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勾画对疗效与毒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间收治的初始行化疗治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通过增强CT定位扫描勾画靶区,两组PTV T均为化疗后残留原发灶外扩获得。对照组PTV N为阳性淋巴结引流区外扩摆位误差,观察组PTV N为GTV N外扩摆位误差,PTV T、PTV N处方剂量60 Gy/30次,2 Gy/次,每周5次。比较两组平均肺剂量(MLD)、双肺V20、有效率(RR),并随访患者3年内肿瘤复发情况以及毒副反应。 结果观察组MLD和双肺V20分别为(955±228)Gy和(2165±376)%,均低于对照组的(1275±243)Gy和(2532±4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R为672%(43/64),对照组为719(46/6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复发率均为1000%。对照组45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9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观察组48例患者放射野内复发,16例患者放射野外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级以上的血液学毒性、急性放射性肺炎、体重减轻发生率分别为47%、266%和234%,均低于对照组的188%、547%和51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V N靶区勾画可有效减少化疗后局部进展的小细胞肺癌患者MLD以及双肺V20,对临床疗效和肿瘤复发无影响,并可显著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适形放疗(IMRT)中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30例临床分期为ⅢA、ⅢB期的初治NSCLC患者,分别依据单纯增强CT图像和同一固定体位下PET-CT与CT融合后的图像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分别比较两种影像资料下所勾画的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PTV)体积;在PTV的处方剂量达60 Gy/30次时,比较两组放疗计划中双肺的肺受照5 Gy以上剂量的肺体积(V5)、肺受照20 Gy以上剂量的肺体积(V20)及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MLD)。结果 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勾画的GTV体积为(248.39±94.80)cm3,低于单纯CT组的(311.22±99.1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TV的基础上外扩得到PTV,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的PTV体积为(356.68±92.73)cm3,低于单纯CT组的(433.58±107.89)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V处方剂量达到60 Gy/30次时,30例患者在PET-CT融合组中双肺V5、V20、MLD分别为(51.26±10.50)%、(25.71±5.17)%、(1595.27±148.24)cGy,均低于单纯CT组的(56.41±9.55)%、(29.09±4.10)%、(1693.59±100.60)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ET-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能提高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改善靶体积并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ET-CT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分期的诊断及其融合图像下勾画靶区对调强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 对13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同一体位分别进行增强CT和PET同机扫描,图像重建后传输至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进行自动图像融合。PET-CT下诊断患者的分期;分别在CT、PET-CT融合图像上勾画靶区,设计放疗计划。患者均采用5野调强放疗,常规处方剂量60Gy/30f。比较两个计划的V20、全肺平均受量(MLD)、心脏平均受量、脊髓最大受量。结果 5例患者分期改变:3例升高,2例下降;CT下勾画靶区GTV、PTV分别为(159.35±84.44)cm3 、(442.12±172.57)cm3,显著高于PET-CT下勾画的GTV和PTV[(148.22±75.08)cm3 、(428.64±157.91)cm3]; PET CT下计划的全肺V20、MLD、心脏平均受量、脊髓最大受量等各项剂量学参数均优于CT下的计划(P<0.05)。结论 PET-CT较CT更有利于局部晚期NSCLC放疗靶区的勾画,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  相似文献   

4.
