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哈尔滨市区1988-2011年居民意外伤害死亡流行特征及对哈尔滨市区居民潜在寿命损失的影响,为哈尔滨市制定意外伤害防治策略、措施及相应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和潜在工作损失年(WYPLL)等指标对哈尔滨市区1988-2011年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88-2011年哈尔滨市区意外伤害总死亡数为26 149例,死亡率33.75/10万,标化死亡率为29.23/10万。0-14岁、15-64岁和≥65岁居民总体伤害水平分别为10.89/10万、34.80/10万和67.43/10万。1988-1999年和2000-2011年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分别为39.56/10万和29.07/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71/10万和24.04/10万。1988-2011年哈尔滨市区居民意外伤害YPLL为774 017.0人/年,YPLL率为9.99‰,标化YPLL率为9.65‰;WYPLL为483 159.0人/年,WYPLL率为6.23‰,标化WYPLL率为6.57‰。结论 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被杀、自杀等意外伤害已成为目前哈尔滨市区居民减寿的主要因子和劳动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应针对哈尔滨市区伤害死亡谱和目标人群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和干预措施,以降低居民意外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分布特点,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温州市卫生监测区死亡报告数据,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结果]2010年温州市伤害死亡率为46.30/10万,校正死亡率37.51/10万,在减寿顺位中居于第2位。伤害死亡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意外跌落、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淹死,占全部伤害死亡的72.81%。[结论]伤害是温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意外跌落、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是温州市城乡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意外伤害死亡的流行特征(年龄、性别等),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开展伤害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嘉定区2001~2003年伤害死亡的潜在寿命损失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伤害对嘉定区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2003年嘉定区生命死因统计资料,进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分析.结果三年间0~75岁人群中,伤害的SYPLL率位居第一位或第二位;以交通事故的潜在寿命损失为主,溺水是14岁以下儿童潜在寿命损失的首位死因.结论伤害已成为对嘉定区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生命与健康损失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当尽快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阴市居民伤害死亡分布特点,为开展伤害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江阴市2009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中的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伤害合计死亡714例,年均死亡率为59.41/10万,标化死亡率为50.26/10万。死亡率(/10万),男性为71.52,女性为47.18;0~14、15~34、35~59、≥60岁分别为15.93、22.10、51.38、245.77。伤害的主要死因,全部人群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死,伤害死亡的潜在减寿年数为14 343.6人年,平均潜在工作减寿年数为7.57人年。[结论]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淹死、其他意外事故、自杀是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居民伤害的死亡水平,分析伤害的死因构成与分布特征,为开展伤害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蓬莱市2004~2005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中的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伤害死亡2004年492例,2005年444例,死亡率(/10万)为110.18、99.69,标化死亡率为88.63、80.27。2年伤害平均死亡率为104.94,男性为145.73,女性为64.01;0~14岁为28.21,15~34岁为71.92,35~54岁为116.34,55~74岁为128.79,75岁以上为377.45。居民伤害主要死因为道路交通伤害(332例)、自杀(277例)、不明原因的伤害(129例)和跌落(75例);首位伤害死因男性是道路交通伤害(占39.32%),女性是自杀(占41.40%)。伤害引起的死亡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损失22.70岁。[结论]蓬莱市居民伤害死亡率较高,道路交通伤害和自杀是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应用标化死亡率和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对广州市1988~1994年的意外伤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在死因构成中居第四位,但在YPLL率的排位中则跃居第二位;男女性别比为1.69:1,男性的意外伤害多发生在青、中年,女性则以青、老年多见。随着寿命年数损失的增加,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YPLL)和潜在价值损失年数(VYPLL)也相应加大。与标化死亡率相比较的结果,揭示YPLL能更合理地反映意外伤害死亡对低年龄层人群所造成的实质性损失。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1):82-85
目的探讨贵阳市2015年死因监测点常住居民死亡水平、主要死亡原因以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系统导出2015年贵阳市4个监测点的死亡个案数据,按照国际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分类,采用SPSS19.0和Excel2010软件对2015年贵阳市4个死因监测点的死亡水平、死因构成、死因顺位以及潜在减寿年数等进行分析,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贵阳市2015年常住居民死亡率为519.32/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3.61/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611.81/10万,标化死亡率为624.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20.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450.26/10万。男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0.11,P<0.01),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6.66%,伤害占10.03%,传染病、母婴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共占2.71%。