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5,(29):4140-4142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高龄男性重症MRSA感染患者临床资料97例,根据使用药物分为利奈唑胺组(42例)和替考拉宁组(55例)。利奈唑胺组给予利奈唑胺600 mg,ivgtt,bid;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400 mg,ivgtt,qd,治疗首日剂量加倍。两组疗程均为7~21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等。结果:细菌清除率替考拉宁组为52.6%,利奈唑胺组为73.5%,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34);临床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78.6%,替考拉宁组为58.2%,利奈唑胺组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8)。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14 d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56±3.04)、(10.29±4.84)分,利奈唑胺组低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P=0.014);利奈唑胺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替考拉宁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287)。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MRSA感染疗效显著优于替考拉宁,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陈卫琴 《北方药学》2018,(1):141-142
目的:探究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MRSA感染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利奈唑胺组(n=63)和替考拉宁组(n=63),利奈唑胺组每日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组每日静脉滴注替考拉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组总有效率(85.71%)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6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913,P=0.0321);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率(82.54%)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6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677,P=0.0258);利奈唑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7%)显著低于替考拉宁组(12.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03,P=0.0480).结论:利奈唑胺治疗MRSA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替考拉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卿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1):144-147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对神经外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外科MRSA感染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利奈唑胺组,每组30例;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利奈唑胺组患者分别给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即白细胞(WBC)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有效清除率均低于利奈唑胺组(P<0.05),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有效清除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降低,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利奈唑胺组(P< 0.05),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神经外科MRSA感染患者的疗效更为确切,有效促进了细菌清除,改善了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王卿峰 《抗感染药学》2021,18(1):144-147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对神经外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20年5月间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外科MRSA感染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利奈唑胺组,每组30例;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利奈唑胺组患者分别给予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即白细胞(WBC)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有效清除率均低于利奈唑胺组(P<0.05),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细菌有效清除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降低,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均高于利奈唑胺组(P< 0.05),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患者的WBC计数、TNF-α和CRP水平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神经外科MRSA感染患者的疗效更为确切,有效促进了细菌清除,改善了机体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及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按照NCCLS(CLSI)2007纸片扩散法操作标准测定利奈唑胺与其他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本院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比例较高(79.1%),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达到10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比例较MRSA高(88.9%),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活性相当,敏感率均为100%。利奈唑胺对粪肠球菌的活性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相当,对屎肠球菌的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100%,80.4%,78.1%),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PRSP)也表现了优越的抗菌活性。结论:对于MRSA、MRCNS、PRSP、粪肠球菌,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的活性相当,均为100%的敏感率;对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是治疗多药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对于治疗糖肽类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效果及优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7月入住我院ICU并细菌培养为MRSA,且确定为致病菌,给予足够剂量的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大于5d无明显效果,后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培养为MRSA的药敏结果均回报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敏感。12例患者均根据药敏结果首先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治疗,疗程均在5d以上,患者血象、体温无明显好转,再次细菌培养仍为MRSA。所有患者给予利奈唑胺治疗后,血象、体温明显好转,再次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4例患者治疗时间超过28d,3例出现三系细胞减低,考虑利奈唑胺致骨髓抑制,停药1周后回复正常。结论利奈唑胺可以做为治疗糖肽类药物初始治疗失败的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选择用药;疗程超过28d的患者,有出现骨髓抑制等药物相关性副作用的风险,应密切监测血常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恶唑烷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与糖肽类抗生素替考拉宁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接受替考拉宁治疗和11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利奈唑胺组治愈率72.7%,细菌清除率81.8%,不良反应发生率10%;替考拉宁组治愈率27.8%,细菌清除率38.9%,不良反应发生率11%。结论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替考拉宁组,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挖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关于达托霉素相关不良事件(ADE)的药物警戒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OpenVigil 2.1在线工具检索2004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三季度FAERS的AD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药词典》(MedDRA)的系统/器官分类(SOC)和首选语(PT)对ADE信号进行统计分析,提取以达托霉素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及贝叶斯方法,分析判断达托霉素与特定ADE的相关性,进行信号检测。结果:以达托霉素为首要怀疑药品的ADE报告共9 500例,男性占比45.44%,18~64岁占比34.66%,报告国家主要为美国、法国、日本。呼吸系统、感染及各类检查报告ADE最多,肌酸激酶升高占比较大。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ADE阳性信号包括寒战、震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8条,其中信号最强的是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ESS)(PRR=20.71, ROR025=18.49, IC025=3.95),其他强阳性信号包括肝肾功能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利用FAERS数据库检索达托霉素上市后ADE信号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临床治疗时应密切监护ADE尤其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E,避免因ADE导致的误判停药及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9.
