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结节型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C患者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4.77±7.93)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节的数目、大小、分布、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结节征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组别结节征象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① 22例PC患者的PET/CT显像共发现235个结节,18F-FDG代谢增高结节130个,SUVmax(3.5±2.9)与直径[(0.9±0.5) cm]呈正相关(r=0.702,P=0.000)。② 结节分布以右肺(57.4%,135/235)、下叶(64.3%,151/235)、肺野外带或胸膜下(80.0%,188/235)多见。③ 9例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7±4.7)高于13例非免疫功能受损宿主(3.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11);前者(17.5%,10/57)的宽基底贴胸膜征象高于后者(6.2%,11/178),而后者(25.3%,45/178)的晕征高于前者(10.5%,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4.628,P=0.005、0.031)。④ 单个肺叶受累和多个肺叶受累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6±3.4)高于后者(3.2±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16);前者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1、47.022、17.395,均P<0.01)。⑤ 误诊和正确诊断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0±4.6)高于后者(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5,P=0.106);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的比例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35.951、5.720,均P<0.05);后者(26.2%,50/191)晕征的比例高于前者(2.3%,1/4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7,P=0.000)。 结论 结节型PC患者PET/CT显像的SUVmax与直径呈正相关。晕征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对于单个肺叶受累者,类肿瘤征象及18F-FDG代谢增高的表现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恶性单发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的差异,分析肿瘤不同生长模式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结节各边缘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血管集束征)所在区域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e)、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均峰差(ΔSUV)。应用多组间均数比较LSD法分析各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中,出现毛刺征者35例,SUVave=4.99±2.98,SUVmax=5.87±3.48,ΔSUV=0.88±0.67;出现分叶征者41例,SUVave=6.95±3.30,SUVmax=8.43±3.98,ΔSUV=1.48±1.04;出现胸膜牵拉征者26例,SUVave=4.45±2.03,SUVmax=5.40±2.45,ΔSUV=0.95±0.82;出现血管集束征者30例,SUVave=6.36±3.94,SUVmax=7.78±5.22,ΔSUV=1.42±1.52。分叶征组的SUVave、SUVmax及ΔSUV明显大于毛刺征组及胸膜牵拉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08、0.006、0.015及P=0.002、0.003、0.049);血管集束征组的SUVave及SUVmax明显大于胸膜牵拉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26、0.026)。结论肿瘤不同生长模式的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存在差异,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增殖性生长与浸润性生长在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7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6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9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记录病灶的部位、数量、密度、大小、形态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以及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等情况;分析影像信息并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9例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表现分为3型:实变型4例、肿块型3例、弥漫肺炎型2例。实变型表现为大小、受累范围不等的实变影;肿块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边缘毛糙的实性肿块影;弥漫肺炎型表现为肺叶内或双肺弥漫的斑片、团块样软组织密度影。在9例患者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8例(部分伴有支气管扩张)、三角型灌注征3例、病灶向中心聚拢4例、钙化2例、胸腔积液2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所有病灶18F-FDG 代谢不均匀增高,中位SUVmax为6.0(2.6~8.3);2例弥漫肺炎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18F-FDG摄取异常增高,SUVmax分别为13.0、4.7。 结论 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常为斑片状致密影,多见实变影,内部常见支气管充气征,18F-FDG轻度摄取,结合相对缓慢的病程,可考虑为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11C-胆碱(11C-CHO)PET/CT、18F-FDG双时相PET/CT、常规18F-FDG PET/CT、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RCT)4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28例SPN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注药后l h显像,2 h行延迟显像)和11C-CHO PET/CT显像(于注药10 min后进行)。PET图像判断以SPN最大截面勾画ROI,计算SUVmax作为半定量指标,SUVmax ≥ 2.5为阳性,18F-FDG PET/CT延迟显像SUVmax上升10%为恶性病变(阳性),下降或升高 < 10%为良性病变(阴性)。