前5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全人群死因中损伤和中毒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大,其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已成为威胁贵阳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危险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江东区1991-2003年伤害死亡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市江东区伤害死亡状况,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江东区1991-2003年的死亡登记资料,采用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数(YPLL)、YPLL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991-2003年江东区伤害平均死亡率为36.2/10万,居死因顺位第四位,但伤害YPLL率为9.49‰,居死因顺位第二位,占总死亡减寿率的18.7%。男性伤害死亡率和YPLL率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伤害死亡率和减寿率前三位依次均为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女性伤害死亡率前三位依次为跌落、交通事故和自杀,减寿率前三位则依次为交通事故、自杀和跌落。不同年龄伤害死因不同。45岁以下居民伤害死亡率有降低趋势。结论伤害尤其是交通事故对江东区居民的健康和生命有重大危害,亟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2002-2005年新昌县居民意外伤害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新昌县居民意外伤害的死亡水平,分析意外伤害死亡的特征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为开展伤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根据新昌县2002-2005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对其中的意外伤害死亡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8年间全区居民伤害死亡个案卡进行分析。结果江北区居民8年伤害平均死亡率为44.62/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15.96/10万)、意外跌落(10.98/10万)、自杀(4.60/10万)、淹死(4.00/10万)、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3.41/10万),寿命损失年顺位前5位依次为交通事故(8035.77年)、自杀(2184.06年)、淹死(2112.63年)、意外跌落(1576.15年)、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734.22年)。结论伤害是江北区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应针对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采取相应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07-2015年齐齐哈尔市居民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为疾病防治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07-2015年齐齐哈尔市人口死亡登记数据,应用人口系数、负担系数、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PYLL)评价居民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 结果 2007-2015年齐齐哈尔市居民老年人口系数为7.91%、老年负担系数为10.23%;居民粗死亡率为552.7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29.39/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7-2015年齐齐哈尔市居民各类疾病PYLL为2 163 230人年,PYLL率前两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 结论 齐齐哈尔市居民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负担有上升趋势;居民标化死亡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影响齐齐哈尔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居民2011—2020年恶性肿瘤死亡流行趋势及对居民寿命的影响情况,为制定恶性肿瘤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20年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恶性肿瘤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和人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等指标,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率的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0年郑州市二七区居民恶性肿瘤年均死亡率为114.6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3.52/10万,男性年均死亡率(146.09/10万)高于女性(84.56/10万)。恶性肿瘤前5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共占恶性肿瘤死亡构成的65.36%。2011—2020年该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3.70%,P<0.001)。0~44岁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率处于较低水平,45岁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75岁以后迅速升高。恶性肿瘤总PYLL为39067人年,SPYLLR为6.73‰,AYLL为12.59年。结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是二七区恶性肿瘤预防控制的重点工作,同时宫颈癌和乳腺癌对女性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应针对主要恶性肿瘤和重点人群开展综合防控措施,以降低恶性肿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9-2016年玉溪市居民死亡水平、死亡情况和主要死因的潜在减寿情况,为疾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玉溪市居民死亡数据,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分类,采用SPSS17.0、Excel 2003和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软件计算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及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6 年玉溪市共报告死亡病例109 575例,男性61 461例,女性48 114例,粗死亡率分别为527.78/10万、592.57/10万、644.22/10万、635.98/10万、679.26/10万、666.56/10万、673.76/10万和679.8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39.06/10 万、721.13/10 万、784.43/10 万、778.87/10 万、842.86/10 万、836.24/10 万、856.31/10 万和866.26/10 万,2009-2016年玉溪市居民死亡率逐渐增高(x2=182.62,P<0.05),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x2=182.62,P<0.05。慢性病是玉溪市居民死亡的第一位死因,占80.00%以上,粗死亡率为530.60/10万;玉溪市居民的主要死因中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心肿瘤、心脏病和伤害,造成玉溪市居民潜在减寿年为688 436.1年。伤害造成潜在减寿年最高,为292 601.60年,潜在减寿率为17.03‰,平均减寿年数为22.66年。结论 慢性病和伤害严重影响玉溪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应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2006—2015年老年人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潜在减寿年数,为北京市丰台区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2006—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老年伤害死亡特征,分析变化趋势,计算潜在减寿年数。