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2012,21(6):371-374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后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1-2013年在北京同仁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3年以上、按时复诊的近视性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21例(42眼)。方法 依近视度数将患眼分为高度数眼组(高于-3.00 D)及低度数眼组(低于等于-3.00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各组眼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5.16±0.78)mm、(25.27±0.81)mm、(25.43±0.91)mm、(25.50±0.85)mm和(25.64±0.87)mm,低度数眼组眼轴分别为(24.13±0.99)mm、(24.38±0.96)mm、(24.49±1.00)mm、(24.71±0.94)mm和(24.88±1.01)mm,双眼眼轴均随时间增长(F=48.2;P=0.000),高度数眼组眼轴更长(F=10.186;P=0.003)。各时间点眼轴差异量分别为(1.03±0.45)mm、(0.90±0.40)mm、(0.85±0.39)mm、(0.79±0.41)mm及(0.76±0.44)mm,戴镜后双眼眼轴差异量逐渐缩小(F=9.494;P=0.000)。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2.57±278.73)个/mm2、(3393.67±325.88)个/mm2、(3333.76± 288.72)个/mm2、(3276.90±240.49)个/mm2及(3259.71±357.41)个/mm2,低度数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365.62±352.75)个/mm2、(3387.62±363.57)个/mm2、(3314.05±270.12)个/mm2、(3290.71±327.64)个/mm2及(3307.05±357.12)个/mm2,随着戴镜时间延长,双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下降趋势(F=4.386;P=0.006),双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07, P=0.932)。戴镜前及戴镜6个月、1年、2年、3年后高度数眼组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8.81±28.34)μm、(531.43±33.30)μm、(526.05±30.84)μm、(523.38±27.54)μm和(525.29±27.92)μm,低度数组眼中央角膜厚度分别为(549.76±28.72)μm、(536.90±26.51)μm、(534.24±27.67)μm、(534.19±25.84)μm及(531.76±27.16)μm,戴镜后6个月中央角膜厚度下降,以后无变化(F=56.843;P=0.000)。结论 青少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眼轴差距缩小。角膜塑形效果于戴镜6个月内稳定。(眼科, 2017, 26: 131-134)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5年105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儿童,年龄8~12岁,等效球镜度-0.50~-5.00 D。方法 观察组35例(70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比70例近视儿童配戴框架眼镜。随访观察1年,测量裸眼视力(LogMAR视力表)及屈光度(等效球镜);采用IOL-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Humphery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心角膜厚度。主要指标 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变化量。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组(观察组)戴镜前球镜度数为(-4.15±1.08)D,戴镜后1年为(-3.21±1.02)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 P<0.001);对照组为(-4.71±1.36)D,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9±1.6)D,对照组(0.06±1.9)D(t=2.35,P=0.02)。观察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0.69±0.14,戴镜后0.42±0.11(t=10.8, P<0.001),对照组0.58±0.15(t=-5.43,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26±0.19,对照组-0.03±0.19(t=-5.7,P<0.001)。观察组戴镜前眼轴长度为(27.42±0.91)mm,戴镜后(27.0±1.2)mm(t=1.8,P=0.07),对照组(28.2±1.1)mm(t=-16.9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0.35±0.6)mm,对照组(1.3±1.1)mm(t=8.02,P<0.001)。观察组戴镜前角膜厚度为(550.2±30.5)μm,戴镜后(548.1±26.8)μm(t=0.31, P=0.71),对照组(554.2±23.6)μm(t=1.55,P=0.24);观察组前后变化量(2.3±1.36)μm,对照组(1.8±1.31)μm(t=1.78,P=0.08)。观察组戴镜前角膜曲率为(43.52±1.07)D,戴镜后(38.02±2.20)D(t=17.2, P<0.001),对照组(44.37±2.12)D(t=-13.87,P<0.001);观察组前后变化量(3.81±2.17)D,对照组(0.91±1.4)D(t=8.03,P<0.001)。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轻、中度近视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进展的方法。(眼科,2016, 25: 98-101)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治中高度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收集中高度(-4.00 D以上)青少年近视患者38例(75眼),年龄11~1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E)(-6.76±1.45)D。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后,白天采用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戴镜前和戴镜后各参数变化。