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胃癌的近期疗效及血清学变化.方法 选取118例胃癌患者,依照患者意愿和手术需求分为腹腔镜组(n=59)和开腹组(n=5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开腹组行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指标及血清学变化.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开始进食半流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ALT、AST、ALB、BUN及炎症相关指标WBC、NE、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的Cr水平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胃癌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完全腹腔镜组(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及开腹组(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完全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者(P<0.05);与开腹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切缘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周完全腹腔镜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与开腹手术均符合肿瘤根治性原则,但前者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全胃切除术对Ⅰ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肿瘤位于近端胃的Ⅰ期胃癌,并且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47例)和开腹组(42例)。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病理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等级均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能够在保证Ⅰ期的近端胃癌患者手术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进食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短期疗效比较.方法选择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贲门癌根治术的患者46例,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式组(全胃切除组)26例,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式组(近端胃切除组)20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进流食时间、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肠梗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端胃切除组患者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全胃切除组高(P<0.05);全胃切除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呃逆等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近端胃切除组(均P<0.05).结论对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治疗贲门癌中能够获得更好的近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对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和开腹组,每组60例。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开腹组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血清CRP、IL-6水平,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开腹组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和IL-6水平均高于腹腔镜组(均P<0.05)。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60岁患者的3、5年生存率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相似,但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能够保护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贲门癌确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每组28例,并进行3年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营养情况和远期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胃切除组患者和近端胃切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全胃切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均显著小于近端胃切除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P<0.05)。2组患者术后1年的营养情况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存在较大比例的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风险。2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全胃切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近端胃切除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P<0.05)。结论与近端胃切除术相比,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临床效果更好,术后胃肠道恢复较好且术后3年生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3D腹腔镜下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TLTG)与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LATG)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东方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间116例食管胃结合部癌行3D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为全腔镜组及腔镜辅助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配对进行匹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全腹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胃上部癌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研究组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APTT、Fg、D-D)均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对胃上部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进展期胃中上部癌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与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时对围脾门区域淋巴结的清扫情况.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进展期胃中上部癌患者31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腹腔镜组)及开腹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开腹组),每组156例,观察比较两组的围脾门区域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清扫的淋巴结数目分别为( 29.57±9.62)枚和(29.38±11.22)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围脾门区域(第10、11d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2.01±1.34)枚和(1.33±1.11)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围腹腔干区域(第7、8、9、11p及12a2组)清扫淋巴结数目分别为(7.90±3.41)枚和(7.22±2.6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两组患者在贲门区域(第1、2组)、幽门区域(第5、6组)和大小网膜区域(第3、4组)清扫淋巴结数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5,P=0.248,P=0.262).结论 在进展期胃癌中,腹腔镜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围脾门区域淋巴结清扫方面较开腹手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于震  葛磊  王海江 《现代肿瘤医学》2018,(18):2878-2882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手术应用于胃癌治疗是否具有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同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716例确诊为胃癌且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1∶1配对设计,最终获得行腹腔镜辅助手术和开腹手术各116例纳入本研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在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为(115.8±58.2) ml,开腹组为(185.9±165.4) ml;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腹腔镜组为(2.4±0.7)天,开腹组为(3.3±1.1)天;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镜组为(3.8±1.5)天,开腹组为(4.4±1.7 )天;术后流质饮食时间腹腔镜组为(3.9±1.5)天,开腹组为(4.7±2.3)天,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平均清扫淋巴结(24.7±12.1)枚,开腹组为(24.3±10.2)枚;术中淋巴结清扫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临床疗效显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3年的累积生存率腔镜组与开腹组为79.0% vs 7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结论:对于胃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方式近期疗效优于开放手术,且该手术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两者远期临床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时,联合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及右美托咪定对肺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120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右美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右美组按规定速率泵注右美托咪定,TEAS组在麻醉完成后按右美组相同泵注方案给予右美静脉泵注,并在摆好手术体位后连接电针仪,持续电刺激双侧三阴交、足三里穴至手术结束。三组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相同。观察三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肺功能、监测血清IL-6、TNF-α水平及测定血清MDA、SOD的含量。结果: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肺功能、血清IL-6、TNF-α、MDA和SOD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右美组和TEAS组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肺功能各指标升高,血清IL-6、TNF-α下降,且TEAS组优于右美组(P<0.05);与对照组和右美组相比,TEAS组血清MDA水平显著下降,血清SOD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右美组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能降低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更为有效的改善患者肺功能,减轻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损伤,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相似文献   

12.
