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O12年4月该院收治的ACS患者8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48h和一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合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患者是有效并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的流行趋势及相关因素,为CRPA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94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情况,2014年1月-12月281例铜绿假单胞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等分析CRPA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CRPA检出率由2012年的41.5%升至2014年的46.9%,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相关(r=0.738,P=0.006)。高龄[相对比值比(OR)=1.028,95%可信区间(95%CI)1.012~1.045,P=0.001]、入住ICU(OR=3.849,95%CI 1.776~8.338,P=0.001)、机械通气(OR=3.313,95% CI 1.504~7.295,P=0.003)和经验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OR=2.352,95%CI 1.136~4.872,P=0.021)是CRPA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广谱抗菌药物中,使用碳青霉烯类(OR=13.326,95%CI 5.783~30.709,P=0.000)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OR=3.273,95%CI 1.403~7.633,P=0.006)与CRPA的检出有关。结论:医院CRPA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管理,以减少耐药株的播散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能否改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心肌标志物升高与不良预后明显相关性。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6例,30例患者接受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作为对照组,26例患者在PCI术后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作为治疗组,治疗组患者在接受PCI术后开始替罗非班静脉负荷量,至术后第3~5天,对照组患者接受PCI术后立即应用低分子肝素,观察术后心肌标志物[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TnI(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应用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与单纯低分子肝素治疗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患者PCI后12 h和24 h的CK-MB水平以及术后6 h的TnI水平。结论在传统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替罗非班可以减少患者选择性PCI术后的CK-MB和Tnl的释放,降低48h的联合心脏事件,并发症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102例>60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替罗非班持续静脉滴注36 h~48 h,观察用药开始至停药3 d内患者出血情况,并对出血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出血9例(8.8%),其中重度出血1例,轻度出血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急诊PCI、肾功能不全是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OR=1.4,95%CI 1.1~1.7;吸烟OR=3.2,95%CI 2.2~4.6;血小板聚集率每减少10%,OR=1.6,95%CI 1.2~1.9,肌酐清除率每减少10 mL.min-1,OR=1.2,95%CI 1.0~1.4;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每增加1个,OR=4.2,95%CI 2.0~5.2。结论年龄>65岁、肾功能不全、急诊PCI是替罗非班治疗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抗血小板与抗凝药联合应用,吸烟、血小板聚集率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7年12月,对每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7个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1)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CEI在SBP降低值[SMD=0.92,95% CI(0.79,1.04),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87,95% CI(0.72,1.03),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3,95% CI(1.20,1.26),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左旋氨氯地平联合ARB在SBP降低值[SMD=1.29,95% CI(1.10,1.48),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94,95% CI(0.79,1.09),P < 0.000 01]和总有效率[RR=1.22,95% CI(1.20,1.25),P < 0.000 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β受体拮抗剂在SBP降低值[SMD=0.88,95% CI(0.39,1.36),P=0.000 5],DBP降低值[SMD=0.80,95% CI(0.35,1.25),P=0.000 5]和总有效率[RR=1.18,95% CI(1.12,1.23),P < 0.000 01]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利尿剂在SBP降低值[SMD=1.34,95% CI(0.78,1.90),P < 0.000 01],DBP降低值[SMD=0.72,95% CI(0.20,1.24),P=0.007]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一线降压药降压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管理及使用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北京市70家医院,分别从每家医院抽取5份病历,根据相关文件设计检查评分表对病历进行评分以评估合理性,并探索病历合理性的影响因素。结果:70家医院实际抽查病历329份,其中二级医院83份,三级医院246份,病历总体评分均分为(13.3±1.9)分(15分)。使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级医院得分低于三级医院(P<0.001);中医医院低于综合医院(P=0.007)和专科医院(P=0.036),专科医院与综合医院无统计学差异(P=0.771);美罗培南病历的得分低于亚胺培南(P=0.003)。结论:各级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和中医医院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管理和使用培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开颅手术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等3种不同抗癫痫药(AEDs)诱发高氨血症(AHA)的发生率、发作程度,并分析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8年9月间在某院神经外科进行开颅手术的108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n=36)、丙戊酸钠组(n=36)与卡马西平组(n=36)。3组患者术后分别口服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钠片与卡马西平片进行癫痫预防治疗,在术前,手术当天,术后第1,3,7天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的血氨浓度、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评价3组患者术后AHA发生率、血氨浓度、血氨变化趋势及AEDs对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根据术后患者是否发生AHA,将患者分为术后AHA组(n=70)与术后血氨正常组(n=38),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患者发生AHA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乙拉西坦组、丙戊酸组与卡马西平组分别有24(66.7%)例、29(80.6%)例及17(47.2%)例患者发生AHA,丙戊酸组患者AHA发生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χ2=8.669,P=0.003)。