结果裸眼视力(UCVA):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分别为3.93±0.27、4.53±0.21、4.85±0.19、4.90±0.11、4.94±0.13;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和戴镜1年后散瞳验光的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OLMaster测量戴镜前和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6.88±1.03)mm、(26.91±1.1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夜晚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残余近视度数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高度青少年近视患者UCVA,短期内控制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增长,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内蒙古包钢医院眼科门诊青少年近视患者240例。根据年龄分为7-12岁组和13~18岁组,每一年龄组根据屈光度再分为:低度近视组(-1.00-3.00D)和中度近视组(-3.25—6.00D)。同年龄组同屈光度组再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美国易安药公司夜载型角膜塑形镜矫正,对照组给予上海视海公司单焦点非球面镜片框架眼镜矫正。观察实验组戴镜前与戴镜1年后角膜上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泪膜破裂时间(T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的变化。观察实验组戴镜前和戴镜后1d、1周、1月、3月、6月、1年的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戴镜前与戴镜后一年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1)未发现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2)裸眼视力:戴镜后均较戴镜前提高(P〈0.05),1周后趋于稳定;(3)屈光度:戴镜后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1周后趋于稳定;(4)角膜曲率:戴镜后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1周后趋于稳定;(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戴镜前与戴镜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TBUT:戴镜前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Schirmer试验:戴镜前与戴镜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的比较:(1)两组屈光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眼轴长度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高透氧材料角膜塑形镜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控制眼轴增长,不同年龄段低、中度近视患者有同样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临床疗效,以及戴镜1年后屈光度、角膜厚度和眼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9~15岁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87例(174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4.13±0.74)D;37例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裸眼视力、角膜曲率;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及眼轴的变化。50例配戴框架眼镜,测量并比较1年后等效球镜度、眼轴的变化。对相关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戴镜1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4.69±0.57)D;框架眼镜组戴镜1年后为(-4.72±0.80)D,塑形镜组和框架组1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31±0.21)D、(0.77-0.4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09,P〈0.01);眼轴增加分别为(0.11±0.26)mm、(0.26±0.60)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65,P〈0.01)。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与1年后角膜厚度无差异。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效果确切;与框架眼镜相比,可明显减少近视增长,有效控制眼轴变长,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至2010年青少年近视患者246例(482只眼).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1d、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2年随访,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A组病例戴镜1个月后裸眼视力达到最佳并稳定,B组病例矫正视力均能达到1.0.A组病例戴镜1年及2年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分别为0.18±0.19mm及0.21±0.21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1年及2年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分别为0.98±0.29mm及1.12±0.2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2年者停戴2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6±0.31D,B组病例戴镜满2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1.22±0.24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有效,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5年后眼轴(AL)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及内皮变异系数(CV)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5年以上、依从性好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5眼)。