HRCT以是否有分叶征、短细毛刺、胸膜尾征、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为分析良恶性的指征。所有病例进行临床综合分析及随访,以影像诊断是否符合临床随访及病理结果作为判断标准。组间SUVmax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8例SPN患者中,病理或临床随访诊断发现肺癌17例,结核7例,结节病4例。常规18F-FDG PET/CT显像确诊21例,18F-FDG双时相PET/CT显像确诊24例,11C-CHO PET/CT显像确诊23例,11C-CHO +18F-FDG双时相PET/CT+HRCT确诊27例。28例患者良恶性结节的18F-FDG及11C-CHO PET/CT的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和13.19,均P < 0.05)。良恶性结节分叶、毛刺、胸膜尾征、血管集束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10.36、14.31和17.52,均P < 0.05)。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联合显像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4.1%,准确率为96.4%,明显高于非联合显像。结论 11C-CHO+18F-FDG双时相PET/CT+HRCT能较好地鉴别SPN的良恶性,三者联合能提高对SPN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7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37例肺LCNEC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形态特征、代谢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价值。SUVmax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37例肺LCNEC患者均为单发,其中周围型28例(28/37,75.7%)、中央型9例(9/37,24.3%)。30例病灶(30/37,81.1%)可见分叶征,多为浅分叶;10例病灶(10/37,27.0%)可见毛刺征。29例病灶(29/37,78.4%)边界清晰,9例病灶(9/37,24.3%)可见胸膜凹陷征,2例病灶可见液化坏死,1例病灶可见空洞形成,1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1例病灶内见充气支气管征。37例病灶18F-FDG代谢程度均高于肝脏,SUVmax为11.7±5.2(3.3~25.3),肿瘤最大径为(3.2±1.5)cm,SUVmax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0.569,P=0.000)。15例病灶伴有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8例可见远处转移,包括骨转移4例、肾上腺转移1例、肝脏及骨转移2例、肾上腺及骨转移1例。约登指数最大为0.573,所对应的SUVmax为11.9,诊断效率最高,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3%。结论肺LCNEC的18F-FDG PET/CT多表现为周围型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清晰,充气支气管征少见,18F-FDG摄取较高。原发肿瘤SUVmax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半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SPECT全身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临床确诊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初治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39~81(60.14±10.41)岁。所有患者均于两周内先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比分析18F-FDG PET/CT和99Tcm-MDP SPECT显像检出的骨异常改变,对两种显像方法检出MBD例数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结果 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伴发MBD,18F-FDG PET/CT显像阳性者28例(骨骼局灶型摄取显像剂18例,弥漫型骨髓摄取1例,混合型摄取9例),99Tcm-MDP SPECT骨显像阳性21例(表现为骨骼单发或多发放射性浓聚灶),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6.6%(28/29)和72.4%(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比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对MBD的探测更为灵敏,且对骨髓浸润及髓外侵犯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类癌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8年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6例肺类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包括病灶的位置、形态特征、代谢情况及全身转移情况。16例肺类癌患者包括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65岁;典型类癌(AC)5例,非典型类癌(TC)11例。采用t检验比较TC与AC两组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差异。 结果 16例肺类癌均为单发,病灶密度均匀,均无坏死囊变和钙化,CT值为(38±7) HU。9例中央型肺类癌中,8例可见“冰山征”,5例伴阻塞性肺炎;7例周围型肺类癌均未见阻塞性肺炎。1例AC患者可见多发骨转移,其余15例均未发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16例肺类癌的SUVmax为4.00±1.64,最大径为(2.59±1.00) cm,SUVmax与最大径无相关性(r=0.238,P=0.375)。TC的SUVmax为3.32±1.17,AC的SUVmax为5.49±1.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3,P=0.008)。 结论 肺类癌18F-FDG PET/CT多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结节或肿块,对18F-FDG的摄取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18 F-FDG PET/CT结合 HRCT 对肺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肺 MIA 患者的^18 F-FDG PET/CT 及 HRCT 影像资料,患者均先行^18 F-FDG PET/CT显像,后行HRCT扫描检查,分析其形态学表现及放射性分布,同时测量其SUVmax值,分析PET/CT、HRCT、PET/CT结合 HRCT三者的准确率。结果28例患者中,18 F-FDG PET 显像有19例出现高于肺本底的局灶性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影,以SUVmax>2.5为标准,诊断MIA的灵敏度为32.1%(9/28)。HRCT 病灶显示磨玻璃密度结节27例(96.4%),其中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0例,混杂磨玻璃密度结节17例,单纯实性密度结节1例;病灶出现边缘分叶征18例(64.3%),毛刺征20例(71.4%),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21例(75%),胸膜凹陷征12例(42.9%),血管集束征10例(35.7%),圆形结节征13例(46.4%)。