丙戊酸钠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氨浓度及术后血氨的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组患者(P=0.023,<0.001,0.028)。术后第7天丙戊酸组患者ALT指标显著低于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均P<0.001)。影响患者术后发生AHA的危险因素包括:较低的年龄(t=2.061,P=0.042)与较高的术前血氨浓度(t=7.986,P<0.001)。AHA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t=3.788,P<0.001)、直接胆红素(t=3.329,P=0.001)和血清白蛋白(t=11.624,P<0.001)较术前显著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t=4.109,P<0.001)。而衡量急性肝炎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没有显著变化(t=0.956,P=0.341)。结论:卡马西平对患者术后血氨浓度影响较小,是开颅手术患者的首选AEDs药物,而丙戊酸钠更适合肝脏氨基转移酶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polio virus,sPV)纯化的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条件。 方法  在不同层析条件下对sPV凝胶层析粗纯液进行IEC,设定的层析参数分别为介质Q Sepharose FF或Eshmuno Q、上样量30%或40%柱体积、流速(150±5)或(240±8) cm/h。分别检测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含量、蛋白浓度、病毒滴度、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计算D抗原回收率和比活。结果  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回收率均明显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在上样量40% 柱体积、流速(150±5) cm/h条件下,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比活均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t=4.23,Ⅱ型:t=5.73,Ⅲ型:t=4.18,P值均<0.05),而且前者的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Ⅰ型:t=8.29,Ⅱ型:t=7.89,Ⅲ型:t=8.18,P值均<0.05)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Ⅰ型:t=4.23,Ⅱ型:t=4.56,Ⅲ型:t=4.78,P值均<0.05)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IEC纯化sPV进行纯化时,以Eshmuno Q代替Q Sepharose FF可增加上样量和流速,从而缩短IEC时间,提高纯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在超滤配制过程中不同搅拌系统对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uman tetanus immunoglobulin,HTIG)分子大小分布的影响。方法  采用机械搅拌系统(A系统)和磁力搅拌系统(B系统)超滤配制HTIG各5批,比较各生产阶段的HTIG分子大小分布变化。结果  用于A、B系统生产的HTIG分子大小分布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的要求,且两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5,P=0.398)。在HTIG超滤配制过程中,A系统在超滤浓缩阶段对HTIG分子大小分布的影响小于B系统,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P=0.038)。进一步在同一搅拌系统中比较各生产阶段的HTIG分子大小分布,结果显示,A系统对各生产阶段的HTIG分子大小分布均无影响;当采用B系统生产HTIG时,超滤浓缩阶段(t=20.57,P=0.000)和pH值调节阶段(t=-4.15,P=0.006)与前一生产阶段的分子大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HTIG超滤配制过程中,A系统对HTIG分子大小分布的影响比B系统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2012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37例喹诺酮类抗菌药所致过敏性休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7例休克患者中,年龄分布以21~50岁之间较多,占总数的62.8%.过敏性休克速发型(发生在30 min之内)的占66.4%,迟发型过敏性休克占33.6%.比较休克时几种意识状态、舒张压与恢复时间关系,发现本组休克患者恢复时间与意识状态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舒张压的高低有关.舒张压越低,恢复时间越长(R=-0.435,P=0.000).几组治疗药与休克恢复时间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得出:R=0.441,P=0.000,表明恢复时间与使用药物种类呈正比,即联合用药越多,恢复时间越长."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DXM)等四联"组与"AD + DXM"组比较,前者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后者(t=3.825,P=0.000).分析休克时舒张压高低与治疗药的关系,发现舒张压越低,使用"AD + DXM等四联"越多(R=-0.357,P=0.000).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致过敏性休克在国内已不再罕见,且迟发型比例较高,应警惕.休克一旦发生,应正确诊断和治疗.对于血压极低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宜尽早使用AD + DXM等多药和积极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ICU危重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ICU病房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成人患者病例,调查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并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通过统一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病例共57例,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8.07%,并发血小板减少组与未并发组相比,血小板基线值较低[(174.06±53.21)×109/L:(228.93±81.86)×109/L,P=0.019],APACHEⅡ评分较高[(22.12±8.66):(16.20±4.77),P=0.039],血清肌酐清除率(Ccr)较低[(中位数41.86,四分位数间距26.26):(中位数71.84,四分位数间距56.40),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血小板基线值(OR 5.02,95%CI 1.01~17.95,P=0.043),CCr(OR 5.16,95%CI 1.21~22.03,P=0.027)和APACHEⅡ评分(OR 3.92,95%CI 1.08~14.14,P=0.037)。结论:危重症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肾功能不全(Ccr<50 mL·min-1)和APACHE Ⅱ≥20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驱铜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致药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医院集中监测方法,对某三甲医院2015年6月-12月接受二巯丙磺钠注射液排铜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进行不良反应监测,收集相关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录入以及管理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0例患者纳入研究,6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均为药疹,发生率为11.50%。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致药疹发生的4个因素,包括药物过敏史(OR=4.518;95%CI,1.150~15.037,P=0.030),红细胞值(OR=1.422;95%CI,3.283~12.465,P=0.049),血清肌酐值(OR=1.485;95%CI,1.093~4.372,P=0.034),出现药疹时药物的使用疗程(OR=0.420;95%CI,0.018~10.066,P=0.034)。