方法 依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0.75~-3.00 D)及中度近视组(-3.25~-5.75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1、2、3、4、5年后两组患者AL、CD、HEX及CV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AL、CD、HEX、CV。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后1~5年,两组AL均随时间增长(F=16.863,6.780;P=0.000,0.000)。低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8±0.15)mm、(0.21±0.16)mm、(0.17±0.15)mm、(0.12±0.08)mm及(0.11±0.06)mm,中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5±0.14)mm、(0.16±0.10)mm、(0.15±0.09)mm、(0.10±0.07)mm及(0.08±0.05)mm,两组年AL增长量均随时间降低(F=28.434,21.296;P=0.000,0.000),且5年后中度近视组AL增长较缓(t=6.577,P=0.011)。戴镜前及戴镜1~5年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双眼CD(F=1.239,1.421;P=0.290,0.216)、HEX(F=2.156,2.227;P=0.058,0.051)及CV(F=2.147,2.038;P=0.059,0.07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期双眼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眼科,2018,  27:141-14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高度近视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高度近视眼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15±2)岁,平均球镜度数(-7.34±0.91)D,平均裸眼视力0.89±0.29(LogMAR视力表);平坦角膜曲率(43.54±1.16)D;平均眼轴长度(26.38±0.94)mm。根据屈光及眼部检查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并按屈光不正程度选择日戴和夜戴两种配戴方式。观察戴镜6个月及1、2、3、4、5年的摘镜视力、平坦角膜曲率、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与配戴前的变化。戴镜前后各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分析,不同配戴方式的戴镜前后同一时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30例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期间,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戴镜后较戴镜前变化明显,裸眼视力在戴镜后较戴镜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观察点LogMAR视力为0.45±0.31、0.49±0.32、0.43±0.30、0.47±0.31、0.58±0.35、0.53±0.27;F=10.725,P=0.000),角膜曲率较戴镜前趋于平坦(5年观察期角膜曲率分别为41.14±1.54、41.75±1.88、41.54±2.10、41.73±1.89、41.94±1.61、40.70±1.67;F=10.161,P=0.000),屈光度数在戴镜前2年间较戴镜前下降明显,后期观察与配镜前无明显差异性变化(观察期间屈光度分别为-5.23±1.81、-5.59±2.75、-6.29±2.12、-6.63±2.31、-6.83±2.33、-7.01±1.81;F=4.929,P=0.000),屈光度维持较稳定。眼轴仅戴镜第5年的变化稍有增长,其余不同戴镜时间段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5年期间眼轴变化分别为26.41±0.90、26.68±0.93、26.69±1.06、26.75±0.94、26.81±1.04、27.04±1.01;F=1.831,P=0.094),眼轴增长控制理想。戴镜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放弃配戴。结论高度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控制近视效果明显,未见严重的并发症。(中华眼科杂志,2015,51:515-519)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的作用是否完全可逆及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就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55例(110眼,塑形镜组)、配戴单光足矫框架镜近视患者55例(110眼,框架镜组),随访2年。2年后塑形镜配戴者停戴至少30 d。框架镜组:检查患者戴镜前及2年后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塑形镜组:检查戴镜前及2年后的SE、AL、散光度、角膜平均散光(SimK)、角膜水平及垂直屈光力等以及戴镜前、各随访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年后,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完成随访例数分别为46例(92眼)和43例(86眼)。框架镜组和塑形镜组2年SE分别增加(-1.68±0.84)D和(-0.80±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1);AL分别增加(0.59±0.48)mm和(0.37±0.3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0.13,P<0.01)。塑形镜组2年后散光度及SimK较初戴时均有所增加(t=5.83、5.45,P<0.05),分别为(0.30±0.24)D、(0.28±0.22)D;角膜水平屈光力较初戴时减小(0.31±0.18)D(t=7.43,P<0.05);戴镜前及戴镜后各时间点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UCVA较戴镜前均有明显提高(F=250.8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提高近视患者UCVA,与框架眼镜相比,能更好地控制近视增长。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即使停戴后也较戴镜前存在散光略增加、角膜水平屈光力略变平的变化,说明角膜塑形镜作用也许并非完全可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上巩膜镜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3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巩膜镜的圆锥角膜患者18例(26眼)。