PET/CT、HRCT、PET/CT结合 HRCT 三者的准确率分别为71.4%、82.1%和96.4%。结论^18 F-FDG PET/CT诊断MIA易出现假阴性,PET/CT结合HRCT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多发癌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22例疑似肿瘤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经过活检或手术证实为多发癌患者32例。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PET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2.5且CT上有形态学改变者作为PET/CT判断恶性肿瘤的标准,计算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发癌的发生率为0.55%,其中,双发癌30例、三发癌2例,共66个原发灶。32例多发癌的66个原发灶的SUVmean的平均值为6.68±3.61。PET/CT诊断多发癌原发灶真阳性为58个,假阴性为8个。PET/CT诊断多发癌的灵敏度为87.9%,准确率为87.9%。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检查诊断多发癌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浸润性肺腺癌磨玻璃结节(GGN)危险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随访证实为浸润性肺腺癌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女性89例,年龄30~79(60.2±8.9)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其中50例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后经手术切除肺孤立性GGN,按腺癌生长模式分为2组:含有贴壁为主型腺癌(LPA)和(或)腺泡为主型腺癌(APA)和(或)乳头为主型腺癌(PPA)病灶的患者归入低危组;含有实体为主型腺癌(SPA)和(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MPA)病灶的患者归入高危组。分别测量或记录患者以下信息: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径线、密度、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双时相显像滞留指数(RI)、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SUVmax的比值(T/N)、基于SUVmax的肿瘤与对侧正常肺本底的比值变化率(ΔT/Nmax)及多层螺旋CT征象。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其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 结果 143例患者中,低危组(117例)与高危组(26例)的病灶径线[(14.33±4.18) mm对(17.61±4.48) mm]、SUVmax(1.32±1.07对2.00±1.25)、SUVmean(1.07±0.85对1.66±1.11)、双时相显像RI(0.01±0.36对0.20±0.07)、分叶征[76.1%(89/117)对92.3%(24/27)]、胸膜尾征[39.3%(46/117)对69.2%(18/2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2~?2.392,χ2=4.773、6.766,均P<0.05)。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的50例患者中,低危组(40例)与高危组(10例)的延迟显像SUVmax(1.18±0.63对2.85±1.82)、延迟显像SUVmean(0.92±0.43对2.72±1.69)、延迟显像T/N(2.55±1.33对5.84±3.8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7、?3.359、?2.678,均P<0.05);SUVmean、病灶径线和胸膜尾征为鉴别诊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SUVmax=1.625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鉴别诊断低危组与高危组的灵敏度为57.7%(15/26)、特异度为78.6%(92/117)、准确率为74.8%(107/143);当SUVmean=0.845时,AUC为0.698,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43.6%(51/117)、准确率为50.3%(72/143);当病灶径线=13.765 mm时,AUC为0.716,鉴别诊断二者的灵敏度为80.8%(21/26)、特异度为54.7%(64/117)、准确率为59.4%(85/143);与单独诊断比较,SUVmax+SUVmean+病灶径线+胸膜尾征+分叶征联合诊断鉴别二者的效能最高。 结论 18F-FDG PET/CT有助于对浸润性肺腺癌GGN危险程度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并验证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的孤立性肺结节(SPNs)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恶性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PET/CT中心行18F-FDG PET/CT显像,且有明确吸烟史、同机CT示有肺间质纤维化合并SPNs的16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68(63,75)岁。以病理学诊断结果或肺内病灶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2年)为标准,判断结节良恶性;运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恶性病灶的临床特征(年龄、吸烟指数)、形态特征(病灶最大径、密度、位置、分布、与纤维化区域相对位置、毛刺征、分叶征、钙化、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肺气肿及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和代谢特征[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结节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及k折交叉验证(k=10)验证模型。结果共发现SPNs 222个,其中恶性157个、良性65个。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结节是否伴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钙化、肺气肿,结节大小,与纤维化区域的相对位置,SUVmax,双肺纤维化严重程度在良恶性结节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2.514~9.858,χ2值:4.353~18.4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化、血管集束征及SUVmax为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0.048~2.534,均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为:恶性概率P=1/(1+e-x),x=-1.839-3.033×钙化+0.930×血管集束征+0.754×SUVmax(结节具有钙化或血管集束征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自身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95%CI:0.895~0.969),模型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7.9%、86.2%。