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甲状腺球蛋白(Tg)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 45例P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L1和L0 2组,检测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t=-0.675,P > 0.05)、性别(χ2=1.20,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7,P < 0.01)。L1组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水平呈正相关(r=0.676,P < 0.01)。 结论 PTC患者术后刺激状态Tg水平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是评价PTC术后131I治疗疗效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呈全球性迅速增加,已占新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36%以上[1]。虽然PTMC进展缓慢,但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腺体内扩散。有研究报道,约30%的PTMC早期即出现淋巴结转移[2]。因此,早期对PTMC进行准确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对于延缓患者病情进展及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对甲状腺微小髓样癌(minute-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MTC)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2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2例MMTC患者和同期151例PTM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甲状腺CEUS、SWE检查。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者年龄、SWE参数,采用χ2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两者性别、CEUS特征。结果:MMTC患者年龄大于PTM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2,P<0.001),患者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54,P=0.419)。MMTC低增强比例高于PT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60,P<0.001),两者增强模式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行甲状腺手术的223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LN+组,n=99)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LN-组,n=124)。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否合并桥本氏病、术后病理诊断资料,以及超声声像图特征。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是否合并桥本氏病、病灶大小及典型PTC的超声征象具有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区域的价值(P<0.05)。结论当患者为男性、不伴有桥本氏病,且病灶较大并具有典型PTC超声特征时,外科医师应警惕颈部淋巴结转移。PTC肿瘤位置影响淋巴结的转移区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其对PTC患者放射性碘(RAI)治疗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并行BRAF基因检测的2647例患者[男性599例、女性2048例,年龄8~84(45.00±11.70)岁]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2230例)和野生组(417例),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肿瘤长径和淋巴结转移的差异。选取接受过2次RAI治疗的PTC患者86例[男性28例、女性58例,年龄13~77(42.72±15.69)岁)],同样分为突变组(57例)和野生组(29例),分析2组间在行RAI治疗前后的s-Tg水平差异。采用χ2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ney U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评价s-Tg水平与BRAFV600E突变之间的关系。 结果 2647例PTC患者的BRAFV600E突变率为84.2%(2230/2647)。突变组的年龄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高于野生组[(45.29±11.51)岁对(43.43±12.53)岁,t=5.28,P=0.022;48.39%对41.97%,χ2=5.81,P=0.016]。在接受2次RAI治疗的86例PTC患者中,第2次RAI治疗前,突变组的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组[(61.16±90.95) ng/mL对(18.56±37.77) ng/mL,Z=?2.41,P=0.003];与突变组相比,野生组患者第1次和第2次RAI治疗前的s-Tg水平差值明显下降[(?1.61±37.18) ng/mL对(?24.00±30.00) ng/mL,t=?2.81,P=0.006]。 结论 BRAFV600E突变的PT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初始RAI治疗后生化指标s-Tg改善较差。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超声对单发无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侵袭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确诊的单发无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甲状腺外侵犯(ECE)组(12 例)和无ECE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及DWI征象差异,分析超声及DWI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准确性,计算两种检查方式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征象中,ECE组边界不清比例、甲状腺被膜回声中断比例高于无EC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E组的ADC值显著低于无E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敏感度(46.15%)低于DWI(100.00%),但特异度(77.55%)高于DWI(70.00%)。超声联合DWI诊断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准确性最佳(AUC=0.922),其敏感度为83.33%,特异度为88.00%,拟合方程为Logit(P)=5.628-4.818×ADC值+2.025×甲状腺被膜回声中断。结论:超声和DWI分别从形态学和功能成像的角度来综合判断PTMC的侵袭性,两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单发无淋巴结转移PTMC侵袭性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12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的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PTMC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14例,年龄22~69(47.8±13.9)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组和无CLNM组。对病灶进行形态学征象评价,包括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微钙化、甲状腺边缘接触、增强扫描后边界模糊。测量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动、静脉期PTMC病灶的碘浓度(IC)及CT值,计算动、静脉期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和标准化CT值(N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动、静脉期病灶的IC、NIC以及CT值、NCT值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病灶的形态学征象。绘制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形态学征象及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得到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的联合预测系数。 结果 形态学征象方面,CLNM组与无CLNM组患者在多发病灶、病灶长径、形态不规则、甲状腺边缘接触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98~12.422,均P<0.01),且甲状腺边缘接触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695)。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方面,CLNM组患者原发灶动、静脉期的NIC和NCT值均高于无CLNM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36±0.02对0.32±0.03、0.70±0.11对0.59±0.10、0.43±0.06对0.37±0.07、0.81±0.08对0.75±0.12,t=4.248~8.301,均P<0.01)。且动脉期NIC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822),最佳临界值为0.36。