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Survivin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Survivin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SSCC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对38例SSCC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SSCC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Survivin的表达与S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urvivin mRNA及其蛋白在SSCC中高表达,且与SSCC的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SSCC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能促进SSC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可作为判断SSCC恶性程度、评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TSGF、HIF-1α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9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9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的血清TSGF、HIF-1α水平及阳性率,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分级、分化程度及病灶部位患者的血清TSGF、HIF-1α水平及阳性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TSGF、HIF-1α水平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TSGF、HIF-1α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分级较高及分化程度较低的患者血清TSGF、HIF-1α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分级较低及分化程度较高的患者,而不同病灶部位患者的血清TSGF、HIF-1α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显示,血清TSGF、HIF-1α水平均与皮肤鳞状细胞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血清TSGF、HIF-1α水平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呈现高表达状态,且上述血清指标对于本病的分级及分化程度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皮肤恶性肿瘤中 ,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较高 ,而同时或相继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无关联的鳞癌 ,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于 2 0 0 1年 9月收治了 1例胸部先后发生三处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患者。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男性 ,6 1岁 ,因胸部皮肤肿瘤于 2 0 0 1年 9月收住入院。 3年前胸骨前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绿豆大小的红斑样皮损 ,伴鳞样脱屑和痂皮形成 ,高出皮肤表面 ,因局部瘙痒而先后自涂“皮炎平霜”、中药糊剂等 ,于入院前 4个月病灶开始糜烂 ,伴有渗血、渗液 ;后糜烂面自行愈合结痂 ,但不久痂皮脱落而再现糜烂面 ,如此反复使糜烂面逐渐扩大 ,至入院前增至6 .0cm× 11.0cm ,外观呈菜花状 ,基底高低不平 ,边缘有略隆起的溃疡 ,质脆。于入院前 6月 (即胸部皮损糜烂、出血前 2月 )双季肋部 (距胸部肿瘤约 18cm ,2 0cm)几乎同时重现上述病变 ,形态与前胸部初起时病变相似 ,大小分别为 3.0cm× 2 .0cm ,2 .0cm× 1.0cm ,病灶增大不明显。耳前、耳后、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入院诊断 :皮肤肿瘤。治疗 :经术前准备 ,于前胸部距病灶边缘 4 .0cm作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GLUT1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切缘正常黏膜组织中GLUT1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阳性信号定位于细胞膜中,GLUT1在口腔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46%、54.84%和19.23%,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LUT1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是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之一。转录组是特定条件下细胞内全部转录产物的总和,包括编码mRNA和非编码RNA。研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鳞癌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和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具有不同转录表达谱。微小RNA(miRNA)可通过抑制转录产物的翻译,从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影响cSCC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s作为cSCC诊断、预测预后和治疗靶点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回顾分析cSCC的miRNA表达谱,主要对其中经实验证实表达上调和下调的miRNAs在cSC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皮肤SCC中外显子5和8的缺失和突变情况,分析该异常在皮肤SCC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PCR-SSCP方法检测皮肤SCC患者皮损FHIT基因外显子5和8的缺失和突变状况。结果10例CSCC组织中,E5有3例缺失,E8有8例缺失,其中有2例同时缺失E5和E8,对扩出的外显子进行SSCP分析没有检测到其突变。结论皮肤SCC中存在外显子5和8的缺失异常,没有发现其突变,这种异常与该肿瘤的发生可能有关,其具体的发生机制需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198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鳞状细胞癌105例,其中手术治疗101例。切除病灶后,根据创面不同部位、大小、深度,选择任意皮瓣、肌皮瓣或皮片修复创面;创面位于面部及关节部位采用分区植皮方法。结果病灶切除后,移植皮片48例,任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53例;随诊6个月以上85例,随诊5年以上52例,16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8例死亡,其余患者术区外形良好,局部无复发。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发现行完整手术切除仍然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对手术缺损可以采用整形美容方法修复,实现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对2000年3月~2000年7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宫颈鳞癌(包括5例鳞腺癌)165例患者进行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其中放射治疗的93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的自身比较,以及与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165例宫颈鳞癌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阳性率为64.2%(106/165)。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关(P<0.05);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疗效相关(P<0.05)。[结论]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是宫颈鳞癌的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在监测宫颈鳞癌的发生和评价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判断宫颈鳞癌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中HIF-1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其中SCC 25例,BCC 25例,正常皮肤20例)中HIF-1α的表达,并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HIF-1α主要表达于瘤细胞胞浆中,在两种肿瘤组织中均呈弥漫性表达;CD34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分布于间质及癌巢。HIF-1α在SCC和BCC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22/25)、56%(14/25),SCC与BC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在正常皮肤中阴性表达。MVD平均值在SCC和BCC中分别为42.55±5.02,23.47±6.2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IF-1α阳性的肿瘤组织MVD高于其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HIF-1α在两种肿瘤组织尤其是SCC中过表达,HIF-1α可能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从而促进SCC和B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RIPK3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皮肤基底细胞癌和正常皮肤组织中RIPK3蛋白的表达情况。用RIPK3特异性siRNA干扰RIPK3在原代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a中的表达,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在所收集的正常皮肤组织中,RIPK3的阳性表达率为90.0%,而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其表达呈明显下降,阳性率为7.5%,两组RIPK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EKa细胞特异性敲低RIPK3表达后细胞凋亡数量减少。结论:RIPK3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皮肤组织,RIPK3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Julien Schaller Hlne Maby-El Hajjami Sylvie Rusakiewicz Kalliopi Ioannidou Nathalie Piazzon Alexandra Miles Dla Golshayan Olivier Gaide Daniel Hohl Daniel E. Speiser Karin Schaeuble 《Oncotarget》2021,12(7):638
