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主动脉根部的处理经验。方法:2009年6月~2010年8月共14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超声主动脉瓣无返流2例,轻度返流6例,中、重度返流6例。马凡综合征2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单纯升主动脉置换3例,Bentall术置换主动脉根部3例,8例行主动脉窦部置换成形、主动脉瓣交界悬吊。结果:13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因脑部并发症死亡。3例肾功能不全。停循环时间为18~42min,平均(28.2±5.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8~102min,平均(64.0±1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53~282min,平均(185±27)min。13例患者术后复查至今,超声示主动脉瓣(包括人工机械瓣)无返流6例,微量返流2例,轻度返流3例,中度返流2例,无需外科处理。结论:根据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严重程度不同,需采取不同的手术处理方式,积极消除假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确诊的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以胸痛居多,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及时行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检查,9例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正确诊断。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过程中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早期应用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自然过程十分凶险的疾病 ,因其发病率较低 ,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临床不易早期诊断。现分析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6例中男5例 ,女1例。年龄19~56岁 ,平均37岁 ,高血压病史4例。1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过去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少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主动脉夹层形成是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进入动脉壁内造成内膜与中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动脉壁延伸剥离,是临床上非常凶险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突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急性期病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治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误诊情况。方法分析64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片、超声心动图、CT、MRI等检查结果。结果64例主动夹层临床表现各异,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种类共12种,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主动夹层的临床表现复杂,初诊误诊率较高。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自1991年Parodi首次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成功隔绝腹主动脉瘤和1994年Dake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降主动脉瘤获得成功后,近年支架型人工血管已广泛用于各种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的治疗。我院从2002年3月—2007年9月尝试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夹层动脉瘤9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急诊科医师对主动脉夹层(AD)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1年我院急诊科确诊3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首发症状多为胸背痛,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病因,主动脉CTA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结论提高AD的早期诊断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和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5例AD分离的临床资料.结果:病因角度方面,血压病占57.1%,其次为冠心病、马凡综合征、糖尿病、主动脉缩窄等;影像学诊断角度方面,胸部X线片检查35例,检出率51.4%,心脏彩超检查15例,检出率73.3%,CT检查20例,检出率75.0%,17例和5例分别行MRI、主动脉造影检查,检出率均为100%;治疗角度方面,29例内科治疗,2例外科治疗,4例介入治疗,其中治愈6例(17.14%),好转出院24例(68.57),死亡5例(14.29%).结论:本病死亡率高,早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曹书颖 《河北医药》1989,11(6):362-36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壁并分开其中层而形成的夹层血肿,是极为严重的心血管病急症。近年来,由于诊断本病的水平显著提高,国内外报告逐渐增多。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个新病例。国内文献报道已有50例以上,但生前确诊率较  相似文献   

11.
程凤  陈庆良  姜楠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51-954
摘要: 目的 比较孙氏手术与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在治疗主动脉夹层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33 例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孙氏手术组 (孙氏组) 22 例和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组 (三分叉组) 11 例。术前均进行心脏超声, 主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 (CTA), 肝、 肾功能, 血常规等检查, 术中监测体外循环相关指标及术中失血量等, 围手术期监测肝、 肾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出院后通过回访评价患者生存及康复情况。结果 孙氏组围手术期死亡 6 例, 三分叉组围手术期死亡 3 例; 术中出血量三分叉组明显多于孙氏组 [(3 586.4 ± 2 926.8) mL vs.(2 630.5 ± 1 821.2) mL]; 孙氏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及升主动脉最大内径均低于术前[(50.9±6.9) mm vs.(55.0±7.5) mm,(28.2±1.6) mm vs.(48.8±11.0)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高于术前 (0.620± 0.031 vs. 0.469±0.104); 三分叉组术后升主动脉最大内径小于术前 [(28.6±3.9) mm vs.(50.9±9.2) mm], 其他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Kaplan-Meier 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2 组 5 年生存率相似 (Log-rank χ2 =0.095, P>0.05); 2 组远期新发夹层、 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孙氏手术在降低术中出血量、 改善远期心功能方面相对三分叉手术效果更好, 生存率及远期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高潮  罗春苗  冯俊  陈振飞 《安徽医药》2014,18(3):538-540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42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背部疼痛或腹痛为主要首发症状.