崔晓佳  成国建  蔡晶 《中国肿瘤》2017,26(6):494-500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以及应用DWI对于放疗近期疗效评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初治食管癌患者,分别依据单纯CT图像、DWI与CT融合图像以及PET-CT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比较三种影像资料下勾画的GTV、PTV体积的大小差异;以及在PTV的处方剂量达到64Gy/32次时,比较三组调强放疗计划中双肺V5、V20、MLD的差异.同时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开始后的1个月)及放疗后(放疗结束后1个月)各行1次胸部DWI扫描,比较放疗不同阶段、不同b值下所测肿瘤病灶ADC值的差异.[结果] 92.5%(37/40)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比在单纯CT组勾画的GTV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WI融合组勾画的GTV与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TV基础上外扩得到的PTV,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中比在单纯CT组的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计划中的双肺V5、V20、MLD进行比较,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及PET-CT融合组的双肺V5、Va0、MLD均较单纯C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条件下,随着放疗的进行,放疗前、中、后所测得的ADC值逐渐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WI定位及融合技术勾画食管癌靶区提高了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更有利于正常肺组织的保护,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同时DWI对于食管癌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评价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测量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并估测临床靶体积至计划靶体积(CTV→PTV)外扩距离。方法 选择2010—2012年间13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CT图像,将图上CTV外扩形成内靶体积(ITV),再将ITV逐步1 mm/次外扩10次,每例患者均形成10个大小不一的PTV。根据这些PTV制定计划并模拟摆位误差。找到一合适PTV,使在有摆位误差时仍能保证95%ITV达到处方剂量,从而得到CTV→PTV外扩距离。结果 摆位误差在上下方向上最大,为(3.42±2.19) mm。通过PTV外扩法测得ITV→PTV的外扩范围为5 mm。根据PTV外扩法所得外扩距离制定的新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双肺V5、脊髓D1cm3 分别增加0.87%、4.95 Gy,心脏V40、PTV D95、PTV V100、ITV D95、ITV V100分别减少0.62%、4.95 Gy、8.38%、1.84 Gy、1.87%。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X射线调强放疗对乳腺癌保乳术后远期生存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4例行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147)和对照组(n=147),两组术后均采取全乳腺照射50 Gy/25次。在瘤体补量上,对照组采用电子线放疗,观察组采用X射线调强放疗,处方剂量均为10~16 Gy/5~8次。比较两组靶区及心脏、患侧肺剂量学参数,毒副反应,5年无瘤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放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两组靶区V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105%为(11.26±2.59)%、V110%为(3.15±0.84)%、心脏照射剂量为(3.72±1.16)Gy、患侧肺照射剂量为(7.51±2.06)Gy,对照组分别为(43.15±3.59)%、(11.36±1.16)%、(8.54±1.92)Gy、(11.62±3.78)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性皮肤反应、晚期皮肤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98.55%,高于对照组的9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95.65%,对照组为94.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X射线调强放疗可获得更佳的无瘤生存,对免疫功能影响小,可能与瘤床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减少心脏和患侧肺照射剂量有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初治老年AL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接受传统VDLP方案(对照组,n=41)或改良VDLP方案(观察组,n=41)治疗。两方案均为28天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NCI CTCAE 40版评价评价毒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 结果全组8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0%、805%和976%,与对照组的634%、854%和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2334±664)d,对照组26例达CR的时间为(2145±6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和120个月,中位DFS分别为75个月和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943±181)d,较对照组的(123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血象异常、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ALL可获得与传统VDLP相当的近期疗效,但骨髓抑制更轻且恢复更快,更适合初治老年ALL患者的诱导化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方案治疗初治老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的初治老年ALL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接受传统VDLP方案(对照组,n=41)或改良VDLP方案(观察组,n=41)治疗。