结果 2006—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老年人死因顺位中伤害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伤害平均死亡率为92.02/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伤害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伤害死因顺位前三位为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和自杀。老年男性和女性伤害死因首位均为意外跌落,但老年女性的第二位伤害死因为自杀。老年人的伤害潜在减寿年数从242.50人年增长到305.00人年,呈上升趋势,伤害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为5.38人年左右。结论 老年人的伤害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伤害死因首位为意外跌落,老年女性的第二位伤害死因为自杀,应针对伤害发生原因和老年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1年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卫生局提供。死因监测资料来自2011年广州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对2011年广州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1年广州市居民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44262例,粗死亡率为544.47/10万,标化率为336.45/10万,男性死亡率为612.50/10万,标化率为431.12/10万;女性死亡率为474.66/10万,标化率为248.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33.44/10万、101.82/10万、100.68/10万、73.70/10万、31.54/10万、26.53/10万;期望寿命为80.83岁,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后,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3.81、2.78和2.73岁;以减寿年数(P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分别为107716.00、81414.00、81106.50、61978.50、26523.00、22232.50年。结论慢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正严重威胁广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水平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居民心脏病死亡分布特征以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心脏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宝山区1992—2013心脏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结果全区因心脏病死亡病例14 518例,年平均死亡率为85.55/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24%。男性的粗死亡率低于女性(t=8.891,P<0.05),但标化死亡率则高于女性(t=4.099,P<0.05),二者的心脏病死亡率随时间呈波动递增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病的死亡率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的YPLL、AYLL和女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病的总人群、男性人群以及女性人群的YPLL、AYLL总体随时间呈递增趋势,但2011—2012年有下降趋势。冠心病是居民心脏病的主要致死类型,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造成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结论宝山区心脏病死亡主要危及中老年人,对居民的早死危害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找到影响居民健康和死因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使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来计算和分析居民各主要死因的构成比、顺位、潜在减寿年数及潜在寿命损失率.结果 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死亡人口总数为11 366人,全人群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为6.13‰,女性死亡率为3.69‰;全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心脑血管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居民全死因PYLL为89 903.30人年,PYLL减寿率为3.91%.全死因PYLL构成比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其他慢性病.结论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结果 显示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依旧是今后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慢性病的教育与防治,根据疾病发生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疾病干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常熟市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状况 ,为制定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 (YPLL)和减寿率等指标分析居民心血管病死亡情况。结果 1 987~ 2 0 0 0年心血管病年平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 2 1 3.5 0 /1 0万和 1 1 0 .2 7/1 0万 ;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死亡率出现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的趋势 ;不同年龄组的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而总死亡率无性别差异 ;1 987~ 2 0 0 0年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YPLL、平均AYLL和减寿率分别为 70 772人年、4 4 935人年、3.2 1年、5 .0 8年和 5 .1 2‰、3.2 5‰。结论 应加强心血管病的综合防治力度 ,以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山东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特点,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等指标对山东省全人群死因监测点2007-2013年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呈现山东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地域分布。结果 2007-2013年山东省居民监测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由2007年的252.42/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23.48/10万,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各年份间、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65~岁年龄组开始明显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PYLL和AYLL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且男性的PYLL、AYLL和女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PYLL=5.79,P<0.05;ZAYLL=5.68,P<0.05)。山东省西北和中部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结论 2007-2013年山东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且具有年龄、地域等相关性,严重影响山东省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