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嗅球缺血性损伤后的病理改变,探讨缺血对嗅觉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成年SD大鼠(体重250-300g),分成对照组、实验组(1周组、1月组、2月组),每组10只。将实验组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分别在1周、1个月、2个月时处死,光镜下观察嗅球病理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嗅球内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光镜下可见实验组大鼠嗅球僧帽细胞胞核深染、颗粒细胞数目减少。透射电镜下1周组大鼠嗅球内僧帽细胞线粒体破坏,细胞变性、坏死;1月组僧帽细胞退行性变,神经纤维髓鞘断裂、板层脱落。结论:缺血可损伤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可能造成或加重嗅觉障碍。  相似文献   

2.
嗅球负责嗅觉信号的初级加工和修饰,并进一步将编码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胚胎时期嗅球的发生异常,可导致出生后嗅觉障碍甚至失嗅。嗅球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神经元,从胚胎期开始准确按时序发生。本文介绍了嗅球神经元的胚胎期发育过程,并综述了蛋白编码基因及非编码RNA在嗅球的胚胎期发育,包括嗅球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投射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产生等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凋亡相关基因 Bcl- 2和 Bax在大鼠嗅球中的表达及分布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取健康大鼠青龄组 (3~ 6个月 ) ,成龄组 (12~ 15个月 ) ,老龄组 (2 4~ 2 6个月 )各 10只 ,将其断头处死 ,取嗅球 ,经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Bcl- 2和 Bax主要表达于大鼠嗅球中的僧帽细胞。Bcl- 2阳性细胞表达率青龄组显著高于老龄组 (P>0 .0 1) ;Bax阳性细胞表达率老龄组虽略高于青龄组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嗅球中抗凋亡基因 Bcl- 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 ,提示凋亡与嗅觉老化的密切关系。推测嗅球中僧帽细胞的凋亡可能是老化性嗅觉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关桂梅  董震 《耳鼻咽喉》2000,7(5):291-293
目的:明确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大鼠嗅球中的表达及分布,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聚健康大鼠青龄组(3 ̄6个月),成龄组(12 ̄15个月),老龄组(24 ̄26个月)各10只,将其断头处死,取嗅球,经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Bcl-2和Bax主要表达于大鼠球中的僧帽细胞。Bcl-2阳性细胞表达率青龄组显著高于老龄组(P〉0.01);Bax阳性细胞表达率老龄组虽略高于青龄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嗅球中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表达显著减少,提示凋亡与嗅觉老化的密切关系。推测嗅球中僧帽细胞的凋亡可能是老化性嗅觉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损伤性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4h、48h和1周)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一侧嗅球损伤后,诱发电位N2波消失,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双侧嗅球损伤后,表现为N1、N2波消失,仅记录到P1波,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变化较大,以上改变均以24~4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24~4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 嗅球损伤程度不同,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 ,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 ,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 (2 4h、4 8h和 1周 )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一侧嗅球损伤后 ,诱发电位N2波消失 ,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 ,波幅减小 ;双侧嗅球损伤后 ,表现为N1、N2波消失 ,仅记录到P1波 ,其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变化较大 ,以上改变均以 2 4~ 4 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 ,2 4~ 4 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嗅球损伤程度不同 ,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 ,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嗅觉标记蛋白在嗅觉系统的分布,氨基酸顺序,对嗅球功能的的标记作用和其它蛋白的相互关系,临床意义等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提出利用嗅觉标记蛋白对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客观检测及临床诊断和治疗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红景天抗大鼠嗅球衰老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红景天抗老龄大鼠嗅球衰老的机制。