Although tumor-associated lymphangiogenesis correlates with metastasis and poor prognosis in several cancers, it also supports T cell infiltration into the tumor and predicts favorable outcome to immunotherapy. The role of lymphatic vessels in skin squamous-cell carcinoma (sSCC), the second most common form of skin cancer, remains mostly unknown. Although anti-PD-1 therapy is beneficial for som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SCC,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disease mechanisms is still needed to develop better therapies.Using quantitative multi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 we analyzed sSCC sections from 36 patients. CD8+ T cell infiltration showed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hereby these cells were mainly excluded from the tumor mass. Similar to our data in melanoma, sSCC with high density of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s showed increased CD8+ T cell density in tumor areas. An entirely new observation is that sSCC with perineural infiltration but without metastasis was characterized by low 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Since both, metastasis and perineural infiltration are known to affect tumor progression and patients’ prognosis, it is important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drivers, opening future options for therapeutic targeting.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erineural infiltration may be linked with the biology of lymphatic vessels and thus strom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孕激素膜受体1(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GRMC1的表达,分析PGRMC1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最高(98.61%),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62.07%)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4.17%),P均<0.05。PGRMC1在Ⅰ型(雌激素依赖型)子宫内膜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76.5%)明显高于Ⅱ型(非雌激素依赖型)(50.0%),P<0.05。PGRMC1的强阳性表达还与子宫内膜癌中ER、PR表达水平相关(P均<0.05)。PGRMC1的表达与FIGO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均>0.05)。PGRMC1表达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但在透明细胞癌中,PGRMC1强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晚、浸润深度≥1/2肌层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GRMC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最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相关。PGRMC1的强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病类型及ER、PR表达水平相关。PGRMC1强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NUSAP1在浆液性卵巢癌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NUSAP1的表达与浆液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NUSAP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USAP1蛋白在115例浆液性卵巢癌及62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NUSAP1 mRNA表达对卵巢癌患者的预后价值。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在TCGA数据库中NUSAP1 mRNA在浆液性卵巢癌中相对于正常卵巢组织高表达(P<0.05)。在FIGO分期III/IV期患者中NUSAP1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患者(P=0.009);G2和G3级患者中NUSAP1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G1级患者(P=0.034);存在腹水的患者中NUSAP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腹水患者(P=0.012)。NUSAP1蛋白高表达患者较低表达患者总生存期更短(P=0.01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USAP1是浆液性卵巢癌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结论:NUSAP1过表达可促进浆液性卵巢癌的发生及进展。NUSAP1可作为浆液性卵巢癌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含Pleckstrin同源结构域的S1(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 containing S1,PLEKHS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LEKHS1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定量PCR技术以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经病理证实的正常组织中PLEKHS1的表达情况。结果:蛋白质印迹与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PLEKH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LEKH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0.0%(64/80),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22.5%(18/80)(P<0.01)。PLEKHS1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位于单或双侧腺叶和腺外侵犯无关。结论:PLEKHS1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进展,有望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Notch1在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2例肾透明细胞癌、40例癌旁肾组织中Notch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Notc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8%(42/52)、30.0%(12/40)(P<0.05);Notch1蛋白表达与肾透明细胞癌的TNM分期、Fuhrman分级、远处转移有关(P<0.05);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Notch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7±0.044、0.153±0.038(P<0.05)。结论:Notch1蛋白及mRNA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但在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AC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C1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对CAC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关性进行分析,对CAC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增殖相关指标Ki67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AC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5),CAC1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TNM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食管鳞癌的发病年龄、性别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CAC1表达水平与增殖相关指标Ki67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AC1表达与食管癌的恶性生物学特性相关,可能成为预测食管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转移灶中CXCR5/CXCL13及ERK1的表达,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5月在本院进行手术的11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及同期手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XCR5/CXCL13及ERK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转移灶中的表达量。结果:CXCL13、CXCR5及ERK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其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腺体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P<0.05)。CXCL13、CXCR5及ERK1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年龄和性别无关,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CXCR5/CXCL13蛋白的表达与ERK1呈正相关。结论:趋化因子CXCL13及其受体CXCR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及其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膀胱癌组织中TIPE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收集膀胱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各34例,以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人膀胱癌细胞株UMUC3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体外研究对象,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组织中TIPE表达;RT-PCR检测细胞中TIPE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组织和细胞中TIPE、PDK1、p-PDK1和VEGFR2蛋白表达;CCK-8检测UMUC3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UMUC3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血管形成能力。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TIPE IHC评分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SV-HUC-1组相比,UMUC3组中TIPE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siRNA-NC组相比,siRNA-TIPE组UMUC3细胞增殖、迁移能力、HUVECs的管道交叉数明显降低(P<0.05),TIPE、p-PDK1和VEGF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DK1抑制剂GSK2334470(简称GSK)的使用浓度为4 μmol/L。与Vector组相比,TIPE组UMUC3细胞TIPE、p-PDK1和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和HUVECs的管道交叉数明显升高(P<0.05),Vector+GSK组UMUC3细胞p-PDK1和VEGFR2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和HUVECs的管道交叉数明显降低(P<0.05),GSK可逆转TIPE对UMUC3和HUVECs细胞的作用。结论:TIPE通过磷酸化PDK1上调VEGFR2表达促进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C10orf99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10orf99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C10orf99的阳性表达率为80.00%,而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其表达明显下降,阳性表达率为9.38%,两组C10orf99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C10orf99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C10orf99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