冯东升 《现代肿瘤医学》2019,(11):1953-195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效果及对炎性因子、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手术治疗的118例胃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辅助下远端胃癌根治术)58例、传统组(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1,HO-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P<0.05),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的清扫淋巴结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腹腔镜组的血清HO-1、TNF-α、IL-6、CRP水平低于传统组(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腹腔镜组和传统组患者的血清CEA、CA724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724水平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腹腔镜组的手术并发症5.17%与传统组的11.67%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具有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的临床效果,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患者炎症反应程度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接受完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40例(腹腔镜组)及接受开腹胃癌D2根治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36例(开腹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除数、肿瘤距远近切缘距离。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开腹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数目及两组远、近切端距肿瘤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是安全、可行的,可以达到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45例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腹横筋膜阻滞组(研究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术中情况和术后病理分期,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连续记录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分期、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排气时间和术后48、60以及72 h的VAS评分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在12 h(1.57±0.99 vs 2.82±1.18)、24 h(1.83±0.72 vs 2.55±0.91)、36 h(1.82±0.48 vs 2.68±0.84)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腹横筋膜阻滞在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及对患者生存的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2年10月到2016年9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胃癌患者108例,根据手术方式差异分为腹腔镜组(n=54)和开腹组(n=54)。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和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存状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特征及术后病理学特征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更少(69.6±44.6 vs 234.1±110.5,P=0.000;27.8% vs 53.7%,P=0.006),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3.0±1.1 vs 3.8±1.1,P=0.000),且术后住院时间短(7.4±3.4 vs 9.3±4.0,P=0.011)。开腹组术后30天内非腹部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9.6% vs 9.3%,P=0.007),但两组腹部并发症(18.5% vs 11.1%,P=0.302)和严重并发症比较(7.4% vs 1.9%,P=0.206)未见统计学差异。腹腔镜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7.6%、80.1%及58.6%,开腹组1年、2年及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8%、68.9%和54.3%,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高龄胃癌患者安全可行,且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患者术后远期生存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的患者。详细统计所有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手术及术后相关资料,将出现肺部感染患者与未出现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腹腔镜下根治胃癌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有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9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患者有1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是否合并有糖尿病、术前是否有肺部疾病、是否有肺功能不全、是否有术前低蛋白血症或者贫血、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是否入住ICU治疗、是否有术后护理协助患者排痰为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是否合并有糖尿病、既往是否有肺部疾病病史、手术时间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胃癌切除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后并发肺部感染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胃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于围术期每个环节,医护人员需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干预,预防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张静  邓卓  李玢  张瑜  杜善平 《现代肿瘤医学》2019,(13):2368-237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8年3月114例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并以腹腔镜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腔镜组),以同期62例开腹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病例为对照组,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各方面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复发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腹腔镜手术短期效果良好,生存率相当,在具备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完善的腹腔镜设备的条件下,可以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展期胃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分别采用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胃癌D2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与观察组比较,对照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IgA、IgM、IgG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均<0.05),术后两组补体C3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对照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开腹术式,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效果更为理想,同时可明显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内镜切除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直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对比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内镜组45例,腹腔镜组33例,比较二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及随访等情况。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生长部位、肿瘤危险程度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肿瘤直径[(3.13±0.83)cm]较腹腔镜组[(3.67±1.03)c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完整切除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小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8%,较腹腔镜组(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2.4±15.4)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7±1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镜组均未发生复发、转移和死亡,腹腔镜组1例术后14个月复发,两组在复发、转移及死亡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2~5 cm直径的胃间质瘤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预后和腹腔镜无差异,但是内镜组手术主动穿孔与被动穿孔发生率较高,但均能成功缝合,不影响预后及经济性,内镜下治疗较大直径的胃间质瘤有望成为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之外的方式之一,更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