根据圆锥角膜AmeslerKrumeich分级,I级9眼,II级3眼,III级4眼,IV级10眼。所有患者均经规范验配程序试戴硬性透气 性接触镜(RGPCL),因RGPCL不耐受、RGPCL适配不佳等原因选择验配巩膜镜。所有患者均进行 视力、屈光度、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和Pentacam检查等。应用巩膜镜试戴片试戴,分别通过裂隙灯 显微镜观察、荧光素染色及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适配评估。评估镜片与中央角膜和 周边间隙,以及周边着陆区匹配情况,并评估戴镜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主观舒适度。采用 Friedma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圆锥角膜患者初戴巩膜镜时,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示巩膜 镜定位良好。通过前节OCT观察初始角膜中央间隙为(212±58)μm;配戴巩膜镜4 h后,角膜中央间隙为 (164±58)μm,鼻侧为(101±38)μm,下方为(224±135)μm,颞侧为(103±72)μm,上方为(89±45)μm, 镜片边缘结膜血管未见异常。裸眼视力(UCVA)、框架眼镜BCVA、RGPCL配戴后BCVA及巩膜镜 配戴后BCVA(LogMAR)分别为1.35(1.00, 2.00)、0.52(0.22, 0.79)、0.15(0, 0.30)、0.10(0, 0.22), 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7.11,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较UCVA、框架眼镜BCVA明显 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90, P<0.001; χ2 =31.08, P=0.001);巩膜镜配戴后BCVA与RGPCL配 戴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配戴巩膜镜4 h后,22眼(22/26)主诉戴镜后舒适或非常舒 适;24眼(24/26)主诉戴镜视物良好或非常良好。结论:圆锥角膜配戴巩膜镜定位良好,舒适度也良 好,通过配戴巩膜镜可有效提升矫正视力。巩膜镜是圆锥角膜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夜用角膜塑形镜停戴后角膜参数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北京新力眼科验配角膜塑形镜并坚持戴镜且欲停戴重新验配的近视患者26例(49眼)。方法 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各指标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平坦轴曲率、角膜陡峭轴曲率、角膜散光、角膜厚度。结果 角膜平坦轴曲率配戴前、连续戴镜12个月、停戴3~4周后分别为(42.32±1.87)D、(40.18±1.83)D、(41.97±1.86)D,角膜陡峭轴曲率分别为(43.46±1.76)D、(41.46±1.74)D、(43.30±1.90)D,两指标配戴前与停戴后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534,0.777)。各时间点角膜散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戴镜中角膜厚度略变薄,配戴前及连续戴镜12个月分别为(546.23±24.33)μm、(537.18±27.89)μm,停戴后逐渐恢复至(541.23±22.25)μm,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塑形效果稳定后每矫正-1.00 D屈光度实际下降K值为(0.52±0.18)D,实际角膜厚度变薄为(2.35±2.23)μm。停戴3~4周后K值恢复程度为(86±15)%,角膜厚度恢复程度为(68±45)%。结论 停戴夜用角膜塑形镜3~4周后各角膜参数恢复至接近戴镜前水平。(眼科,2016, 25: 306-309)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延缓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到2020年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的近视儿童青少年36例和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者36例(均选取右眼),年龄为8~15岁,等效球镜度(SE)为-5.00~-10.00 D。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信息,收集患者基线及戴镜1年后的主觉屈光度、眼轴长度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与1年后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的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进展性近视发展的因素。结果 配戴多焦点软性亲水性接触镜组患儿与单光框架眼镜组患儿相比,两组间1年的SE变化量及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7,P<0.001;t=-2.763,P=0.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SE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戴镜组别和基线眼轴长度,回归方程:SE=3.982+0.458×戴镜组别-0.138×基线眼轴长度(R2=0.375,调整R2=0.357);眼轴变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戴镜组别,回归方程:AL=0.116+0.120×戴镜组别(R2=0.097,调整R2=0.097)。对于是否成为进展性近视儿童来说,配戴单光框架眼镜组的风险是多焦点软镜的12.571倍。结论 高度近视儿童青少年配戴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能延缓近视进展(65.4%)及眼轴生长(33.3%)。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2种镜片偏心的测量方法。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完成角膜塑形镜验配并持续戴镜24个月的近视儿童77例,将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对比构建切向差异图,分析戴镜前和戴镜3个月后Kappa角距离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MATL...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去片裸眼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及近视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验光配镜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青少年儿童,以去片后即刻裸眼视力能否达到0.8为标准将入选儿童分为2组。