结论:药物过敏史、红细胞值偏低、血清肌酐值偏高、出现药疹时药物使用的第1和第2疗程对二巯丙磺钠注射液致药疹的发生有显著意义,临床药师可针对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加强药学监护,安全、有效使用二巯丙磺钠注射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CNKI、VIP和WanFang Date数据库,纳入关于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相关性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n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024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ABCB1 C3435T多态性与血小板活性相关[CT+CC vs.TT:OR=1.66,95%CI(1.21,2.29),P=0.002;TT vs.CC:OR=0.60,95%CI(0.43,0.85),P=0.004;T vs.C:OR=0.79,95%CI(0.66,0.93),P=0.02];ABCB1 C3435T多态性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携带ABCB13435C等位基因的中国汉族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性较TT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某院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药物潜在不适当应用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抽取某院2015年10月到2016年8月的老年心血管病例,以2014年版STOPP/START标准为依据,对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出院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进行评价,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病例筛选纳入514份病例,患者平均年龄(77.44±8.48)岁,平均罹患疾病数(5.93±2.34)种,联合用药总数(16.84±8.89)种;其中涉及2014年版STOPP标准不适当用药190例次,START标准处方遗漏419例次。单因素卡方分析提示,年龄(P=0.022)、罹患疾病数(P=0.041)、联合用药数(P=0.000)、心血管疾病史(P=0.001)及是否接受抗栓治疗(P=0.000)与PIM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稳定型心绞痛(OR=2.543,P=0.025),心房颤动(OR=2.304,P=0.02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OR=2.659,P=0.005),联合用药数(≥10)(OR=1.040,P=0.026)及接受抗栓治疗(OR=3.037,P=0.007)的患者均会增加潜在不适当用药的风险,采用拟合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入选病例预测总的预测正确率为74.5%。结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是稳定型心绞痛、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联合用药数(≥10)及接受抗栓治疗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基于相关危险因素的PIM预防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福建汉族人群服用别嘌醇引起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DRs)与标志基因HLA-B*5801关联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福建汉族人群中有服用别嘌醇史住院患者的血液样本,经皮肤科确诊为单一别嘌醇所致SCADRs的患者8例归入别嘌醇重症药疹组,包括剥脱性皮炎(ED)3例,斯-约综合征(SJS)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1例,SJS /TEN 3例。期间抽取服用别嘌醇14 d以上未出现皮肤不良反应的患者16例归入耐受组。健康人群318名归入健康对照组。入组患者DNA用聚合酶链-限制性长度多态性法进行标志基因检测,聚合酶链-直接测序法验证检测结果。分析该地区人群服用别嘌醇致SCADRs与HLA-B*5801的关联性。结果:重症药疹组与耐受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药物过敏史、肾功能、日剂量及药物暴露天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别嘌醇重症药疹组100.0%(8/8)患者携带HLA-B*5801基因,别嘌醇耐受组18.8%(3/16)携带(OR=65.57,95% CI:6.7~641.94,敏感度100%,特异度81%,P=0.000 2),福建健康汉族人群20.4%(65/318)携带(OR=65.79,95% CI:13.71-315.77,P=0.000 1)。结论:福建汉族人群服用别嘌醇所致SCADRs与携带HLA-B*5801关联性较高,提示该基因检测结果阳性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别嘌醇,以降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降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将结核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1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1 394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乙肝(丙肝)史、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结核药种类和剂量等因素对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结果: 从单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性别、心血管疾病,结核药中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左氧氟沙星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有心血管疾病、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或左氧氟沙星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并且DILI发生率随着结核药剂量增大而增大。结论: 女性(OR=0.661,95%CI 0.464~0.943,P=0.022)、合并心血管疾病(OR=2.017,95%CI 1.109~3.666,P=0.021)、异烟肼(OR=1.544,95%CI 1.235~1.929,P=0.000)、利福平(OR=1.391,95%CI 1.110~1.743,P=0.004)、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OR=2.461,95%CI 1.517~3.993,P=0.000)和左氧氟沙星(OR=1.695,95%CI 1.155~2.487,P=0.007)是结核治疗中致DILI高危因素。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抗结核药应按照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以减少ATDILI发生,改善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某院心内科的207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连锁不平衡系数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单倍型分析,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1年间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等缺血事件,同时观察了出血事件。结果:将rs12566888、rs12041331、rs2644592、rs822442、rs822441和rs4661012这6个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为5个常见的单倍型,按照TEG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PIR)从高到低排序定义为H1~H5,将H1作为对照组比较其他组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终点结局的相关性。单倍型H4(占13.61%)与H5(占10.99%)相比于H1来说与血小板抑制率的降低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42;0.044)。rs11264579与其他SNP之间连锁关系弱(r^2<0.3),该位点突变与缺血事件(OR:0.46,95%CI:0.23~0.94,P=0.032)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OR:0.26,95%CI:0.07~0.93,P=0.038)的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ACS患者来说,PEAR1基因单倍型H4、H5与血小板抑制率降低显著相关,rs11264579突变与临床结局的改善显著相关,但本研究在血小板抑制率与临床结局之间没有找到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