两方案均为28天1个周期,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并以NCI CTCAE 40版评价评价毒副反应,根据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中位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 结果全组82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观察组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10%、805%和976%,与对照组的634%、854%和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5例达完全缓解(CR)的时间为(2334±664)d,对照组26例达CR的时间为(2145±6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和120个月,中位DFS分别为75个月和8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髓抑制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骨髓抑制恢复时间为(943±181)d,较对照组的(1239±2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脱发、口腔溃疡、血象异常、心脏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VDLP方案治疗初治老年ALL可获得与传统VDLP相当的近期疗效,但骨髓抑制更轻且恢复更快,更适合初治老年ALL患者的诱导化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利用食管癌患者首周放射治疗时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图像,建立个体化计划靶区以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行根治三维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10例,获取每位患者治疗首周前5次及后续每周治疗前CBCT验证图像,将其导入治疗计划系统中,与治疗前的定位CT图像配准融合。然后在每个CBCT图像上按患者治疗前靶区勾画原则,再次勾画临床靶区(clinic tumor volume,CTV),并根据首周治疗的摆位误差平均值外扩生成计划靶区(planning tumor volume,PTV)。将首周5个CBCT上勾画的PTV轮廓映射到定位CT上合并生成PTV1,以此法生成后续2~6周的PTV2。按照初始计划(Plan A)的参数设置,保持靶区处方剂量及各危及器官的限量要求不变,以PTV1为靶区,制定一个新的放射治疗计划,即患者个体化的自适应放射治疗计划(Plan B)。用新计划(Plan B)的95%等剂量线评估PTV2覆盖度,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Plan A与Plan B中肺、心脏和脊髓的受照射剂量。结果 PTV1体积比PTV体积小(P<0.05);Plan B中处方剂量95%等剂量线的覆盖率分别为:PTV1=(98.9±2.0)%和PTV2=(99.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an B的危及器官所受剂量均小于Plan A:肺V20(25.1%vs26.9%)、平均剂量(14.0Gy vs15.1Gy),心脏的平均剂量(16.7Gy vs19.7Gy)和脊髓最大剂量(42Gy vs43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患者治疗首周CBCT图像资料反馈的信息,可以有效减少计划靶区体积。修改后的计划可在后续治疗中开展,并能进一步减少靶区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和潜在提高靶区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局部晚期NSCLC靶区勾画中的专家共识与争议。方法 调查国内12家单位对NSCLC靶区勾画相关15个问题意见。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选择1份局部晚期NSCLC病例,将定位CT图像和病史资料发送至12家单位,各单位自行组织讨论并委派1位医师在第六届肿瘤精准放化疗暨肺癌多学科高峰论坛上主讲对该病例靶区勾画情况及理论认识,参会专家共同讨论。结果 12家单位全部填写问卷并按时发回。肺癌靶区勾画标准肺窗的窗宽/窗位为800~1600/-600~-750 HU,纵隔窗为350~400/20~40 HU。呼吸动度的测量:经验外扩2~5 mm、模拟定位机测定、四维CT测定、模拟定位机+四维CT测定。GTV外扩CTV距离:原发灶鳞癌5~6 mm、腺癌5~8 mm;纵隔淋巴结转移灶6家单位采用5 mm,6家单位采用同原发病灶一致距离。摆位误差:10家单位5 mm、1家单位3 mm、1家单位4~6 mm。双肺V20限定:10家单位<30%、1家单位<35%、1家单位<28%。局部晚期NSCLC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9家单位60 Gy分30次、1家单位62.7 Gy分33次、1家单位50~60 Gy分25~30次、1家单位60~70 Gy分25~30次。肺内原发病灶靶区勾画:3家GTV→IGTV→PTV、8家GTV→CTV→ITV→PTV、1家GTV→CTV→PTV或GTV→IGTV→CTV→PTV;纵隔淋巴结转移灶靶区勾画:3家GTV→IGTV→PTV、8家GTV→CTV→ITV→PTV、1家GTV→CTV→PTV。放疗过程中10%~100%患者需要改野,38~50 Gy时改野合适。关于PET-CT定位及靶区勾画SUV值尚无统一标准,7家单位已开展MRI定位,10家单位已开展了SBRT治疗早期NSCLC。早期NSCLC (T1-2N0M0)的SBRT靶区勾画:5家单位GTV→IGTV→PTV、3家单位IGTV→PTV、2家单位GTV→CTV→ITV→PTV。周围型早期NSCLC分割6.0~12.5 Gy/次,3~12次;中央型早期NSCLC分割4.6~10.0 Gy/次,5~10次。靶区勾画讨论结果:肺癌靶区勾画目前应采用4DCT或模拟机测定呼吸动度;勾画肺癌靶区时CT肺窗的窗宽/窗位为1600/-600 HU,纵隔窗为400/20 HU;争议主要是纵隔转移淋巴结CTVnd为累及野照射还是选择性淋巴结预防照射。结论 对局部晚期NSCLC靶区勾画的CT的窗宽、窗位,呼吸运动和摆位误差测量、原发灶靶区勾画方法、同步放化疗放疗剂量及改野时机均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争议和尚未达成共识的是PET-CT定位勾画靶区时显示病灶的最佳SUV值、SBRT治疗早期NSCLC最佳剂量分割模式、CTVnd的勾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参数变化对放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宫颈癌患者120例,均进行CT灌注扫描并计算相关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给予调强放疗,盆腔照射每次18~20 Gy,每周5~6次,总照射剂量40~45 Gy。放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因素。 结果12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疗,获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46例,稳定20例和进展20例,放疗敏感率为667%(80/120)。敏感组年龄、体重指数、肿块直径、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与不敏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BF低于不敏感组[(5922±1630)ml/(min·100 g) vs.(7204±1294)ml/(min·100 g)],而BV[(1214±281)ml/100 g vs.(568±193)ml/100 g]、PS[(2056±852)ml/(min·100 g) vs.(910±184)ml/(min·100 g)]与MTT[(1172±448)s vs.(1034±622)s]高于不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V为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能反映和评估调强放疗的敏感性,BV为影响放疗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参数变化对放疗敏感性的评估价值。 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宫颈癌患者120例,均进行CT灌注扫描并计算相关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给予调强放疗,盆腔照射每次18~20 Gy,每周5~6次,总照射剂量40~45 Gy。放疗4周后评价疗效。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放疗敏感性的因素。 结果12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放疗,获完全缓解34例,部分缓解46例,稳定20例和进展20例,放疗敏感率为667%(80/120)。