方法 :取健康大鼠 ,青龄组 (3个月 ) 10只 ;老龄组(2 6个月 ) 2 0只 (随机分成老龄对照组、老龄红景天组各 10只 ) ;均断头处死 ,取嗅球 ,经石蜡包埋 ,连续切片 ,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及凋亡相关基因 (Bcl 2和Bax)主要表达在大鼠嗅球的僧帽细胞 ;青龄组FGF和Bcl 2阳性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老龄对照组 (P <0 .0 1) ,且FGF和Bcl 2蛋白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而青龄组Bax阳性细胞表达率略低于老龄对照组 ,但差异不显著 (P >0 .0 5 )。老龄红景天组FGF和Bcl 2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老龄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大鼠嗅球老化与FGF和Bcl 2蛋白表达减少密切相关 ;推测红景天可能是通过上调嗅球中FGF蛋白的表达 ,诱导僧帽细胞Bcl 2蛋白表达增多 ,抑制嗅球中僧帽细胞的凋亡是其抗大鼠嗅球衰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疗对鼻咽癌患者嗅觉功能以及嗅球体积和嗅沟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结束后1年以上的患者(测试组)及无嗅觉减退的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各20例,采用TT嗅觉测试法检查所有受试者的嗅觉功能,并行嗅球体积、嗅沟深度MRI检查。结果  测试组TT嗅觉测试法嗅觉功能评分大于对照组,测试组 平均嗅球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测试组与对照组平均嗅沟深度比较无差异。测试组嗅觉识别阈与嗅球体积呈负相关性(r =-0.641,P <0.05),与嗅沟深度无关(r =-0.175,P >0.05)。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嗅觉减退患者,嗅球体积减少,嗅沟深度不变;嗅觉功能与嗅球体积具有相关性,与嗅沟深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患者鼻腔大体及嗅上皮超微结构的研究,从形态学上观察嗅觉减退或丧失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选择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减退或丧失患者10例,用T&T嗅觉测试法测试患者的嗅觉功能。常规前鼻镜、鼻内镜下对鼻腔大体结构进行观察,鼻内镜下钳取嗅区黏膜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嗅黏膜超微结构有以下变化:①嗅上皮结构层次仍能保持,但细胞间隙增宽;②上皮表面嗅泡明显减少,即使嗅泡存在,其末端的纤毛也明显减少,部分嗅泡呈空泡状改变;③微绒毛细胞和支持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减少或缺失;④支持细胞的细胞核变形或固缩,嗅细胞的树突水肿变形,细胞器减少。结论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功能障碍与嗅黏膜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患者嗅泡及嗅泡内纤毛缺失,微绒毛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微绒毛减少是引起嗅觉减退的主要原因,支持细胞胞核的变形及嗅细胞树突的形态学改变与嗅觉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1.
嗅觉系统主要由嗅上皮、嗅球和嗅皮层三部分组成.由于解剖位置特殊,嗅上皮中的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唯一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双极神经元,对这种特异性感觉上皮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的认识将加深人们对于嗅觉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锰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EMRI)观察变应性鼻炎(AR)嗅觉障碍大鼠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并用病理学方法观察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和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来探讨AR对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SD大鼠,应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评估AR大鼠嗅觉功能,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IgE水平。MEMRI观察大鼠嗅球中锰增强的对比显影。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嗅黏膜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嗅标记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成功建模的AR大鼠进行嗅觉功能评估,40%(12/30)的AR大鼠在AR的基础上伴有嗅觉障碍。