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许丽瑶  安金  付冬琴 《当代医学》2022,28(10):35-37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理分型中的比率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变应原阳性皮肤测试及病理检查,根据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分为中性粒细胞型组(n=25)和嗜酸性粒细胞型组(n=4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各指标与细胞水平、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会影响局部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局部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鼻息肉标本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鼻息肉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28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复查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炜  毛玉  邱昌明  周林路  童敏   《四川医学》2018,39(2):169-172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以及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较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可作为判断术后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伴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根据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鼻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症状VAS评分、鼻息肉主观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嗅觉功能、鼻阻力、血清总IgE等指标间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中,非嗜酸性组45例,嗜酸性组31例。非嗜酸性粒细胞组鼻息肉在临床病例中占59.2%;两组间症状VAS评分和鼻息肉主观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87,P=0.40;t=0.58,P=0.64)。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嗜酸性组的筛窦病变程度较非嗜酸性组严重,存在显著性差异(t=2.11,P=0.03),而其余各鼻窦及OMC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嗅觉功能以及双侧鼻腔总阻力亦无显著性差异(t=0.15,P=0.88;t=0.57,P=0.6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中不起主导作用,对临床症状、鼻息肉大小、嗅觉功能和鼻阻力等方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可能与筛窦的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食管固有肌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对小鼠食管运动的影响。方法:通过长期卵白蛋白(OVA)刺激建立食管肌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小鼠模型。比较模型组(n=30)和对照组(n=20)固有肌层的嗜酸性粒细胞和肌层神经元的数量以及食管运动参数,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和食管排空。此外,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食管的组织学和运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食管运动功能严重恶化,与贲门失驰缓(AC)食管运动异常相似,肌层嗜酸性粒细胞增加(t=4.587,P<0.000 1),肌层神经元减少(t=-4.283,P<0.000 1)。随着OVA刺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食管动力障碍加重(第28天时,LESP、食管通过时间、贲门通过时间P<0.05),食管肌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第28天时,t=4.429,P=0.000 3),肌间神经元减少(第28天时,t=-4.328,P=0.000 4)。此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食管肌间神经元数量呈负相关(r=0.531,P=0.026)。结论:长期OVA刺激可引起食管固有肌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肌间神经元减少和食管动力障碍,食管肌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在 AC 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难治性鼻窦炎鼻黏膜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探究其与难治性鼻窦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正常鼻黏膜、30例慢性鼻窦炎组织和30例难治性鼻窦炎组织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检测各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各组CD83和CD11c表达情况,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差异统计,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测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标志物CD83和CD11c的阳性表达与另外两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组CD83和CD11c共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难治性鼻窦炎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树突状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及发展中起着相互促进作用,进一步得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难治性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及联合围手术治疗不同临床表型的慢性鼻-鼻窦炎(CR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200例,根据鼻腔病变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ECRS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组(non-ECRS组).两组患者均先行3个月的非手术治疗.对未能治愈的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此外将ECRS...  相似文献   

9.
嗜酸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欣然  李杰恩 《医学综述》2007,13(14):1091-1093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许多病理研究证明慢性鼻-鼻窦炎鼻窦黏膜中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同时伴有大量与嗜酸粒细胞密切相关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细胞因子,可能是鼻窦炎性病变的重要原因。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嗜酸粒细胞在鼻窦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章锦秀  史剑波 《广东医学》2005,26(2):274-275
慢性鼻 -鼻窦炎 (chronicrhinosinusitis ,CRS)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之一 ,其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彻底清楚。许多组织病理研究证明CRS鼻窦黏膜组织中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其中嗜酸性粒细胞 (Eos)及其释放的毒性颗粒蛋白及炎性介质是引起鼻窦黏膜炎症发生、发展和迁延的重要原因之一[1] 。对Eos及其细胞因子的认识 ,成为研究CRS机制的热点之一。1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毒性颗粒蛋白在CRS中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 (Eos)不仅是变态反应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它有免疫调节作用。有观点认为CRS和鼻息肉是一种鼻黏膜的慢性的自体支持性的Eos性炎症[1]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鼻丘、下鼻甲划痕术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机制.方法 对24例持续性AR患者行鼻丘、下鼻甲划痕手术治疗,并于手术前、手术后4周取其下鼻甲鼻黏膜组织各1块,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的组织形态及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情况;肥大细胞(MCs)浸润及脱颗粒情况,并计算MCs活化分数;SP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IOD )的测定情况.结果 HE染色:手术后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病变程度较手术前有一定改善;SP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测定:手术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s情况:手术前后MCs浸润数量、脱颗粒情况及活化百分数经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SP积分光密度值变化与MCs活化分数变化经相关性检验,存在相关关系(R=0.594).结论 鼻丘、下鼻甲划痕通过阻断鼻腔黏膜表面C类阳性感觉神经纤维,进而抑制SP的表达水平,降低其对MCs脱颗粒反应的协同作用,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进而缓解鼻腔黏膜变应性炎症,改善患者的鼻部症状,且SP含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影响MCs的活化比例.  相似文献   