k折交叉验证示,测试组预测准确性为0.847±0.075,训练组预测准确性为0.862±0.010。结论钙化、血管集束征和SUVmax是长期吸烟者肺间质纤维化背景下恶性SPN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指标的模型判断恶性SPN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立性原发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8F-FDG PET/CT显像和HRCT征象及两者联合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黏液腺癌、有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病灶层面同机HRCT扫描资料的9例患者,对PET/CT早期、延迟显像及滞留指数、HR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RCT图像上表现为2例呈实性结节、病灶周围无类似卫星灶样影,6例实性结节周围伴小点片及磨玻璃样影,1例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空泡征(2例)、毛刺征(1例);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8例病灶表现为不均匀FDG代谢增高,早期显像平均SUVmax为3.2±2.5,延迟现象SUVmax增高6例、降低2例,平均SUVmax为3.5±2.4,平均滞留指数为(10.4±29.3)%,9例均未见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及其他部位转移征象,其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18F-FDG摄取与HRCT相匹配,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结节的实性区域,病灶磨玻璃区18F-FDG摄取不明显;综合手术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证实,9例均为T1N0M0期,与PET/CT分期一致。结论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孤立性占位患者,在单一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上病灶不均匀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其实性区域的代谢方式与HRCT相联合,可辅助孤立性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320容积CT双入口灌注成像(DI-CTP)肺动脉灌注指数(PPI)对单发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40例单发性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及320排CT灌注成像影像资料(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6例),PET/CT以结节18F-FDG摄取值SUV≥2.5为诊断恶性结节阈值,18F-FDG PET/CT联合PPI则在SUV≥2.5诊断阈值的基础上综合PPI<50%判定,并分析SUV与PP均值在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PET/CT联合PPI正确诊断38例,其中恶性结节22例、良性结节16例,误诊2例。18F-FDG PET/CT联合PPI诊断肺单发结节的敏感性91.6%,特异性100%,准确性95.0%;18F-PDG摄取值SUV在良、恶性结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而PPI均值在良、恶性结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SUV与PPI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20,P>0.05)。结论18F-FDG PET/CT联合PPI可以提高诊断肺单发肺结节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基于CT的Brock模型、VA模型和基于18F-FDG PET/CT的Herder模型预测肺结节恶性风险的效能,验证模型的预测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行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或随访确诊的120例肺结节患者,其中可能为恶性的59例患者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绘制3种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测算肺结节(直径4~30 mm)的恶性风险。根据每个模型基于排除标准的队列和所有患者总队列的AUC,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采用MedCalc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DeLong方法进行两条ROC的比较。 结果 120例肺结节患者中,49例患者(40.8%)患有恶性结节(31.6%原发性肺癌、8.2%转移性疾病)。在受排除标准限制的队列中,Brock和VA模型的AUC分别为 0.887和0.758,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83,P=0.006)。 在接受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AUC为0.937。当对队列中的所有患者(即包括原模型纳入标准之外的患者)测试模型时,每个模型的AUC值均有所降低,但两类队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1.357,P=0.121)。 对于≤10 mm的结节,Brock和VA 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46和0.536,Brock模型明显优于VA 模型(Z=8.768,P=0.0026)。 结论 Brock模型可预测CT扫描中检测到的肺结节恶变的可能性,在接受18F-FDG PET/CT进行肺结节评估的患者中,Herder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通过对肺部肿瘤进行呼吸门控PET/CT研究,给予肺部肿瘤放疗靶区勾画指导,最终使患者接受合理的照射靶区。 方法 对20个恶性结节进行呼吸门控PET/CT与常规PET/CT采集,比较肺部不同位置结节的平均四维PET体积与三维PET体积的差别,以及平均四维CT体积与三维CT体积的差别。以平均四维体积与三维体积的相对差值作为体积间的差异, 分别从结节位置、运动幅度研究其对四维体积与三维体积的影响。 结果 用两种方法测得的平均四维PET体积比三维PET体积大17.2%。体积相对差值与结节呼吸运动幅度及结节位置有关。下肺和肺门病灶平均四维PET体积与三维PET体积的平均差值为26.5%,远远大于上肺和胸膜病灶的平均差值(2.7%)。当结节呼吸运动幅度大于3 mm时,四维与三维PET体积差值的平均值为24.3%;小于3 mm时,平均值为1.8%。平均四维CT体积比三维CT体积大3.9%,体积差值范围为0.2~5.9 cm3,体积比值为1.10依0.32。只有在下肺,平均四维CT体积明显大于三维CT体积,平均差值为11.3%。 结论 对于靠近肝脾的下肺结节,用平均四维PET勾画肿瘤靶区更精确些;对于肺门周围的结节,考虑平均四维PET体积作为肿瘤靶区;对于上肺和胸膜的结节,建议采用低剂量呼吸门控扫描且已经考虑了呼吸运动的平均四维CT体积勾画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