MEMRI示对照组大鼠嗅球锰增强显影显著,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几乎无锰增强显影,AR不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球有部分锰增强显影。AR伴嗅觉障碍组大鼠嗅黏膜的上皮层明显变薄,阳性的嗅感受神经元的层数减少,与不伴嗅觉障碍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建立AR嗅觉障碍的大鼠模型。AR可导致嗅黏膜感受神经元的变化,并由此导致嗅觉传导通路的改变,有可能是AR引起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健康男性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的关系。方法对38位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9~45岁,平均35.07岁)用嗅棒测试法进行嗅觉功能测定,包括阈值、气味分辨和气味识别鉴定3部分检测。检测之后立即进行嗅沟MRI,通过MRI经球后冠状切面对嗅沟深度进行测量,对嗅觉功能与嗅沟深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并对左、右侧嗅沟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嗅觉功能与左侧嗅沟深度相关(r=0.570,P=0.000),未观察到与右侧相关性;右侧嗅沟较左侧深(t=0.454,P﹤0.05)。结论在嗅沟深度与嗅觉功能之间存在联系,嗅沟深度一侧化与嗅觉系统功能一侧化相关,嗅觉系统具有右侧优势;MRI测量嗅沟深度对评估嗅觉功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嗅觉丧失患者鼻内镜术后嗅觉不同恢复程度、不同时间嗅黏膜的组织学情况.方法 按孙安纳法配制试嗅液,选取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丧失患者33例(60侧)功能性鼻内镜术后第4、12、24周测试嗅觉并取嗅区黏膜.术后24周随机选取嗅觉恢复正常、部分恢复和无恢复每组各5例和2例正常者的嗅区黏膜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术前嗅上皮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损伤.术后4周细胞损伤程度加重.术后12周嗅觉完全或部分恢复组,细胞形态趋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别.嗅觉无恢复组,细胞形态改善.术后24周,嗅觉完全或部分恢复组,细胞形态恢复正常,较术后12周时好,比对照组更佳.嗅觉无恢复组,细胞形态趋于正常.结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与嗅上皮形态学异常有关.鼻腔通气引流和细胞形态学恢复是嗅觉恢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由倪道凤教授主编的《嗅觉基础与临床》一书已于2010年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倪道凤教授组织全国该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尊敬的杨伟炎教授和韩德民教授拨冗为本书作序。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嗅觉的专著,分嗅觉基础和临床两篇,在基础篇里介绍嗅觉系统的发育与胚胎学、嗅觉系统的解剖、嗅觉生理学、嗅觉感受遗传学、嗅黏膜及嗅球的组织病理研究、嗅觉通路的可塑性、三叉神经系统和嗅觉、嗅觉和味觉的相关性。在临床篇里分述了嗅觉功能评估、嗅觉障碍总论、传导性嗅觉障碍、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混合性嗅觉障碍、系统性疾病对嗅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嗅球、嗅束动脉的来源分布及相关动脉的病理变化,为嗅球、嗅束因缺血所致嗅觉障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80例脑标本嗅束、嗅球动脉的来源、数目、分支和分布;对其中60岁以上的50例脑标本嗅束、嗅球和相关动脉作病理解剖研究。结果:嗅束、嗅球动脉主要来自眶前动脉、眶后动脉和返动脉,分单支、双支、三支和多支4种类型。病理观察发现,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有粥样硬化改变者占86.3%。营养嗅束、嗅球的小动脉有狭窄或阻塞者15例,与被阻塞的小动脉相对应的嗅束病理切片可见神经纤维变性和萎缩现象。结论:60岁以上脑动脉硬化患者可使嗅球、嗅束小动脉阻塞,引起神经纤维变性,可能与嗅觉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哺乳动物能精确地识别各种气味,除与嗅黏膜气味受体(olfactory receptor)和环境中化学分子之间一对一的结合方式有关外,前者在嗅黏膜的分布特点及嗅感觉神经元向嗅球的精确投射方式也起了很大作用,能使外界刺激信号通过这条特异性通路准确地到达大脑,从而形成各种感觉。本文就嗅黏膜与嗅球的受体蛋白表达特点及两者间嗅觉图谱的建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在嗅球中表达及其与老化性嗅觉减退的关系,取健康幼龄组和老龄组大鼠各10只,将其断头处死,分别取嗅粘膜和嗅球,经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幼龄组嗅球FGF阳性表达(100%)明显高于老龄组(30%)(P<0.01),而两组嗅粘膜均未见表达。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嗅球中FGF表达明显降低,推测嗅球中FGF降低与老化性嗅觉减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在嗅觉中有重要的作用,且能够不断更新。ORNs的干细胞存在于嗅上皮的球形基底细胞中,ORNs的前体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ORNs产生的重要调控点。而对ORNs的调控分子信号主要为两个多肽类生长因子的超家族,这些分子信号对ORNs的再生和保持嗅上皮中适当数量的ORNs都有重要作用。了解ORNs再生的调控机制,研究促进ORNs的再生.可为治疗嗅觉障碍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