比较2组间年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曲率、e值、角膜直径、瞳孔直径、非对称性指数、规则性指数的异同,以及对近视的控制效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去片裸眼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0例(96眼)入组,年龄(10.6±2.4)岁,球镜度(-3.62±1.18)D,柱镜度(-0.33±0.43)D,眼轴长度(25.18±0.75)mm。其中裸眼视力≤0.8组52眼,裸眼视力>0.8组44眼,通过单因素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长的眼轴长度(b=-0.09,β=-0.29,P=0.003)、较高的球镜度(b=0.07,β=0.36,P<0.001)、较高的柱镜度(b=0.12,β=0.22,P=0.030)有关。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较差的裸眼视力与基础较高的球镜度(b=0.05,β=0.27,P=0.018)有关。6个月后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07±0.15)mm,裸眼视力>0.8组儿童眼轴增长(0.11± 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角膜塑形镜去片裸眼视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屈光度越高、眼轴越长,去片后裸眼视力越差,但其对近视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患者76例152眼,年龄8~1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92±1.1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夜间配戴8~10h,戴镜后1wk;1,3,6mo;1,2a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前的UCVA为0.15±0.12,戴镜1wk;1,3,6mo;1,2a后提高至0.60±0.12,0.80±0.10,0.90±0.18,0.88±0.16,0.90±0.15,0.89±0.1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变平,分别降低2.31±0.82,2.41±0.91,2.12±0.75,2.21±1.01,2.51±1.12,2.46±0.98D,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1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13±0.11mm,2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25±0.1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戴镜满2a者停戴1wk后查近视度数并与戴镜前度数比较,近视度数增加很少,平均每年0.25±0.11D,戴镜后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剥脱、重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黏弹剂及超声乳化时间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影响。 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白内障患者158例(235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1例(112只眼),女性87例(123只眼);年龄31~90岁,平均年龄(66.7±2.3)岁。根据使用黏弹剂类型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DisCoVisc黏弹剂(OVD1)组和爱维黏弹剂(OVD2)组。均采用做角膜透明主切口后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注入黏弹剂。检查并记录全部患者术前及术后一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D)和角膜中央厚度(CCT);记录全部患者手术中超声乳化时间,并对术中超声乳化时间超过5 s者进行标记。患者CECD及CCT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组CECD与手术持续时间的相关性,使用Person相关系数进行评价。 结果术前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ECD分别为(2582±344)个细胞/mm2和(2578±322)个细胞/mm2 ;术后一个月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ECD分别为(2241±547)个细胞/mm2和(2152±580)个细胞/mm2。经t检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0.16 ;P>0.05)。其中,术中超声乳化时间超过5 s的患者,术前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ECD分别为(2491±370)个细胞/mm2和(2566±329)个细胞/mm2 ;术后一个月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ECD分别为(2123±532)个细胞/mm2和(1933±572)个细胞/mm2 。OVD2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明显高于OVD1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 ,P<0.05)。术前OVD1组和OVD 2组患者的CCT分别为(518.6±32.7) μm和(514.0±29.1) μm;术后一个月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CT分别为(533.1±36.7) μm和(526.7±36.8) μm。经t检验,术前与术后一个月两组患者的CC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1.15 ;P>0.05)。其中,术中超声乳化时间超过5 s的患者,术前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CT分别为(519.3±37.6)μm和(516.3±30.8)μm;术后一个月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分别为(537.3±40.8)μm和(531.5±39.2)μm。经t检验,两组患者CCT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 -0.09;P>0.05)。OVD1组和OVD2组患者的CECD与术中超声乳化时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评价呈正相关,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8,0.36;P<0.05)。 结论与爱维黏弹剂相比,DisCoVisc黏弹剂有更好的黏着性和弥散性,同时在白内障手术使用更大的超乳能量时,能够更好的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