敏感组年龄、体重指数、肿块直径、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分化程度与不敏感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BF低于不敏感组[(5922±1630)ml/(min·100 g) vs.(7204±1294)ml/(min·100 g)],而BV[(1214±281)ml/100 g vs.(568±193)ml/100 g]、PS[(2056±852)ml/(min·100 g) vs.(910±184)ml/(min·100 g)]与MTT[(1172±448)s vs.(1034±622)s]高于不敏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V为影响宫颈癌放疗敏感性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宫颈癌CT灌注参数能反映和评估调强放疗的敏感性,BV为影响放疗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自动式和半自动式两种活检针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进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患者242例,其中157例使用全自动活检针(全自动组),余85例使用半自动活检针(半自动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充足标本率、诊断效能(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全自动组的充足标本率为1000%(157/157),高于半自动组的953%(8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22/24)和981%(154/157),均高于半自动组的700%(7/10)和准确率为926%(7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自动组和半自动组的敏感度为992%(132/133)和944%(6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组针道出血的发生率为338%,高于半自动组的212%(P<005),两组气胸、血胸、痰中带血、穿刺相关感染、空气栓塞和和胸膜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引导经皮肺肿物穿刺活检术操作中,两种活检针各有优缺点,仅适用范围不同,全自动活检针充足标本率、诊断准确率和特异性更高,并发症可控,半自动活检针针道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蔡勇  王季颖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7,22(12):1073-1079
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蛋白6(SIRT6)调控细胞糖代谢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过表达SIRT6的腺病毒载体Ad SIRT6,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经不同转染强度(0、25、50、100、200 pfu/细胞)Ad SIRT6转染24 h后的SIRT6 mRNA水平;根据实验设计分为对照组、空载体(Ad-null)组及过表达(Ad-SIRT6)组,Ad-null组和Ad SIRT6组的病毒浓度均为200 pfu/细胞;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3组经0、2、4、6、8和10 Gy X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SF),根据多靶单击模型绘制细胞存活曲线并计算增敏比(SER);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经4 Gy X线照射48 h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采用QPCR检测经4 Gy X线照射48 h各组丙酮酸激2(PKM2)、乳酸脱氢酶A(LDHA)和己糖激酶(HK)的表达水平;葡萄糖试剂盒检测转染12、24、36、48 h后的培养基葡萄糖消耗水平。结果QPCR检测显示,在25~200 pfu/细胞的范围内,随转染强度的增加,A549细胞的SIRT6 mRNA水平升高(P<0001),0、25、50、100、200 pfu/细胞对应的SIRT6 mRNA水平依次为1.012±0.016、1.356±0.185、2.243±0.695、4.887±1.169和7.241±1.425,50、100、200 pfu/细胞对应的SIRT6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续实验选择过表达效果最强的200 pfu/细胞转染量。克隆形成实验显示,Ad null组和对照组经0、2、4、6、8、10 Gy X线照射后S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 SIRT6组经4~10 Gy X线照射后的SF均低于Ad null组和对照组(P<005)。多靶单击模型拟合细胞存活曲线提示SER为1.76。与对照组和Ad null组比较,Ad SIRT6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升高,S期细胞比例及PKM2、LDHA和HK mRN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 SIRT6组转染12、24、36、48 h的葡萄糖消耗量降低,低于对照组和Ad null组(P<0.05)。结论 SIRT6过表达可抑制A549细胞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生成来抑制糖酵解过程,同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并可导致G0/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霉素+环磷酰胺+多西他赛(ACT)序贯方案与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TAC)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及远期疗效。 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3年9月1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TAC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6个周期。观察组采用ACT序贯方案化疗:环磷酰胺500 mg/m2静滴,d1;阿霉素5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4周后给予多西他赛100 mg/m2静滴,d1。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4次。记录不良反应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并随访两组的无病生存时间(DFS)。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后血清促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m23 H1的表达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NG2、VEGF水平分别为(341±39)ng/L和(518±43)ng/L,低于对照组的(581±36)ng/L和(817±44)ng/L,而nm23 H1蛋白水平[(669±42)ng/ml]高于对照组[(533±3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观察组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数目低于对照组,且淋巴结发生转移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位DFS为42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346个月(P<005)。 结论采用ACT序贯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者,远期疗效优于TAC联合化疗方案,且不良反应更低,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