12.
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灌注液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疗效机制.方法:行鼻窦内窥镜手术的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两组内镜术后炎性黏膜纤毛功能、Th1/Th2细胞因子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情况.结果:治疗后3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纤毛传输速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两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刘艳  曾今诚  梁小泉 《海南医学》2014,(18):2670-2672
目的 检测EBI3、p35在鼻咽癌(NP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EBI3和p35在NP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NPC患者、30例癌旁黏膜和25例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并分析其与NP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NPC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为62.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6.7%(χ2=4.8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4.53,P〈0.05)。T3~T4期NPC患者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7.24,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8.78,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EBI3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14.49,P〈0.01)。p35高表达率为60.0%,显著高于癌旁黏膜组织中的33.3%(χ2=5.33,P〈0.05)和鼻咽黏膜慢性炎患者炎症组织中的36.0%(χ2=3.85,P〈0.05)。T3~T4期NPC患者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T1~T2期患者(χ2=19.28,P〈0.01);非角化型鳞癌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角化型鳞癌患者(χ2=7.24,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NPC患者癌组织中p35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χ2=5.56,P〈0.05)。NPC组织中EBI3和p35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28,P〈0.05)。结论 NPC组织中EBI3和p35高表达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相关,有望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促表面活性物质合成药物氨溴索 (ambroxol,沐舒坦 )在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治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  92例接受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实验组 47人、对照组 45人。两组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常规处理 ,实验组在术前 5日开始服用氨溴索 (30mgtid) ,持续至术后 4周。分别于术前、术后第 7、1 4、2 1、2 8天对病员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实验组病员术后鼻腔黏膜恢复状况、鼻腔分泌物减少及中耳炎伴随症的缓解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氨溴索的使用可以明显改善手术治疗效果 ,加快愈合 ,提高疗效。结论 氨溴索在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治疗中能明显改善鼻部症状 ,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 ,为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提供新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英军  侯如蓉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2-133,135
目的分析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对2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0例患者中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临床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性肿块,以腮腺区最为多见(41.4%)。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均增高。病理学上表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并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极性存在,血管周围及滤泡问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行单纯手术治疗的3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结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和病理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单纯手术容易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Ginkgo Biloba Extract (GBE) on the asthma and examine its possible mechanisms, 75 asthm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the patients were respectively treated with fluticasone propionate for 2 weeks or 4 weeks, or treated with fluticasone propionate plus GBE for 2 weeks or 4 weeks. Fifteen healthy volunteers served as healthy controls. Sputum inhalation with inhaling hypertonic saline (4%-5%) was performed. Lung ventilatory function a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were measured. The numbers of different cells in induced sputum were calculated. The expression of PKCα in the cells was immunocytochemically detected and the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cells in different cells were counted. Interleukin-5 (IL-5) in sputum supernatants was detected wit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lymphocytes, PKCα positive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IL-5 in asthmatic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s (P<0.05), and the eosinophils, lymphocytes,positive expression of PKCα and the level of IL-5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asthmatic patients after they were treated with fluticasone propionate or fluticasone propionate plus GBE. However,they were sti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Compared to the group treated with glucocorticosteroid for 2 weeks,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found in 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lymphocytes, PKCα positive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IL-5 in the supernatant of induced sputum.Compared with the group treated with glucocorticosteroid for 2 or 4 weeks,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ame parameters was observed in the group treated with fluticasone propionate and GBE for 4 weeks. The IL-5 level in the supernatant of induced sputum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PKCα-positive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 in the induced sputum in asthma patient groups respectively (n=150, r= 0.83, P<0.01; n=150, r=0.76, P<0.01). The FEV1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ercentage of PKCα-positive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 IL-5 levels in supernatant of induced sputum in asthma patients respectively (n=150, r=-0.77,P<0.01; n=150, r= -0.64, P<0.01). It is concluded that GBE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such as eosinophils and lymphocytes in the asthmatic airway and relieve the airway inflammation. GBE may decrease the activation of the PKCα in the inflammatory cells and thereby decrease the IL-5 level in induced sputum. GBE may be used as a complement to the glucocorticosteroid therapy for asthma.  相似文献   

17.
肺炎链球菌诱导的实验性家兔鼻窦炎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孙明瑜  孙琳  金岩 《医学争鸣》2001,22(13):1211-1214
目的 建立家兔实验性急性、慢性鼻窦炎模型,观察其细菌学和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 家兔24只,在全麻下,行上颌窦造口术,阻塞窦口,留置棉绒,结合接种10^11cfu肺炎链球菌0.4mL。术后5,35d行细菌学和病理形态学检验。结果 急性鼻窦炎组家兔感染的鼻窦可见多量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渗出液,粘膜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粘膜水肿,部分腺上皮变性坏死。慢性组家兔所有感染的鼻窦均表现出中度或重度的炎症,典型特征是纤毛损坏,脱屑,上皮组织化生,而且出现白细胞浸润,纤维化,骨髓增生和骨质退化。造模的所有16只家兔上颌窦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而正常组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家兔急性、慢性鼻窦炎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肥大细胞浸润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雄性豚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模型组)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组(干预组)(n=10)。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及双侧鼻腔局部激发建造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干预组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喷鼻治疗。对照组及模型组同期用生理盐水喷鼻处理。豚鼠鼻中隔黏膜予以苏木素—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SP免疫组化分析,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鼻中隔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程度。光密度半定量分析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症状学评分满足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糖皮质差异激素喷鼻治疗干预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和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局部应用布地奈德有缓解AR症状,并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的浸润程度,减轻组织炎性反应,可能是与通过抑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SP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