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诊断颈部CLNM的效能最高,AUC=0.908,灵敏度为86.70%、特异度为75.10%。甲状腺边缘接触是颈部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形态学征象对术前预测PTMC颈部CLNM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血管成像(microvascular imaging,Micro V)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检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60例,共79个病灶,这些病灶均应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及Micro V技术观察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比较两种技术在病灶血管分型及探测病灶内穿支血管的差异,并分析Micro V技术在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价值。结果在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灶内血流分型方面,Micro V成像与CDFI技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00,P<0.05),Micro V成像技术对Ⅲ型血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CDFI技术,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8,P<0.05),Micro V成像检测出穿支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CDFI技术,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8,P<0.05)。结论Micro V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血流显示方面优于CDFI技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REGγ基因异常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发展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甲状腺标本103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REGγ mR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EGγ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PTC组织中REGγ mRNA表达水平为(3.58±1.60),REGγ蛋白阳性率为66.10%,均高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表达,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2 cm患者REGγ mRNA表达水平及REGγ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肿瘤直径≥2 cm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患者REGγ mRNA表达水平及REGγ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组织中REGγ mRNA 检测与REGγ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85,P<0.05)。结论 REGγ基因表达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为肿瘤恶性程度、转移情况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癌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个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影像学资料,按照手术病理诊断分为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3例)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甲状腺癌结节位置、大小、数目、回声、形态、钙化灶类型、有无囊性变、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内部血流等癌结节超声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癌结节分布位置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最大径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微钙化及粗大钙化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内血流达3级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结节侵犯甲状腺被膜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这些征象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组的癌结节数量及内部囊性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未见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节的多个超声特征,一定程度上或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临床上制定首次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提供有用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短径)对ER的预测价值。 结果:ER组44例,非ER组28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术后转移淋巴结个数和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2, χ2值:0.16~2.60,均 P>0.05);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初始风险分层( χ2=33.38)、转移淋巴结大小( U=296.50)和psTg( U=11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sTg[比值比( OR)=0.047, 95% CI: 0.004~0.500, P=0.011]和转移淋巴结大小( OR=0.146, 95% CI: 0.032~0.666, P=0.013)是影响ER的独立因素,而ATA初始风险分层不是独立因素( OR=0.266, 95% CI: 0.051~1.390, P=0.116)。PsTg、转移淋巴结大小的ROC AUC分别为0.904、0.873;当psTg以20.05 μg/L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6.4%(27/28)和75.0%(33/44);当转移淋巴结大小以0.75 cm为界值时,其预测E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8.6%(22/28)和81.8%(36/44)。 结论:PsTg可以较好地预测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患者131I疗效,转移淋巴结大小对疗效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31I辅助治疗对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长期治疗疗效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仅行1次131I治疗且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及评估资料完整的181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男65例,女116例,年龄(38.9±11.8)岁]资料。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根据131I治疗剂量的不同,分为清除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组(1.1 GBq)和辅助治疗组(3.7~5.5 GBq)。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治疗后长期治疗疗效反应。结果BRAFV600E突变型患者(n=150)的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n=31;6.32(0.90,8.70)与3.92(0.40,4.40)μg/L;z=-2.413,P=0.016],但2组的其余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多灶性、被膜侵犯、N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3,z=-1.151,χ2值:0.003~1.491,均P>0.05),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094,P=0.778)。81例接受131I辅助治疗的患者中,突变型组(n=69)的ps-Tg水平高于野生型组[n=12;8.70(1.30,11.80)与3.40(0.30,4.50)μg/L;z=-2.194,P=0.028];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617)。BRAFV600E突变型患者中,与清甲治疗组(n=81)相比,辅助治疗组(n=69)肿瘤较大[1.52(0.95,2.00)与1.21(0.60,1.50)cm;z=-2.728,P=0.006]、N分期较晚(χ2=11.460,P=0.003)、ps-Tg水平较高[8.70(1.30,11.80)与4.34(0.50,5.30)μg/L;z=-3.314,P=0.001],但2组的治疗疗效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478,P=0.091)。结论131I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肿瘤较大、淋巴结分期较晚、ps-Tg水平较高的BRAFV600E突变型非远处转移性PTC患者的较长期治疗疗效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女性患者接受 131I治疗与否对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OL)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的PTC女性患者356例(患者组),年龄21~65(41.00±9.64)岁。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