增强CT及MRI诊断符合率达100%.AD的治疗包括药物、介入、外科手术.42例患者住院期间7例死亡,4例转院,出院31例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仅1例死亡.结论 高血压是AD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DeBaKeyⅠ、Ⅱ型急性期死亡率高,应及早外科手术,DebakeyⅢ型在内科保守稳定的情况下行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DeBakey I型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时应用右锁骨下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下,以复合带瓣人工血管组件替换主动脉根部(Bentall术)3例,人工血管置换升主动脉l例;DeBakeyⅡ型l例,在股动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完成Bentall术;DeBakeyⅢ型l例,在介入下以带膜支架人工血管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功能良好。结论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时。体外循环方法的选择和适当的外科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45例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的患者,行喉罩通气全凭七氟醚吸入麻醉,观察患者麻醉诱导前、置入喉罩后、手术中、拔除喉罩后的SPO2 、PrTCO2和动脉血气值,并观察术中、术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结果 麻醉前后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256排螺旋CT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前术后诊断评估的价值;针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的患者,探讨在保持CTA诊断内漏效能的同时,减少患者接受放射剂量。方法:在我院诊断并治疗患者60例,256层螺旋CT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前的影像分析;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术后25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研究,对内漏动脉期与静脉期图像比较,分析两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动脉瘤形态、结构均显示良好;对于瘤颈(内径、长度)及瘤体(内径、长度)作出较好评价;256排螺旋CTA可以很好的显示瘤颈及瘤体管壁钙化与血栓;256排螺旋CTA可以很好的显示髂动脉扭曲;术后支架腔显示良好,内漏静脉期与动脉期两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平扫+静脉期DLP〈平扫+动脉期+静脉期DLP。结论:动脉瘤术前检查,256排螺旋CT可以精确测量与评估动脉瘤的各项参数与指标,更好的指导临床;主动脉瘤腔及主动脉夹层内修复术后内漏患者CT复查,可直接行平扫及静脉期增强扫描,在保持与传统CTA检查相同诊断效能的同时,显著减低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DSA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术后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 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 多层螺旋CT和DSA对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构.05);DSA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数和受累分支的检出率显著低于多层螺旋CT(P<0.05).多层螺旋CT与DSA对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大小,第一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胸主动脉最大径和真腔远端直径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76,0.667和0.8;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1,0.662和0.8.Kappa检验表明两种诊断方法 诊断结果 与金标准均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两种诊断方法 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金标准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多层螺旋CT应用范围更广,安全性更高,在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夹层的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卫民  左景珍  于昂  孙衍庆 《天津医药》2002,30(7):396-398,I003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夹层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32例主动脉夹层标本和10例正常主动脉壁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1)弹力纤维断裂、囊性中层退行性变、中层坏死等病理改变并非主动脉夹层所特有,正常主动脉壁亦可出现上述组织学改变。(2)病变的严重程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加重(P<0.05),且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并无必然联系。结论:(1)主动脉夹层并没有特征性组织病理改变作为其发病基础。(2)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局部性损伤-修复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睿  缪冬梅  赵薇 《现代医药卫生》2014,(19):2892-2894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用于主动脉夹层(AD)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麻醉管理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经磁共振成像或螺旋CT血管成像确诊为AD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各21例。两组患者均行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均给予麻醉诱导。在麻醉诱导前及麻醉维持时,C组患者给予生理盐水,且需持续硝普钠控制性降压;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仅在覆膜支架置入时需硝普钠进一步降压。持续监测两组患者心率(HR)、桡动脉压(IBP)、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等指标,记录麻醉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术后追问患者主观感受并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HR、IBP、BIS值较用药前明显下降,且C组患者术中HR及BIS值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硝普钠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均无疼痛,无知觉,无明显恶心、呕吐发生,但有术后头痛发生。C组患者术后VAS分值、术后头痛发生率高于D组,但D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AD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中,使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反跳性心动过速,且具有术后镇痛作用,是AD血管内覆膜支架置入术麻醉管理中一种安全有效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