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抗菌药物,由于其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特点导致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尤其是MRSA感染的治疗尤为困难。该研究从药代动力学方面分析了替考拉宁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应用以及从药物疗效、药物经济学及药物不良反应三个方面比较了万古霉素脑室给药和利奈唑胺外周静脉给药对于中枢神经系统MRSA感染的优劣,为临床颅内感染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全院临床科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情况,为呼吸科临床治疗提供抗菌药选用依据。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物敏感报告单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2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3.57%,MRSA对18种抗菌药物中种耐药率>63.24%,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红霉素100.0%耐药,MRSA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100.0%敏感,检测到1株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本研究中我院呼吸科MRSA发生率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对其仍较敏感,万古霉素出现耐药菌株,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仍为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UAP患者血清中MMPs、CK-MB和OX-LDL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本科室就诊的6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受试者的年龄在60~82周岁之间,平均(70.4±6.5)岁。将所有纳入的受试者按照性别区域化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的抗冠心病UAP治疗,n=31)和丹红注射液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30 mL,连续14 d,n=3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MMP-2、MMP-9、CK-MB以及OX-LDL水平,并考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试验纳入的63例患者均无脱落,两组纳入患者的性别[χ2(1)=0.013, P=0.91>0.05]、BMI (P=0.319>0.05)以及年龄(P=0.121>0.05)均未呈现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组患者血清中的MMP-2(P=1.16×10-4)、MMP-9(P=4.74×10-4)、CK-MB(P=1.31×10-3)和OX-LDL(P=2.08×10-3)均显著降低,每周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1.93×10-7),心绞痛的持续时间虽有缩短的趋势,但是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9>0.05)。心绞痛发作次数与以上血清指标显著正性相关。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保护心肌细胞、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冠脉的血管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他克莫司对大鼠胸主动脉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测定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观察他克莫司对去甲肾上腺素诱导收缩的胸主动脉血管环的舒张作用,并观察伊比蝎毒素(选择性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和雷诺定(Ryanodine,肌浆网钙离子释放抑制剂)对他克莫司舒张曲线的影响.结果:他克莫司对去甲肾上腺素(NE 1.0×10-6 mol·L-1)预收缩有内皮和去内皮大鼠胸主动脉环均有显著地舒张作用,且非内皮依赖性途径在他克莫司对血管的舒张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克莫司对NE预收缩的去内皮大鼠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可被雷诺定(10 μmol·L-1)和iberiotoxin(100 nmol·L-1)抑制,分别从(17.41±1.94)%降至(12.38±1.17)%(雷诺定孵育前后比较,P< 0.05,n=7)和(16.69±2.66)%降至(10.46±1.17)%(iberiotoxin孵育前后比较,P< 0.05,n=7).结论:他克莫司对血管的舒张作用主要是通过雷诺定受体引起钙火花的释放,从而激活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离子通道(BK通道)开放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疫苗生产中使用的消毒剂酸性苯酚和碱性苯酚对MRC-5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   将酸性苯酚(0.37%)和碱性苯酚(0.74%)分别加入MRC-5细胞培养瓶中,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贴壁率。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加入酸性和碱性苯酚后,第7天的细胞数分别为6.65×105和7.12×105,与对照组(6.93×10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6,P=0.654;t=0.334,P=0.752);第8小时的细胞贴壁率分别为88.3%和96.0%,与对照组(90.3%)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765,P=0.659;x2=0.376,P=0.585)。 