We present three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 who are unusual in many aspects. The first case is a unique 3mm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patient with metastases to the cerebrum and lung. The solitary cerebral lesion was identified by iodine-131 whole- body scan ((131)I-WBS) and (131)I single phot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PET/CT). Almost complete response achieved after radiosurgery. The second case is a unique PTC patient with coexistent (131)I-negative cerebrum, adrenal gland and ilium metastases,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18)F-fluorodeoxyglucose ((18)F-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Partial response achieved after radiosurgery. The third case is a patient with an incident solitary cystic cerebellar mass as a primary presentation of follicular variant of PTC and absent other distant metastases. In conclusion, widespread metastases from small PTMC may occur. Concomitant brain and adrenal metastases may occur in a same PTC patient. Brain metastasis may present as a cystic les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原发灶V-raf鼠肉瘤滤过性病毒致癌基因同源体B1 (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PTC远处转移病灶摄碘能力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PTC伴远处转移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发病年龄39.8岁),按其原发灶BRAFv600E基因是否突变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的差异,探讨BRAFV00E基因突变与远处转移灶摄碘的关系;分析BRAFve0E基因突变与治疗后Tg变化趋势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 转移性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30.0%(12/40),突变组(n=12)与野生组(n=28)患者临床、病理、血清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3~1.728,x2=-1.951 ~1.088,均P>0.05).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远处转移灶不摄碘,突变组与野生组中不摄碘的发生率分别为83.3%(10/12)和7.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34,P<0.05),提示BRAFv600E突变组较野生组远处转移灶更易出现不摄碘.野生组66.7%(14/21)的患者131I治疗后Tg呈下降趋势,19.0% (4/21) Tg稳定无明显变化,14.3%(3/21) Tg逐渐增高.突变组中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Tg无下降趋势,2/9呈升高趋势,7/9保持稳定并且转移灶无碘摄取.结论 伴有BRAFv600E基因突变的PTC患者远处转移灶摄碘能力下降,对131I治疗反应差;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能有助于对伴有远处转移的PTC 131I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疗效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阴性伴^131I治疗后SPECT/CT显像示淋巴结显影的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的治疗反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首次行^131I治疗的psTg阴性(<2μg/L)且^131I治疗后5~6 d SPECT/CT显像示淋巴结显影的DTC术后患者108例[男28例、女80例,年龄(45.7±10.4)岁],根据治疗后6~24个月治疗反应将患者分为疗效满意(ER)组与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2组间年龄、性别、腺外浸润等多个因素差异的比较,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显影淋巴结大小(长径)对非ER的预测价值。结果108例患者中82例(75.93%)为ER组,26例(24.07%)为非ER组,2组患者在年龄(t=-2.540,P=0.016)、腺外浸润(χ^2=5.764,P=0.016)、T分期(χ^2=19.857,P<0.001)、N分期(χ^2=14.145,P=0.001)、复发风险分层(χ^2=11.487,P=0.003)、治疗前超声结果(χ^2=44.819,P<0.001)、首次^131I剂量(U=780.0,P=0.018)、显影淋巴结大小(U=184.0,P<0.001)、psTg水平(U=776.0,P=0.037)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显影淋巴结大小和治疗前超声结果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其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123(1.025~1.231)、4.275(1.893~9.653)和260.86(8.123~8376.764)。显影淋巴结大小以5.5 mm为界值时预测非ER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6/26)、70.73%(58/82)、77.78%(84/108)、52.00%(26/50)和100%(58/58)。结论首次^131I治疗后淋巴结显影伴治疗前psTg阴性的DTC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治疗反应未达ER;年龄、治疗前超声、显影淋巴结大小可作为预测其治疗反应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家族性分化型甲状腺癌(FDTC)与散发性分化型甲状腺癌(SDT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131I初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进行131I治疗的66例FDTC患者[男19例、女47例,年龄(39.8±11.7)岁]与1701例SDTC患者[男442例、女1259例,年龄(40.9±11.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单双侧、多灶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被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周围软组织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及美国甲状腺协会(ATA)危险度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等临床病理特征、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和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抗体(ps-TgAb)水平及治疗后反应(疗效满意、疗效不确切、生化疗效不佳、结构性疗效不佳)。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FDTC组与SDTC组比较,在双侧病灶[45.5%(30/66)与31.2%(530/1701);χ2=5.999,P=0.010]、被膜侵犯[43.9%(29/66)与26.6%(452/1701);χ2=9.672,P=0.002]及远处转移[15.2%(10/66)与6.2%(105/1701);χ2=8.418,P=0.004]所占比例中较高;在危险度分层中,2组高危占比分别为18.2%(12/66)与9.2%(156/1701),中危占比分别为68.2%(45/66)与72.7%(1237/1701),低危占比分别为13.6%(9/66)与18.1%(308/1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8,P=0.030);但FDTC肿瘤最大径小于SDTC组[(1.24±0.74)与(1.50±0.92)cm;t=-2.275,P=0.020],余临床病理特征指标在2组间的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t=-0.804,χ2值:0.101~5.359,均P>0.05)。术后ps-Tg、ps-TgAb水平及治疗后反应在2组间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059~1.915,均P>0.05)。结论FDTC患者较SDTC患者的肿瘤更具侵袭性;2组患者初始治疗后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