)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接受allo-HSCT后发生TA-TMA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纳入研究的283例行allo-HSCT患儿,9例(3.2%)发生TA-TMA。9例患儿中,男5例,女4例,中位年龄94个月(39-129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63 d(6-342 d),血小板中位数为44×10^9/L[(7-75)×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为76 g/L(40-105 g/L),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水平为594 U/L(445-1 386 U/L)。所有患儿中5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4例出现肾脏受累,6例出现胃肠道受累表现。TA-TMA确诊后的主要治疗措施为减停钙调磷酸酶体抑制剂,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及去纤苷。4例经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治疗有效,5例患儿治疗无效死亡。结论TA-TMA是allo-HSCT后的致死性并发症,可导致全身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累及〉2个系统提示预后不良,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药治疗,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减缓TA-TMA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