结论  微量酸性和碱性苯酚对MRC-5细胞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系统(FAERS)和加拿大Canada Vigilance数据库挖掘磷酸氯喹导致的可疑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信息成分法(IC)对FAERS自2015年至2019年和Canada Vigilance自1965年至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和分析地西他滨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法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进行地西他滨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并利用SPSS19.0分析性别,年龄,用药时长及给药剂量对目标信号的影响。结果:在纳入分析的11 951 487份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地西他滨为首要怀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 225份,经ROR法检测,共得到167个地西他滨不良反应信号,其中血液及淋巴系统和感染疾病分布最多。经统计学分析,与其他系统不良反应相比,血液及淋巴系统在性别(P=0.027)和年龄(P=0.023)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用药时长和给药剂量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患者,66~79岁患者发生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不良反应风险较大,但仍需进行进一步信号评价和验证,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评价某综合教学医院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患者病例,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指南,分析利奈唑胺的应用情况,并统计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232例,评价结果合理的有186例(80.17%),不合理的有46例(19.83%);治疗结果痊愈118例(50.86%),显效48例(20.69%),进步21例(9.05%),无效45例(19.40%)。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69例(29.74%),其中血小板减少50例(21.55%),白细胞减少13例(5.56%),血红蛋白减少9例(3.85%),恶心、呕吐13例(5.56%),腹泻6例(2.56%),皮疹4例(1.71%),乳酸性酸中毒3例(1.28%)。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U患者(P=0.004),但片剂与注射剂、≥65岁与<65岁患者间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152,0.148)。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较好,但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情况,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比例较高,尤其是ICU患者,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中儿童使用奥卡西平致皮肤不良反应(ADR)数据分析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AERS数据库中儿童使用奥卡西平致皮肤ADR的数据进行提取、验证及统计分析。结果:从AERS数据库中共挖掘出279个可疑的ADR报告,其中皮肤ADR信号13个,涉及患儿40例。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皮肤ADR相对于其他ADR,在年龄(P=0.065)、性别(P=0.213)、人种(P=0.054)、给药剂量(P=0.225)中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医疗机构是皮肤ADR报告的主要来源,医师上报数目最多,并以快速上报为主(P< 0.05),其结局造成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的病例较多(52.5%)。结论:奥卡西平皮肤ADR虽然少见,但是往往会造成儿童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加长,我们应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给药剂量的患者予以相同的重视,加强对奥卡西平皮肤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对奥马环素进行药物不良反应(ADR)高危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奥马环素提供参考。方法 下载2018年第4季度至2023年第2季度共19个季度的数据的FAERS数据,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综合标准法(MHRA)对奥马环素的相关ADR报告数据进行信号挖掘。结果 共获取以奥马环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1 180例,ROR法和MHRA法获得的奥马环素ADR风险信号基本一致,共获得奥马环素ADR信号35个,以植入物部位外渗和牙齿变色的ADR信号最强,且以胃肠道系统疾病(如恶心呕吐)最为多见,有12个ADR未在奥马环素药品说明书中出现。结论 利用FAERS数据库可对奥马环素的ADR信号进行挖掘与分析,可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化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提高其在重组天坛株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细胞免疫评价中的灵敏度。方法  将疫苗或对照痘苗病毒皮内免疫BALB/c小鼠,50 μl/只,6周后无菌采集小鼠脾脏。用ELISPOT对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斑点形成细胞(spot-forming cell,SFC)〕进行检测。比较不同脾淋巴细胞密度(2×105、1×106、2×106个/孔)和不同刺激肽质量浓度(2、4 μg/ml)对SFC的影响。分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多组间和两组间数据比较。结果  3个细胞密度组(F=0.023,P>0.05)和2个刺激肽浓度组(t=-1.762~-0.110,P值均>0.05)间的SFC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细胞密度为2×105个/孔、刺激肽质量浓度为4 μg/ml时,疫苗组的SFC数达到(107.00±42.01)个/106细胞,高于原实验条件(细胞密度为1×106个/孔、刺激肽质量浓度为2 μg/ml)的SFC数〔(76.55±64.45)个/106细胞〕,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2,P>0.05)。前者的SFC阳性率达到100%,而后者仅为50%。结论  通过优化ELISPOT方法中的细胞密度和刺激肽浓度,进一步提升了该法在重组痘苗病毒艾滋病疫苗细胞免疫评价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